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纹饰风格及其内涵

2023-12-19 01:15马震宇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婴戏青花瓷青花

马震宇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瓷器之乡”,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瓷器是举足轻重的重大课题。青花瓷自唐代创烧成功,历经了元代的成熟时期,在明早期得到了发展和推崇之后,便一直占据着我国陶瓷工艺装饰手法的主流地位。器物的纹饰是当时社会的审美价值、社会风尚等文化现象最为直观的体现。通过对明代各时期景德镇青花瓷纹饰特点及变化的研究,揭示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我们了解明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青花瓷历史沿革及社会背景

青花瓷主要以氧化钴为原料,首先用颜料在素坯上绘制,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性条件下一次性烧制,属高温釉下彩技术[1]。其主要特点为白地青花,色泽艳丽,有很强的观赏性。目前已出土时间最早的瓷片出现于唐代。20世纪70年代,在扬州出土了青花瓷片二十余片,出土地点考古文化层属于我国唐朝时期,通过对扬州唐代青花瓷片的进一步分析,其产地应为河南巩县窑。巩县窑工匠们受到唐三彩制作工艺的启发,将唐三彩中绘制蓝色调所使用的钴料应用于白瓷上,成功创烧出了影响我国陶瓷发展史走向的青花瓷,到了唐代后期,青花瓷的烧造已趋于成熟。唐朝末期连年战乱,烽火不断,巩县窑受到战争波及后逐渐走向衰落。由于当时社会大众的主流审美仍是追求“玉”的莹润透彻,白地青花纹饰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青花瓷逐渐被人们遗忘。

元代是青花瓷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来源于草原,“蓝天白云”自然是他们最为喜欢的色调,而青花瓷恰恰迎合了它们对蓝和白的偏爱,这也是元代青花瓷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元代从国外引进了进口钴料并开发出了二元配方,使得青花瓷的烧造材料和制作工艺更加先进,进口钴料烧造出的器物发色更为艳丽,纹饰繁复,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代是我国青花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2]。

明代是青花瓷的大发展时期,明代基本继承了元代上层社会的审美取向,对青花瓷进行了大力推崇。明代青花瓷器造型十分丰富,形制多样,大器小器应有尽有,景德镇官窑青花绘制风格严谨庄重,一丝不苟,纹饰题材内容广泛,传统与外来纹饰并存。青花瓷在明代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高潮期,第一是永乐宣德时期,这一时期钴料以进口为主,发色浓艳,质量极高。第二次是成化、弘治、正德时期,其中又以成化青花最具代表性。

明代在我国青花瓷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基本继承了元代以来青花瓷发展良好格局,经历两百多年的发展将其制作水平和制作工艺推向了巅峰,同时又影响了清代青花瓷的发展轨迹。明代作为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安定开明的社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较为稳定。同时明朝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的发展为陶瓷工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明朝也十分重视对外的交流,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青花瓷器乘船远销到欧洲和阿拉伯国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的经济交流。同时,对外贸易的交流使景德镇工匠们开始在外销瓷上绘制一些符合其民族审美和价值取向的纹饰,既保证了瓷器的销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又扩大了青花瓷纹饰的取材范围,可谓是两全其美。

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为宫廷皇室烧造青花瓷器用于陈设和日用,并且皇家以法律的形式对烧造制作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瓷器的烧造不计成本,力求品质的精美。由于皇家的扶植和工人技艺的精湛,自此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其他窑口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无法与之相媲美。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御窑厂的建立从国际和国内分别对明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明代青花瓷器纹饰的风格

(一)洪武、建文时期

明代洪武、建文时期流传下来的青花瓷器较为稀少器型主要有碗、盘、瓶等。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便下令在景德镇的珠山地区设立御窑厂专为宫廷烧造宫廷用瓷,其绘制大多使用国产钴料,含铁量较低,且杂质含量偏高,所以这一时期青花发色较为暗淡,偏灰,且有晕散的现象。瓷土颗粒粗细不均,烧造出的胎体相对粗糙,与明代其他时期差异明显。纹饰布局基本继承了元代的风格,满饰、层次感强、纹饰繁缛,但相对来说已有简化的趋势,留白较元代增多。纹饰题材也无太大变化,与元青花纹饰题材相比之下略显单调,以各种花卉纹为主,如牡丹纹、梅花纹、菊花纹等。但有些纹饰在细节方面出现了差异,植物纹中花瓣、枝杈的留白较元代更多;龙纹中龙的气势不及元代凶猛且出现了五爪龙,莲瓣纹中多绘佛家八宝。明代初期青花瓷器产品质量虽不是很高,但是景德镇御窑厂的建设,为明代青花瓷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永乐、宣德时期

