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咸丰县山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对策探讨

2023-12-19 22:27朱晓晓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朱晓晓. 乡村振兴背景下咸丰县山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23,17(18):-86.

摘 要 民族地区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为了促进山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立足乡村振兴的视角,以湖北省咸丰县为例,分析了咸丰县农业发展存在的农业人才短缺;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村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互联网+”特色农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注重培养农业人才,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创新等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湖北省咸丰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8.027

湖北省恩施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州内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均滞后于其他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相关帮扶政策,山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被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试点地区。因此,本文以恩施州咸丰县为例,探讨山地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详细阐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地民族地区发展的路径。

1 文献回顾

国内学术界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诸多探索,在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实施对策等方面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1.1 关于“山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研究

杨成发现多业态经营是山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内容。多业态经营本身就是因地制宜、高效利用多样化资源结构的产物,也是山地民族地区适应特有文化生态共同体的一个成功范例,符合当前我国提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目标[1]。覃清华指出,山地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脆弱性问题,核心在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足,民族地区发展后劲不足,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等方面[2]。文晓国等从“生态底线”和“文化底线”两个基本原理出发,对少数民族山区精准扶贫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建立生态资源—生态产业—山地旅游—精准脱贫的生态资本运作模式[3]。

1.2 关于“山地民族地区发展困境”研究

韦顺华、王雨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认为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村集体经济存在人才缺乏、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模式同质化等问题[4]。陈凤等提出,在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发展契机[5]。王振文提到长期以来,我国山地乡村存在城乡二元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单纯以乡村物质形态为目标的设计与建设技术手段,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改善山地乡村物质空间的落后面貌,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与第一产业紧密相连的山地乡村的实际问题[6]。

1.3 关于“山地民族地区发展对策”研究

才项多杰从内生性发展的观点出发,力图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社会化、调动乡村内外资源、培育乡村内生性力量、拓寬农民就业渠道等措施来化解当前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困境[7]。樊虎提出建立民族地区多元主体协同培育模式、推进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体系改革进程、增强外生动力和激发内生动力双向发力、完善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等相应的优化路径[8]。张军成提出西北民族地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吸引外出本土能人回乡就业创业、培养和发展本地农村主体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突破[9]。

2 咸丰县的基本情况

咸丰县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平均海拔1 310 m,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动植物种类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咸丰县的产业以茶叶、烟叶、土豆、蔬菜为主,建有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蕴含着深厚的生态、农业、文化、康养等资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咸丰县积极谋划安全饮水、农村电力、农村公路、网络通信等项目。在安全饮水上,群众家中用水主要来源为自建或小组建水厂、村级水厂,饮水安全有保障;在电力项目上,经过电网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用电质量;在农村公路项目上,实现了村组公路全硬化,户连道路基本实现全硬化;在网络通信上,实现了宽带、4G网络进乡村;在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广场等项目投入上,实现了村民办事不出村,村民办事服务能力及水平显著改善。咸丰县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

3 咸丰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总体而论,乡村振兴以来,咸丰县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促进了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借此积极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想方设法地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但是跟较发达地方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3.1 农业人才短缺

咸丰县村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大部分只受过小学、初中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创新理念不强,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上山区道路崎岖,交通闭塞使得农业新技术推广难。由于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农村的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具备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人才也大量流失。

3.2 农产品深加工不足

咸丰县的主要产业为茶叶、烟叶、土豆、蔬菜,以上产品多是“大路货”,属于大宗、初级、原料农产品。就全县来说,几乎所有的村子都在发展这些产业,所以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无法卖出高价。茶叶、烟叶、土豆、蔬菜的价格较低,导致农民生产的效益不高。养殖业主要是养猪、养鸡,均为整只出售,经济效益低。由于农村缺少深加工和营销渠道,农村集体产业化程度不高,离打造“一村一品”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还有较大差距。

3.3 农村自然地理条件恶劣

咸丰县位于武陵山东部,武陵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而生态环境又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武陵山的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石漠化现象严重,高温高湿气候特点比较明显。咸丰县大部分农户住在半山腰,地势崎岖,一旦遇到强降雨及大风就可能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特点是对自然条件有较大的依赖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咸丰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交通不便增加了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

3.4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信息流通不畅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如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电话等。咸丰县由于经济实力、地理条件的限制,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这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学习的机会就更少,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信息的流通,给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咸丰县的水、电、路、讯等各种基础设施还很滞后,农田水利设施仍很薄弱,农村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及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集中表现在农村养老方式单一、医疗服务水平不高、文化生活单调乏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匮乏等方面。

4 对策

4.1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在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就业创业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服务平台,完善服务系统,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2)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建设,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加大医疗卫生的帮扶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就医条件。3)继续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力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保,确保住院时能得到救助。4)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各类灾害基本常识、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技能的普及,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4.2 发展“互联网+”特色农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目前,针对咸丰县已有的茶叶、烟叶、土豆、蔬菜,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行规模化种植,努力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养殖业应在促进生猪及鸡等传统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同时,按照市场需要,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发展牛、羊等特色养殖。对于种养的产品,既要采取传统的线下销售,又要搭建新型农产品销售平台,进行农村电商线上直播销售,发展“互联网+”特色农业,在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的同时,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另外,农家乐是一种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它将为武陵山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助力。

4.3 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武陵山大部分农产品大多只经过简单包装就上市销售,没有形成深加工产业链,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根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来发展农业产业,构建完整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咸丰县要紧抓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机遇,积极创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着力“提升品质、擦亮品牌”,走“科技兴薯”之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机+农艺”种植模式,发展马铃薯标准化、机械化种植,让更多村民就近就业,不用外出务工,让村民在獲得劳动报酬的同时提升家庭幸福指数,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4.4 注重培养农业人才,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创新

武陵山地区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使用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作用,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学习关于农业生产的新方法与新理念,开展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培训。同时,加强对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的管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调动农民在生产中自发应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为了促进山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深刻认识到山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尽量结合山地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总的来说,咸丰县的农业实践困境背后是多方面、多要素组合的结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能够认识和平衡这些要素,有助于咸丰县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5):181-185.

[2] 覃清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路径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21,45(6):61-64.

[3] 文晓国,单铁成,李罗瑾.民族地区山地旅游精准脱贫路径研究[J].民族论坛,2018(4):82-85.

[4] 韦顺华,王雨.乡村振兴背景下边境民族地区优化乡村集体经济的路径思考:以广西靖西市为例[J].现代化农业,2022(7):78-81.

[5] 陈凤,王昕,曾惠玲.论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策略:以湖南省新宁县麻林瑶族乡为例[J].今传媒,2021,29(1):34-37.

[6] 王振文.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近郊型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研究:以成渝地区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6.

[7] 才项多杰.民族地区农业振兴的实践困境与经验启示:基于西藏B村的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8):192-198.

[8] 樊虎.乡村振兴中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基于新内生式发展理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22(4):91-98.

[9] 张军成.困境与突破:西北民族地区本土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研究:基于G省T县的实践调查[J].兰州学刊,2022(7):119-130.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