榆林小曲的传承与民间存续力研究

2023-11-26 05:01赵烷汝
大观 2023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赵烷汝

摘 要:榆林小曲产生于明清时期,是明清俗曲的活态遗存。它的音乐特色具有南北文化融合的特征,展现出陕北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榆林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研究其传承与存续力对于保护和发扬榆林小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来说,榆林小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老”“旧”的特点,因此想要发扬榆林小曲,就要改变这一现状。分析榆林小曲的独特性展现、榆林小曲的存续力,并为榆林小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榆林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存续力

注:本文系2022年度榆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项资金规划项目“榆林小曲的传承与民间存续力研究”(YLSKGH2022-37)研究成果。

榆林小曲,又称榆林清唱曲,是一种流行于陕西北部地区的传统音乐。榆林小曲演出时由一到几人演唱,演唱者手持小碟和筷子敲击伴奏,除此之外还有琵琶、二胡、扬琴、古筝等乐器进行伴奏。榆林小曲主要在陕西省榆林市的城区中演出。

榆林市面积广阔,北边多为沙地,南边多为高原。它虽然是一个汉族城市,但是北接内蒙古的蒙古族,西接甘肃、宁夏等回族聚居区,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榆林有着内涵丰富的传统音乐。在榆林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以及日常娱乐活动中,经常演出各种传统音乐,如著名的陕北民歌、小曲、道情、秧歌,偶尔还会有蒙古族音乐以及甘肃宁夏的音乐演出。各式各样的传统音乐齐聚在榆林这个小城市中,展示着榆林城市文化的繁荣。而在所有的传统音乐中,榆林小曲从表演形式到音乐特色都显示出它的独特性。

一、榆林小曲的独特性表现

中国传统音乐共分为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浙民歌近似色彩区、闽民歌近似色彩区、台民歌近似色彩区、粤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汉民歌近似色彩区、湘民歌近似色彩区、赣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客家民歌特区这12个民歌近似色彩区。同一民歌近似色彩区的民间音乐在音乐风格方面有某些共同特性。榆林地区的音乐属于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榆林的大部分音乐都具有该色彩区的音乐特色,演出时热烈、嘹亮,旋律多使用跳进。

与此相比,榆林小曲显示出它的特点:演出地點大多在城区中,选择古建筑的院子或者城楼;使用伴奏乐器较多,有琵琶、三弦、扬琴、二胡等;演出人员有一人独唱,二人对唱,还有三至五人的合唱;演唱风格轻声细语,总体突出了细腻、精致的特点。虽然榆林小曲也使用榆林方言进行演唱,但除此之外的大部分音乐特色都与西北民歌音乐色彩区的其他音乐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有学者认为该音乐形式为其他城市的音乐传入榆林后与榆林当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如王蓓蓓在其文章中认为是清朝时期,浙江、湖南等地的官员来榆林入职,带来了南方音乐。还有学者认为:“榆林小曲以乐籍制度中带有南方音乐特征的明清俗曲为源头,在较长时期的体系外传承过程中保留了部分南方音乐风格,并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其音调结构和文化内涵积极地本土化。小曲的文化构成呈多元性格局,是外来文化与陕北文化相互影响、发展中相互妥协的结果。”不论是什么原因,都可以证明榆林小曲是外来文化与榆林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特殊的榆林小曲虽然不如民歌受欢迎,但在榆林同样受到老一辈人的喜爱。然而,演出人员与听众的老龄化,也导致榆林小曲逐渐没落,因此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士正在积极地为拯救榆林小曲努力。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加强对榆林小曲的研究和考察,加深人民对榆林小曲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提升榆林小曲的知名度。对榆林小曲的传承提出建议,更利于榆林小曲的保护和推广,为促进榆林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继承做出贡献。

二、榆林小曲的存续力概述

“存续力”一词最早见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Viability”,意为生存力、生命力。后来在2014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和2015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中使用了“存续力”这个词。笔者认为存续力应从两个方面理解,即“存”意为保存、立档,“续”为延续、发展。因此,研究榆林小曲的存续力应从“存”与“续”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榆林小曲的“存”

