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德法课”的思路

2023-12-09 18:22陈丽晶
闽江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二十大

陈丽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党的二十大报告视野宏阔、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系统深刻。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它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创新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科学指引。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信仰,自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便成为其根本指导思想。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1]52,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明视野继续拓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二十报告作为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任务,正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2]

(二)有利于培养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接续奋斗。[1]40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参与者,是伟大事业的生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追梦人。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使命,这就需要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同时掌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做个懂法守法用法的模范。[3]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内容,有利于从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两个维度铸魂育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思政课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课程,在宣传和落实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方面担负责无旁贷的使命。[4]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宣传好党的二十大会议主题,阐释好党的二十大重要内容,贯彻好党的二十大基本精神,在全面学习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有义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堂、进思政教材、进学生头脑。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二十大主题、主要内容、主线和基本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更好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前提。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全书分为思想篇、道德篇、法治篇,旨在引导大学生成为有自觉意识、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5]准确科学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德法课”,是当前本课程教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

“德法课”思想篇主要内容包含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精神品格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素质,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一章的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1]22,第二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58,第三章的“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1]82;第四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超越以往一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1]122。教学中阐述这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观点,要将马克思主义观点与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比较,加以分析和评判。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部分回顾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工作,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概括了十年来完成的三件大事: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报告阐述的三件大事和三个历史性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最好的回应。教学中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部分融入课程思想篇,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不但为增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也为课程思想篇的思想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德法课”道德篇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吸收借鉴、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道德篇旨在引导大学生善于传承、更好创新,提高大学生道德认识、分析和判断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没有直接论述有关道德的篇章,但是报告第二部分强调“为政以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核心理念,蕴含了中华民族崇德尚群的伦理规范,这与教材第五章“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有直接对应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三万余字,其中提及“人民”的次数有上百次之多。在报告末文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报告中蕴含的坚持人民至上思想与教材第五章“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等内容可以深层对接,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整体性和系统性融入课程教学。

“德法课”法治篇介绍法治体系、法律权威、法治观念、法治思维等相关的法治中国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七部分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该部分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四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报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来阐述,这充分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工作。从理论层面来说,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实践层面来说,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治理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法治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专门部署法治建设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为“德法课”法治篇第六章“学习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的法治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基本维度。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探索

(一)注重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融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全面系统总结我们党百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创造人间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归根到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报告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它需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丰富中国发展理论的同时,党的百年发展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个新的更深刻的认识,丰富了教材中“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强有力地回答了教材中“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个重点问题,辩证地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关系。

(二)突出党的二十大精神焦点融入

党的二十大精神有许多内容与“德法课”教学直接相关,而且是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对这些思想内容,应该作为“德法课”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点任务加以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一部分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报告第十三部分指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认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举,必须长期坚持;报告第十四部分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细读党的二十大报告,能够发现党对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高度重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紧密结合最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对涉及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的新问题高度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与教材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中“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95具有直接对应关系,为讲述这章的重点“如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提供价值遵循。

(三)关注党的二十大精神热点融入

在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时,要着力突出青年自身问题。青年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学是青年大学生情感丰富的时期,他们善于思考、选择和探索,他们关心自己,也开始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年们关注的社会焦点比较突出,主要是跟自身密切相关方面。[6]215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九部分提到“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就业群体之一。报告提出消除就业中不合理限制,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积极的就业政策是青年大学生美好的期盼,也是助力大学生积极就业的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末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要做青年朋友们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用“两个无比”呼唤广大青年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勇挑重担,不懈奋斗。把国家未来的中心任务和青年大学生成长结合起来,以青年大学生关注的问题牵引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关照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生关注的热点深度融合。

四、科学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精神实质与课程知识的问题

党的二十精神融入“德法课”,不是简单地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涉及“德法课”内容讲述一遍,而是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和关键,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增加一些原本教材没有的内容,比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同时,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又需要借助“德法课”具体知识内容来体现。在课前备课中,思政课教师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写进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原原本本地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认真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党的二十精神进课堂。在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基础上,把党的最新理论与课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阐释透彻,引起学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学生头脑。因此,在教学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 ,既要运用具体知识来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在体系,又要着眼于党的二十大精神核心要义,从课程层面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

(二)关于本门课程与其他思政课关系的问题

目前,高校有六门思政课程,每门课程落实的任务各有不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三门课程侧重于“论”,重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史”,善于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强调党的百年征程的意义,把握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形势与政策”侧重于“新”,强调关注时事动态,在会议精神和中央文件解读中解决学生理论困惑,回应新时代发展中的实践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两门课程讲授党的二十大精神适合采取全面、系统、直接的方式,其他四门课必须在深耕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点作为重点展开,由点带面融入更为合适。“德法课”是引导学生人生发展的课程,它侧重于“践”,是一种将人生观念、政治信仰融入大学生生活实践的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过程,各门思政课教师要集体备课,避免出现涵盖不全现象,也要防止各门课程出现重复融入现象。

(三)关于课程知识与教学客体关系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构成主客体关系,作为教学客体的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参与、教育过程中施展、教学效果中反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6]213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担组织功能、传导功能和解惑功能。教学客体的学生发挥参与、配合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认知、理论素养和感悟生活能力都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也是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素质的过程。如何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的主动参与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学生思想成长是思政课的出发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思政课的落脚点。以人为本教育原则,需要客观接受学生思想实际和课程要求之间的差距,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切不可主观臆断学生,要不带个人偏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积极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参与接受教育的全过程。[6]225

二是尊重关爱原则。大学生拥有独特的人格和长处,他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渴望探索、自信进取。教师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其人格,对思想政治素养较低的同学给予关注、关怀,耐心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差距。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而提升个体内在素质,做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要坚持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内涵,精准把握外延,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二十大
二十大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喜迎党的二十大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