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大赛驱动下的高职应用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2023-12-13 16:43陈藜文王宝华
成才之路 2023年32期
关键词:反拨效应职业技能大赛复合型人才

陈藜文 王宝华

摘要: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英语口语竞赛为契机,发现人才选拔、备赛辅导、教学反思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探讨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即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综合运用TBLT和POA教学法,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及鼓励学生参加其他英语类比赛,以期充分发挥大赛对应用英语专业教学的积极反拨效应,从整体上提高应用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技能与素质,真正实现赛教融合,切实提高应用英语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反拨效应;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2-0005-04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检验教学成果、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积极的反拨作用。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作为高职组唯一的语言类赛项,自2011年被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经过十多年赛制、赛题的改革与创新,为全国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同台竞技、展现风采、交流学习、互相促进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为高职院校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课融通、赛训结合”理念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明确导向。为通过大赛切实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对大赛驱动下的高职应用英语人才培养展开研究,以使院校与教师更好地了解大赛,对标大赛的理念培养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大赛积极的反拨效应。

研读以往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英语教学,不难发现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备赛方式不妥。自2018年国赛起,赛制由现场备赛改为以题库的形式进行。正式比赛前一个月主办方公布所有赛题,这导致有些高职院校采用写稿背稿的方式进行备赛。由于比赛时间紧、赛题多、难度大,这种备赛方式效果不好。第二,忽略人才培养的整体性、综合性。许多基于大赛的教学反思研究集中在口语教学方面。事实上,大赛对选手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是全面且综合的。比如比赛中,中国故事的环节常常涉及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语篇组织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并具备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情景交流环节所涉及的情景主要包括前台接待、酒店入住及退房、房屋租售、产品介绍、培训信息、工作面试、服务提供等,考查学生的听力、口头沟通交流能力、职业能力及应变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交际礼仪及职业素养。职场描述环节涉及各行业热点和社会现象,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篇组织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及思辨能力。职场辩论环节涵盖不同的社会常识及民生热点,考查学生的听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运用有效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另外,笔者通过指导参赛实践,参与区(省)赛务,发现以下突出问题。第一,参赛选手名额有限,能力提高受益人数少。参赛选手通过赛前培训,能够得到指导团队教师的精心指导,使各方面技能水平迅速提高。然而由于参赛名额有限、赛课脱节,受益选手往往仅为寥寥几人。第二,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锻炼和提升。教师选拔选手、辅导备赛时往往侧重学生的语言水平、交际礼仪等,忽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选手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对其水平的发挥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心理素质的锻炼和提升应成为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一环。

首先,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多与公共英语、商务英语或工科类专业英语教学挂钩,关于大赛的反拨作用与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研究则很少。其次,应用英语专业应用性强、专业适用范围广,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面向外事、教育、经贸、文化、服务等行业。应用英语专业的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及职业面向均与大赛各环节所涉及的职业领域高度契合。最后,笔者所在学校培训学生参加专业组、非专业组区(省)赛、国赛近十年,获得专业组区(省)赛一等奖5次,国赛二、三等奖各1次,非专业组区(省)赛一等奖3次,国赛三等奖1次,是广西在此赛项中获得奖项最多的高职院校,同时2022年、2023年经过层层选拔参加区(省)级、国家级比赛的选手均为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多年的参赛实践为职业技能大赛驱动下的高职应用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由此可见,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开展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具有极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通过行业调研、企业实地走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部分高职院校的应用英语专业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业面向不清晰,课程设置与商务英语或旅游英语专业重叠,人才培养模式照搬商务英语专业等问题。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将高职英语类专业调整为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应用英语和英语教育,从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主要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等十个方面提出要求,科学界定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应用英语的方向与领域,解决了这3个专业的交叉重叠、专业方向不规范、专业内涵不清晰等问题[1]。

开展行业调研、企业实地走访,可以厘清应用英语所涉及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状况,了解企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和相关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对技术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对3家广西区内及23家区外(主要面向广东)招聘高职高专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企业进行网络调研,了解应用英语专业主要的岗位设置,并通过走访本地企业了解企业对应用英语人才的能力要求等。

依照与《专业目录》相配套的应用英语专业简介,结合调研结果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本着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的原则,学校应用英语专业方向定位在国家及区域两个层面。在国家层面,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的平台作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层面,加快形成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建设广西国际会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RCEP(南宁)国际博览中心。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东盟国际呼叫中心、多语种翻译公共服务平台、国际技术交易平台),服務“桂品出海”“桂企出海”,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语言支持和人才支撑。总的来说,即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提供语言服务的人才,包括翻译服务、涉外事务服务及会展服务等。

基于上述定位,学校应用英语专业主要培养立足东盟经贸合作,服务RCEP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专多能”高素质技能人才。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国际展会、国际交流和涉外服务业务等知识,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初级翻译能力和行政事务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初级翻译、涉外行政文秘、涉外商务助理、会展服务及产品推介等工作。

学校应用英语专业的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及职业面向与大赛各环节所考查的知识点均相契合。第一,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的专业方向定位,与大赛中的中国故事环节相契合。第二,培养面向不同岗位的“一专多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诉求与大赛考查学生用英语解决职场实际问题的要求殊途同归。

