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红色文化遗产的声像档案式保护与利用

2023-12-19 01:15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声像文物文化遗产

陈 萍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 122000)

红色文化遗产资源集中反映了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49年国民党统治覆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以多样性、文化内容丰富为特色。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等具有分布均匀、数量众多、时间跨度长等特点,在全国红色文化遗产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声像档案式保护具体指将现存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红色文化遗产用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不同材料为载体,以声音符号、图像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保护利用过程。

一、红色文化遗产的涵义与分类

(一)红色文化遗产的涵义

“红色文化遗产”一词于2004年正式在《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很少,且指导性弱。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界定,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遗产的概念可定义为:现存的中国共产党为成立、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红色遗址遗迹、红色纪念馆、红色文物、红色精神、革命文艺、红色故事等。

(二)红色文化遗产分类

红色文化遗产从其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因其多与自然结合的复杂性,可进一步分为可移动红色文化遗产与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产。可移动红色文化遗产以红色文物为主,包括革命过程中有历史价值的相关器物、书稿等,多珍藏于各级档案馆与博物馆内,所占馆藏比例较大。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产具体为红色文化遗址、革命伟人故居及与革命活动相关的建筑等,数量众多,是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

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多与民俗文化融合,因其存在形态特殊,通常借助人格化载体、声像档案等物化载体、文化空间载体及产业化载体等保存利用,包括红色制度、红色故事、红色精神、革命口号、红色表演艺术等[1]。例如李兆麟、杨靖宇将军抗日事迹、红色歌曲等。

根据自然属性和建筑功能,可将红色文化遗产分为旧址、学校、故居、陵园、战场和聚落六类。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表现形式,红色文化资源可分为口头语言类、实物技艺类、文学艺术类、仪式习俗类及文化空间类五大类别。

二、红色遗产及其声像档案式保护利用特点

(一)红色遗产的声像档案式保护利用的内容特点

红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与不可再生性。从工作进展看,现阶段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多为基础性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组织文物征集、鉴定确认藏品级别、建档立卡、陈列展览、开放景区旅游等。当前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重点为红色文物抢救性建档,革命文物的档案更新及时,各项登记号码统一一致,其他革命文物档案建档工作逐级有计划地稳步推进,数号互不连接现象大有改善。

此外,红色旅游景点服务多以静态观光为主,采用传统图片展示与橱窗式陈列方式,鲜有利用景点利用声像视频,融合多媒体投影、现代声光电技术等新的视觉手段强化文物信息的解读性,多媒体互动、演示设施个性化体验等展示方法缺乏。如辽沈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主要采用专题式陈列方法,橱窗式展出照片、文物、文献等有价值的辽沈战役文物。

(二)红色遗产的声像档案式保护利用的技术特点

在大数据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声像档案凭借数据库技术、现代扫描技术等现代化记录技术与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特殊载体,拥有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便于利用等优势。一方面,声像档案式保护利用将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动态可视化,红色信息的视觉和听觉接收可生动真实反映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直观展现当时的场景、环境与气氛,反映革命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及人们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全面展现城市红色文化的脉络,使传递的信息形象完整且可信度高,利于公众最大限度地自主参与获取红色文化信息资源,自觉承担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声像档案特殊载体材料与记录方式的差异性决定了声像档案式保护利用有易于复制传播的特点。声像载体不仅可以被重复使用和多次记录,还可以被关联,通过技术允许,在磁带、光盘等不同载体间相互传输红色文化视听材料。

信息化时代下,各级档案保管单位可借助计算机互联网,通过网络将传统声像档案资料转换成虚拟声像电子文档,实现实体声像档案与电子声像档案资料并存,进一步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使音频和视频信息可以广泛交换并通过网络共享。

(三)红色遗产的声像档案式保护利用的载体特点

声像档案载体因其不稳定性,在高温、潮湿、光热等条件下极易发生化学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磁性材料会自然消磁、霉变,光盘材料会自然退化与变形。多数声像档案仅有几十年的寿命,只适宜短期保管,而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又决定其需长久保存,因此需通过转化技术,不断在磁带、磁盘、胶片、光盘等不同载体之间转移复制得以延续,使用过程中声像档案磨损不可避免[2]。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人们对省内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利用需求日益增长,声像档案载体的自然衰变与使用磨损逐渐成为阻碍红色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式保护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此背景下,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文物收藏单位要针对馆藏各类红色文物保管情况,充分利用声像档案,建立完善红色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与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防止各种负面环境因素对文物的破坏[3]。

