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促消费:基本逻辑、可行路径与启示建议

2023-12-19 23:19杨望
清华金融评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消费金融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消费金融对消费具有促进与撬动作用。本文指出,消费金融机构应深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让消费金融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不断在各应用场景进行增量拓展,通过挖掘消费潜力,为经济回稳向上、平稳运行提供强劲的需求侧动力。

科技趋势研究是对全球大型银行关注的科技发展领域、创新趋势和潜在突破进行分析,从而支持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信贷、投资和科创金融等业务的前瞻性布局。为了准确把握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主要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2021年发布的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简称G-SIBs),通过研究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相关搜索引擎的资讯数频次,借此一窥其业务方向,为支持商业银行的业务决策提供建议。这30家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法国巴黎银行、汇丰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集团、花旗银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富国银行、日本瑞穗金融集团、巴克莱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法国BPCE银行集团、法国兴业银行、德意志银行、高盛集团、加拿大多伦多道明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摩根士丹利、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荷兰国际集团、意大利联合信贷集团、渣打银行、纽约梅隆银行、美国道富银行等29家银行和瑞士信贷集团。瑞士信贷集团因此后与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合并而不在考量范围。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针对全球大型银行科技趋势开展分析,通过直接获取开源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网络爬虫、機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文本抽取“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名称”与“前沿科技关键词”的组合条件在主流搜索引擎的词条结果。通过数据清洗、分析、计算和可视化等手段,从整体和领域两个视角对前沿科技在全球主流银行间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给出定义。重点关注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在新兴技术领域〔元宇宙、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简称AIGC)、大模型〕和主流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移动应用、物联网)的表现,以此作为各细分技术领域发展趋势评估的基础。此次研究也与外部相关数据和榜单开展交叉验证,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体发现

技术领域多元化布局,助力抢占发展先机

研究选取了量子计算、物联网、安全、区块链、人工智能、元宇宙、云原生、移动互联、大数据等重要的金融科技领域,对全球典型银行样本的主流搜索引擎词条数进行逐一排名,以反映G-SIBs在各技术领域的影响力水平。

G-SIBs在以上各重要技术领域均有相对完整的覆盖,G-SIBs在前沿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关注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新常态,对多元科技布局越密集的翘楚机构,越能够从容应对金融服务格局的巨变,顺势成为当今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头羊和金融科技最高水平的代表。

从技术领域维度分析发现,各大银行对于以云原生、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为代表的技术领域均有明显关注,而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领域仅局限在部分银行。由于技术热度与应用效果是各银行布局技术领域的重要考量因素,因而各机构对不同领域的技术投入也存在较大差异。

聚集效应显著,中美开展“科技竞赛”

研究选取了近两年度的同类技术领域数据进行对比,通过观察条柱上对应金融科技领域的长度,可以对全球代表性银行金融科技词条数产生认知。从区域与机构维度分析发现,在量子、物联网、安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全球代表性银行在不同的技术领域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研究发现,美国与中国的头部银行在金融科技各技术领域的布局密集,而欧洲和日本的银行略逊一筹。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重视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无论是在云原生、安全这类基础技术领域,还是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移动互联等相对成熟的技术领域,亦或是在量子计算、元宇宙等新技术领域,均投入较高关注。美国高盛集团和美国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均衡布局,注重云原生技术探索和应用,重视风险防范和深耕安全技术,在量子计算、元宇宙等新兴技术领域具备领先优势。

从区域维度分析发现,2022年中国与美国的头部银行对金融科技仍保持与上年相当的高关注度,欧洲银行2022年对各个技术领域的关注度均有所提升。日本和加拿大的银行机构2022年在金融科技词条与资讯曝光度方面明显低于以上地域,这也印证了G-SIBs对金融科技的关注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距。

从技术领域维度分析发现,全球代表性银行都对人工智能技术较为重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风控、投研、运营等银行业务场景逐渐实现规模化应用,其已成为推动银行数字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已成为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业共识。自2022年11月美国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中国与美国的头部银行高度重视生成式AI和大模型带给金融业的颠覆性变革,已投身新一轮AI技术“科技竞赛”,而欧洲银行的关注度和投入较为不足。

