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产业的地区迁移对国内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及政策研究

2023-12-11 05:49孙书玉
中国棉花加工 2023年5期
关键词:棉花价格棉花生产

■ 孙书玉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棉花消费与生产大国。2022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为4 184.16 khm2(4 500.45万亩),同比减少0.92%,棉花产量为597.7 万t,同比增加4.29%,棉花消费量约为824万t,呈现出高供给与高需求的特点且存在较大的消费缺口。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在市场里对供求关系做出的反应。价格由商品的价值决定,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社会收入水平、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因素也会影响经济的均衡与价格波动。农产品价格易受到如突发性公共事件、不对称信息等随机性因素的影响。棉花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其价格不仅是棉花市场的映射,也是国家制定行业标准进行宏观调控和企业调整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开展关于棉花价格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郭丹指出随机性因素是农产品价格水平波动的重要诱因,且对农产品价格水平的冲击具有时变的特征,很难得到一个固定的经验总结并精准预期[1]。肖海峰,俞岩秀通过对资源禀赋指数、生产成本概率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指出我国棉花生产格局总体上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农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集聚[2]。谭晓艳、张晓恒和游良志的研究聚焦于自然因素和政策干预对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迁的作用[3]。王力、杨普和吴志旻利用生产规模指数、集中度指数对我国棉花生产空间布局的集聚变化过程进行描述,通过构建多元对数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自然条件、技术进步和政策的制定是棉花生产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的结论[4]。由上,棉花地区迁移会对棉花的价格产生影响,当前研究没有论述棉花生产布局变化与棉花价格之间的关联。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棉花生产布局变迁的角度,重点关注棉花产业迁移对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通过规范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经济研究方法,对棉花产业转移到新疆后对稳定棉花价格,加强战略物资安全产生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得到了棉花供给、棉花需求、供需平衡和政策支持等是地区迁移造成的影响棉花价格的因素。该研究对选择适合棉花生产的地区发展棉花产业,尽可能减少棉花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具有参考意义。

二、棉花产业的地区迁移情况分析

对于农业生产布局,我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农业生产布局变迁的方法描述与农业生产布局变迁原因的实证分析方法描述。农业生产布局变迁的方法描述涵盖集中度指数(包括生产集中度指数、生产规模指数和养殖布局指数)与空间统计分析(主要包括空间重心统计、空间自相关)。农业生产布局变迁原因的实证分析方法描述是分析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可分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5]。本文主要选取生产规模指数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所谓棉花的生产规模指数是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内播种的棉花面积占同期全国播种棉花面积的比例。

(一)黄河流域棉区的发展与没落

1949年之前,我国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和渭河平原。建国初期,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行,国家对北方工业基地的重点发展,这极大地带动了北方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种植技术和基础设施,为棉花种植提供技术与硬件设施支撑。20世纪50年代,北方地区的棉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其中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份占40%以上[6]。黄河流域一度成为我国棉花的主要产区。

20世纪60年代,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北方粮食产量下降。北方人口众多且密度较大,对粮食的需求量极大,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引起了北方粮食短缺现象严重。为增加粮食产量,国家采取扩大小麦等粮食种植面积增产,以此缓解粮食紧张。但由于耕地面积有限,出现了“粮棉争地”的矛盾。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导致北方地区棉花价格上升,棉花生产原材料成本增加,不利于棉花生产加工产业的长期发展。棉花种植规模和产量缩小导致北方棉区的棉花生产的地位下降。

(二)长江流域棉区的兴衰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凭借着有利于棉花生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较大的种植面积,棉花生产发展较快。在华北地区“粮棉争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时候,中国棉花主产区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1960—1974年南方地区的棉田面积占全国的53%,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占50%左右;北方地区棉田面积占全国46%[7]。黄河流域棉花产区地位相对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因在部分地区棉花种植的经济效益较好,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湖北省一熟制麦棉套种的经济效益就比双季稻高,即具有比较利益(经济利益最大化)[6]。长江中下游产区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区使中国棉花产量得以大幅提升,满足了配套纺织业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发展起了以长绒棉和细绒棉为主的棉花产业,并以优质棉著称,不仅提升了南方地区在棉花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促进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南方地区种植棉花的经济效益下降,棉花生产失去了比较利益。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受到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激励驱动逐渐形成利益机制[8],会倾向于选择种植具有比较利益的粮食作物,如双季稻和中稻。从生产规模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长江流域棉区的生产规模指数在波动中不断下降[4]。南方地区棉花种植面积下降,棉花产量相对下降,不再能满足全国的棉花消费需求。