三、红色遗产的声像档案式保护利用方法

(一)开展红色遗产的声像档案数字化普查

红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红色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式保护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普查工作前准备工作具体包括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开展系统培训,普查内容集中遗产资源的信息填写,即文物认定、分类、定级、编目、拍照等环节。声像档案作为记录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最有效方式,通过照片、录像等立体再现红色文化资源,逐渐成为普查工作的重要记录手段。

红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要注重红色文化遗产集中性区域的调查,摸清底数,通过文物普查、征集多渠道进行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声像档案式收集。保证信息真实与全面的同时,结合“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进工作,利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初步登记的红色文化资源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规范整理后建立较为完整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档案。

(二)建设红色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数据库

建立真实完整科学的数字化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一方面要加强对本地区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遗产全面排查,通过视频、音频、照片等全面记录资源信息并建立专项声像档案数据库,保障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信息的可靠完整,方便政府管理和群众利用。另一方面,推进视频音频格式转换,利用多载体复合保存系统降低由照片、光盘等利用频次导致的单一载体缺陷保存风险,同时借助触摸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形态多方位展现红色文化资源,保证声像档案的最佳利用效果与省内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近年来,红色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发展应用趋于系统化与实用化,声像档案因此逐渐成为当前红色文物数据库的主要发展方向,建立数据库框架实现红色资源信息共享,结合多种高科技手段与现代主流管理理念全方位记录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信息。以文物资源数据库作为载体与基础,将图文声像等信息转化为数字符号并进一步加工,为红色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打牢资源基础。

(三)健全红色文化资源声像检索系统

完善的档案著录及强大的检索功能是保证档案内容与查阅者需求相匹配的关键。现阶段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检索系统的编目不规范,后期分类编目不及时,仅从粗略登记、大致分类及目录信息挂接三方面对红色文化遗产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另外,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收集和记录要求尚不统一,声像档案归档方式只使用时间和地点作为搜索条件,检索方法与手段极为单调[4]。

加强甄别声像档案环节、借助高科技技术构建信息化红色遗产检索体系是下阶段红色检索系统发展方向。首先,对红色文化遗产关键信息通过声像设备进行档案号、分类号等准确登记、细致分类。其次,制定适用声像视频的编目办法,对红色文化声像资料进行详细编目标引,通过规范化著录,保证利用者高效检索,并更新软硬件设备,为声像档案管理提供便捷及保障。再次,根据红色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利用的主体需求,同时建立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高级检索等不同的检索手段,简化传统操作流程,保证利用者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档案信息的查询,设置简单易懂图标提示,方便用户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复制、下载等操作。

四、创意式开发利用红色文化遗产声像档案

第一,推动红色景区与声像档案融合利用

现阶段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为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升级提质从内外两个角度进行规划。红色景区内部规划即从全局入手,利用声音、视觉等符号合理布局景区相关基础设施。对外展览方面,要以展出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图片复印件、制作视频等方式代替单一传统的文字解说及文字资料,保护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原始完整。循环播放革命故事、电影、歌曲,通过举行专家红色文化座谈会、重大题材模仿活动等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在图片陈列、视频讲解等基础上,借助VR、AR、NUI等手段进行体验式开发,从时间上与空间上同步缩短信息传递的过程,使红色文化资源拥有更高的呈现与创造能力。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交互体验、抗美援朝及辽沈战役战场的场景与氛围营造、革命角色扮演、运动控制类交互界面体验红色舞蹈等逐渐成为未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式开发的重要方向。

第二,发展红色文化新媒体声像化传播

传统媒体传播多以书刊报纸杂志等传播方式为主,“所谓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指的就是以新媒体为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传播活动”[5],首先,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记述辽宁省的革命历史、红色文物与辽宁革命名人,并在卫视及互联网宣传展示。其次,顺应微信、微博与客户端的发展趋势,开通红色文化遗产公众号及抖音官方账号等,利用趣味短视频、互动栏目等结合公众关注话题,在休闲氛围中对红色文化进行科普,增加群众红色文化认同感及交流。再次,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独特魅力。政府应定期进行红色文化遗产知识讲堂,在慕课、学习强国、钉钉等平台积极持续发布,做到真正意义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学习。

第三,策划红色文化创意声像产业

影视出版方面,多制作红色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和微电影,出版红色文化刊物。如文史资料丛书,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名录、概述、汇编,红色文化遗址故事等书籍和画册。娱乐教育方面,整合活化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以红色故事为背景,开发特色红色动漫与红色电子游戏,在娱乐中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文创产品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参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生产及经营。同时,充分利用红色旅游的文化资源和通过动画制作的实用文化产品,以红色革命精神引领创意设计,推动红色文化产品多平台展示、多渠道传播。此外,推动红色食品产业发展,延伸红色衍生产品链条也极为重要。

猜你喜欢
声像文物文化遗产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物掉包案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