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场景理论下气象短视频防灾减灾服务传播研究

2023-12-13 06:52陈献朝姚梦圆李盛芳廖玥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9期

陈献朝 姚梦圆 李盛芳 廖玥

摘要 随着网络短视频平台不断变革发展,“场景”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延伸。近年来,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也开通了短视频渠道,以满足公众对气象服务可视化产品的需求,场景与气象短视频结合的应用传播成为当下发展的趋势。基于媒介场景理论视角,探讨气象短视频的传播应用,坚持以公众为核心的场景思维,加强气象短视频在技术设计、内容创作和传播推广方面的研究,并将气象短视频运用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为气象短视频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媒介场景理论;气象短视频;防灾减灾服务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9–0-03

短视频一般是指那种快节奏、短平化的视频,几秒到几分不等,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推送播放。2023年3月2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短视频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传播平台和内容形式,如抖音平台的出现,也不断建构着新的商业模式和改变着用户习惯。为了适应这种社交化、移动化、场景化的受众消费习惯变化,气象科普宣传信息传播应势而变,气象短视频也应运而生[1]。

1 “场景”理论内涵

关于“场景”的内涵,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场景”最先是源自戏剧影视方面,指的是舞台布景构成的一定空间和环境。伴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些学者将“场景”引入媒体研究领域,不断丰富内涵。传播学者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场景理论,是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有机结合。梅罗维茨认为“场景应该视为信息系统”,突破戈夫曼对“场景”理解为人与人的日常互动就如同表演,在不同场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的一种空间性的指向,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为“场景”内涵积极引入“信息获取模式”——媒介信息所营造的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使“场景”成为感觉区域。

当“场景”进入互联网领域时,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使“时间消灭了空间”,媒介生态的场景得以重构。2014年出版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使用的“场景”是基于“传播五力”——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大数据和定位系统提供的应用技术所营造的在场感。作为一个核心要素,场景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新型入口,反映在气象短视频上,就是要深度挖掘当前空间和时间的受众需求,精准提供与之适配的个性化服务与内容[2]。

2 气象短视频发展现状

在各大平台的开发和优化下,短视频发展势头迅猛,其通过提供娱乐化、个性化、实用化的信息内容,满足了受众猎奇的心理需求。近年来,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纷纷注册利用短视频账号,在重大天气过程、重大活动和节假日等保障服务中进行气象短视频制作传播。而将短视频运用于氣象科普宣传信息传播,其制作和传播的方便、快捷,能够快速传播气象科普宣传信息,满足受众的碎片化、多屏切换、视听结合的阅读习惯需求,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即时性。同时,为了满足受众多场景需求,气象短视频在传播上也尝试进行多样化制作传播。但因其发展时间相对晚、创新力不足,在场景传播中存在一定的不足。结合线上问卷调查的结果,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1 视频定位模糊,体验感不强

气象短视频在风格定位比较类似,比如针对福建气象短视频传播的分类,工作宣传片、天气预报服务内容占较大的比例,整体偏严肃,无法分组分类分场景在平台精准推送。通过200多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幽默风趣的短视频风格成为“喜欢的短视频风格”首选,而很少有人青睐严肃的形式,所以需要进一步丰富公众气象短视频制作传播在技术、风格上的体验。

2.2 内容比较单一,存在同质化

51%受访者认为气象短视频存在同质化现象,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视频内容主要是天气实况和气象科普知识类,题材面较窄,满足不了个性化需求。随着当下短视频平台和内容提供者的增多,受众的注意力也逐渐被分散。气象短视频如果没有优质的内容,是难以形成自身优势。视听语言是气象短视频表达功能和传递情感的介质,想要获得受众更多的关注,就要从内容入手,为受众提供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的视频体验[3]。

2.3 传播推广力度不够

在抖音等平台,很多气象短视频点赞、评论、传播数据量小,整体传播力偏弱,低于50%的受访者表示会对气象短视频进行转发、点赞和评论,还有50%以上受访者不会主动参与相关视频的传播,增加其曝光度。

3 气象短视频传播场景的构建

大数据是短视频场景构建中的基础资源。在短视频平台上,想要发布视频或者参与视频评论、点赞、传播就必须在线注册账号登录,而与每个账号相连的是用户的传播特征。互联网时代,受众的社会角色随时一直在转换,既可以是视频内容接收者,也可以是传播者。因此,当前短视频平台的信息传播不具有单向性,气象短视频的受众不仅仅是产生评论、点赞等行为,还可以自己设置内容,如将随手拍的天气实况发布到平台上。在气象短视频传播应用中,受众话语权不断增强。梅罗维茨报道:“新行为也在带来新权威”。气象短视频制作传播的“场景思维”就是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整合,明确受众特征,了解公众对气象短视频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1 运用场景体验感丰富短视频内容

