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优化道德与法治作业

2023-12-06 09:00王日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立德树人

王日艳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要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优化作业设计,可从挖掘作业资源、创新作业形式、加强作业针对性这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2-0040-03

学者杜威曾提出“作业即学习活动”的理念,他认为作业设计要体现整体性、情境性和真实性,遵循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强调育人功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作业设计要侧重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也就是说要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

一、多元整合,挖掘道德与法治作业资源

(一)结合“拓展空间”栏目,创造性整合资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并结合课本中的“拓展空间”栏目,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并创造性整合资料,制作主题活动成果手册或撰写调查报告,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水平。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产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体现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教师可以结合该课的“拓展空间”栏目开展以“秉公执法”为主题的讲述历史小故事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故事。该课的“拓展空间”栏目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狄仁杰、包拯、海瑞等清官的雕像,学生可以上网搜索他们的人生经历,了解他们明断是非的具体故事。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写“名人小档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名人的生平,并说说自己对“严格执法、清正廉明”的理解。这样的作业融合了课内外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具有生动性、新颖性,学生可以自选作业表现形式,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积累知识、反思自我,提升道德修养,同时能自主整理归纳资料,更好地完成作业。

(二)挖掘时事新闻,凸显作业的人文性

指导学生挖掘时事新闻,也是丰富道德与法治作业资源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关注时事新闻,并从中挖掘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有关的内容,结合这些内容设计出具有人文性的作业。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一框“憧憬美好集体”的教学重点是集体的重要性以及美好的集体具有的特征。教师可以结合集体主义精神挖掘相关作业资源,设计体现人性光辉的作业。教师给学生展示从神舟五号飞船到神舟十六号飞船的图片,给学生讲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获得的发展。然后结合这些时事资料设计作业:“载人航天工程是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参与单位有几千个。只有相互配合,构筑美好的集体,每一个人都具备牺牲和奉献精神,才能完成这些伟大的任务。那么,你所在的班集体是不是一个美好的集体呢?你认为美好集体的特征是什么?试着写下美好集体的标准,然后对照自己的班级,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这个作业既与时事相关,又体现出人文关怀,有助于学生反思自我,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将时事融入作业,能让作业体现出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也能让学生关心社会,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进而落实立德树人要根本任务。

(三)关联现实生活,解决问题

作业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生活性。教师要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待人接物的能力,这样的作业取得了德育效果。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单音与和声”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懂得如何解决集体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并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关联现实生活,融入生活资源。该课作业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发现集体矛盾”,学生回忆在集体生活中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冲突以及集体成员在面对冲突时的不同态度。第二个环节为“探讨化解途径”,学生开展小组互动讨论,商量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并尝试写一份计划书,总结优化集体关系的具体方法。第三个环节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用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展现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样的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将真实生活融入其中,在提升学生待人接物的能力的同时,端正他们的品行。在作业中融入生活资源,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让作业具有实践性。

二、引导认同,创新道德与法治作业形式

(一)议题类作业,升华家国情怀

议题类作业指的是围绕某个议题布置的作业。教师可以将家国情怀融入议题类作业,让学生探讨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迎接挑战、步步向前的过程。该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议题类作业,让学生辩证分析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家乡获得的巨大发展,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试着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让自己的家乡更好更快地发展。学生可以分三步完成作业。第一步,搜索资料,结合本地新闻,了解近年来当地在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获得的成就。同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说说家乡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提高。第二步,开展互动讨论,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家乡发展的,其中有哪些机遇,又碰到了哪些挑战。第三步,试着撰写小论文,写一下家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议题探讨过程中,学生能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升爱国爱家的情感。

(二)调查类作业,强化法治觀念

调查类作业有助于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不同人群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在完成调查类作业的过程中,能提升社会责任感、强化法治观念。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二框“我们与法律同行”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增强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该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调查类作业,引导学生探究法治问题。第一步,学生设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的问题和采访的人群,并猜想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障碍。第二步,学生开展实践调查,并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第三步,学生结合分析结果撰写小论文。在小论文中,学生不仅要呈现收集到的数据,还要阐述自己的计划,如自己打算如何学习法律,如何遵纪守法,在遇到问题时会采用哪些方法维权。这三步能提高调查类作业的完成度,并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让他们辩证思考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三)公益类作业,树立责任意识

公益类作业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学生在完成公益类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展现个人风采,同时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健全人格。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框“少年当自强”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该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布置公益类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公益活动。该活动分三个环节展开。在第一环节“了解进城务工人员的需求”中,学生可以开展调查采访,了解进城务工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拖欠工资”“得不到他人尊重”等。在第二个环节“公益演讲活动”中,学生可以分为两组:一组学生给进城务工人员演讲,鼓励他们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维权,给他们介绍各种维权方法;另一组学生号召大家关心、爱护进城务工人员,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在第三个环节“反思自我活动”中,学生思考自己以往的言行是否尊重进城务工人员,以后要如何改善自己的言行。在完成该作业后,学生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学会了善待他人。

三、尊重差异,加强道德与法治作业针对性

(一)利用高频错题,引导学生自我诊断

教师按照“挖掘教學资源、设计针对性作业、指导自我诊断”的步骤开展教学,有助于构筑“以人为本”的课堂。

在教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一框“开放互动的世界”时,教师发现有不少学生不清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商品交易。于是教师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以下作业:让学生以“经济全球化给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还是挑战”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并开展辩论活动。辩论活动过后,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进行自我诊断:“你们小组在辩论中是否取得了胜利?如果没有,你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尝试找到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如此设计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共性,有效挖掘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同时,这样的作业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是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该作业也具有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调动心理体验,引导学生辩证判断

不同的学生生活经历不同,人生感悟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给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走向未来”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自己的前进方向。该课教学结束后,针对活泼好动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开展讨论活动,让他们说说自己初中毕业后是到高中继续学习还是参加工作,思考这两种选择孰优孰劣,让他们学会辩证思考问题。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围绕同样的话题,上网搜集资料,并撰写小论文。针对社会经验丰富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说说不同职业的特点以及自己未来会选择什么职业。针对经验不够丰富的学生,则可以组织他们开展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在获得切身感受后再判断。在这一系列的作业中,学生对未来进行了畅想,同时认识到不同的职业只是分工不同,都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指向兴趣特长,引导学生放飞个性

教育的关键不仅在于“教”知识,还在于“育”人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他们的兴趣特长设计作业,同时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让他们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框“多彩的职业”的教学结束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作业形式。有的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好动,他们可以采访家长、邻居等,了解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工作重心是什么,然后说说自己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沉稳,他们可以选择上网搜集资料,了解目前社会上有哪些职业,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自己的职业选择。在作业呈现方式上,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如有的学生有美术特长,可以让他们设计图文并茂的作品,体现他们对职业的理解;有的学生喜欢演戏,可以让他们以小品的形式演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的学生喜欢文学创作,可以让他们设计“多彩的职业”读本,彰显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也要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性和价值引领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结合时代特点,丰富作业资源;结合学生的学情,丰富作业形式;结合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真实性的作业。如此设计作业,才能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思想品德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华. 浅谈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解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1(7):47-48.

[2]  何洁.“双减”视域下中小学作业设计审思[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3(2):36-40,45.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立德树人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