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以兰州财经大学为例

2023-12-01 03:26孟志华副教授梁湘敏
商业会计 2023年21期
关键词:审计学专业课程思政

孟志华(副教授) 梁湘敏

(兰州财经大学 甘肃兰州 730020)

一、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相分离,投资者为了真实地了解和掌握被投资对象的经营状况,需要一个公平、公正、具有胜任能力的第三方对其进行鉴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种类也越来越多,审计报告的使用者范围也在扩大,社会对审计的关注度、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审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与快速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财务暴雷案件屡屡发生。上市公司造假手段复杂多样,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危害着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股东、债权人的权益,也破坏了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商业社会的诚信度。会计信息质量决定了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会计信息失真,会使依赖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的决定,导致资源错配,造成公众利益的巨大损失。受利益驱动,企业财务造假的动机难以避免。市场设计的制衡机制是由独立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后发表第三方鉴证意见,以起到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表可信度的作用。审计,一则可以制衡企业,防止企业发生会计差错或舞弊;二则可以相当于公共品的方式向公众提供财务报表可信赖程度的意见,节约了社会交易成本。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战场,不仅需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更要发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寓人格塑造于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职业品格的人才。《审计学》课程,其本身就是立足于时代背景,力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计职业观念,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因此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开展《审计学》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兰州财经大学审计学专业开设已久,《审计学》课程受众面广,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及效果如何?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更好地提升《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情况。本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星,向兰州财经大学法务会计以及审计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以及审计学专业硕士1、2、3 年级学生定向发放调查问卷,合计收回186 份。调查问卷的设计,旨在了解学生对《审计学》课程思政理念的了解情况以及实施现状的反馈。此次问卷大部分是由刚刚学习完《审计学》课程的本科四年级学生填写的,占比约为66%,另外也有一部分曾经就读于兰州财经大学并学习过《审计学》课程的研究生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参与作答,分别占比13%、12%和9%。

(二)对课程思政的总体认知。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了解程度并不是很高,在之后的课程教学中,应当积极着力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两者的融合。对于《审计学》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学生的认同程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有大约47%的学生认为引入思政元素是非常重要的,43%的学生认为引入思政元素比较重要。《审计学》课程具有时代背景,是与时俱进、不可缺少的专业核心课程,力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计职业观念,对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度问题,学生的认同程度也很高,问卷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比较认同“思政内容与审计学专业知识融合度高”的说法,达到66%,非常认同这个说法的大约占24%。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审计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认同程度很高,这为下一步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明确了方向,应把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性质与专业教育的显性教育性质相结合,重视任课教师的立场、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立、自主、公平、公正的意识,使学生自觉思考,辨别对错,从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发自内心地认可,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三)《审计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构成与展示方式。教师如何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去?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二是教学方式的充分优化。

在设计思政元素时,应根据受教者的需求导向来选择教学资源,迎合需求,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如图1 所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融合”这一需求最多,高达92%,其次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的需求,约占85%,可见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需求更多地来源于如何通过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结合来提升职业能力,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丰富审计实践活动,这与《审计学》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也例证了《审计学》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图1 融入思政教育内容

在教学方式方面,课题组对课程思政融入《审计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也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在《审计学》课程中融入“资本市场经典案例”这方面内容的学生是最多的,占比约89%,认为需要融入“职业素养”的学生占比高达80%,支持融入“科技资讯前沿”的学生占比过半,达到了75%,如图1所示。

(四)《审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现状及效果。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关键在于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以及准备的思政内容和授课方式均会影响《审计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选择“专业课教师偶尔会在课堂上穿插思政教育的内容”的学生最多,占比超过一半,约为62%,大约31%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穿插思政教育的内容,占比最少的是选择“认为专业课教师不会在课堂上穿插思政教育的内容,只讲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的学生,约为7%。

