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性激励联合有氧踏车训练仪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2023-12-13 01:11康佳丽
医疗装备 2023年21期
关键词:起搏器植入术有氧

康佳丽

天津市胸科医院 (天津 300222)

起搏器植入术主要通过人工技术在患者心脏内植入起搏器,利用脉冲电刺激使心脏激动与收缩,常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等多种心脏功能障碍治疗中,从而有效减少患者的病死率[1]。虽然起搏器植入术有许多优势,但因心脏器械植入、患者高龄化及肢体制动等因素,多数患者术后会伴有心肺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因此,加强对起博器植入术后康复训练至关重要[2]。有氧踏车训练是一种新型有氧运动方式,能够激活患者脑网络,诱导患者神经重塑,增强患者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近年来常用于心脏康复辅助治疗[3]。但起搏器植入术后康复周期较漫长,多数患者由于认知不足,康复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康复训练时配合有效护理至关重要[4]。时效性激励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根据患者不同时机的护理需求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患者的内在动机,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5-6]。本研究旨在探讨时效激励联合有氧踏车训练仪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胸科医院2021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收治的82 例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7 例;年龄34~72 岁,平均(49.24±5.24)岁;疾病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 例,房室传导阻滞14 例,其他9 例;运动危险分层:低层24 例,中层17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9 例;年龄35~74 岁,平均(50.12±5.16)岁;疾病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9 例,房室传导阻滞12 例,其他10 例;运动危险分层:低层22 例,中层1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起搏器置入术适应证[7];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意识清晰,无沟通障碍;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肺功能衰竭、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疾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既往有心脏手术治疗史;伴发肢体功能障碍;既往有精神病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护理。责任护士耐心告诉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目的,帮助患者取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禁止患者取右侧位,以免发生电极脱位,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 h,告知患者术侧肢体保持制动,防止屈曲,12 h 后可将患者床头位置升高30°;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适当进行手臂活动,依次进行握拳、外展、后伸等活动,并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踝泵活动,24 h 后协助患者下床轻度活动,以绕床行走及室内步行为主。根据患者根据心功能及运动耐力变化,逐渐加大运动强度;出院时向患者发放出院康复手册,鼓励患者坚持锻炼,以简单步行为主,每周运动3~5 次,30 min/次,告诉患者平时远离强磁场和高压电场所,外出时随身携带起搏器卡,强调复诊时间,提醒患者按时复查。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同时给予时效性激励联合有氧踏车训练。(1)时效性激励。由科室护士长对4 名高年资责任护士进行相关培训,包含起搏器植入术后康复护理特点、时效性激励概念、干预目的、常见激励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再由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全程激励干预,具体如下。认知激励: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后,责任护士及时与患者沟通,借助康复手册详细向患者讲解起搏器植入术后康复特点、早期康复训练重要性与必要性等,帮助患者识别错误认知,并邀请患者观看有氧踏车运动视频,重点介绍此训练方法的优点,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信心,同时建立微信群,邀请患者或家属进群,每周在群内分享3~5 条起搏器植入术后康复相关信息或视频。利益激励:告诉患者有氧踏车训练对术后康复的益处,如增强肌肉强度,提高关节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等,进一步激发患者有氧踏车训练动机。情感激励:关注患者术后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了解患者主要康复顾虑,给予相应的疏导与排解,强化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对患者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称赞,并让家属多陪伴、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引导患者积极乐观面对生活。需求激励:适时询问患者的康复需求,了解患者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解决,对合理需求做到尽量满足。榜样激励:每周组织1 次病友微信线上互动交流,每月组织1 次病友线下见面会,鼓励术后恢复较佳病友主动分享自己康复经验,坚定患者的康复信念。(2)有氧踏车训练:采用HM-005 电动康复训练脚踏车(东莞市康伊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运动前先对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测定患者的无氧阈值,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有氧踏车训练计划,确定运动强度,以Δ50% 功率作为恒定功率。运动时先从无氧阈值起步,根据患者耐受性将功率增加至Δ50% 功率,于术后第7 天开始运动,30 min/次,3 次/周。每次运动前需先热身与放松训练5 ~10 min,运动最后5 min 为恢复时间,进行无阻力踏车训练。运动时让患者全程佩戴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等参数,超出范围需暂停训练。

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康复训练依从性

采用科室自行设计的康复训练依从性调查表进行调查,包含3 个维度,即训练计划执行(3 个条目)、自我管理(3 个条目)、与医护人员协作(4 个条目),每个条目0~4 分,总分40 分,分值越高即康复训练依从性越佳,患者术后第3 个月回院复查时进行评价。

