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校园古代艺术遗存 助力初中美术教学

2023-12-13 06:39吴晶晶
考试周刊 2023年49期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吴晶晶(1978~),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市钟英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单一等,制约了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丰富初中美术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校园古代艺术遗存是指在学校范围内保留下来的古代艺术品、工艺品、建筑遗迹等文化遗产,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为初中美术教学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因此,文章旨在探讨校园古代艺术遗存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作用。

关键词:校园古代艺术遗存;初中美术;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9-0001-05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学科教学改革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首先,从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始,这一阶段强调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其次,进入抓“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阶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最后,倡导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創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将不再只是简单地模仿或复制,而是要在广泛生动的文化情境中,通过深入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学习和感受美术的内在精髓。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形式,进而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真正理解美术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出独特的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能力。

因此,未来的美术学习将更加注重文化情境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将使美术教育更加丰富和多元,也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使其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和遗迹以及各类传统艺术等。发掘其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需要在美术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感受艺术的多样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虽处闹市,却是清代官祠的遗址,是市文物保护单位。学校不仅有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还大量保存完好的古建,如石刻、彩画、木雕等古代的艺术遗存实物,这些实物实景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的灵感,课堂模式可以从说教式转向体验式,引导学生从身边实景中获取艺术信息,只有了解了艺术遗存所承载的文化美,学生在创作时才能传递相同的文化理解,感受共同的人文情怀,体验像艺术家一样去创作的过程,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感受,提高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对艺术的一份热爱之情,从而提升自身的美术核心素养。

为此,笔者创设了依托校园古代艺术遗存,以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系列课程,此系列课程是结合初中美术教材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拓展和完善的。课程设计根据美术学科所提出的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的要求,利用身边的古代艺术遗存,纳入美术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沉浸式地探寻和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文章以初中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所设计的《水墨交融写青山》——水墨山石画法为例,介绍巧用校园古代艺术遗存,助力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活动。

《古迹中的水墨山石》一课的设计致力于拓展学生对艺术的感性认识和文化理解,以提高他们的造型表现能力和文化素养。传统课堂上,学生通常仅通过观赏图片或视频来学习山石的绘画技法,缺乏对山石的美感、美的原因以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美的感知。而普通的课堂无法提供真实的景观,也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

然而,校园中保存着完好的清代古建筑和园林景观,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课堂。学校环境中的苍翠树木和奇特的假山石头,恰好成为学生探索古代艺术遗存的理想背景。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古迹中的水墨山石》一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古代艺术遗存,去探究、实践并构建他们对造型表现的认知。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感知并体验山石的风采,了解其独特的沧桑气质和文化韵味。通过在古代艺术遗存中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表达出对文化的理解,还能够将人文情怀融入国画山石的创作。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学生能够像真正的艺术家一样去创作,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通过将校园古代艺术遗存作为教学背景,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这门课程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了造型表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学生通过此课程,不仅能够学到技法,还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从而达到提升艺术性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一、沉浸古迹,亲身体验;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文化理解从认识开始,为了使学生感受山石在中国造园文化中特有的内涵,笔者设计了课前实地调研学习活动,设置问题情境。班级学生分组,利用课间,按照教师布置的要求,观察古迹中的园林之美。校园古迹中的石头都有哪些形态,是怎么安放的,它们在对园林的环境装饰中起到何种作用,在中国文化里是怎么看待石头的。

学生运用现场观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校园古迹中的石头大小不一,形态自然、灵活,巧于变化。形态造型各异的石头,摆放自然,疏密不均,这些石头具有造景功能,丰富了校园园林的景观,增加了园中的空间和层次感,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石头还可以与园林建筑、园林植物组合成富于变化的景致,增添自然生趣,使园林建筑融入山水环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中国文化中,石不仅是园林的重要元素,还象征着园主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代表坚定的品格和骨气。

通过实地调研学习活动,使学生对石头有了直观、鲜活的体验,了解到石头在中国文化里的美学价值和人文内涵,不再觉得石头是冷冰冰的物品了,对学习如何表现山石之美有了积极尝试的想法。

