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治疗仪干预联合认知行为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2023-12-13 01:11张晓云潘海燕关越陈晓红
医疗装备 2023年21期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治疗仪

张晓云,潘海燕,关越,陈晓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 (福建三明 365000)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72 h 内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又称特发性突聋[1-2]。研究指出,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表现为听力大幅度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可伴头晕、耳鸣、耳闷、内耳血管充盈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也不利于改善预后[3]。因此,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改善其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是临床研究的方向之一。近年来,有研究将认知行为护理用于突发性耳聋患者,证明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且有利于听力的改善,但认知行为护理作为心理学干预的一种,受干预周期、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突发性耳聋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欠佳[4]。微波治疗仪可通过照射患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发挥治疗的效果,多用于伤口愈合的治疗,但在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较少,且与认知行为护理联用的报道不多[5]。因此,本研究采用微波治疗仪联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治疗突发性耳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 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0~65 岁,平均(40.28±5.69)岁;病程3~6 d,平均(3.49±1.07)d;耳聋部位:左耳21 例,右耳16 例,双耳3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22~63 岁,平均(41.79±4.32)岁;病程3~6 d,平均(3.92±0.83)d;耳聋部位:左耳23 例,右耳15 例,双耳2 例,两组性别、年龄、耳聋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000108),入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6];初次就诊,且发病时间1 周内;年龄19~65 岁,性别不限;排除标准: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听力损失(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等);蜗后占位病变、梅尼埃病、中耳病变等;相关研究资料不全。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突发性耳聋的常规治疗,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203,规格:2 ml∶10 μg),每日1 次,连续使用2 周,甲钴胺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1 次,连续使用2 周。

对照组接受认知行为护理。护理人员接受认知行为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均在通过考核后进行干预。认知行为干预如下。(1)认知矫正: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日常习惯,分析其具有的不健康行为及产生原因,通过分发宣教册,采用视频或动画等方式进行宣教,开展突发性耳聋及微波治疗仪等知识讲座,并对微波治疗仪的方法进行演示,让患者知晓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对患者适当进行提问,对回答的不错的患者予以表扬,对患者困惑或不清楚的地方,耐心而详细的讲解,还可邀请患者现场讲述、现身说法,并介绍成功治疗的病例,支持其主动积极面对疾病。(2)行为干预:介绍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帮助患者指导不正确的行为,如剧烈咳嗽、用力挖耳等,引导患者逐步养成健康行为,指导患者进行适宜运动,采用放松训练,并让患者收听轻松、愉悦的音乐,与患者多进行情感交流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微波治疗仪干预,使用医用75%乙醇消毒微波治疗仪探头,调好治疗仪频率为15 W,以患者耳部感到温热为佳,并将其插入耳道接近鼓膜处,固定后进行辐射操作,1 次/d。两组干预3 周。

1.3 观察指标

(1)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等7 个项目,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好。(2)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HAMA 共14 项,每项0~4 分,HAMD 是17 项版本,大部分项目按0 ~4 分计分,少部分采用0 ~2 分3 级评分法,分数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重;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区间为<7 分(无焦虑)、7 ~14 分(轻度焦虑)、15 ~28 分(中度焦虑)、≥29 分(严重焦虑);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区间为<7 分(正常)、7 ~16 分(可能抑郁)、17 ~24 分(存在抑郁)、>24 分(严重抑郁)。(3)疾病认知:干预后采用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the Brief illness Perception Ouestionare,BIPQ)评分患者疾病认知情况,包括认知表征、情绪表征和疾病理解能力三个维度,共9 条目,每条目0 ~10 分,其中第9 条目为开放性问题不计分,总分0 ~80 分,评分越高,患者总体感知疾病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SQI 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PSQI 各项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PSQI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PSQ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2.45±0.69 1.89±0.56a 2.68±0.80 1.73±0.45a观察组 40 2.43±0.73 1.45±0.26a 2.65±0.79 1.31±0.28a t 4.507 5.012 P 0.000 0.000组别 例数 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2.59±0.78 1.80±0.26a 2.40±0.38 1.41±0.32a观察组 40 2.68±0.81 1.00±0.28a 2.44±0.37 1.23±0.24a t 13.242 2.846 P 0.000 0.006组别 例数 睡眠效率 催眠药物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2.50±0.71 1.45±0.47a 2.69±0.42 1.44±0.36a观察组 40 2.51±0.72 1.20±0.39a 2.71±0.38 1.24±0.46a t 2.589 2.165 P 0.012 0.033组别 例数 日间功能 总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2.02±0.37 1.64±0.31a 16.17±1.98 12.47±1.82a观察组 40 2.04±0.42 1.48±0.28a 16.46±2.11 9.87±2.25a t 2.422 5.682 P 0.012 0.000