1.3.2 心功能及运动耐力

主要评价指标包含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 步行距离 ,于术前、术后3 个月各测评1 次。前者主要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收缩末容积和舒张末容积,再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00%。后者测量,让患者穿着舒适的鞋子在走廊规定的区域,按平时步行速度来回行走,计时6 min,并测量总步行距离。

1.3.3 生活质量

采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8]进行评价,包含6 个维度,即体力(70 分)、医疗状况(6分)、病情(26分)、社会心理状况(26分)、一般生活(17 分)、工作状况(9 分),满分154 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佳,于术前、术后3 个月各测评1 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训练依从性评分比较

观察组训练计划执行、自我管理及与医护人员协作的依从性评分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训练依从性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训练依从性评分比较 (分,)

执行 自我管理 与医护人员协作 总分观察组 41 10.73±1.17 10.32±1.25 14.98±1.62 35.34±2.65对照组 41 9.12±1.64 9.39±1.62 12.90±1.83 31.24±2.42 t -3.105 -2.978 -2.440 4.949 P 0.003 0.004 0.017 <0.001组别 例数 训练计划

2.2 两组的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比较

观察组术后3 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比较()

表2 两组的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左心室射血分数(%) 6 min 步行距离(m)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观察组 41 51.98±4.12 69.85±4.14a 141.29±12.23 296.68±10.41a对照组 41 52.83±3.86 58.93±2.85a 143.80±11.41 248.76± 9.86a t 0.976 14.127 0.969 4.949 P 0.332 <0.001 0.336 <0.001

2.3 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3 个月的体力、医疗状况、病情、社会心理状况、一般生活、工作状况等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 体力 医疗状况 病情术前观察组 22.22±2.50 2.37±0.46 12.76±3.32对照组 22.76±2.92 2.44±0.31 13.00±2.38 t 1.931 0.165 1.010 P 0.055 0.869 0.314术后3 个月观察组 57.93±3.77a 4.59±0.52a 21.22±2.37a对照组 52.51±3.03a 4.17±0.35a 18.83±2.62a t 10.270 6.141 6.200 P <0.001 <0.001 <0.001组别 社会心理状况 一般生活 工作状况术前观察组 11.68±2.64 7.56±1.38 3.15±0.48对照组 11.59±2.24 7.63±1.47 3.20±0.64 t 0.291 0.046 0.115 P 0.771 0.964 0.909术后3 个月观察组 22.12±2.22a 13.05±1.55a 5.24±0.47a对照组 18.49±2.75a 11.68±1.39a 4.63±0.58a t 9.388 6.031 7.121 P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起搏器植入术目前已广泛用于多种心脏疾病治疗,能够有效解决不可逆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问题,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限[9]。但起搏器植入术属于创伤性操作,患者术后需要恢复一段时间,由于肢体制动,肩关节活动障碍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术后心功能的恢复[10]。运动康复作为心脏康复的重要项目之一,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心功能康复的影响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11]。以往常规有氧运动训练一般以散步为主,虽可达到一定康复目的,但患者易产生抵触心理,难以长期坚持,严重影响康复效果[12]。随着心脏康复医学的逐步发展,心脏康复训练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氧踏车训练相较于传统有氧运动训练来讲,对关节的冲击较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训练积极性,从而改善患者心肌重构,增强患者肺活量和心脏功能[13]。时效性激励是一种个性化护理模式,主要在恰当的康复时机通过各种激励方法提高患者康复训练自信心及积极性,从而保证康复训练效果,促进患者病情转归,近年来常用于康复治疗辅助护理中[14]。

沈灏[15]研究发现,对脑出血偏瘫患者给予时效性激励结合康复训练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帮助患者重建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对术后康复十分有利。段冉等[16]研究发现,对后颅窝肿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时效性激励联合吞咽-摄食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复训练自我效能感,使患者可以主动按照计划进行训练,从而改善患者摄食及吞咽能力,帮助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本研究对观察组给予时效性激励联合有氧踏车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3 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6 min 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时效性激励联合有氧踏车训练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康复同样有积极作用。研究中时效性激励干预时强化对患者认知激励及利益激励,让患者充分意识到有氧踏车训练带来的益处,有效激发患者有氧踏车训练动机,提高患者的训练依从性;关注患者术后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强化对患者情感激励、需求激励及榜样激励,能够有效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坚定患者康复信念,从而改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17]。此外,有氧踏车训练还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捷性,增加身体的代谢率和氧气摄取量,从而延长患者6 min 步行距离,提高患者运动耐力[18]。

综上所述,将时效性激励联合有氧踏车训练仪应用于起搏器植入术后康复治疗中,可提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改善心功能,增加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起搏器植入术有氧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糖有氧代谢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