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外显与内隐研究的热点与展望

2023-12-11 12:05张润晗刘丽
高教学刊 2023年35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二语可视化

张润晗 刘丽

摘  要:该文以Web of Science与CNKI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1999—2022年间的国内外二语外显/内隐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及CNKI的导出功能,通过绘制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文献共被引网络,以及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等考察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的热点分布情况、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文献、重要作者以及主要期刊,以期为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二语;外显;内隐;可视化;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5-0007-06

Abstract: By employing CiteSpace, a new scientometric to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cited reference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explicit and implicit research published between 1999 and 2022. The data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and CNKI. The study analyzes the key and ho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explicit and implicit research with key words frequency and betweenness centrality, high impact literature and authors, distribution countr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of highly cited reference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explicit/implicit research in SLA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s well as to detect the research fronts and emerging trends of this area.

Keywords: second language; explicit; implicit; visualization; bibliometrics

信息加工理論中的外显/内隐之分已经成为二语习得领域最具争议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热门话题和重点问题。顾名思义,“外显”与有意识、受控制的过程有关,而“内隐”则与无意识、自动的过程相联系。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用客观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谱厘清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的动态、趋势和问题,以便进一步推动二语外显/内隐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  国内外文献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为Java程序下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5.1 R8。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PF-NET)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算,独到之处在于“通过深度分析和挖掘科研文献的共被引数据,考察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情况,廓清其知识结构,探测其发展的趋势或动向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呈现”[1],“能够突出显示在该领域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特定重要文献”[2]。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Web of Science以及国内CNKI核心数据库。检索字段分别选择“second language explicit implicit”及“二语 外显内隐”(“二语 显性 隐性”),时间跨度为1999—2022年。在 Web of Science中检索时,文献类型限于论文(articles)及会议论文(proceedings paper),共得到789条记录,人工剔除了明显不属于二语习得领域的479篇。最终得到310条记录,最终下载日期为2022年8月10日。在CNKI中检索时,文献类型限于论文(articles)及会议论文(proceedings paper),共得到151条记录,人工剔除了明显不属于二语习得领域的79篇。最终得到72条记录,最终下载日期为2022年8月10日。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①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的热点是什么?②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的异同有哪些?

二  数据分析和讨论

为了回答以上研究问题,基于Web of Science的导出功能, 首先对所收集的国外数据进行了关键词共现、演化路径、文献共被引等分析。

(一)  国际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

1  关键词共现分析

Keyword为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献内容的精炼浓缩,是研究主题的集中体现。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较快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升降变化从一个方面透露了研究热点的形成和转移,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某一领域今后研究的走向”[3]。根据CiteSpace软件分析结果,生成图1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共有374个节点, 1 425条连线。图中各圆环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圆圈越大、频次越高,代表了此领域受研究者关注的程度越大,即研究热点。

圖1 显示的关键词中,implicit占据网络的中心地位,向上出现了explicit、knowledge、individual difference、metaanalysis、corrective feedback、comprehension、recast和aptitude等主题; 向左出现了English、grammar 等主题;向下出现了explicit knowledge、instruction、2nd language、memory、measuring implicit、implicit learning、awareness、adult、age和brain potential等主题。这些关键词基本勾勒出了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的性质、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1999—2022年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热点话题包括了对外显/内隐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研究,尤其关注内隐学习过程、内隐知识的测量,以及对外显/内隐教学和外显/内隐修正性反馈的研究。此外,近些年也更加注重对学习者个体差异尤其是年龄及认知因素如语言学能和工作记忆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是成人在二语最终习得成就上表现出巨大差异的根源[4]。然而,从图1中不难看出,外显/内隐领域的研究还基本聚焦语法教学及对语法知识的研究上,聚焦语音、语用及词汇的研究还相对匮乏,语音方面近些年对于外显教学效果的研究逐渐增加[5],然而比较外显/内隐教学效果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就研究方法而言,图1显示的关键词中出现了关于研究方法的词如metaanalysis,其是近几年出现的用于综述的研究方法,用统计的概念与方法,分析之前学者专家针对某个主题所做的众多实证研究,可以找出该问题或所关切的变量之间的明确关系模式,能够弥补传统叙述性文献综述的不足。外显/内隐领域研究的knowledge、corrective feedback和instruction等热点中,前测/后测研究设计的实证研究众多,因此,运用metaanalysis分析总结比较效应量不失为本领域的一个新趋势。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以下简称“中心性”)是从网络结构上衡量网络节点重要性的指标。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大,表明其连接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越多,在网络结构中占据的位置越重要。

