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管理模式研究

2023-12-09 14:57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一站式协同育人

韦 柏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管理模式研究

韦 柏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是育人新阵地,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路径。深入研究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模式中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等价值内涵,强化对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八大育人功能板块设计以及育人力量下沉、党建引领、技术赋能等协同育人管理模式的研究,对抓住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创新点、突破点,形成协同育人新场域,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新载体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三全育人

2023年教育部思政工作司工作要点中指出:全面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深入总结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果,打造新时代高校版“枫桥经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价值,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将思政工作做实、做细、做小的重要抓手,也是达到思政工作启智润心、培根铸魂、融入日常的新阵地。深入研究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管理,将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为贴近学生、服务学生、为了学生的育人新平台,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管理模式的价值内涵

(一)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一站式”学生社区为高校育人队伍提供空间支持。高校在每栋楼设置专门的功能室,为辅导员、专业导师、园区志愿服务队伍等提供专属办公室,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等各方面的指导,齐心协力、协同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合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助力。另一方面,学生社区为育人主体进驻学生社区提供服务保障。为更好地走进学生、服务学生,校院领导、后勤、学生处等部门定期走进学生社区,走到学生宿舍,了解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生活到学习全过程的真实需求。“一站式”学生社区可以提供一手资料、一线服务保障,从而打破部门之间壁垒,形成上下联动、协同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因此,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能够有效依托学生社区的空间建构,将育人队伍、育人力量、育人资源协同联动、下沉一线,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点点滴滴中,从而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二)实施“五育并举”融入日常的重要阵地

学生社区将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入社会实践、思想价值引领、文化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构建了“五育并举”育人新格局。[1]德育方面,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是学生社区的中坚力量,可以有效形成朋辈效应,打造党员先锋队、优秀学生干部示范墙,从而形成道德引领作用,构建纵横交织的价值引领体系;智育方面,在学生社区开展朋辈辅导、朋辈交流、朋辈讲堂等,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学风,从而打造书香社区;在体育方面,可以在学生建设健身房、体育馆等,引导学生增强运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美育方面,开展园区文艺展、园区文明宿舍评选、寝室装扮比赛等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同学们的文化底蕴,促进文化自信;在劳动教育方面,开展园区勤工助学岗、寝室卫生大扫除、志愿服务岗,为同学们提供实践平台,从而培育同学们自觉劳动,树立良好的劳动观。

(三)践行“一线规则”理念的重要场域

“一站式”学生社区秉持“心在一线、思在一线、人在一线、干在一线”的“一线规则”,可以有效为学生提供便捷、集中、统一的服务。因此根据“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要求,学校领导干部—学院领导干部—辅导员—园区管理人员等四级社区服务管理人员要下沉一线、进驻社区,了解一线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切实落实做在一线、行在一线、走在一线,形成一线育人合力。这样使得管理力量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状况,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制度,[2]驱动育人要素和资源不断往一线汇聚整合,满足学生一线需求,从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四)坚持“党建引领”理念的重要载体

新时代,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方向。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依托园区空间可以建设纵横交错、互联互通、全覆盖的社区党建模式,从而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管理育人的治理优势的重要承接载体,夯实群众基础、凝聚学生力量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学生社区开展党员教育工作,设置党员示范寝室、党员先锋示范岗、党员工作站等空间功能区,切实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针对性地加强思想引领,提升同学们的政治敏感性,带动园区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新时期高校加强政治建设、筑牢学生思想防线和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重要空间载体,能够确保党的工作覆盖到学生工作场域的最末端,将为党育人推进到学生工作的最前沿。

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管理模式功能板块设计

(一)实践育人板块——学生社区多功能活动室

实践育人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将育人理论成果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切实保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效果。高校实践育人板块可以设置学生之家、创新创业园区体验区、志愿服务岗等为大学生沉浸式参加社会实践提供空间保障。在学生之家开展红色经典阅读活动,烘托阅读氛围,提高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在创新创业体验区,邀请相关专家、指导老师等对学生参加的互联网+、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汇创青春等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在园区志愿服务岗,设置垃圾分类志愿者、废旧书本、衣物回收等,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弘扬志愿服精神。通过一系列的园区实践服务项目,引领高校学子将书本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交互式、沉浸式、体验式开展实践育人,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活”起来。