从明清时期榆林小曲的形成开始,其在数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次衰败与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有许多次对榆林小曲的保护:1953年开办榆林小曲培训班;1979年全国民间音乐集成工作启动,开始抢救榆林小曲的工作;1984年成立榆林小曲研讨会;1986年成立榆林小曲研究小组;1994年《榆林文史资料》——榆林小曲专辑面世;2005年榆林市小曲研究会正式成立。这些举措都起到了保存榆林小曲的作用,直到2006年,榆林小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做到了立档保存。在此之后,小曲的传承人积极举办各类音乐会,相关学者举办研讨会,成立小曲传承基地,并且传承人也逐渐增多。

以2023年为例,榆林小曲的演出次数十分多。过年期间,榆林小曲在大街文化剧场连续免费演出7天;之后的非遗年会中,榆林小曲在大街搭台演出,许多市民慕名而来。5月榆林小曲进校园活动开始,以梁梅为代表的榆林小曲传承人,与其他艺人一同进入中小学,为学生讲解并现场演唱小曲。之后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小曲演出团队赴武汉进行了榆林小曲的演出。这些演出不仅让更多的本地市民了解到榆林小曲,还将榆林小曲带到其他地区。从另一角度来看,榆林小曲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其开始组织榆林小曲的正规演出。虽然有关部门与小曲传承人为保护和传承榆林小曲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榆林小曲的知名度依然不如陕北民歌。在外提及陕北地区的艺术文化,更多的还是民歌、秧歌、腰鼓等,很少有人了解榆林小曲。因此,仅仅对榆林小曲进行保存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要让榆林小曲延续下去。

(二)榆林小曲的“续”

榆林小曲保存立档后就要重点关注对它的传承与弘扬。目前来看,榆林小曲传承的途径只有传承人一条路,传承方式较为单一,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问题都阻碍了榆林小曲的传承与发展。关于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吕政轩认为榆林小曲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从业艺人普遍老龄化,榆林小曲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二是从管理体制上,没有明确哪一个部门来管理榆林小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没有专人来抓此项工作,演出时都是民间艺人临时拼凑。三是没有固定的活动、演练场地,榆林小曲的演练与传承就无从谈起。四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演练和演出所需要的字幕机、音响设备、仿古乐器,都不能及时添置或更新。”也有记者在中国文化报上报道榆林小曲存在无经费、无传人、无场所的困境。

从近些年的调研发现,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榆林小曲的演出场地有了很好的改善,演出团队可以在榆林大街搭台演出,也可以在文化小剧场内表演,有时还会被邀请至学校和民歌博物馆中展演。演出的问题有所解决,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导致榆林小曲发展滞后。目前榆林小曲的传承遇到以下问题:第一,传承人与听众老龄化严重;第二,传承方式较为单一;第三,知名度不高;第四,榆林小曲题材陈旧。总体来说榆林小曲展现出“老”“旧”的特点,王蓓蓓在其文章中总结道:“如今由于小曲的内容太落后,小曲反映的都是过去的市井生活,很多人已不愿学习小曲。近些年,小曲艺人们也在小心翼翼地进行尝试变革,从坐唱到站唱,并加入表演和声乐技巧的转变,新编了一些反映时下生活的曲调。小曲在近些年开始衰落,老艺人一个个地故去,年轻人愿意学习的又很少,小曲面临着再次失传的险境。”因此,榆林小曲的“续”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与改进。

三、进一步促进榆林小曲传承的构想

(一)鼓励专业音乐教师及音乐类学生加入小曲传承小组,进行学习与研究

榆林小曲的传唱方式单一,都是口传心授。演唱人员起初大多都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看不懂歌谱,有些歌手甚至连歌词都不认识,只能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学习。虽然口传心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但是这会导致“唱错”或者“二次创作”的情况发生。如若在看懂乐谱并且能够看谱演唱的基础上,跟随传承人学习演唱,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些演唱者不懂发声原理及咬字发音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上较为困难。因此,如果专业学习音乐的教师及学生加入传承小组,将能更加精确并快速地掌握榆林小曲的演唱风格、音乐特色,并扩大榆林小曲的受众群众,使榆林小曲不仅仅在老年人群中流传。同时,中年及青少年加入榆林小曲的传承队伍,也让榆林小曲的团体更加年轻化。除此之外,音乐类的教师还可以将学习到的榆林小曲带入中小学的课堂,更加直接地为学生讲解小曲,进而更好地传播榆林小曲。

