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中消毒的重要作用探究

2023-12-14 10:35杨娜李体雪黄兵兵
新农民 2023年33期
关键词:疾病防治猪病消毒

杨娜 李体雪 黄兵兵

摘要:本文阐述了猪病发生的基本特点,分析了猪病防控中消毒环节存在的不足,结合上述情况对猪病防控中消毒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给出了猪病防控中做好消毒的方法。

关键词:消毒;疾病防治;猪病

在养殖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越来越多,引发了养殖业动物疫病频发的现象。尤其是在猪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要重视消毒环节,如消毒不及时、剂量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则会造成严重的传染类疾病,蔓延至整个猪舍甚至是周边的畜牧养殖场。为此,养殖户务必要提高对猪病防治中消毒的重视程度,利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消毒工作的时效性和系统性,降低猪病的发生概率,进而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基于此,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肉蛋奶类制品等物质方面的追求也在持续增加,同时,也为畜牧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而生猪作为畜牧业养殖中的重点动物,务必要对其易发的各类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加大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消毒的力度,确保生猪的产量和猪肉制品的品质,进而提高畜牧养殖业的整体效益。因此,本次就猪病防治中消毒的重要作用进行探究,以期为有关养殖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1 猪病的基本特点

1.1 呼吸类疾病频繁发生

建筑业、化工业等的大规模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同时也给养殖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环境的恶化导致空气中聚集有害气体,若猪舍位置不佳、通风不畅、光照不佳、排泄物清理不及时等问题,会造成猪舍内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增加了猪只呼吸类疾病的发生。如猪萎缩性鼻炎、猪流感等,严重威胁了生猪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1.2 免疫抑制性问题增多

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免疫抑制剂问题,且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普遍性[2]。如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等,这类疾病的危害性较大,通常会对猪群的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实质性的损伤。免疫抑制导致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频繁发生。此外,错误的免疫接种方式也会造成大量的免疫抑制性问题的发生,进而使生猪的机体形成免疫耐受,不仅增加了生猪死亡的概率,同时也加大了治疗的难度。

1.3 疾病种类复杂,病因多样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外界环境、猪群应激性、各类养殖管理不科学等因素,导致养殖场呈疾病高发趋势[3]。各种疾病的种类也相对复杂,在常见的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的基础上,增加了非洲猪瘟、猪流感等治疗难度较大的疾病,严重阻碍了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4 繁殖性能下降

在猪病的基本特征中,也包括了猪繁殖障碍相关的疾病病例。这类疾病通常是由病毒性疾病和单独细菌性疾病所引发的,其发病率高达30%以上。病毒性因素引发的繁殖性障碍疾病,主要有猪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病毒、猪细小病毒等;单独细菌性因素引发的繁殖性能下降,主要有李氏杆菌、猪附红细胞体病、衣原体病等。这类疾病往往会造成生猪的生殖繁育能力极度下降,母猪出现屡配不孕、流产等情况;公猪出现死精等情况,制约了养猪场的持续运行,同时也影响了畜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1.5 混合感染加剧

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混合感染的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如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混合感染、猪瘟与猪弓形体病混合感染、附红细胞体与猪链球菌合并感染等,随着混合感染疾病的加剧,给猪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使临床的症状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极易造成诊断出现失误的情况。此外,此类疾病的不断增加,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进行联合用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治疗的成本。

2 消毒环节存在的不足

2.1 消毒不及时

在进行猪病防治的过程中,相关的养殖人员往往忽视了消毒的重要性,对于猪舍的日常消毒不够及时,极易发生生猪的各类疾病问题。例如,养殖人员往往在猪群发生疫病时、母猪生产前后等重要阶段,未进行猪舍和猪群的消毒工作,对于其他养殖环节而言,也常常没有及时地进行全面消毒。这种消毒理念和行为并不符合养殖的标准,因此,务必要确保消毒工作的及时性和常规化避免生猪出现严重的疾病问题。

2.2 专业知识薄弱

在生猪饲养的过程中,大部分养殖人员往往来自基层,缺少专业性的学习和培训指导,导致其对猪病的预防工作缺少专业化的思路和处理模式。在对生猪进行相关消毒的工作中,由于专业性薄弱,导致消毒中极易出现配比不合理的情况,或是剂量使用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消毒的效果不理想,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因素,增加了猪群发生疾病的风险。