表1显示出中心性排序前十位的关键词,其构成了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的重要关联词汇,在网络结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implicit(0.22)、explicit knowledge(0.17)、second language(0.16)、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0.14)、explicit(0.11)、knowledge(0.11)、memory(0.11)、individual difference(0.10)、comprehension(0.10)、brain(0.10)等高频关键词构成了本领域的研究主流。从中心性及频率也可以看出,现今二语外显/内隐领域中内隐(implicit)相关问题要比外显(explicit)相关问题占据更主导的地位,也更受到研究者关注,这与“内隐”相对“外显”难于构建和测量的性质不无关系。

2  外显/内隐研究的演化路径图分析

利用Cite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既能在时间维度上掌控知识演进地图,又能直观了解不同时区关键词的布局特征,进而从整体至局部获取外显/内隐研究热点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图2)显示了外显/内隐领域研究在不同时区的分布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进,关键词布局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以每5年为一时间切点,2000—2004年研究的重点是学习者的外显/内隐知识、教学及纠正性反馈尤其是内隐反馈(如重铸)的效力以及认知因素如记忆等对外显/内隐学习过程的影响;2005—2009年关注的话题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外显/内隐语法知识及两种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关系、外显/内隐纠正性反馈以及外显/内隐教学的效果比较、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等成为重要研究主题,metaanalysis等新兴的研究方法在此阶段开始大量使用;2011—2014年进一步讨论了外显/内隐语法知识尤其是内隐学习的评估及内隐语法知识的测量问题 (measuring implicit),外显/内隐修正性反馈的效力(例如,外显修正性反馈metalinguistic clues 和内隐修正性反馈recast),工作记忆与外显/内隐知识的关系,外显/内隐领域呈现了不仅将英语作为研究习得语言的多语种特征。2015—2022年的研究主题是对2011—2014年的延续和深入,进一步探讨了语言学能、工作记忆等认知因素的作用,其中值得关注的是Li等[6]关于内隐学能的构建和测量。

3  文献共被引分析

文献的共被引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回答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演变历程中,哪些文献起着关键作用。此时的nodes types 选择cited reference,得到外显/内隐学习研究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图3)。其中模块值Q(Modularity Q)的取值区间为[0,1], 值越大说明网络聚类越好;平均轮廓值S(Silhouette S)越接近1说明网络同质性越高,即聚类信度越高[7]。由此可知,图3的网络结构非常显著(Q=0.856),且聚类结果信度比较好(S=0.498)。下文图谱质量判断标准同上。文献的共被引网络图谱基本勾勒出了外显/内隐学习领域研究的重要文献。中心性(结构上重要性)、突现性(时间上重要性)、节点大小都是衡量文献重要性的指标,中心性、突现性越高,节点越大,则是研究前沿的可能性越高。∑(sigma)值是结合中心性(结构上重要性)和突现性(时间上重要性)的复合指标。若节点的∑值越高,则是研究前沿的可能性就越高,综合考虑中心性和突现性的∑值由高到低依次为:Ellis(2005)[8](6.36),Bowles(2011)[9](2.06),Ellis(2006)[10](1.87),Hustijn(2005)[11](1.58), Ellis(2004)[12](1.56),Butler(2002)[13](1.52),DeKeyser (2003)[14](1.51),Ellis(2002)[15](1.51),Morgan-Short 等(2012)[16](1.49),Long(2007)[17](1.37)。

此处仅对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作以简单介绍。排在第一位的Ellis(2005)是运用心理测量的方法测量外显/内隐学习的结果-外显/内隐知识的开篇之作。二语习得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描述二语知识是如何发展的,这取决于是否有有效的工具测量外显尤其是内隐知识,该文系统地提出了测量两种知识可操作化的标准并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测量两种知识,为外显/内隐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排在第二位的Bowles(2011)以及接下来的研究Guiterrez(2012)[18]、Ercetin等(2013)[19]、Zhang(2015)[20]、Spada等(2015)[21]、Suzuki(2015)[22]、Godfroid(2016)[23]、Vafaee等[24](2017)均为基于Ellis(2005)进行的论证和探讨。Bowles(2011)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对象既涵盖二语西班牙语学习者,同时涵盖西班牙语继承语学习者。排在第三名的Ellis(2006)并非实证研究,而是从二语习得视角发掘并回答语言教学中的八个主要问题,其中两个问题涉及外显语法知识和内隐语法知识的教学,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中作者回顾了相关实证研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排在第四位的Hustijn(2005)对外显/内隐学习领域研究中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外显/内隐学习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外显与内隐学习问题在二语习得领域无论如何都应该受到重视,因为它们是引起学习者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取得不同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排在第五位的Ellis(2004)对外显知识进行了建构,并对其测量方法——语法判断测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后续在现实中区分外显、内隐知识并对二者进行分别测量奠定了基础。

