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造林现状及对策

2023-12-19 01:01魏小玲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9期
关键词:造林

魏小玲.卓尼县造林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18):-248.

摘 要 甘肃省卓尼县地处黄河上游,洮河干流贯穿该县,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为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为洮河流域卓尼段的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参考,通过调研分析卓尼段造林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造林面积有限、造林质量参差不齐、病虫害治理不到位及造林维护管理资金不足等问题,并提出扩大造林面积、提高造林质量、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增加造林管护资金投入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洮河流域;造林;甘肃省卓尼县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8.079

洮河流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而其干流贯穿甘肃省卓尼县,因此,卓尼县的生态治理状况十分值得关注。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洮河卓尼段长期存在造林面积有限、造林质量参差等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弱。因此,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开展造林模式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调研卓尼段造林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洮河流域卓尼县概况

1.1 卓尼县基本情况

卓尼县地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洮河中上游,位于东经102°46′~104°02′、北纬34°10′~35°10′,东邻定西市岷县、漳县,南接甘南州迭部县,西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为邻,西通甘南州碌曲县、合作市,北靠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康乐县,与定西市渭源县、漳县接壤,中部与甘南州临潭县交错环接。全县总面积5 419.68 km2,其中山区面积2 717.00 km2,占总面积的50.13%。县城海拔2 000~4 920 m。卓尼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5.6 ℃,年均降水量487.1 mm[1]。卓尼縣位于黄河上游洮河流域的核心区域,洮河中上游流经该县腹地,是该县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洮河在卓尼县境内长度约60.5 km,河面宽度在50~150 m,河道落差较大,流量充沛,年均流量75亿m3;水质优良。

洮河对卓尼县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卓尼县坚硬岩溶地貌发育,地表水系发达,有较高的地下水埋藏量,水资源禀赋条件优越;但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该县林地面积偏少,仅有1.8万hm2,森林覆盖率只有9.8%,生态系统脆弱,急需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生态建设。

1.2 自然资源概况

卓尼县江河密布、林草丰美,拥有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洮河全长114 km,发源于通渭县,自西向东横贯卓尼县全境,最终注入黄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重要支流[2]。洮河卓尼段流域面积约3 200 km2,水资源充沛,对卓尼县的生态环境起重要调节作用,支撑着当地农业、林业等经济发展。洮河两岸分布着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覆盖率在20%以上,拥有白桦、杨树等多种珍贵树种。但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洮河流域卓尼段也面临生态系统退化、林地减少等问题。保护和建设洮河卓尼段流域生态,对改善黄河上游环境、开展退化土地治理、促进卓尼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生态环境现状

卓尼县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洮河流域卓尼段由于地处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道淤积,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加之人类活动不当,给该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植被缺乏,水土流失量达300万t·年-1。平板单一的林地结构也不利于水源涵养,该县主要造林树种青海松,抗逆性差,易受到气候变化和病虫危害的影响,不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洮河流域卓尼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植被退化、土壤沙化、水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急需采取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

2 问题分析

2.1 造林面积有限

造林面积较小,已成为制约卓尼县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统计数据显示,该县森林覆盖率仅为9.8%,远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15%的要求,与国家提出的工程区县城乡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的目标存在明显差距[3]。造林面积有限的主要原因如下。1)该县山区面积占比高达68.9%,高原和峡谷地形不利于大规模造林,这是地理环境因素造成的客观限制。2)在可利用的低海拔区域内,部分最适宜造林的土地被非法占用,据统计,2021年就有超过93.33 hm2的造林用地被侵占,这严重挤占了造林空间。3)卓尼县造林投入的资金比例仅为林业总投入的20%左右,民间自发造林的面积也仅占卓尼县全部造林面积的25%,政府和民间的造林投入普遍不足,导致可利用的造林面积未得到充分利用。

造林面积严重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该县育林速度缓慢,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国家标准。造林面积不足还制约了该县林业总产值的增长,造成林业发展滞后。根据卓尼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2025年,卓尼县森林覆盖率需在15%以上,而造林面积有限严重阻碍了这个目标的实现。因此,扩大造林面积是卓尼县当前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2.2 造林质量参差不齐

卓尼县现有造林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突出,直接导致优质生态公益林资源的严重缺乏,这已严重制约了该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查显示,约30%的造林地选择的树种完全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如高寒地区选用了喜温树种,导致树木成活率低且生长缓慢,这是造成造林质量参差的首要原因。近23%的造林地在林地选择、密度控制等方面存在失误,部分林地林木密度过高影响通风透光,有的林地密度过低影响林分的生态效益,这些密度控制上的失误也直接导致了育林质量的参差。最关键的是,仅有15%左右的育林地定期采取除草、施肥、补植、防病虫等日常管护措施,大多数育林地存在管护不力的问题,这将直接导致育林地树木成活率下降、林木生长乏力。

