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核心城市产业联动发展潜力分析

2023-12-13 07:21冯剑辉
上海商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无锡长三角南京

冯剑辉

一、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核心城市产业联动的内涵

1.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即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前的冲积平原,发展出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区域发展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发展,2016年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区域范围和发展方向,2019年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沪苏浙皖27个城市为中心区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推动长三角协调发展、协同创新、协同开放,强化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并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的战略规划。

2.江苏核心城市

江苏省共有13个地市,通常认为扬子江城市群是其核心经济板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作为扬子江沿线的8座大城市,也被称为“沿江8市”,聚集了江苏省近60%的常住人口,创造了江苏省近80%的GDP和近90%的进出口总额,与上海和浙皖其他城市的联系也最为紧密。其中,南京、苏州、无锡3市分别为特大城市、I型大城市和II型大城市,且与上海、杭州、合肥、宁波4市被认定为长三角7大核心城市,是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7市汇集了长三角36%的常住人口和51%的GDP。因此,本文将沿江8市界定为江苏重要城市,南京、苏州、无锡3市为江苏核心城市。

3.产业联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和不同层级、类型、区域之间经济社会的交流联系日渐加深,企业之间的“点对点”竞合关系越来越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产业链之间“线对线”乃至区域之间“面对面”的竞合关系逐步强化,区域产业联动随之成为了各地各产业发展关注的重要课题。产业联动,即具备一定相似特征的经济组织或地域集合之间,通过顶层设计、产业链协调和平台共建等方式促成合作,从而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最终达到优化升级区域产业结构,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目的。产业联动与产业转移不同,不是简单的产业链区域变化或重组,而更强调产业链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下的错位发展、分工协作、互动融合,且最终能够形成立体、完善的产业协同网络。

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核心城市产业联动的潜力分析

1.产业关联度

产业关联是产业联动的基础支撑,包括了产业间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为核心的有形关联,以及以信息流、技术流等为主体的无形关联,产业关联度是对上述关联质效和稳定性的集中体现。产业是地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和核心,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交通区位和社会观念存在差异,产业也会随着比较优势逐步形成相对稳定但动态变化的产业级差和专业化分工格局,进而带来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生产经营的跨区域联动。

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为192.56,同比增长6.49%,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03%。其中,产业融合分指数为222.49,同比增长5.67%,创新产出分指数为362.27,同比增长13.7%,说明长三角产业融合、创新水平有效提高;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下降至0.88和0.42,说明长三角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进一步加深。具体来看,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产业情况和代表企业如表1所示。

表1 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产业情况和代表企业

由表1可以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为核心,其中,南京、苏州、无锡与上海和其他浙皖城市均具备较高的产业关联度。上海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而南京、苏州、无锡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可以有效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并通过自身产能为上海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条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同时指出,上海、南京、苏州3市集聚了长三角将近30%以上的供应链企业,能够有效激发长三角产业协同作用。比如,苏州、无锡是制造业强市,在与南京、上海构建扎实的上游供应链关系时,也能够享受到其优越的金融产业服务。此外,南京、苏州、无锡与上海不断加快跨省产业合作载体和产业联动集聚区的建设,上海自贸区嘉善项目协作区、G60科创走廊、“百万企业上云上平台”等产业合作载体均取得良好进展,各地在科研院所论文和研发合作上也成果斐然。

2.区域通达度

区域通达度是产业联动的空间引导,只有便捷顺畅的空间通达网络才能保障各生产要素的高效跨区域流动重组,以及资源的最优配置,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的联动升级。区域通达度也包括有形的交通运输空间渠道和无形的社会文化情感关联,前者直接决定了产业联动的成本和效率,后者也能够借由社会文化相似性来深化地缘关系,为信息共享和技术创新合作提供便利。

从交通运输空间渠道来看,南京、苏州、无锡、上海四地之间的交通已经十分便利:浦东、虹桥、禄口和硕放4大国际机场在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起降架次、通航点上位于我国第一梯队,并与萧山国际机场等共同构成了我国体量最大的长三角机场群;沪宁城际铁路途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实现了南京-上海及沿线城市的1小时通达;苏州地铁3号线和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联通,苏州-上海可进行地铁一站无感换乘;五峰山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进一步加快了沿江8市和上海的人才、资金、技术流动,为跨江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江苏还将进一步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苏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无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等7大综合交通枢纽。

而从社会文化情感关联来看,上海自江苏分离不过百年,吴越文化、金陵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可以说是一衣带水、一脉相承,地域文化传统相似度极高,各种新思想、新观念跨区域交流频繁,合作创新氛围十分浓厚。

3.政策衔接度

政策制度是根据区域特征和差异所制定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区域管理,协调区域关系,进而调控经济社会运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产业分工协作和链条、网络构建方面的政策环境将对产业联动的潜力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我国科技部与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设立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统筹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成立长三角产业基金、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带动江沪各大银行参与,增强长三角区域协同金融资源优势;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分中心网络,搭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张江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一大批产业技术合作,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成立长三角区域银行业协会联席会议,推动服务科技与产业创新协同、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健全长三角跨区域金融监管机制;依托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组建9个产业链联盟……可以说,江苏核心城市产业联动的政策衔接度是相当良好的。

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核心城市产业联动的政策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产业政策联动

总体来看,江苏核心城市产业联动的政策衔接已经较为完善,未来应当从推进政策联动,保障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学研”跨区域融合来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发挥南京、苏州、无锡、上海的核心优势,健全领导小组和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组织协调机制,围绕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以及企业跨区域转移、跨行业联合的信息和利益共享模式构建互联互通的政策环境,大力支持跨区域产业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和产业技术平台建设,鼓励南京、苏州、无锡、上海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2.优化产业协同,推进产业集群共建

虽然江苏核心城市之间,以及与上海乃至其他长三角城市间的产业关联度较好,但在未来的新兴产业布局上较为雷同,制造业横向分工相似,纵向分工不足,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长三角分工协作,延长产业价值链。南京、苏州、无锡、上海可以联合编制长三角产业地图,明确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空间路径,厘清各产业链环节、上中下游核心企业和关键技术,把握跨区域分工协作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建设,动员优势力量推进产业转移和优化重组,鼓励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和并购,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边界,依托毗邻区建设跨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公共信息、金融服务平台,如实现上海张江和苏州工业园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南京生物医药谷乃至无锡、镇江、南通特色产业园的连片互动发展。

3.推进平台共建,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协同建设

围绕江苏核心城市产业的发展规划,推进平台共建。南京、苏州、无锡可以与上海共建前沿技术产业化示范平台,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云计算、物联网等共同发展方向加快新基建布局,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区域协同发展。同时,基于现有的优势产业和技术储备,大力开展车联网生态平台共建,发挥南京、苏州、无锡物联网、汽车、电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先发优势,联合上海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推动整车制造、车载芯片、感知算法、智能座舱、无人驾驶等创新应用。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上海、无锡、苏州的制造业优势,以及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共建长三角双跨工业互联网和“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在国内率先建立深度覆盖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和物联网应用高地。

猜你喜欢
无锡长三角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无锡一棉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