有些时候校园艺术古迹不仅仅是艺术品,还可能是一个供学生活动的公共空间或场所。利用这个条件,古代艺术遗存为美术课程创设了真实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美术的概念和表现方式,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沉浸古迹,亲自探究;提升审美判断能力

尹少淳老师在《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中提到:文化具有塑造和改变人的作用。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文化空间。一个人的审美判断能力一定会影响他的文化人格。审美判断能力是指个体对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和表达的过程。具备审美判断素养的人能够发现不同事物独特而又多样的美,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并表现出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他们能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对身边美的对象进行感知、描述、评价,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并且还擅长用美的方式改变和美化生活环境。

为了提升学生欣赏与判断美的素养,笔者在课堂教学环节,采取了按活动推进的方法。特别强调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情境中,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亲手操作,深层次地感知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美术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到艺术表现的细微之处,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遗存的独特之处。同时,也鼓励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美术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判断,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创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设置了一个有趣的“石头找不同”的小游戏,组织学生在校园古迹中深入观察各种石头。通过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形态、纹理、结构)去感知和理解石头的特点,游戏旨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描述一下的方式,更加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石头的美。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了游戏,他们在校园古迹中寻找各种不同的石头。经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些石头在外形、纹理和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石头外形圆润光滑,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有的石头棱角分明,显得非常硬朗有力;有的石头表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纹理,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有的石头在颜色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让人感到一种自然之美。

学生还通过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不同石头的感受。有些石头看上去非常古朴,让人联想起了古代文化和历史;有些石头则非常灵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有些石头则显得很有风骨气势,让人不禁为之倾倒。这些不同的感受都是学生在观察石头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美好体验。通过这次游戏,学生不仅提高了对不同石头特点的认识,还锻炼了自身的观察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比观察,他们学会了如何归纳出不同石头的共性和个性,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石头的多样性和美丽之处。

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绘画活动中,运用自己对石头特点的观察和审美体验,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感体验。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石头的形态、纹理和结构特点以及自己在观察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美好体验。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也能够促进他们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知和理解。

综上,校园古代艺术遗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珍贵且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同时也作为一种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研究这些遗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这些遗存不仅代表了古代艺术的精髓,也反映了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沉浸古迹,亲手实践;提升美术表现能力

美术表现是艺术家运用各种形式的媒介、技术和美术语言,通过构思和创造,将作者的内心感情、审美体验等内在的感受与情感物化为外在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用于传达创作者的个人观点、情感和思想。

在真实情景中,学生可以深入地观察和思考所看到的事物,从而创作出更具生动性和真实性的作品。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帮助他们拓展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通过观察和体验,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创作出更具创意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校园古迹中的各种石头给了学生最好的创作对象。教师分组辅导学生观察和绘画自己喜欢的石头。教师会首先鼓励他们观察石头的外形、结构、质地和颜色,探究式自主学习。尝试先自己看一看,画一画,即使画得不好也没关系。根据他们出现的一些问题,再次引导他们观察,结合画山石的各种表现方法进行教学。对外形:用中锋或侧锋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线条可依石头的特点灵活运用,行笔速度不易过快,要有顿挫委婉,有的要刚劲;水墨画中笔墨的控制也很重要,为了适合表现石头的质感,毛笔上的水要少,笔要干。对结构:石头是立体的,起伏转折,所以画画时线条要有粗细对比,疏密排列,皴擦是表现山石立体感的重要手法,可以表现不同的石头风格。对色彩:根据石头色彩的深浅,调配浓墨或者淡墨,表现山石的阴阳块面。染色一定要注意用笔,并且不要一次把颜色染得太满,少许留白,这样显得画面非常的鲜活。

通过启发学生在古迹实景中仔细观察石头的特点和结構,根据不同造型和部位,使学生学会运用水墨表现方法(干笔皴擦、颜色晕染、浓淡变化、线条多样等)表现出各种气韵生动的石头。通过作品展示自己对美术的理解、想法与情感,提升美术表现能力。

总的来说,将校园古代艺术遗存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观察并深入思考所看到的事物,这样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更加生动、真实。同时,学生不仅需要观察绘画对象,还需要与同伴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创造方案、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沉浸古迹,亲赏作品;丰富审美体验