2.确定专业岗位群,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分析所涉及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结合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研,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师团队与行业专家一起,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群确定工作领域(项目),分析工作领域(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并据此开发课程及教学内容。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设目标,学校应用英语专业为更好地服务于广西“十四五”规划,将服务领域确定为国际展会服务、企业涉外事务服务、翻译服务、跨境电商服务、国际贸易服务等。之后,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商讨,将服务领域内容细化为14个工作项目,确定了51个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展会宣传、展会安排、文件整理、日常行程安排、外宾参观接待、公司及产品宣传资料翻译、网站英文采编、直播展示、单证制作、线上发布会等,并逐一分析每项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

学校通过问卷星向15-19级部分毕业生发放关于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20份。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工作岗位需用到的能力排名依次为语言组织能力、英语读写能力、思辨能力、信息搜索及采集能力、英语听说能力。毕业生对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包括: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开设课程,与社会中的岗位职责相贴合;重视听说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英语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衔接性,针对专门岗位设置专门的课程;增设跨文化交际类课程等。

结合专家分析结果、往届毕业生的反馈及大赛对选手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学校优化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精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训课程”,循序渐进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专业基础课程。大赛对选手各项英语基本技能的要求,可以具化为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英语语法等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夯实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第二,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要求,将实用英语阅读、英汉互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跨文化交际、文秘英语、外事英语等6门课程确定为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涉外文秘事务处理、外事服务等能力。第三,专业拓展课程。结合大赛所涉及的职业情景与素质要求,针对相应工作领域开设丰富的专业拓展课程,加强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职场常识的输入[2],包括中西文化比较、涉外礼仪、国际会展营销、实用会展英语、涉外企业服务实务、职场英语口语、外事服务实务、英文信息化处理、现代办公事务处理、活动策划与管理、涉外政策与法规等。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相关工作情境中的交际任务,从而培养所需的职场能力和素质,还可以通过语言与思想的融合、对跨文化问题的探究有效提升思辨能力[3]。第四,实训课程。根据“赛训结合”理念,在不同学期开设不同的专业实践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技能实训、涉外接待实训、国际展会实训、涉外实务服务实训及翻译(口笔译)实训等。通过学习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中总结自身优势和不足,进而提升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TBLT和POA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是交际法家族的一员,其遵从交际法的基本原则,TBLT教学法的基本教学单位是任务(task)。TBLT教学法主张语言教学内容应基于“任务”,而不是按语言形式或功能来安排教学顺序。TBLT教学法因与高职“适用、够用”的前提及“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度契合,在高职课堂教学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构建的一种理论体系,旨在克服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文道分离”的两个弊端[4]。POA教学法的基本教学单位是产出活动(productive activity)。POA教学法以产出活动的完成为目标,其教学过程由驱动—促成—评价循环链构成。其精髓在于精心设计驱动场景,仔细挑选输入材料,设计多样的输入活动及进行师生合作评价。

TBLT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使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调用自身已有知识,却不能有效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POA教学法则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促使学生完成系列活动而顺利完成整个产出活动。POA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不高,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不强,教师单纯运用POA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恐怕难以达到预想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种教学方法中选取适合自己教学目标的合理部分,运用于自己的课堂实践。比如,教授英语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课程时,教师可以使用TBLT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互动,进而进行语言习得,并掌握相关知识点。教授实践課程如国际会展营销、实用会展英语、涉外企业服务实务等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主动性等逐步运用POA教学法,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开拓思维。

4.發挥第二课堂和其他高职英语类比赛的外延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第二课堂是英语学习在课外的延伸,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拓宽英语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英语锻炼的平台。学校开设校园英语角,邀请外教及留学生参与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学校英语协会定期举办英语沙龙、演讲比赛、观看英文电影、英美文化竞答、英语讲座等活动,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寓学于乐,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素质。学校还联合英语协会举办英语活动月、英语歌曲大赛、英文电影配音比赛、英文诗歌朗诵比赛和英语综合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为学生展示专业能力、积累舞台表演经验、锻炼心理素质提供丰富多彩的平台。除了职业技能大赛之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其他英语类比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教育电视台·外研社杯”职场英语挑战赛写作大赛、阅读大赛、演讲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翻译大赛等,通过比赛全方位检验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及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大赛对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职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技能和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大赛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通过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及鼓励学生参加其他英语类比赛,由点到面地增加受益学生人数,从整体上提高应用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技能与素质,为大赛、区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赛教融合。

参考文献:

[1]常红梅,王月会.高等职业院校英语类专业教育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20(06):41-45.

[2]施旭梅.论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策略———从英语口语技能大赛角度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6):44-45.

[3]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12(02):1+23.

[4]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17.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English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riven by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Chen Liwen, Wang Baohua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Nanning 530007,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college skills competition as an opportunity, the English speaking competition of the vocational group has identified problems in talent selection, preparation guidance,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Expl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pplied English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cluding targeted develop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plans,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s, comprehensive use of TBLT and POA teaching methods, a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encouragement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other English related competitions, in order to fully leverage the positive feedback effect of competitions on applied English major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skills and qualities of applied English major talents,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pplied English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backwash effe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pplied English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compoundtalents

猜你喜欢
反拨效应职业技能大赛复合型人才
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测试对听力教学的反拨效应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教学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反拨效应的区域性研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