∑值排在第六位的Butler(2002)主要介绍了教师如何为学生自主学习、成功完成学术作业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内容看上去与外显/内隐领域问题并不相关,但细读论文可以发现,论文的主要内容围绕外显教学及如何通过外显教学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动机和信念问题。排名在第七位的DeKeyser(2003)对外显/内隐学习的认知心理机制、区别、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及年龄和环境差异的影响等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排在第八位的Ellis(2002)提出了以频率为中心的二语习得观并指出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这也是基于使用的语言学家的观点,其认为语言特征出现的频率对语言认知表征和语言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语言表征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影响学习者的语言能力。Morgan-Shortet等(2012) 排在第九位,该研究聚焦在外显及内隐教学及语法加工的神经机制上,关注外显及内隐教学环境,并运用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外显及内隐教学对学习者句法加工过程的影响。排在第十位的Long(2007) 用两个章节的篇幅(第三章和第四章)讨论二语习得领域的两个重要问题:年龄因素和负面反馈对二语习得发展的作用。

以上重要文献勾勒出了二语习得外显/内隐领域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外显/内隐学习的接口问题、外显/内隐知识的测量问题、外显/内隐教学对语法、语音及语用习得的作用都将继续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及热点。此外,从文献中还可以看出个体差异因素虽然得到了重视,但个体差异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外显/内隐尤其是内隐知识习得的作用还有待研究和深入讨论。

此外,期刊被引频次结果显示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的文献大多发表在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79)、Language Learning(167)、Applied Linguistics(131)、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06)、 TESOL Quarterly(91)、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89)、Second Language Research(88)和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76)等权威期刊上,说明这些期刊是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成果传播的重要渠道。其中高中心性的期刊包括 TESOL Quarterly(0.36)、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0.2)、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0.14)、Second Language Research(0.13)、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0.13)和Applied Linguistics(0.09)。结果表明,这些权威期刊比较乐于接受外显/内隐研究的论文。

(二)  国内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

基于CNKI的导出功能,对所收集的国内数据进行了关键词共现等分析以回答所提出的两个研究问题,即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关注的热点是什么及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异同有哪些。整体而言,与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相比,国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较低,这从国内外发文的数量上可以看出。

图4显示了国内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的热点。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国内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外显/内隐学习及其结果,外显/内隐知识的研究尤其是内隐知识的测量上,讨论和使用较多的内隐知识测量方法是限时语法判断测试和口头诱导模仿测试。在线任务视觉-世界任务也逐渐得到关注,验证该任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在国内还处于空白。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相似,主要集中于语法知识的研究上。国内学者对于书面纠正性反馈及外显/内隐教学等方面研究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并开始重视个体差异因素尤其是年龄和语言学能对外显/内隐语言知识发展的作用,然而情感因素的作用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国内学者2019年和2020年发表的几项实证研究值得关注。陈亚平等[25]通过比较儿童与成人学习者的外显/内隐学能和外显/内隐学习成绩,探究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显、内隐学能没有差异,与其显、内隐学习成绩不相关,只发生了内隐学习,而成人的外显学能优于内隐学能,其显、内隐学能均高于儿童,但只发生了外显学习,并与其外显学能相关。该研究采用行为研究范式,实验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李红等[26]则探讨起始年龄、语言学能与外显/内隐语法学习成效的关系。结果显示,内隐学能对早学组语法成绩的预测性最强,而外显学能则对晚学组的语法成绩预测性最强。但该研究并未明确区分二语外显及内隐语法知识,因此无法清晰了解语言学能与两种知识的关系。张润晗等[4]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考察我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起始年龄、语言分析能力、学习动机及学习信念与二语内隐知识的关系。主要发现情感因素在二语内隐知识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且二语起始年龄和语言分析能力均仅与口头诱导模仿测试结果显著相关并仅对其具有预测性,与限时语法判断测试成绩既不顯著相关也不具有预测性。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的部分结果一致,也有相悖之处,因此,个体差异因素与外显/内隐学习及知识的关系还亟待进行更多实证研究。

三  讨论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主要发现:第一,对国内外关键词及国外该领域研究演化路径的分析显示knowledge, instruction和metaanalysis等高频、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在外显/内隐研究领域占据主要地位。这为了解二语外显/内隐研究的热点和发展前沿提供了重要参考。内隐知识的测量、个体差异与外显/内隐学习及知识的关系、外显/内隐教学对外显/内隐知识发展的作用、外显/内隐修正性反馈的效力等将继续作为本领域的热点,还远未达到做出结论的时候,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和探讨。此外,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外显/内隐教学、学习及知识的研究还多集中在语法上,将来需要更多研究集中在语音、词汇和语用上。Ellis等[27]的最新研究详细阐述了如何测量外显/内隐语法知识和语用知识。其设计的六项语用知识测试值得关注并亟待實证检验。