关于“教师在专业课程课堂上结合专业知识的内容包括哪些?”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结合的专业知识内容有: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言传身教,是学习的模范;指引学生做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教导学生注重学术诚信,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教导学生怎样做人;培养学生科学的辨证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向学生传播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建设成就;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教导学生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这些内容的认同率都过半。

关于“学生觉得教师在专业课中贯穿思政教育是否有用?”高达9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专业课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有用,思政教育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思想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与人交往、处理问题。

在对学生“是否喜欢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讲授思政教育的内容”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喜欢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讲授思政内容”的学生大约占了一半,“非常喜欢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讲授思政内容”的学生约占33%,16%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持一般的态度,仅有2%的学生不喜欢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讲授思政内容。

关于“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等方面的表现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程度”问题,根据问卷结果了解到,认为教师在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程度非常大的占比约为35%,认为影响程度大的占比约为33%,认为影响程度较大的占到了20%。

关于“任课教师挖掘出来的课程内容背后的故事、规律以及体现出来的精神对你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程度如何?”问题,学生认为任课教师挖掘出来的这些因素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程度大的占比最高,约32%左右,认为非常大的占比也达到了31%,认为较大的占比约为25%,而认为影响一般的占比约为10%,仅有1%的认为影响程度非常小。

关于“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资源挖掘是否充分?”问题,根据问卷结果进行整理,有一半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资源挖掘比较充分,有41%的学生认为资源挖掘不太充分,8%的学生认为资源挖掘非常充分,仅有2%的学生认为资源挖掘完全不充分。

关于“专业课程中的哪些形式或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最大?”问题,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高达89%的学生认为影响最大的是案例故事,之后依次是视频资料、教师点评理论知识、课题讨论、同学分享。如图2所示。

图2 对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经过近四年的实践,《审计学》课程思政的总体效果如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同意“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说法,对此说法支持率高达88%,“课程思政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85%的学生选择,“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哲学思维”和“有助于培养‘四个自信’”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分别是77%和68%,总体来说,课程思政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后续仍需要改进。

三、《审计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展望

根据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应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对于《审计学》课程建设而言,将思政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选择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课程思政切入点的选择是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的前提,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融合”这一课程思政的需求最为强烈。因此,课程思政的切入点选择应考虑如何更好地实现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去。

首先,应融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辩证思维首先要树立求实思维,审计工作要通过缜密详细的调查取证,去伪存真,才能发现事物所蕴藏的内在联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以要求学生对职业怀疑态度的质疑理念有一定的认识。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质疑的思维方式,确保其对问题的性质做出准确判断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其次,应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自信。《审计学》课程本身就是立足于时代背景,力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计职业观念,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独立公正的意识,启发学生自觉认同,产生共鸣与升华,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对审计历史的回顾,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审计的话语权以及影响力正逐步提升,应通过“讲好中国审计故事,传播中国审计文化”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再次,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在课堂讲解、案例讨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在审计准则与审计法规以及审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强调法治与公正,在业务流程执行的业务操作中强调诚信与敬业,在职业发展规划中强调爱国与友善。

最后,应融入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追求,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精益求精,还要有“正德”“济世”之能,包含技艺与品德兼修的内涵(梁晓舒、梁君,2019)。对于审计人而言,工作环境和审计对象复杂多变,有些审计现场环境恶劣,正需要有“工匠精神”这样的内核驱动力来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应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及品格塑造。

(二)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与优化教学方法。调查发现,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思政元素的展示方式是“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这也是改革《审计学》课程、解决学生难学教师难教问题的有力武器,是推进课程思政进程的利器。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案例编写要做到思想有深度和高度、内心有情怀和温度,通过准确设定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目标、明确案例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知识点的讲授需求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将鲜活案例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浸润学生心灵,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卓越教学”,塑造课程思政的“高效课堂”。

通过实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交互式教学、主题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探索建立“学生主动学、教师引导教、实践体验学”的教学模式,以大量的案例、视频等形式客观地展现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学习。

猜你喜欢
审计学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