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区域电力互联互通仍需“软硬联通”双轮驱动
——访南方电网澜湄国家能源电力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子暄

2023-12-09 08:25余璇编辑曲艺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23年11期
关键词:联通能源绿色

本刊记者 余璇/ 编辑 曲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以绿色为底色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全球低碳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成为各国重振低碳经济发展活力的共同需求。当前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存在哪些新机遇?澜湄区域作为能源电力合作重点区域,在电力互联互通方面现状是怎样的?推动澜湄区域电力互联互通仍需加强哪些方面工作?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南方电网澜湄国家能源电力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子暄。

《中国电业与能源》: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 周年,您认为当前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存在哪些新机遇?

郭子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已成为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共同需求。中方持续坚持多方主义,习近平主席在近期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明确提出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能源合作,并同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加强能源、绿色发展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可见,以绿色为主基调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全球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成为各国重振低碳经济发展活力的共同需求。能源互联互通、绿色产业、绿色金融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将为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提供重要增量空间。

中国能源电力企业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为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成为全球能源变革中的核心力量。电网领域,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新能源发电主动支撑技术、数字电网技术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新能源领域,2021 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 强中,中国企业占据214 位,企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全球新能源企业总营收的四成。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驱动力下,中国能源企业将进一步发挥集群发展优势,支撑“一带一路”能源高质量合作。

再次,能源新科技和新业态迅速发展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开辟了新赛道。近年来,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优势愈发明显,新型储能发展进入规模化迭代周期,氢能逐步成为国内外能源行业关注焦点,电动汽车叠加人工智能融合了新一代能源数字新技术。能源新科技、新模式的迸发将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开辟多条新赛道,为中国能源电力企业更广泛更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带来新机遇。

《中国电业与能源》: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区域及国家,应如何实现差异化合作,宜重点突破的区域在哪里?

郭子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中宜遵循“有的放矢、重点突破”原则,差异化开展区域合作策略。其中,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全球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湄公河五国与我国山水相依,我国与湄公河五国在电力互联互通、清洁能源开发、多边合作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合作的基础。未来澜湄区域经济增长、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仍将具备较大潜力,对进一步深化电力联通、标准互通、产业融通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宜作为近期推动“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合作的核心重点区域。

除上述区域外,同时应关注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各国或区域的差异化合作。南亚是命运共同体建设重点合作区域,宜发挥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作用,促进绿色能源新科技、新业态合作落地,推动建立技术标准转让基地。非洲、拉美区域宜侧重“软联通”合作,加强绿色能源产业智库平台建设,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开展联合研究,强化标准互通和人才培养,增强政府、行业、企业互信。欧洲在能源标准方面影响力较大,可依托“一带一路”绿色合作框架,与欧洲相关方共同探讨绿色规则、金融、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

《中国电业与能源》:澜湄区域作为能源电力合作重点区域,推动电力互联互通的重大意义是什么?目前现状是怎样的?存在哪些问题?

郭子暄:澜湄国家电力发展互补特性明显,通过深化区域电力互联互通,可促进形成清洁能源在区域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实现绿色电力、灵活调节资源、电网输电容量的高效共享,是实现区域高质量能源协同转型的必然途径。

在澜湄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的推动下,区域电力互联互通已取得了良好的基础。电网互联方面,截至目前,澜湄国家110千伏及以上联网线路共有55 回,按实际运行电压等级统计,包括500 千伏线路9 回、230/220 千伏线路23回、132/115/110千伏线路23回。其中老挝泰国互联互通线路共有24 回,是澜湄国家电力互联互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中国与老挝、缅甸、越南均取得了电力互联互通,共计线路15回。电力贸易方面,2022年澜湄国家电力贸易总量为430亿千瓦时,其中老挝泰国电力贸易占区域比重的85%以上。老挝是澜湄国家的电力出口大国,其出口电量占区域的近九成;泰国是澜湄国家的电力进口大国,其进口电量占区域的近八成。中国进出口电量占区域比重的8%左右。

然而,当前区域互联互通也面临着形式相对单一、交易规模较低、多方诉求协调难度大等问题。

一方面,当前互联互通呈现“散点式”“单向式”发展特点,缺乏多边互联互通的物理及市场中枢,跨国交易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澜湄国家220 千伏及以上互联互通大部分为依托电源点对网外送线路,网对网互联互通项目基本为单向潮流送电项目。“硬联通”规模仍然较低,2022年澜湄国家电力贸易总量占同年云南省及湄公河五国全年总用电量不足6%。在缺乏区域互联互通物理及电力贸易中枢的情况下,澜湄区域互联互通呈现出明显的“散点式”“单向式”发展特性,澜湄建立区域多边、多向、资源共享的共同电力市场仍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澜湄国家电力工业发展阶段差异较大,电力系统规划、建设及运行标准各异,扩大区域互联互通存在技术壁垒。各国对互联互通的技术诉求与商务实际难以平衡,在多边电力贸易关键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既有互联互通规划对工程推进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有限。

《中国电业与能源》:推动澜湄区域电力互联互通仍需加强哪些方面工作?