2.2 两组HAMA、HAMD 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HAMA、HAMD 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AMA、HAMD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HAMA、HAMD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HAMA HAMD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19.78±0.43 15.43±1.22a 15.28±1.29 9.39±0.33a观察组 40 19.96±0.29 13.17±1.09a 16.79±1.73 6.58±0.31a t 1.873 7.520 1.371 33.845 P 0.066 0.000 0.176 0.000

2.3 两组BIPQ 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BIPQ 中认知表征、情绪表征、疾病理解能力评分及总分分别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BIPQ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BIPQ 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认知表征 情绪表征 疾病理解能力 总分对照组 40 26.61±5.21 11.64±3.25 5.19±1.94 42.28±10.56观察组 40 20.35±4.48 8.26±2.17 4.07±1.68 34.51± 8.64 t 5.762 5.470 2.760 3.602 P 0.000 0.000 0.007 0.001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机制虽尚未完全阐明,但多数研究认同其可能与药物中毒、病毒感染、肿瘤性病变、氧化应激、内耳缺血等因素有关[7]。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体,可表现为听力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伴耳鸣、耳闷、头痛、眩晕、恶心等,患者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受到重大伤害,易产生失眠、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甚至影响临床疗效[8],因此采用何种干预方式有效改善解突发性耳聋患者睡眠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至关重要,也是确保突发性耳聋治疗获益的关键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PSQI、HAMA、HAMD 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说明与认知行为护理比较,微波治疗仪干预联合认知行为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睡眠质量、心理状态的改善更显著。以往研究指出,认知行为护理可通过对个体认知、行为的干预影响其理解、记忆及判断能力,通过宣传册、视频及动画,改善对疾病的不正确认知,并通过患者现身说法,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及对不良习惯的重视,并结合放松训练、情感交流等,调节患者的大脑反馈机制,增强其对疾病的钝感力,改善其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9]。

微波治疗仪作为物理干预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热效应和微波生物学效应,扩张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加快血液循环,从而减少血管痉挛次数、营养神经、降低血液黏度,达到改善内耳微循环的目的[10];此外,微波治疗仪产生的微波辐射可以促进神经的恢复与再生,缩短病程,改善临床症状[11]。

本研究将二者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促进突发性耳聋患者疾病的恢复;且通过微波治疗仪干预可以改善耳聋的临床症状,缓解因疾病引起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降低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心理状态。

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BIPQ 中认知表征、情绪表征、疾病理解能力评分及总分分别少于对照组,说明微波治疗仪联合认知行为护理干预突发性耳聋对疾病认知的改善更显著,可提高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认知水平。分析其原因,突发性耳聋患者突然遭受疾病打击,患者不仅承受生理上的痛苦,还有心理上的恐慌与担忧,难以接受和面对疾病,通过采取微波治疗仪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及治疗依从性。同时,联合认知行为护理可以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消除抵触情绪及行为,减缓其心理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促进其采取健康行为,增加其对干预的配合度。

综上所述,微波治疗仪干预联合认知行为护理能显著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突发性耳聋治疗仪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深刺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验案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一种基于MSP430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