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家属康复团队的早期康复运动对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获得性衰弱的影响

2023-12-13 01:11李海卢涵婧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3年21期
关键词:医护肌力通气

李海,卢涵婧(通信作者)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ICU 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weakness,ICU-AW)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常见并发症,是由于神经肌肉功能紊乱而诱发的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1]。研究发现,机械通气时间越长,ICU-AW 发生率越高。一旦发生ICU-AW 不仅会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 住院时间延长,同时还会提高医疗费用,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存活率[2]。研究发现,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予以针对性干预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继而避免谵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3]。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医护家属康复团队的早期康复运动有利于提高患者肌力,并强化其自理能力,有效预防ICUAW、谵妄等并发症的发生[4]。本研究选取医院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50 例重症患者,旨在探讨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基于医护家属康复团队的早期康复运动对其ICU-AW 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 年1—12 月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50 例重症患者,疾病类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5 例。试验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19~68 岁,平均(44.86±6.4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0 例,重症肺炎8 例,慢性心力衰竭6 例,其他1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0 例,年龄18~79 岁,平均(45.03±6.61)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9 例,重症肺炎7 例,慢性心力衰竭7 例,其他2 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年龄18 ~70 岁;符合机械通气指征,患者意识清楚;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72 h,预计仍需持续机械通气≥1 周。排除标准:神经肌肉疾病;四肢功能缺陷、脑卒中;不宜早期运动;肢体多发性骨折、颅内高压、烧伤、肿瘤晚期;精神疾病。

1.2 方法

两组入住ICU 后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时均予以镇静镇痛治疗,而后予以ICU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每日唤醒,应用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对是否可以拔管进行评估,并用CAMICU 筛查谵妄。停用镇静药物后应用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 (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评分表评估两组患者肌力的具体状况。入院ICU 24 h 评估临床病情,并根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适症状予以针对性处理。

对照组实施ICU 常规康复护理。ICU 护士对患者予 ICU 常规护理,体位摆放;康复治疗师帮助患者行四肢主动被动训练(四肢被动和主动活动训练包括肢体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外旋转)、肢体功能锻炼(依据患者具体状况选择训练方式,如床旁坐位、立位、身体转移、行走等)、呼吸训练(主要包括有效咳嗽、腹式和缩唇呼吸及主动呼吸循环技术)。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医护家属康复团队行早期康复运动。早期康复运动团队由1 名重症医师、1 名康复医师、1 名康复治疗师、3 名护士、1 名患者家属组成。重症医师查房时,康复治疗师及康复医师均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从而处理患者康复期出现的不适。康复治疗师进一步了解患者基本状况,并与康复医师协同制定康复计划,将量表康复运动期间患者的实际情况汇报给重症医师。1 名康复护士和2 名管床护士在患者康复活动过程中负责患者管道管理及体位,并观察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1 名家属则协同医护人员完成康复训练。观察组的康复内容主要包括:(1)康复治疗师对患者实施四肢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活动度<10°的被动训练,各个关节活动训练需连续重复5 次。而后实施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胸廓廓清训练,腹式呼吸,同时辅助缓解放松呼吸肌。主要应用中频脉冲电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等。(2)进行仰卧位翻身活动、关节活动训练、桥式运动等,除此外还可以对患者行写字、梳头、刷牙、洗脸等。(3)康复治疗师与家属应协助患者实施床边坐位训练,确保下肢处于垂直放松状态,并进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4)实施坐位训练及床椅转移训练。(5)实施原地踏步、迈步训练。上述早期康复运动训练为每周5 次,2 次/d,每次20~30 min。

1.3 观察指标

应用MRC 评分类检查肌力状况,总分 60 分,60 分为肌力正常,评分<48 分即可诊断为 ICUAW。采用巴氏指数评分量表(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情况,满分为100 分,自理能力严重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 分);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40 分);生活需要帮助(41~60 分);生活能够基本自理(>60 分)。通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eripheral oxygen,SpO2)、心率(heart rate,HR)。检测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肌力状况及生活处理情况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的MRC、BI 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RC、BI 评分分别与干预前比较明显提高,且试验组患者的MRC、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MRC 评分表、BI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MRC 评分表、BI 评分比较(分,)