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以青花浓艳、胎质细腻、纹饰优美而闻名于世。绘制材料主要以进口钴料“苏麻离青”为主,由于其中富含铁元素,使烧造出的青花瓷釉色浓艳,层次分明,但美中不足的是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褐色的斑点。由于烧造技术的提升和颜料配比的改进,使得国产钴料烧制出的青花瓷水平也很高超。对外经济贸易的兴起促进了与外来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大量青花瓷器远销海外。纹饰除了采用我国古代传统题材,例如山水图、花鸟图、婴戏图、八宝纹外,同时也包含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元素,例如有伊斯兰风格的几何纹饰和动植物花纹,阿拉伯的几何纹饰等。永乐时期的纹饰风格较明代前期更加精美秀丽,笔法流畅自然,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绘,都给人以清新秀丽之感。永乐后期官窑青花瓷纹饰风格与宣德早期十分相似,其烧造质量与永乐时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其制作工艺水平被称赞为“开一代未有之奇”。胎体较永乐时期更加厚重,洁白细腻[3]。青料使用有进口和国产两种,常根据纹饰风格需要而混合使用,国产青料釉色较淡多用于勾线,进口“苏麻离青”多用于纹饰渲染。釉质细腻温润,光洁透亮,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因釉质表面多凹凸不平像橘皮一样,俗称“橘皮釉”。宣德时期青花造型形式多样,大器小器应有尽有。纹饰勾勒绘制一丝不苟,青料渲染从不出边线。题材选取非常广泛,花草鱼虫、人物山水应有尽有。宣德时期龙纹颇具代表性,在明代各时期中绘制得最为凶猛矫健、气势恢宏、活力十足。龙身修长,多见三爪,颇有宫廷之气。

(三)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国家政局动荡,国内战争不断,经济萧条,这一时期的瓷器发展也陷入了一个停滞期,至今少有该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出土。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逐渐稳定政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后,皇家开始重新重视景德镇制瓷业。自成化年间开始,经历弘治、正德时期我国明代青花瓷发展进入第二个高潮期,其中又以成化时期的产品最为著名,这一时期烧制出的“成化斗彩”和“成化青花”在几百年后的清朝仍被仿造,足以说明其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都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纹饰布局前期较为稀疏,后期繁密,纹饰以夔龙纹、植物纹和民俗纹饰居多,三果、三友、婴戏等都是常用题材,多用双线勾勒法绘制且填色较永宣时期较暗。纹饰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平等青绘制,蓝中带青,发色柔和、淡雅。成化官窑青花瓷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釉质细腻,莹润透彻如凝脂,呈半透明状,光下透过薄釉可见其胎质呈肉红色。弘治前中期继承了成化时期风格,其构图、笔法甚至比成化时期更为纤细柔和,纹饰风格大致与成化时期相同。正德时期青花瓷产品质量水平较成化和弘治时期有所下降,器物较为厚重、粗糙。前期使用平等青、青花发色较灰暗,后期使用回青,出现晕散的现象。正德时期青花瓷纹饰主要有龙纹、植物纹、几何纹等,题材广泛,狮子绣球、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都被运用到了纹饰的绘制中[4]。这一时期的婴戏图以庭院婴戏为主要题材,憨态可掬的儿童在庭院中嬉戏打闹,妙趣横生。

(四)嘉靖、隆庆、万历时期

嘉靖时期是明代瓷器产量最多的一个时期,青花瓷的烧造也十分丰富。嘉靖时期青花瓷纹饰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道教题材的大量增加,例如仙鹤、八卦、八仙、八宝等。除此之外,婴戏图、高士图、三羊开泰等传统题材也被广泛应用,其中又以生动活泼,极具生活趣味和吉祥寓意的婴戏图最具代表性。该时期回青料大量使用,且多与石子青相配,配置比例的不同也会导致发色特点的迥异。隆庆由于存在时间比较短,青花瓷制造方面未有突出贡献,器物较少,纹饰及风格大体与嘉靖时期相同,青料使用回青,发色稳定纯正。万历是明代历时最长的一个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激发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皇家和上层社会对于细瓷的追求以及外销瓷的再次兴起使得瓷器产量剧增,万历早期继承了前朝嘉靖、隆庆的风格,青料使用回青,中后期开始使用石子青和浙料并提高了瓷器的烧造技术,青花的发色质量大大提高,浙料呈色青翠透彻,色调厚重,给人以稳重感[5]。这一时期的青花五彩瓷十分盛行,烧造工艺是在素胎上描绘青花,上釉后进行第一次烧制,然后在釉上填彩后进行复烧,该工艺由成化斗彩发展而来,但青花五彩不是以青色为主色调,而是将其与其他色彩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万历时期青花瓷纹饰题材除了继承传统之外,锦地开光的纹饰手法也得到大量使用。主要纹样有龙纹、蟠螭纹、海兽纹、螃蟹纹、虎纹、狮球纹等动物纹饰,以及鱼藻纹、葫芦纹、瓜果纹等植物纹饰。人物纹饰题材主要有八仙祝寿、老子出关、仙人等,纹饰旁边常以道家八宝、梵文等作为搭配,道教色彩十分浓厚。除此之外,福禄寿纹饰在这一时期也十分常见。