(三)西北棉区的崛起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后备土地资源充足,能够实现大规模棉花生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有利于棉花作物的光合作用和有机物的积累。特殊的环境条件生产出的棉花纤维韧性好、品质高,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21世纪初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北地区的棉花产业获得了政策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2005—2011年,长江流域棉区的生产规模指数基本保持不变,黄河流域棉区的指数在下降,而西北内陆棉区的指数显著上升;2006年,西北内陆棉区超越长江流域棉区,成为我国的第二大植棉区[4]。棉花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棉花产量逐渐增加,成为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区和全球重要的中长绒棉与细绒棉生产地之一,是中国棉花产业的重要一环,促进了中国棉花产业链的完善。2011年开始,在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的生产规模指数都持续下降时,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规模指数稳步提高,并在2012年成为了我国植棉面积最大的区域,其生产规模指数还在保持着上升的势头[4]。西北地区棉花产业的崛起不仅推动了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西北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联系增强,缩小了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

三、地区迁移导致棉花价格的波动影响机制

总体来讲,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呈上升态势,种植业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平缓。最能反映种植业价格波动情况是粮食、油料、棉花等价格的波动,其中波动最大的是棉花,波幅一度曾达78.14。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9]。

(一)地区迁移通过改变生产成本影响棉花价格

农产品供给量主要由生产成本,包括生产的边际成本决定。国家的政策法规也会影响农产品供给。农业生产要素是农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成本的上涨会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业科技的进步降低了单位农业生产的成本;同时,农业生产也和自然环境密切关联,气候因素如温度、光照和极端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都会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波动[9]。

棉花生产的地区迁移改变了生产成本。从棉花生产要素来看,棉花产业主要向物价水平低的地区转移。西北地区的物价水平低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生产要素如化肥、农药、农机具和劳动力相较其他地区相对低廉;较低的地价使大面积且较为集中的棉田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机械化程度达到规模经济;生产棉花所需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利润空间较大,相关从业人员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有利于稳定棉花供给。从自然环境上看,棉花种植地向耕地面积大且集聚、气候适宜的地区转移。西北地区较为充足的后备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避农作物争地的矛盾激化;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使西北地区少受洪涝灾害引发减产;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季风气候相比,较为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并且有助于提高棉花品质。综上所述,棉花产业布局转移到西北地区获得了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适合种植棉花的地理区位,对稳定棉花产量和棉花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省份新疆,是西北地区棉花生产的示范区,也具有西北地区棉花生产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指发展经济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分为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主要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条件和政府政策等方面)。一方面新疆生产棉花的自然条件优越,光热资源丰富,棉田规模大且较为集中,有助于普及机采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而膜下滴管技术等新兴技术进一步突破了新疆地区水源匮乏等限制棉花种植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鼓励棉花种植。政府派遣专家援疆,完善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快棉花全产业链建设,巩固新疆棉花产业优势地位。2020年,新疆在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比例为78.93%;2022年,新疆棉花总产量在全国所占比例超过90%。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和商品调拨量20多年来都稳居全国第一。这起到了保障了全国棉花资源的供给,稳定国内棉花价格的作用,并为新疆本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二)地区迁移使需求规模改变影响棉花价格