第二,通过对国外外显/内隐研究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梳理出了该领域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和起话题导向作用的文献。例如:DeKeyser[14]、Ellis[8]分别从外显/内隐知识的测量问题研究外显/内隐相关问题,对于该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作用,其成果也为二语外显/内隐相关问题的研究范式指明了方向。

第三,期刊共被引网络分析显示出了外显/内隐学习领域的主要传播载体,研究表明,国际权威期刊TESOL Quarterly、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cond Language Research、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和Applied Linguistics,以及国内的权威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担当了外显/内隐相关研究传播的主要知识载体。

第四,通过对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对于外显/内隐研究的关注度还不够,对于二语外显/内隐的研究内容还比较单一,多集中于对外显/内隐知识接口问题的讨论上,很多问题如个体差异因素与外显/内隐学习及知识的关系还较少涉足,实证研究匮乏。

第五,通过文献梳理还可以看出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均有相同的问题,即实证研究抽样偏差现象很严重,目前的外显/内隐研究相关话题基本聚焦成人学生,关注中小学生的研究实为阙如。

四  结束语

本文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技术的独特功能,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1999—2022年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的关键词(即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演化路径及代表性文献等信息。客观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谱梳理了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外显/内隐研究的动态、趋势和问题,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外显/内隐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冯佳,王克非.近十年国际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研究的CiteSpace分析[J].中国外语,2014(11):69-76.

[2] 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张灵芝.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基于CSSCI高等教育类论文关键词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2(2):41-46.

[4] 张润晗,陈亚平.个体差异因素与二语内隐知识的关系研究[J].现代外语,2020,43(3):377-388.

[5] ZHANG R, YUAN Z M.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plicit pronunciation instru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L2 pronuncia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20,42(4):905-918.

[6] LI S, DEKEYSER. Implicit language aptitude: Conceptualizing the construct, validating the measures, and examining the evidenc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21, 43(3):473-297.

[7]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8] ELLIS R. Measur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 A psychometric stud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27:141-172.

[9] BOWLES M A. Measur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linguistic knowledge: What can 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s contribute?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1,33:247-271.

[10] ELLIS R. Current issues i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An SLA perspective[J].TESOL quarterly, 2006,40(1):83-107.

[11] HULSTIJN J 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5,27:129-14.

[12] ELLIS R.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L2 explicit knowledge[J]. Language learning, 2004,54(2):227-275.

[13] BUTLER Y 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heories on the use of English articles: An analysis of the metalinguistic knowledge used by Japanese students in acquiring the English article system[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2,24(3):451-480.

[14] DEKEYSER R.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A]. DOUGHTY C, LONG M.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lden MA: Blackwell, 2003:313-49.

[15] ELLIS N. 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2,24(2):143-188.

[16] MORGAN-SHORT K, SANZ C, STEINHAUER K. Explicit and implicit second language training differentially affect the achievement of native-like brain activa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12,24(4):933-947.

[17] LONG M H. Problems in SLA [M].Lawrence Erlbaum,2007.

[18] GUTI?魪RREZ X. Implicit knowledge, explicit knowledge, and achievement in second language (L2) Spanish[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2,15(1):20-41.

[19] ER?覶ETIN G,ALPTEKIN C. The explicit/implicit knowledge distinction and working memory: Implications for second-language reading comprehension[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013,34(4):727-753.

[20] ZHANG R. Measuring university-level L2 learners' implicit and explicit linguistic knowledge[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5,37(3):457-486.

[21] SPADA N, SHIU J,TOMITA Y. Validating an elicited imitation task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knowledge: Comparisons with other validation studies[J].Language Learning, 2015,65(3):723-751.

[22] SUZUKI Y. Self-assessment of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 role of experiences in the naturalistic acquisition[J]. Language Testing, 2015,32(1):63-81.

[23] GODFROID A. The effects of implicit instruction on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developmen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6,38(2):177-215.

[24] VAFAEE P, SUZUKI Y,KACHISNKE I. Validating grammaticality judgement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7,39(1):59-95.

[25] 陳亚平,陈馨.显、内隐学能对二语习得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1(5):723-734,800-801.

[26] 李红,马莉,张小红.起始年龄和语言学能与二语语法学习成效的关系[J].现代外语,2019,42(4):527-539.

[27] ELLIS R,ROEVER C. The measurement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2021,49(2):160-175.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学二语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广西民族研究》创办30年来刊发文章的回顾与展望
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