(五)天启、崇祯时期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国内常年战乱,明朝政权开始动荡,战争爆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陶瓷业的发展再次进入停滞期。自天启十九年开始朝廷便没有下令烧造官窑瓷器。这一时期民窑纹饰题材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较万历时期已有所减少,后期官窑衰退,民窑风格大多爽朗洒脱,不拘一格,笔法流畅,纹饰题材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6]。崇祯时期装饰题材广泛,继承了天启时期的风格,生活气息极为浓厚,山水画题材被广泛应用到青花瓷的纹饰上,笔法画风与明末中国文人画风格相仿,画面中多见花鸟、诗词、草亭、茅屋、竹林七贤等。崇祯时期无官窑款青花瓷器,器型也相对较少,民窑烧造质量参差不齐,质量差者青花发色不纯,有晕散的现象,胎质粗糙。纹饰题材以高士图最为常见,这一时期的婴戏图人物身材比例不协调,具体体现为头部较大而足部较小。

三、明代青花瓷纹饰中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相对于瓷器上的其他方面而言,纹饰是该时期主流社会的审美价值、民族风尚最为直观的反映。明代各个时期青花瓷纹饰风格的变化及题材选取的差异是由社会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它与每个时期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的审美意识、社会风尚、对外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息息相关。纹饰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味,它承载着各个时期社会主流文化方向并以瓷器为媒介表现出来。

(一)统治阶级的意志

从明朝初期景德镇御窑厂建立的一刻起,其产品的艺术形式和纹饰风格便被灌输了统治阶级的审美意识。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期便支持儒释道三家互补的宗教思想,确立了道教的地位,而后的历代帝王大多也有崇道之举,这为日后的嘉靖皇帝对道教的痴迷埋下了深深的伏笔,但导致嘉靖帝对道教推崇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其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朱祐杬对道教的迷恋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嘉靖皇帝,其自幼便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而后嘉靖帝为宣称自己王位的合法性,对道教的推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经常大搞道家宗教仪式,在宫中举行斋醮活动,为满足活动的需要朝廷景德镇大量烧造带有道家风格的青花瓷器,直接导致这一时期青花瓷纹饰上的道教题材大量增加,纹饰题材主要分为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文字纹和其他纹饰。其中植物纹主要包含桃纹、莲花纹。动物纹主要包含鹤纹、鹿纹、羊纹、海兽纹等。人物纹主要包含八仙纹、群仙祝寿纹、高士图等。文字纹主要包含寿字纹、吉语纹等[7]。

(二)社会风尚

社会风尚与时代特点同样是影响明代青花纹饰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纹饰题材 “婴戏图”为例,其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题材,在明代各个时期又有不同的人物风格特点,其反映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婴戏图”顾名思义,就是以儿童嬉戏为题材的图案。以富有生活趣味、生动活泼的画面形象在明朝一直受到大众的喜爱。婴戏图被应用于青花瓷的纹饰题材上最早出现在唐代中期,经历代发展,至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达到了顶峰,婴戏图纹饰一直延续到清代仍然经久不衰,常见题材有捉迷藏、蹴鞠、五子登科、放风筝、庭院婴戏、傀儡戏等[8]。