地区迁移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供给和交通运输条件来影响棉花需求。同我国大多数农产品一样,棉花的需求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通过发行布票等票证调控,需求量相对稳定。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棉花市场和棉花价格分别经历了由相对独立封闭向日渐开放融合、由以国家定价为主导向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转变历程[9]。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棉花需求量上升。棉花主产区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一方面缩短了原材料与棉花重要市场的距离,节省运输成本,有助于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凭借着南方地区较为便利的交通,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产区能够促进棉花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与需求的增加。进入21世纪,兰成铁路、西成铁路、陇海兰新线等重要西部交通“大动脉”的建设,优化了西北地区的交通条件,加强了当地与我国东部地区的联系,突破了运输棉花原料、半成品和棉花成品的地区限制。棉花主产区转移到西北地区,凭借优质的长绒棉和细绒棉受到全国乃至海外市场的青睐,稳定的供给也使当地有满足较大棉花需求的条件。

(三)供求平衡及政策支持对棉花价格的影响

从中国棉花协会获取2012—2022年中国棉花国内需求量、国内供给量和进口量数据,绘制近十年中国棉花供需平衡走势(数据来源于中国棉花协会)。如图1所示,其中,三角折线代表国内需求,菱形折线表示国内供给,方块折线表示进口量,叉型折线表示出口量。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近10年国内的棉花需求量均在700万t以上,呈现出高需求的特点。

图1 2012—2022年中国棉花供需平衡走势图

根据图1分析,我国国内的棉花供给量大致在500万t~700万t内波动,棉花生产略显不足;我国棉花进口量呈下降趋势,虽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但近两年来大致在100万t~200万t的范围内,体现了我国供给能力的提升与供需矛盾的缓和。此外,我国国内棉花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呈现出双高的特点,但国内棉花需求高于国内棉花供给。在一般的商品市场供不应求会引起商品短缺,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由于棉花是满足人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商品,我国采取了多重举措稳定棉花价格。一方面,国家通过进口等方式扩大棉花总供给;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完善价格补贴和目标价格政策,尽力解决“棉贵伤民,棉贱伤农”的问题。以我国现在的棉花主产区为例,2017年,新疆自治区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并于2020年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每三年评估一次,以评估结果为依据调整目标价格,优化了棉花产业的价格竞争[10]。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的通知,2022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提出要求;2023年,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2025年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方案》,稳定了现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框架,聚焦于促进棉花生产提质增效,优化棉花生产布局,融合兵地棉花市场,这一政策巩固棉花产业优势地位,提升新疆棉花产业竞争力,推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疆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保障了棉农的收益的同时发挥了市场的机制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棉花产业链的完善,促进新疆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稳定供需,进而稳定棉花价格,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我国棉花产业的地区迁移的过程及原因简析出发,分析棉花产业迁移对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通过规范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到棉花供给、棉花需求、供需平衡和政策支持等地区迁移导致的棉花价格影响因素。特别是针对棉花供需平衡,根据中国棉花协会2012—2022年中国棉花国内需求量、国内供给量和进口量数据,得到棉花产业供给量与需求量双高,进口量大于出口量、我国棉花对外贸易连续多年出现贸易逆差等结论,支撑棉花价格的变化。从对棉花产业的布局迁移的概述到分析棉花的地区迁移对价格的影响分析可知,棉花主产区的变迁会影响棉花的供给与棉花需求,通过改变供需之间的关系影响棉花价格。

随着机采棉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天空地”遥感技术和籽棉收购网络系统等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棉花产业的生产效率、质量控制、能源消耗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减少了加工过程中原材料损耗,提高了棉花生产率,增加了有效产出,棉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除此之外,因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国家重点关注棉花价格,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干预,使棉花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对于保障民生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棉花产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不断推进和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保障人民日常消费需求;依据政策规划发放目标价格补贴,保障生产方的权益,提高棉农与厂商生产积极性,稳定棉花供给。

(二)对棉花市场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加强必要监管,严厉打击炒“棉”等哄抬物价的投机行为,致力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棉花市场体系。

(三)出台鼓励棉花生产加工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向棉花企业推广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我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

(四)完善中央储备棉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棉花价格预警机制,严格控制中储棉的准入与准出,通过对供给量与需求量的科学干预,达到平衡供需稳定价格的目标,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猜你喜欢
棉花价格棉花生产
棉花是花吗?
基于VEC模型分析新疆棉花价格空间传导关系
用旧的生产新的!
棉花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中美棉花价格对比研究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性及经济风险分析
心中的“棉花糖”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