(二)文化育人板块——学生社区特色文化节

文化是凝聚群体共识的精神理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约束群体中的成员。[3]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式文化浸润教育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繁荣大学文化、滋润心灵、涵育品行的本质要求。园区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园区设置“诚信货架”通过无人售货、自助售卖的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也能使同学们沉浸式体验高校诚信文化,从而形成人人诚信的文化氛围,打通生活物品随时购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定期进行寝室文化评比,形成“一楼一特色,一寝一风采”的文化风采展示,建设园区文化、宿舍文化等,形成有特色、有亮点的校园文化。依托社区文化节建设,从而在学生社区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形成社区文化展示集成效应。

(三)网络育人板块——网络安全进社区

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是网络育人的重中之重。面对形形色色的互联网虚拟世界,大学生难辨真伪,容易陷入网络诈骗,随意在网上发表言论也容易引发舆情。高校社区在楼栋和每个寝室张贴相关派出所电话、开展网络反诈进园区、建立楼栋网络安全员等,不定时进行网络安全宣讲,宣传、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可以有效筑牢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为校园网络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四)心理育人板块——学生社区“心晴驿站”

在学生社区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和疏导,配备“心晴驿站”心理咨询室,构建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支撑的多方位“一站式”社区心理育人工作模式。通过在社区“心晴驿站”开展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开展“晚安同学”活动,在一天的结束为学生发送晚安寄语,让学生感到社区服务的暖心与贴心;开展“开心减压”活动,鼓励同学们走出寝室,走到园区,与其他同学多交流,提升社交技巧,从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系列的园区心理健康活动,既宣传了心理健康知识,也达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出学生社区的良好效果。

(五)管理育人板块—一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

“一站式”学生社区依托空间汇聚学生处、学院、后勤等多部门力量,协同管理,形成线下、线上协同工作机制,成为协同管理育人的重要场域。[4]开展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并凝练成学生社区管理工作法,依托驻楼辅导员、宿管员、学生干部等队伍,设置“楼长—层长—寝室长”三级联动的网格管理机制,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出台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相关办法,明确网格员的责任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通过网格化管理,加强道德对学生的自我约束,涵育知法、懂法、守法的保障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管理环境。

(六)服务育人板块——学生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

在学生社区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学校各部门设置服务窗口,一站式为学生提供咨询与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与服务效率,做到“最多跑一次”,实现“一站式”服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学下各部门的认可度。一是在“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诸如补办校园卡、打印相关证明、自助打印等功能。二是设置公共服务区、24小时自助服务、生活缴费等服务,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实现一次性办理多项业务。[5]通过“一站式”服务,形成学生社区协同服务机制,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切实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社区的服务供给能力,在解决学生需求的过程中,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七)资助育人板块——社区精准结对帮扶

针对经济生活困难学生,设置园区勤工助学岗位,并提供相应的就业实习等信息,实现精准帮扶,同时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造血”功能,推动帮扶学生实现独立自主、自强不息。面对学业困难学生,在学生社区开展楼栋与楼栋、宿舍与宿舍、宿舍成员之间、学生干部帮扶班级同学、党员帮扶群众的多种帮扶机制,从而解决学生学业困难,实现学生社区先解决部分问题。通过以上功能设计,构建精神鼓舞、物质帮助、能力提升、道德浸润的自助帮扶模式,形成“资助帮扶—成长成才—感恩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懂得感恩、自立自强、勇攀高峰的优良品质。

(八)组织育人板块——学生社区就业“加油站”

在学生社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共青团等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学生职业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学生社区成为师生交流的“润滑剂”、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加油站”。通过学生组织邀请专业指导教师进社区,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开展就业指导。另一方面,邀请优质企业进社区开展小型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与实习机会,提升学生社区的就业实践氛围,使学生社区成为学生就业“加油站”“服务站”,也充分发挥学生社区的服务育人功能。

三、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协同育人管理模式优化路径

(一)党建引领,指明社区育人新航向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整体性治理,需要通过加强党委的领导来凝心聚力,需要通过党建引领指明方向,从而得到贯彻落实。[6]在高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有助于在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时凝聚共识、统一思想,从而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区建设优势。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发展定位、专业特色等形成有亮点的党建品牌,全面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加强党建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作用,将学校育人特色、学科发展优势、学校发展理念融入社区建设。建设社区“党支部—党小组—学生党员”网格化工作运转模式,确保党组织全覆盖学生社区,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与任务清单,切实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强化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在实际运行中,在党委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党员同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等积极参与社区各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理论学习等项目,营造学生深度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挖掘自身潜力、发现自身价值,形成社区协同育人新机制。