郭子暄:澜湄国家之间电力发展差异将长期存在,实现区域电力基础设施仍然任重道远,互联互通应遵循“软硬联通”双轮驱动原则,以“硬联通”夯实“软联通”物理基础,以“软联通”疏通“硬联通”标准、机制壁垒,进而实现澜湄区域“系统联通、标准互通、市场相通”。

老挝南塔河1号水电站。(南方电网澜湄国家能源电力合作研究中心供图)

系统联通层面,聚焦当前发展痛点,为拓展打造多边、多向电力互联互通局面创造基础。一方面,共商加强澜湄枢纽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加强各国规划对接,依托老挝国家输电网项目,与澜湄国家电力企业协同完善澜湄腹地输电网结构,提升电网安全、可靠运维水平;另一方面,助力破解多国交流同步互联技术难题,联合研究柔性直流等核心优势技术在澜湄区域的应用空间,探索构建区域交直流混合联网格局。

标准互通方面,充分发挥澜湄电力标准促进会机制优势,依托电力互联互通技术工作组、澜湄国家电力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合作机制和平台,围绕区域互联互通技术壁垒,重点在电力装备、工程建设、电网运行、供电服务等领域推动标准对接和互认。

市场相通方面,持续推动共建澜湄共同电力市场,近期可依托中国老挝500 千伏联网项目,在计划性双向电能量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涵盖多样化、多时间尺度的市场交易标的,打造区域双边、双向市场化交易样板。远期,结合区域电力“硬联通”进程,与澜湄各国探索破解多边交易中输电网成本分摊、调节性资源跨境共享、新能源参与短期电力贸易等关键难点,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建设。

《中国电业与能源》:如何深刻理解澜湄区域要实现电力标准互通?目前中国电力标准在澜湄区域的整体应用情况如何,推动标准互认存在哪些障碍?

郭子暄:推动澜湄电力标准互认及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已成为区域各国电力企业的共识。从中方视角来看,促进澜湄区域电力标准互认对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软联通”具有样板效应,可提升中国电力优势领域标准国际影响力,夯实中国大电网建设、绿色产业集群国际领先地位;从区域绿色发展视角来看,推动澜湄标准互认是以“软联通”促“硬联通”的关键一环,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突破澜湄电力互联互通技术堵点,均衡多方安全、稳定运行标准差异,另一方面,标准互认也将有助于推动区域产业合作及融通发展,促进要素、资源的高效流通。

目前中资企业在澜湄区域电力开发以电源项目开发为主,从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标准应用情况来看,根据对60 余项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中国标准应用情况的统计,水电项目以BOT 特许经营项目为主,中国标准采用率情况相对较高,其中完全或部分采用中国标准的项目个数分别占31%、45%。新能源项目标准应用程度相对不高,完全采用国外标准的项目个数在七成以上。

推动标准互认仍存在一定的障碍。客观来看,澜湄国家标准化体系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有的国家受观念及域外国家资助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国标准推进应用受限。主观来看,我国电力标准国际化水平有限且缺乏人才梯队建设,成为制约推动标准互认的主要瓶颈。首先,当前标准化体系与管理机制同国际差异较大,研提电力技术标准对标与翻译工作仍需进一步推进,标准国际通用性不足;其次,当前缺乏电力技术标准国际化领军人才及梯队,国家标准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及制度尚不健全,电力国际标准研究深度有限,缺乏统筹性标准输出策略及体系;再次,中资电力企业在促标准“软联通”方面意识不足,各主体对于从战略意义角度和系统化方面开展工作考虑较为欠缺,以标准为核心的“软联通”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在推动标准互认、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方面尚未形成合力。

《中国电业与能源》:提高中国标准在澜湄区域影响力需要在哪些点着重发力?

郭子暄:面对当前能源转型快速推进、澜湄合作不断深化的历史机遇,宜进一步扬长避短,在加强电力标准国际化合作、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推动合作。

一是着重强化国际影响力建设。加强中国电力标准翻译及对标力度,梳理研究电力标准规范互认及翻译需求,推动多语种标准规范翻译立项;深化中国标准与国际领先标准的比对工作,提升电力技术标准国际适用性;持续推动标准化国际合作,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化机构,积极推动标准体系国际化交流,开展国内、国际标准同步编制。

二是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建立国家层面国际化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标准及其国际化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加大先进电力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重点在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等方面加强科技成果向国际领先标准的转化工作,逐步推动以中国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国际电力技术标准的制定。

四是以产能合作促澜湄标准互认。发挥国内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重点聚焦光伏、风电、储能、数字电网等领域推动产能合作,深化区域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对接与互认,形成广泛的标准联盟、产业联盟。

《中国电业与能源》:澜湄国家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绿色产业合作存在哪些新机遇?

郭子暄:随着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区域共识,澜湄国家光伏、风电、新型储能等绿色产业将进一步释放发展动力。以越南为例,其新能源装机及产业发展基础在澜湄五国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并将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根据其2023年5月发布的《越南2021—2030年及远景2050年国家电力发展规划》,预计2040年,越南全国新能源装机将达到1.45 亿千瓦,是当前新能源装机规模的近9倍。

然而,目前澜湄国家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尚需完善,产业发展综合成本仍然较高,未实现区域绿色产业要素、资源流通与配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随着市场和投资准入、规则、标准的日益开放,中国绿色产业集团性优势将进一步突显,绿色产能、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

从产能合作来看,中国企业可在把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加强半成品加工、设备装配等领域产能合作,与澜湄国家寻求建立更为紧密的绿色产业贸易和产业分工体系,化解国内要素成本提升、产能过剩的客观挑战,优化在澜湄区域投资布局,构建包容性区域绿色产业价值链,推动加快国内、区域产业升级,逐步提升产品、服务附加值,实现国内外产业高效互动。

从绿色金融来看,中国可与澜湄乃至东盟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服务,发展并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等多样化产品序列,支持绿色发展及产能合作项目,进而抵御逆全球化对自由贸易合作带来的不利影响,破解绿色融资难题并降低产业发展金融风险。

猜你喜欢
联通能源绿色
绿色低碳
风起轩辕——联通五千年民族血脉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一张图读懂联通两年混改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微信搭台“联通” 代表履职“移动”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5G:电信联通的生死攸关之时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