注:MRC 为肌力评分,BI 为巴氏指数评分

组别 例数 MRC 评分 BI 评分干预前 治疗后 干预前 治疗后试验组 25 35.24±3.24 52.85±4.24 45.87±4.73 83.72±5.62对照组 25 35.51±3.19 42.43±4.11 44.49±4.58 62.54±4.98 t 0.296 8.822 1.047 14.103 P 0.767 0.000 0.299 0.000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命体征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RR、SpO2、H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RR、HR 水平低于对照组,Sp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RR、SpO2、HR 水平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RR、SpO2、HR 水平比较()

注:RR 为呼吸频率,SpO2 为血氧饱合度

组别 例数 RR(次/min) SpO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25 35.35±4.35 21.85±1.93 88.54±1.74 99.23±0.85对照组 25 35.41±4.28 29.53±3.73 87.83±1.69 91.42±2.14 t 0.049 9.143 1.463 16.958 P 0.961 0.000 0.149 0.000组别 例数 HR(次/min)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25 129.54±11.53 98.43±6.21对照组 25 129.48±11.38 114.34±9.73 t 0.018 6.891 P 0.985 0.000

2.3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分别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比较(d,)

表3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比较(d,)

组别 例数 机械通气时间 ICU 住院时间对照组 25 9.23±2.81 12.54±3.56试验组 25 14.36±3.05 19.57±4.38 t 6.185 6.227 P 0.000 0.000

3 讨论

医护家属康复团队早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指多学科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协同合作团队,联合参与ICU 机械通气患者康复治疗进程,全面评估ICU 患者身体状况,予以针对性康复措施,并依据不同时间阶段制定针对性康复治疗方案,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转出ICU 为止[5]。近年来,国外与医护家属康复团队的早期康复运动相关的研究较多,但国内相对较少。国外的研究发现,长时间卧床是诱发ICU-AW 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旦并发,肌力会不断下降,而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予以早期合理干预可有效预防ICU-AW 发生,其中基于医护家属康复团队的早期康复运动干预效果较为明显,可加强全身肌力,使机体功能恢复,改善预后[6]。

研究发现,ICU 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ICUAW,且部分患者在出院后运动功能仍未完全恢复,存在一定活动障碍[7]。多数ICU 机械通气患者长时间处于镇静状态,因此日常生理活动无法自理。目前国内关于ICU 患者早期康复过程中多学科介入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多数是护理人员作为主导协助患者床上活动训练,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离床活动少[8]。临床研究显示,ICU 机械通气患者骨骼肌、呼吸肌均会发生肌力下降,从而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继而不得不依赖呼吸机。目前,呼吸控制、呼吸机训练仍为临床针对肺康复方案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研究发现,早期过度抗重力体位会促进肺容积提升,避免发生肺不张,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进一步提高胸腔内负压,加速肺部分泌物排出[9]。本研究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曹秋平等[10]的研究基本一致。

基于医护家属康复团队的早期康复运动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强化肺功能训练,主要包括腹式呼吸、有效咳嗽、主动呼吸循环训练,不仅可促进呼吸功能恢复,还能强化肺耐力、呼吸肌力量、咳嗽及咳痰能力,继而有效控制肺部炎症,提高机械通气脱机成功率,避免再次插管。本研究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MRC 评分表、BI 评分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基于医护家属康复团队的早期康复运动可强化肌力,从而避免ICU-AW发生,增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11]。

综上所述,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基于医护家属康复团队的早期康复运动可强化患者心肺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继而大大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加速病情康复,避免机械通气后ICU-AW 发生。

猜你喜欢
医护肌力通气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