明代早期人物纹饰青花器数量极少,现发现明代最早的婴戏图青花瓷为明永宣时期青花十六子婴戏纹碗,主体由四组婴戏图组成,分别是“捞鱼放生”图,“撒沙佛像”图,“草斗蟋蟀”图和“传胪加冠”图。这四组纹饰题材在明代青花瓷婴戏纹饰中均比较常见,各时期虽在人物细节方面略有不同,但其寓意一致。绘制手法大多运用粗笔写意,细笔描绘的手法,人物服饰细节处多为简单的单线勾勒,留白较多,笔法工整。到了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由于常年战乱,百废待兴,制瓷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景德镇官窑一度停烧。正统时期青花婴戏图极为少见,到了景泰时期又开始增多,儿童身材与明朝前期相比更加健壮,丰满。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国家政治经济较为稳定,国内制瓷业又重新得到发展,婴戏图在官窑和民窑青花瓷纹饰中都很常见,成化时期多表现为庭院婴戏,画面儿童的个数有九个、十二个、十四个、十五个、十六个。儿童头部多为正圆形,服饰只有单色外衣。弘治基本继承了成化的风格,素有“成弘不分家”之说,此时庭院婴戏题材开始减少,画面纹饰风格开始逐渐走向简洁[9]。正德时期儿童后脑略大,呈现漫画风格,憨态可掬。

“婴戏”题材在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中均有应用,但其画风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呈现,究其原因,实为社会思想的转变影响了文化艺术思想的表达。明代中后期开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一些农民开始向商业转型,促进经济的多方面发展。与此同时,一批优秀思想家的出现使得该时期社会思想理念开始发生变化,如著名思想家李贽,他对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男尊女卑、社会压迫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思想对明代后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批判循规蹈矩的腐败陈旧思想,主张新意识的崛起,该思想逐渐被社会民众所接受并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潮流[10]。思想的解放直接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体现在艺术的领域中,使得艺术的表达更为直接、开放,逐渐摆脱了明代前期的保守与刻板。具体体现为后期绘画风格由写实到写意的转变,笔法飘逸流畅,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死板。

明代传统画风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青花瓷纹饰的绘制风格。婴戏图从初期写实的风格转变为后期大写意,表现笔法越来越简单随性,用笔洒脱飘逸,不拘一格都是受到当时画风及社会主流审美的影响。

(三)海外贸易及文化交流

明朝处于世界大航海时期,这一时期世界的航海事业蓬勃兴起,各国经济交流密切。这一时期我国与世界贸易往来密切,进而也促进了文化交流,我国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乘船远销海外,同时,大量外来文化元素传入我国并成为外销瓷的重要纹饰题材。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为抵御外族的侵扰,稳固新生政权从而实行了海禁的政策,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政治稳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海禁政策尚未废除,但已经开始逐渐放宽。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著名航海家郑和历时二十八年,先后七次下西洋,途径亚非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海上贸易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处可抵达红海沿岸以及非洲东海岸,虽在当时已经开拓了丝路的范围,但未与欧洲大陆接触。直到十六世纪初期,欧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航海业飞速发展,船队先后抵达东亚海域,世界从此进入大航海时代。

文化的交流在明代青花瓷器纹饰上有着最为直观的体现,其中外销瓷种类多样,纹饰精美。典型的图案有伊斯兰风格的植物花纹和几何纹饰,阿拉伯文字纹饰等。轮花纹最早出现于阿拉伯国家生产的金属器皿上,整体图案为圆形,层次分明,端庄典雅,是当时伊斯兰风格的主流纹饰。阿拉伯文字纹饰就是直接将阿拉伯文字绘制于青花瓷器上,也是当时阿拉伯国家器物最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这种手法通过贸易传入我国,正德期间出现了大量以阿拉伯文字为装饰的青花瓷器,主要装饰在生活器皿上,文字题材来源主要是伊斯兰经典《可兰经》上起到训诫和教育作用的名言。

四、结论

明代是我国青花瓷的大发展时期。纹饰作为瓷器所处时期民族风尚和审美观念最为直接的变现方式,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原因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社会风尚和民族间相互交流都会导致某种纹饰题材在特定时期和环境下风靡一时,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嘉靖皇帝对道教的沉迷直接导致该时期道家题材的青花瓷器产量大大增加。永宣时期,随着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外来文化的输入使景德镇窑厂开始生产符合外民族审美观念的外销瓷,其中以伊斯兰风格的纹饰题材最为常见,并逐渐被汉民族所接受。传统纹饰被各代沿用,其表达含义一致,但在细节及装饰手法上各时期仍有不同,例如在明代最受欢迎的婴戏图,在不同时期便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青花瓷上,它与当时社会风尚、民俗风气息息相关。通过对明代不同时期青花瓷纹饰的研究,梳理其中的变化,找到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对于我们了解明朝历史和当时社会风俗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婴戏青花瓷青花
瓷上赏青花
青花赋
青花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青花
童趣天真 婴戏升平
纯净的青花瓷
论婴戏题材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运用与创新
青花瓷
空中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