2.3 病虫害治理不到位

卓尼县森林病虫害问题突出,治理难度较大,已经严重威胁到该地林业资源安全。统计数据显示,该县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仅2023年就同比增长15%,且以松材线虫为主要危害种类。松材线虫具有生命力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治理难度大。松树线虫能够在松树内大量繁殖,食用松树组织,导致松树出现萎凋、枯死等症状。卓尼县主要造林树种以青海松为主,这为松材线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优良环境。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松材线虫发生面积就达到0.67万hm2,导致大量松树枯死。其他病虫害如松毒藻等也有较大发生面积。

2.4 造林维护管理资金不足

造林维护管理是保证林木成活率和生长质量的关键,但卓尼县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县级财政预算中仅有20%的资金用于造林地的后续管护,远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同时未配置足够的管护人员,仅30%的林地有专人管护。由于缺乏管护,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处理,甚至除草、补植、施肥等基础工作也难以持续开展,导致林木生长状况不佳、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造林质量和效益下降[4]。可以预见,如果造林管护资金问题无法解决,将直接威胁到已建成林地的质量和产出,无法实现造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造林管护资金不足的根源在于卓尼县未能将管护资金纳入林业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当中,造林规划重视新建面积而忽视后续管护,导致管护资金投入被边缘化。同时,财政预算安排也存在重新轻老的思想,更注重新建项目而非存量资源的管护需求。还要注意的是,即便有管护资金拨入,也存在监管不力、使用不规范的情况,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当前卓尼县造林管护资金供给严重短缺的局面。

3 优化对策

3.1 扩大造林面积

针对卓尼县造林面积严重不足的现状,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扩大造林面积。1)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身造林事业。可考虑给予造林者适当补贴并提供培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青年返乡参与林业发展,同时建立科学的林权制度。2)加强宣传,提高全民造林意识。要让人们意识到造林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小流域、乡村等区域的义务植树活动中来,发挥自有组织的积极作用。3)完善法规,坚决制止非法侵占造林用地行为。县政府要建立健全监测机制,一旦发现占用造林用地行为,要及时依法惩处,坚决遏制趋势。4)选育适应性强的树种。针对本地气候条件,选育抗旱、抗病性强的树种,既可扩大造林面积,也可提高成活率。通过上述综合措施,卓尼县完全有能力在未来5年时间将造林面积扩大1倍以上。

3.2 提高造林质量

要解决卓尼县造林质量参差的问题,必须优化造林配置布局。1)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立地条件,制订差异化育林方案,如对于干旱地区,采用保湿造林模式;或根据树种需求选择阳坡或阴坡。2)加强培训,提高林农技能。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林农在林地选择、密度控制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从源头改善质量问题。3)实行专人负责制。每个造林地安排专人负责,加强日常管护,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4)扩大高质量速生丰产林规模。在条件良好的地块采用改良技术,培育优质生态公益林。通过上述措施,预计到2025年,卓尼县优质造林地比例可提高80%以上。

3.3 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

针对卓尼县森林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利用无人机、卫星图像等先进技术手段,对主要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建立信息数据库,及时发布预警。2)选育抗虫性树种。针对松材线虫等主要病虫种类,选育丁香、白蜡等具有强大抗性的树种用于造林。3)改良栽培措施。采用科学施肥、修枝等措施增强林木活力,提高抵抗力。4)及时治理发生源。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隔离治理,防止蔓延,灭治发生源。通过以上措施,预计到2025年,卓尼县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可降低30%以上。

3.4 增加造林管护资金投入

针对造林管护资金长期不足的现状,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1)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逐步提高林业财政支出占比,为造林管护提供资金,争取到2025年使管护资金占比达到30%。2)创新投入机制。可以考虑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或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采用公共私营合作制(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拓宽造林管护资金渠道。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管护资金监督机制,保证资金合理规范使用,提高效益。4)强化林农收入机制。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增加林农收入,激励林农自主开展管护[5]。通过上述努力,预计到2025年,卓尼县的造林管护资金将实现充足,为保障造林成果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4 小结

通过对洮河流域卓尼段造林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区域目前的造林工作还存在造林面积有限、造林质量参差、病虫害严重及管护措施不足等问题。为全面提升卓尼县造林质量和效益,要根据本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采取差异化的造林技术措施;增加管护投入,实施精准管护,运用先进技术实现造林全过程监测,加强技术培训并调动当地居民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总之,为改善卓尼县造林质量、提高其造林效益,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林业主管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陈林生,张岚琦,宋占邦,等.白龙江干旱河谷灌丛群落类型与土壤持水特性[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2):111-113.

[2] 刘兴良,刘杉,包维楷,等.西南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途径与对策[J].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2,2(5):84-94.

[3] 徐恩凯,周梓滢,胡永歌,等.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和植物景观营造模式与策略:以郑州市滨黄河区域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5):75-81.

[4] 田小文.洮河流域落叶松育苗及抚育管理技术[J].乡村科技,2023,14(1):103-105.

[5] 喬翠玲.甘肃省林业建设现状及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23,14(4):114-116.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造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如何正确掌握造林方法与技术
浅谈湿地造林时机的把握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浅谈造林施工作业设计重要性
浅淡造林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沙棘育苗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