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幸福体育课堂 探寻学生幸福之道
——《体育教学》2023年第10期“一体化”专题研讨综述

2023-12-19 17:02陈李贵
体育教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愉悦感幸福感体育教学

文/钱 勇 陈李贵 林 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对教师而言,如何满足学生需求,成就其幸福人生呢?于素梅团队提出“幸福体育课程”——关注学生的幸福感,从“健康观”升级到“幸福观”。幸福感存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打造幸福体育课堂是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呈现。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应致力于推动新课程发展,寻求实践的方法与路径,帮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获得幸福感。

一、理解内涵,明晰幸福感的特征

针对什么是幸福体育课堂的幸福感,主持团队的观点是:幸福体育课堂是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推进的落脚点,让学生获得幸福感是打造幸福体育课堂的主要内容。幸福体育课堂的幸福感是练习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愉悦感,是爱好选择、自由竞逐、开放表达、空间释放中带来的自由感,是赛场上胜利的喜悦渲染的成就感,是同伴互助中渗透的归属感,更是教师表扬中被肯定带来的价值感。

对于幸福体育课堂的幸福感内涵的理解,福建吴聪毅老师认为:幸福感是学生在体育课堂“学、练、赛、评”活动中,通过全身心地投入,树立自信意识,享受学习过程,收获愉悦感、认同感、荣誉感及成就感的情绪体验。陕西张亚飞老师则认为:幸福体育课堂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通过技能练习所获得的快乐、自信和成就感等多方面的幸福体验。江苏叶俊老师认为:幸福体育课堂的幸福感是师生“双向奔赴”的结果。

在研讨中,理解了幸福体育课堂幸福感的内涵,还需准确把握其特征。浙江林夕梦和安徽夏鹏宇两位老师认为:幸福体育课堂的幸福感体现在学生的运动参与、学生的精神状态、学生对体育课堂中学习成果的反映,具有生本性、系统性、兴趣化的特征。河南刘磊老师认为:幸福体育课堂的幸福感具有时代性、挑战性、引领性、渗透性的特征。“幸福体育”源于课堂,渗透于生活。广东钟鑫魁老师从学生视角出发谈幸福体育课堂,认为幸福体育课堂需要点燃“一把火”:第一,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了解学生需求,多维度创设教学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二,教师要引领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在学练的同时进行创新;第三,要创设具有比赛特点的练习,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基于参与研讨教师阐述的观点,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切入点不同,对幸福感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也不相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点评专家李佑发教授表示:幸福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人们对生活质量做出情感和认知的整体评价。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幸福感,有四点要求。第一,对学业质量、学业成就高度关注,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二,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展示与比赛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让学生找到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第四,运用好体育评价,围绕核心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的增值评价。特邀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首任院长毛振明教授指出:要正确理解幸福体育课堂的内涵,幸福体育课堂有小的幸福,有瞬间的幸福,也有一生持久的幸福。第一层次的幸福停留在有趣有效的体育课堂中,第二层次的幸福则是能够影响学生,使其形成美好的校园生活记忆,第三层次的幸福可概括为学生通过长期的体育参与,获得了有长度、有宽度的健康行为,也是终身体育的体现。

二、把握方向,找寻幸福感的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获得幸福感的实施者,主持团队认为: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获得归属感、自由感、愉悦感、价值感和成就感。在探寻幸福体育课堂获得幸福感的路径时,要立足体育课堂,精准把握新课程标准方向。

研讨中,福建杨帆老师和陕西郝永忠老师认为: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练方法,实施分层教学。拓展课后体育实践形式,利用校内外的活动途径让学生享受乐趣,体验愉悦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江苏陈燕老师认为:新课标下的幸福体育课堂,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遵循健康第一和立德树人等理念,既要育体,更要育人。天津孙忠婕老师认为:教师需要围绕主题,认真上课、认真钻研,在实践中创新、创造出有效、具体的方法,打造“乐、动、会”幸福体育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采用大单元教学,能为学生获取更多幸福感的时间和空间。安徽刘秀娟老师认为:运用大单元教学,为学生设置游戏与比赛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在获取幸福感的路上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与成绩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指出,在新课程视域下落实体育课堂的幸福感,首先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体育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改变原有对单一知识与技术的理解,提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性的理解。其次,切实推进课程实践,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然后,建立小组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观察、交流和思考。最后,改变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将结果评价转变为具有针对性的过程评价,让每位学生受益。只有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评价转型上进行升级,才能提升学生的存在感、认同感、荣誉感等。

三、立足需求,探索幸福感的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采取针对性、差异性、生成性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用“身心”去感悟,才能获得幸福感。主持团队认为:幸福体育课堂中让学生获得幸福感,需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和探索。安徽徐祖文老师用数据说话:学生描述愉悦感最多,占31.6%;成就感其次,占26.4%;满足感占22.7%;获得感、自豪感、舒适感、存在感占比偏低,均在20%以下。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更容易获得幸福感的方法有:多样的学练主题、多组织比赛活动、多关心鼓励学生、多样的准备和放松环节、主动与学生共同练习。

幸福感是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积极情绪。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哪些方面体验到幸福感呢?江苏张小梅分享了课堂上“失败后站起来的成就感”的故事。通过创造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们尝试并激发自己的潜力,学生从中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浙江叶凤祥老师分享了“老师的陪伴,学生会感动”的故事。他认为幸福来自教师在学生身边的陪伴,教师从热身到练习再到游戏和比赛,都能找到参与学生学练的好时机。这样的陪伴,学生对课堂幸福感的体验会越来越浓。浙江周冬冬老师分享了“让孩子在加油区体会幸福感”的故事。从故事中得出经验,教师应当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学生能够开心的接受挑战任务并认真的完成,乐在其中,成长在其中。

幸福体育课堂的幸福感不是孩子能完成多少次,应该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被关注,有没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浙江何必林老师通过案例说明:学生需要的幸福很简单,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并肩拼搏的过程。勇于尝试、挑战自我,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这就是他们追求的快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并肩奋进,这就是他们的快乐。

幸福体育课堂的幸福感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正向需求。主持团队认为:在幸福体育课堂的构建中,要基于学生需求,引导学生需求。将那些不合适、不合理、不适宜的需求转化为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生长的教学活动。毛振明教授给予了肯定的态度,阐述了幸福体育课堂的幸福感及科学的,是学生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教师为他们指引幸福的道路。幸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重视幸福课堂的远度、宽度和深度,追求系统的幸福。幸福感是需要方法和内容的,幸福体育课堂不是“说”的幸福,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出的内容论和方法论。幸福感的获得是辩证的,学生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是痛苦的,不经历磨难怎么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提出者于素梅博士指出:从幸福体育到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再到幸福体育课堂的打造,需要一个认识、接受、践行的过程。幸福体育课堂要让学生有幸福感,教师要真切地体会、观察、感悟到学生心里最真实的感受。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一定要从根本上去改变,要关注学生内在的感受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基于核心素养打造幸福体育课堂是为了更好地去落实课程标准,更好地去培养人,为学生健康和幸福的人生奠基,为学生终身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幸福体育课堂”是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主阵地。本期话题注重参与研讨教师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和获取幸福感途径的探索,为学生体验幸福感总结已有成功的经验,旨在引导教师在打造幸福体育课堂的过程中,积极实践,让学生从中获得幸福感,真正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猜你喜欢
愉悦感幸福感体育教学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大学生运动愉悦感与成人依恋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缺觉与抑郁
让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