2.3 消毒意识淡薄

部分养殖人员在猪病防治中,往往不够重视日常的消毒工作。在进行消毒的过程当中,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工作内容,消毒的重要未能体现,进而降低了消毒的成效。特别是部分生猪的散养人员,其消毒的意识更为薄弱,甚至常常因外在干扰而对日常消毒工作不能做到尽职尽责,导致猪病的频繁发生。

2.4 记录不够详细

在部分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场中,虽然设置了多个消毒的入口、区域、消毒槽等。然而实际消毒的时候,在信息记录方面存在一定的疏漏。比如,对于消毒使用的药剂名称、消毒的具体时间等的记录,往往不够详细和严谨,导致后期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提供详细的信息进行查找和参考,严重影响了猪病防治工作。

2.5 药物使用劑量不合理

消毒的专业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而从目前的状况来讲,部分养殖场的采购人员在进行消毒剂购置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节省成本,购买价格相对低廉的消毒剂,其中不乏一些假冒伪劣的产品。导致在为猪群进行消毒的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各种疾病的高发。此外,在进行药剂用量配比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薄弱,导致剂量的应用不合理,也极易造成对猪群的刺激性,诱发相应的疾病发生。

3 猪病防治中消毒的重要作用

3.1 降低病原体总数

在猪病防治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消毒工作,能够有效杀灭养殖场中的病原体,降低病原体的总数。首先,在养殖场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如寄生虫、细菌病毒、支原体等,这些病原体进入到猪群体内,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等。而消毒剂的使用可以起到周边环境的消杀作用,降低生猪养殖场内各种病原体的数量。其次,在对养殖场内进行消毒环节的时候,还要加强对相关车辆、人员、物品等的消杀和防护,从源头上杜绝病原体的数量,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

3.2 防控疾病传播

猪病防治中的消毒工作,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病原体数量,同时对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也具有一定的防控效用。消毒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进行有效的杀灭工作,然而,生猪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则较难消除。尤其是猪群将病原体排到体外的时候,还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此外,还存在一些条件性的致病菌病原体,只有在猪群自身抵抗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才会诱发疾病。这类病菌长期存在于生猪体内,也会随排泄物的排出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因此,务必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消毒计划,多次重复地进行消毒工作。特别是要针对生猪本体进行消杀,确保其体内的病原体能够得到有效的减少甚至是杀灭,进而有效降低了疾病的传播和进一步扩散。

3.3 提高安全性能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养殖人员在进行消毒环节的工作中,所使用消毒的药剂,通常是市面上提前配置好的成品药剂。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药剂,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消杀作用。为此,相关人员在购买之后,可以结合其他防病举措进行搭配应用,有效提高猪病的防控成效。另外,合理利用消毒剂,可以有效预防生猪疾病的蔓延和扩散。例如,在发现有疑似生猪病例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隔离措施,同时,对猪舍和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工作,强化猪群的抵抗能力,起到一定的病毒遏制效果。

3.4 降低蔓延速度

猪病防治中的消毒环节,可以有效减轻,甚至是消除疾病在猪群中的继续扩散和蔓延。首先,疾病的传播速度通常较快,充分的消杀防治工作能够切实提高生猪的疾病防控能力。为此,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消毒措施,抑制病原体的传播和进一步扩散,进而有效降低因生猪疾病问题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其次,猪病的消毒工作是疾病预防的重要手段,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内,通常都会设有先进的消毒设备,进而开展完善的消毒策略,减轻病毒和细菌等的进一步侵入,从而有效降低了疾病的蔓延。

3.5 减少刺激性

生猪在养殖的过程中,其抗应激的能力通常较弱。一旦受到外来的刺激,很容易造成生长发育的迟缓,甚至是繁殖性障碍问题。而利用科学合理的消毒药剂进行猪群的消毒工作,对于生猪来讲,其刺激性较小。并且在进行消毒之后,不会产生任何残留,安全性能也较强。为此,务必要加强猪病防治中的消毒工作。