体验是场景的核心,目前的短视频针对受众需求着力打造时间空间一体化的沉浸式体验,让他们置身内容丰富的信息场景,在接收信息传播的同时也能满足自我需求。同时,气象短视频给受众带来的体验感应是多样化的,不只是简单地推送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等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下技术增强场景的体验感。

硬件的场景主要分为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气象短视频内容画面利用摄像机、手机、无人机在内的影像设备进行实景拍摄,呈现效果比较局限,需要运用PC端软件或手机短视频剪辑APP剪辑视频。目前,大部分气象短视频制作者依赖门槛较低的手机剪辑APP。但气象短视频想要给受众更好的视觉效果,还是需要应用AE、flash、3Dmax等软件进行创作,运用编辑、特效、转化等功能营造出的虚拟场景弥补现实场景的不足,制作出以VLOG、动新闻、3D等形式呈现,适合竖屏或横屏观看的创意产品。例如:福建气象发布的防灾避险自救系列科普短片《高温天气防护知识》,以3D动画的形式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在网上得到广泛传播[4]。

近年来,各地气象部门在探索推出VR气象科普短视频,这类视频基于VR技术,对比较常见的暴雨、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场景进行仿真模拟,并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气象灾害的危害,学习防灾知识。而AI技术的发展,给气象短视频制作带来新思路,能够通过该技术还原真实场景,可以对台风进行实时定位、解说等,让受众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天气实况,能进一步丰富气象科普传播产品形态。

除视觉画面外,视频的节奏、声音等对场景体验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增强公众对视频的认同。对福建气象在短视频平台视频传播情况进行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气象短视频的受众习惯观看短视频的时间为30 s至2 min。在制作气象短视频时,要注意掌控传播的时长和节点,不宜过长,尤其是片头要以最短的时间吸引受众。在福建气象抖音号获赞量最高的是15 s的短视频《丹娜丝来了》,福建气象抖音号就用台风路径动图,并利用抖音诙谐的配音,直观告诉公众台风兵分两路,路径在变化,吸引关注,被网友调侃是“最皮的官方”。

3.2 制作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内容

碎片化时代,要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气象短视频需要转变灌输模式,内容更接“地气”,适应不同平台的不同场景,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天气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因为天气预报比较严谨,往往会导致天气预报内容文案过于专业化,无法兼顾受众气象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所以直接将天气预报内容制作成短视频进行传播,难以被受众接受。这就需要转变语言传播方式,应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化,深入浅出地解读天气。例如:深圳天气创作别出心裁的“小剧场”方式,气象主播在镜头前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为公众播报天气。

气象短视频要注重利用情感元素进行宣传和传播,通过故事化、情怀化等营造传播氛围,有故事的短视频可以让人找到情感共鸣点。中国气象局建立70周年的宣传短片《天气播报员养成记》,就邀请了萧敬腾,他讲述了一个从小就想当天气播报员的小男孩,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的故事,展现了气象发展成就,也深刻诠释梦想的内涵,符合大部分人为梦想而不懈追求的情怀,该短片深入人心。

对于气象部门而言,短视频是能与公众交流的新平台,也是其塑造形象的“新舞台”。在场景设置中,气象部门将后台的开展监测预报预警等工作搬至前台,这种适当的“曝光”有利于满足公众的好奇心。2019年,福建省气象部门制作的短视频《我,二十四小时在线气象人》,将各个岗位的气象人工作风采展现在公众面前,使其对气象部门的认识更加立体。因此,不能生硬地描述气象工作,气象短视频制作设计相应的场景故事,使受众进入有温度的场景,将气象服务品牌植入受众心中。

3.3 制定社交化的短视频传播推广策略

在场景时代,关系链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而场景是人关系的延伸。互联网时代,人进入社群,形成强关联。这些社群不是因血緣、地缘而聚在一起的,更多的是基于兴趣爱好、行为目标一致,满足受众的社交需求。气象短视频的传播需要采用社交化的推广策略,通过线上线下社群传播延伸场景,增加用户的黏性,并针对特定人群、特定产品有意识地创造新的场景。在福建省气象部门参与的四届全国气象短视频大赛中,以“线下征集+线上网络票选”的形式进行,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学习强国等平台进行展播。在这种场景的建构下,受众基于关系链进行投票、点赞、评论、传播等一系列行为,有意识地进入气象短视频营造的场景,形成多个场景的融合。因此,在整个传播的过程中,要让受众可以同时拥有多重身份,既是收看者,又是创作者,同时还是视频的传播者,向自己的交际圈推广。