(二)力量下沉,形成社区育人新合力

打造“大学工”,牵头学校团委、教务、后勤等各部门,各二级学院同心同向发力,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上下联动的育人合力,将教育管理服务力量下沉一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确保“一站式”学生社区发挥协同育人实效。[7]厘清学生社区中层领导干部、专业导师、行政管理人员、物业保障人员、辅导员、宿管员的育人功能,明确涉及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之间衔接到位,确保育人力量有效下沉,拧成一股绳,形成助力学生发展的育人新合力。建立“领导干部进社区、专业导师下社区、辅导员住社区”的工作机制,定制化培养、个性化辅导,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黏度”,促进师生共成长。[8]同时调动校内、校外等各类育人资源,发挥朋辈引领、家校协同、社会助力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在学生社区设置朋辈辅导室,开展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育人中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进社区,并及时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形成家校协同育人一体化。还可以邀请优秀校友、校外专家开展社区教育服务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形式多元、服务多样、资源充足的育人力量。

(三)空间保障,形成社区育人新场域

“一站式”学生社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在育人过程中涉及到学生实践、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社区提供充足的空间,形成社区育人的新场域。在学生社区建设专门的集体活动空间,用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辅导员的谈心谈话以及心理咨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园区、进日常。另一方面建设针对性的辅导空间,分类建成24小时自习室、党团活动室、创新创业工作室、健身房、园区生活超市等社区多功能室,定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辅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的空间,形成社区育人新场域。

(四)文化浸润,形成社区育人新氛围

在学生社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的作用,发挥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引领、培养作用。推动高雅艺术进社区、民族文化交流、红色影视党课等在学生社区落地生根。成立社区文化育人工作小组,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统筹,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拓文化育人新阵地,深入挖掘学校优势和特色,凝练品牌文化活动,打造社区文化节,使在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丰富自身的同时提升对学生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学生社区、楼栋走廊、多功能室张贴宣传标语、海报等,融入思政教育和党建元素。还可以通过建设不抽烟、不喝酒,干净、整洁的社区文化公约,举办寝室风采装饰活动,构建“特色鲜明”“富有创意”“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多样化特色文明寝室、文化宿舍,并组织优秀项目交流和表彰先进,切实增强学生社区文化育人实效,打造温馨、幸福的学生社区。

(五)技术赋能,形成社区育人新平台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运用数字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建设智慧、智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管理育人的有效支撑。[9]学生社区要想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就要推进技术升级,突破传统思维,运用数字化认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来为数字化学生社区建设赋能。运用人脸识别、智能门禁、数据信息平台等识别记录学生的信息,不但能够代替传统人工统计方式,也能够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提升学生社区的安全性。推进“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智能化建设,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通过数字化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导航服务,将学生学业信息、生活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互通联动,打破部门之间壁垒,实现学生信息有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可追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联互通、互相交流,建成“智能、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学生社区。

(六)制度护航,形成社区育人新机制

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要前瞻思考、统筹规划、多方联动,制定系统性、制度性、长期性规章制度,以文件的形式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进行保驾护航。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对标对表,科学化、合理化地制定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工作方案。通过不断完善社区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育人队伍的工作能力,加强育人队伍的培训与考核,从而保障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的工作成效。对于学生社区育人队伍,纳入学校思想政治队伍管理,发放培训手册,严格工作例会制度,并与绩效考核挂钩,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对于社区学生,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建立德育分制度,并写入学生手册,使学生明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四、结语

高校在立德树人、三圈三全十育人的大背景下,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发挥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功能和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融入日常的重要手段。在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潜能,将育人工作做得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高度。“一站式”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也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实现党建引领、践行“一线规则”的重要场域。在更好的建设学生社区,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学生社区要设计育人功能板块,注重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多功能育人板块的设计。聚焦育人规律,在发展中谋方向,以党建引领、力量下沉、文化浸润、空间保障、技术赋能、制度护航为手段,优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加速形成学生社区系统育人管理模式新格局。

[1]李敏,张可.新时代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12):21.

[2]严明,潘志娟,蒋闰蕾.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2):61.

[3]王钰亮.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0(09):29.

[4]周远,张振.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空间建构逻辑与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2022(07):106.

[5]宋晓东,孙泽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建设的机制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3(02):42.

[6]马成瑶.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2(03):99.

[7]朱伟.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22(12):19-20.

[8]陆宝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模式的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2(06):21.

[9]史龙鳞,陈佳俊.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基于浙江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观察[J].思想教育研究,2023(03):153-154.

202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资助培养计划。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一站式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