3.6 提升免疫系统

不论是生猪的散养人员还是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充分对其进行消毒工作,能够有效提升猪群的免疫功能,确保其疾病发生的概率,并得到有效的降低。此外,由于猪是群居类动物,因此在众多猪群聚集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导致猪群周遭环境和体内都存在一定的病毒因子,增加了疾病发生的概率。而通过及时有效的消毒工作,会杀灭环境中的病毒成分和猪群体内的有害菌群,进而提高生猪的免疫能力。

4 猪病防治中消毒方法

4.1 物理消毒法

物理方式的消毒方法,主要是利用热消、光消和机械进行消毒的环节,以此来杀灭病原体,有效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扩散。第一,热消方式。主要包括了高温和低温2种不同的消毒方式。现阶段普遍的热消形式是高温消毒方法,因为低温的消毒方式难度系数较大,且需要在密封的状态下长期进行,因此并不常用。第二,光消毒。主要是通过光照和紫外线进行有效的消毒工作。比如,把为生猪准备的各类器具等,置于较强的阳光照射下进行光照消毒;或是通过紫外线照射,对生猪养殖场内进出的人员、设备、车辆等进行全面的消杀。值得关注的是,紫外线的消毒方式,往往会对猪群造成一定的生长抑制性。因此,在利用相关设备的时候,需要保持与猪群的距离,确保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光消毒。第三,机械消毒。主要是利用外力的作用对养猪场的病原体进行消杀。比如,通过高压水枪进行猪场内外墙面、槽具、地面等的清洁工作,减少病菌和细菌微生物的数量,为生猪提供良好的、适宜健康成长的猪舍环境。

4.2 生物消毒法

生物消毒的方式,主要是应用在猪场废弃物和猪群的排泄物等方面。第一,堆肥方式。将猪群的粪便转化成良好的农家肥料,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降低了病原体的总数,减少了环境中的病菌危害,同时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第二,发酵方式。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往往会在猪群的水槽中、饲料残留中和排泄的粪便中产生大量的病原菌,猪群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会带来疾病的风险。为此,相关养殖人员可以利用密闭发酵的方式,或是其他特殊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实现发酵的目的,进而达到消毒的效果。第三,绿植法。在养殖生猪的猪舍外,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利用花草树木的光合作用,起到一定的空气净化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原体的数量,确保猪群的健康成长。通过这种绿植的方式进行消毒,不仅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还有着绿色、环保、安全的特征,可以广泛应用到猪病防治中的消毒环节中,效果十分显著。

4.3 化学消毒法

猪病防治中化学消毒工作,主要是运用一些化学制剂进行消杀,以此来有效起到疾病的防控效果。第一,漂白粉。在猪舍消毒工作的应用中,漂白粉的使用性能较好,也是较为常见的消毒药物。在漂白粉中,次氯酸钠是比较关键性的成分,其含量越高,产生的消毒效果则越佳。因此,在进行化学方式消毒的过程中,常常会应用到此种方式。第二,氢氧化钠。具有较强的杀菌效用,且消毒的腐蚀性较大,相关人员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特殊注意。第三,福尔马林。其消毒的主要成分是甲醛,消毒效果也十分明显。常常被应用在猪场地面、墙面等消杀环节中。另外,将福尔马林消毒剂与高锰酸钾进行联合使用,还可以有效实现蒸熏的消毒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生猪养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由于猪群中呼吸类疾病频发、免疫抑制性问题增多、疾病种类复杂、繁殖性能下降、混合感染加剧等情况,因此,务必要提高猪病防治中消毒的重视程度。通过科学合理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方式,确保消毒工作及时规范、系统详细性和具备专业化的水平,进而有效降低病原体数量,預防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同时,提升整个猪群的免疫功能,降低生猪疾病发生的概率,从而推动养殖产业的稳定运行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庆玲,汪爱军.消毒在猪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21,36(26):147.

[2] 李光华.消毒在猪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21,15(9):161.

[3] 陈世艳.猪疫病防治中消毒的重要作用分析[J].新农民,2021,26(17):123.

猜你喜欢
疾病防治猪病消毒
生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浅谈猪病的临床诊断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消毒攻略大派送
消毒,大头有话说
猪病诊断的一些误区
关于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的几点建议
猪病治疗中常见七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