在短视频场景传播的过程中,意见领袖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像关系链上一个“节点”,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会将信息流转变成影响流。气象短视频制作传播可以将有影响力的视频博主作为“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的视角进行价值引导和情感输出获得受众的信任。受众根据这个关系链进行搜索、分享,有助于加强气象短视频与受众之间的链接,构建起更有影响力的信息可分发的渠道链接场景模式。在2023年世界气象日抖音达人团探中国气象局的活动中,11位网络达人探访气象部门,涵盖了科普、旅游、教育、时尚等领域,在抖音平台拥有粉丝总量超过2 070万,发挥出他们强大的粉丝号召力,让世界气象日宣传刷屏,将气象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4 气象短视频在福建防灾减灾服务中的运用策略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是强对流、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重发的省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省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给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带来很大的影响。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责任重大,是福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将气象短视频场景化运用落实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

4.1 依托气象短视频增强与受众间的互动

首先,要了解受众的需求,借助抖音、微博等短视频平台构建场景链接,针对视频内容与受众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比如获取天气信息是受众观看气象短视频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农户比较关注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游客对省内景点旅游最佳天气和服务建议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收集和了解受众的特征和需求,及时吸纳他们的建议,在气象短视频内容创作中进行优化与创新,并针对特定人群、特定需求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服务场景,增强短视频传播的针对性。例如:根据各地农业情况,结合全年气候预测特点,创作使用性强的二十四节气短视频,帮助农民及时根据天气调整农业生产,同时可以与网络大V合作,通过他们的声音传播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效率和质量。

4.2 理性科学基础与趣味性表达相结合

在强对流、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时,要第一时间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推送给社会公众,让他们及时采取防御措施。气象预报预警类短视频制作传播在气象短视频中占比大,比一般气象短视频发布速度快,能在各大传播平台实现属地化发布,但多数风格比较严肃。在场景化传播过程中,视频创作要综合运用理性科学基础和趣味性表达相结合方式,如受众关注的高温、台风天气,预报预警文字图片加上生动的科普讲解,根据视频内容配上与话题相适应的原创背景音乐,台风天气配风雨声和海浪声等,更具有冲击力,让受众迅速从视频中获取天气信息,同时加上防御建议,但不是直接将防范建议生硬地融入视频,而是根据不同场景具象化提出防范措施,让受众结合自身所处环境及时采纳。视频发布设置“随手拍天气”等话题,激发受众参与欲望,形成传播聚合力。

4.3 利用短視频构建气象科普宣传的全链条

当前,气象科普宣传除了开发线上科普产品,全省多地也开设气象科普馆,馆内针对气象灾害性天气防灾减灾体验项目更多地基于受众感性认知为依据进行设计,缺乏现场感,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短视频的场景化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灾害体验区会用闪电球,模拟了具有瞬间破坏力的球状闪电,但它的娱乐性强于科普的严肃性,并不能让体验者真实体验到球状闪电的威力。基于这种科普需求,在布设气象科普馆防灾减灾场景方面,应用VR、AI等技术创作自然天气现象情景模拟的科普短视频,融合科普馆和短视频两者不同的传播特性,构建气象科普宣传的全链条,让体验者设身处地感受球状闪电等天气现象出现时的危害性,并能在这个虚拟场景中接收相关防范建议。

5 结束语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不断诞生,受众面越来越大,气象短视频创作也越来越多,在气象宣传科普和防灾减灾服务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5G技术的发展应用进一步扩大短视频的生产与消费。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背景下,视频内容接收者也可以成为内容发布者,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发展优势,加强对气象短视频内容制作和传播方面的技术研究,应用场景融合等技术在特定场景下适配的信息和服务,在视频制作和传播中融入受众思维,充分利用“气象”这一话题,生产内容优质、形式创新的视频产品,打造具有特色的气象宣传科普名片,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宫巧利.媒介融合背景下移动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 (6):48,60.

[2] 陈琳.融媒体时代做好气象科普短视频和天气预报节目之思考[J].内蒙古气象,2021,45(2):45-48.

[3] 付铭.融媒体时代下短视频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河北农机, 2021,47(5):151-152.

[4] 韩志鹏,袁园,谢晶心,等.融媒体时代下短视频在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黑龙江气象,2020,37(2):33-34.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hort Video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ervices under the Theory of Media Scenarios

Chen Xian-chao et al(Fujian Meteor-

ological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Center, Fuzhou, Fujian 830008)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nline short video platforms, the connotation of “scene” had also been further extended. In recent years,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publicity work has also opened up short video channels to meet the public’s demand for meteorological service visualization products. The app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cenarios combined with meteorological short videos will inevitably become the current trend of development. Explored the disse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hort video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scenario theory, adhering to a scenario thinking centered on the public, strengthening research on technical design, content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promotion of meteorological short videos, and applying meteorological short videos to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ervices,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short videos.

Key words Media scenario theory; Meteorological short video;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