(二)在榆林高校开设榆林小曲演唱专业课程试验点

榆林小曲大多在榆林城市中流传,为老年人茶余饭后的消遣。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接触到榆林小曲并喜欢榆林小曲,可以先在榆林地区的高校内开设榆林小曲演唱专业试验点。据笔者了解,榆林学院艺术学院为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了榆林小曲欣赏的选修课程,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了解并欣赏榆林小曲的部分曲目,但是他们并不会演唱。而会演唱榆林小曲的学生,每届也仅有一两名而已。因此,首先在榆林学院开设专业的榆林小曲演唱专业(或方向),可以扩宽传承渠道,让榆林小曲摆脱只有传承小组学习这一单一的传承方式。青少年群体是目前最大的传播文化的渠道,让大学生学习并演唱榆林小曲,对于榆林小曲的保护与传承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地方城市大力宣传小曲,开设专场音乐会

各种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宣传。在近几年里,榆林市为了宣传传统文化做了很多努力,如举办各种音乐集会,邀请著名歌手演唱民歌等。群众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大部分人依旧认为榆林演唱的歌曲都是民歌,对榆林小曲概念的认知不是很强。因此,有关部门可以举办专项音乐会与讲座,邀请知名榆林小曲传承人表演榆林小曲,并且在演唱前对于每一曲牌进行讲解,让普通群众能够充分理解歌曲内容,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

(四)鼓励相关学者对小曲进行创新写作与研究

传统音乐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经历演变。歌曲的旋律、歌词、演唱方式都会发生改变,榆林小曲经历三百年的发展,流传到现在的曲目还是老一辈的内容,如描写离愁别怨的《日落西山》《大送郎》,反映日常生活的《开茶馆》《卖杂货》,反映尼庵之苦的《小尼姑》,还有描绘游玩景象的《放风筝》《搭戏台》等。这些曲目都是特定时期的表现,没有经历过的现代青少年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对榆林小曲的创新迫在眉睫。而创新最容易的是对题材内容的创新。榆林小曲为曲牌体结构,可在原曲曲调的基础上,将歌词更换为当下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其次是激励相关学者创作新的具有榆林小曲特色的作品。目前流传下来的榆林小曲仅有一百多首,所以创作新的作品,能够起到壮大榆林小曲的作用,进而推动榆林小曲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围绕新时代新任务,统筹协调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的关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榆林小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其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务之急。目前榆林小曲的存续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承人与听众的老龄化、题材不新颖等,这些都导致榆林小曲的发展停滞不前。因此,为了榆林小曲更好地发展,除了需要对榆林小曲进行保护与宣传外,更应该打开青少年的受众群体,创新题材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爱上榆林小曲,这样才能永葆榆林小曲生命力,提升榆林小曲存续力,让榆林小曲这一特殊的民间音乐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26-33.

[2]乔建中.《榆林小曲》序[J].人民音乐,2006(11):81-83.

[3]项阳.男唱女声:乐籍制度解体之后的特殊现象:由榆林小曲引发的相关思考[J].音乐创作,2009(6):109-113.

[4]任学武.榆林小曲陷入困境[N].中国文化报,2011-05-12(7).

[5]白晓炜.全面把握研究对象,思考传统音乐发展脉络:榆林小曲研究与再认识[J].音乐研究,2011(4):58-64.

[6]王蓓蓓.榆林小曲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7]吕政轩.榆林小曲的传承与保护[J].榆林学院学报,2018(3):10-14.

[8]李志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存续力之浅见[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0(3):117-124.

作者单位:

榆林学院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