作品完成以后,举办了一个课堂画展,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通过将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以鉴别其中的美学元素及其表现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并对其中的美进行感知和分析。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汇总,展示于古迹实景之中,真实的山石与作品中山石相映成趣,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和实景进行对照欣赏,有的实景石头本来的颜色很深沉,学生觉得不好看,就刻意表现得淡雅一些,有的石头本身比较小巧,但是学生却把它画得颇有气势,还有的石头造型别致,学生画出了巨石猛兽的感觉,国画的笔墨为山石营造出一种特有的人文气息,大家在欣赏山石作业的时候,兴致勃勃,互相点评。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绘画中石头因为有墨色深浅的变化,比真石头更有韵味。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幅画中,水墨没有控制好,洇墨了,石头被画得胖乎乎的,没有表达出坚硬的质感。通过体验,学生感受到一件艺术品不仅源于生活,还渗透着作者自己的理解与情感,有着独特的绘画“表现性”,而这往往是作品中最生动的部分,进而体会到当年这个园林在设计时,这些石头的摆放也是取自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让人在游园时身心愉悦,体现了当年园主人希望自己的居所和自然能够和谐融合的美好愿望。美术学习能够增进大家敏锐地观察、领悟和提高审美感,作业展示本身也是一次沉浸于校园古迹的审美体验。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展示、感受和评价,让学生知道美术学习的意义,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和情感,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收获良多。通过校园古代艺术遗存学生可以体会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校园古代艺术遗存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涵盖建筑、雕塑、壁画、园林、图案、工艺等众多宝贵的课程资源,蕴藏丰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与此同时,初中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创造力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效果的挑战。因此,巧妙运用校园古代艺术遗存,助力初中美术课程将成为引领初中美术教学的一种具有潜力的方法。古代艺术遗存,其形式丰富多样,内涵深邃,令人向往,我们将初中美术课堂和校园丰富的古代艺术资源结合,助力初中美术教学,丰富学生对美的感知,并以此来作为提升学生文化积淀的一个方法,为学生尝试不同的艺术经历、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要对校园古代艺术遗存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其中包括了解这些艺术遗存的特点、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古代艺术遗存的研究,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会学生判断哪些是艺术遗存:一是看时间——时间久远,有一定的历史;二是看数量——幸存的数量十分稀少,“是最后的”;三看价值,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性”。通过这样的精心准备,让学生对艺术遗存的概念不再模糊,学会自主辨认身边的艺术遗存,学会从美术门类上按绘画遗存、建筑遗存、雕塑遗存、器物遗存等进行分类,同时激发学生对校园古代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教师要探索如何将校园古代艺术遗存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艺术遗存的观察和研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技巧。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内的古代建筑、雕塑、壁画、彩绘等艺术遗存,并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同时,教师还布置相关的艺术创作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个性化的创作中。比如绘制校园风景、设计制作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校园古代艺术遗存的艺术价值,并培养出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校园古代艺术遗存环境中取得的学习效果和感受体验。通过实地观摩、互动交流、创作实践和作品展示等设计,学生将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愿。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制作过程,展开互评,交流学习心得。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将校园古代艺术遗存融入初中美术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艺术的内涵和价值。丰子恺曾说:“各种艺术都有共通的关系,尤其是中学生,需要获得各种常识,来建造健全人格的基础。故对各种艺术,应该都知道一点。”通过将古代艺术遗存与美术课堂教育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艺术素养,提升他们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积极推广这种教学方式,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造力的新时代青少年做出积极贡献。

除了以上提到的具体方法,还有一些重要方面需要注意。例如,教师在进行课程融合时,应该注重教学的整体规划设计。其中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等。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调整。

教师作为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其中包括了解和掌握古代艺术的有关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将古代艺术遗存融入美术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之,将校园古代艺术遗存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创造力,培养文化自信和艺术鉴赏能力。實施时需注重课程规划和设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造力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1.

[2]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

[3]胡立根,谢晨.审美的盛宴[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8:258-259.

[4]张玺玺.山西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D].西安:延安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初中美术教育教学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让高中政治教学走入生活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