同时,量子计算的关注度急剧增高,中国和美国均将量子计算的重要性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而受限于区块链在部分国家存在政策性限制、应用场景已得到充分挖掘等原因,2022年G-SIBs对于区块链关注增速远不及2021年。

技术特点分析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数字化:强者恒强,支持业务转型升级

随着金融需求的日益场景化和碎片化,金融服务愈发呈现数字化特征,银行纷纷投入巨大的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移动化、实时化”建设。本研究选取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来评估全球银行数字化能力。总体而言,建设数字化的能力(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已成为全球系统性重要性银行的共识。对比2021年并结合2022年的应用场景,能够看到数字化能力在银行业营销、风控、运营、客服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

通过选取G-SIBs典型数字化技术词条数据作为样本,经对比分析发现,以富国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头部银行,其数字化能力曝光度均居高位,对数字化转型建设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头部银行,其数字化能力曝光度也保持较高水平,与欧美头部银行呈现齐头并进之势。同时,部分欧洲银行、加拿大银行机构以及日本多家银行在数字化能力的媒体关注度相对较低,呈现出典型的低谷曲线之势。

富国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对内对外提升人的感知能力,以体验为导向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客户和员工搭建虚拟互动空间,富国银行搭建了顺畅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有效增强了服务满意度并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富国银行还积极探索多样化金融场景,创造性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最大限度激活客户的体验效用和服务效能。

中国工商银行围绕“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维布局,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形成了体系化、生态化实施路径。通过构建共创共赢数字生态、做实做强做活数据新要素、打造先进可控的硬核科技、优化数字基建布局、建设敏捷协同的组织机制,促进了科技与业务加速融合,以“数字工行”建设推动“GBC+”(政务、企业、个人)客户生态协同发展,金融科技价值创造力持续提升。

以云计算、微服务、容器化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聚集优势,打造信息技术(IT)领域的“共享基座”

云原生技术自2015年正式诞生以来,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迅速席卷全球科技产业,并在金融行業快速落地。云原生所提供的IT基础能力,在金融科技推动银行业务模式的重大转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G-SIBs中,云原生技术领域的影响力相对比较集中,本次调研综合比对了云原生涉及的云计算、微服务、容器、无服务、不可变基础设施、DevOps等技术关键词条数量。经分析发现,高盛集团、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凭借早期投入,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高盛集团在云原生技术领域有着持续深入的探索和领先的应用。近年来,高盛集团加强与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简称AWS)的合作,于2021年12月宣布与AWS共同推出面向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客户的行业云平台——金融数据云(Financial Cloud for Data)。金融数据云是高盛基于AWS的“IaaS+PaaS”[Iaas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的简称,PaaS是平台即服务 (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的简称]底座打造的云原生金融数据管理和分析的解决方案,可显著增强高盛的前台分析工具功能。高盛集团通过使用一系列云原生关键技术持续提升其数字化转型效率和质量,如使用Kubernetes来管理其容器化应用;使用开源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平台Cloud Foundry来构建和部署其云原生应用,以简化云原生应用的开发和部署;使用流行的开源监控系统Prometheus收集和展示各种指标数据,用以监控其云原生应用的性能和运行状态。这些技术的应用为高盛集团未来的数字化竞争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以元宇宙、AIGC、大模型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群雄并起,勾画数字经济新蓝图

数字经济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勃勃生机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坚定信心,尤其是以元宇宙、大模型AIGC等新兴技术为代表的领域,通过描绘“虚实融合”“数实共生”的数字世界,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数字人等具体技术为数字经济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本次调研综合比对了元宇宙、大模型AIGC等技术领域的关键词条数量。经分析发现,G-SIBs在元宇宙、生成式AI等技术领域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技术能力构建的方式、关注的应用场景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比如,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机构,因其具备较强的科技自研能力,往往更倾向于基于自有基础设施及内部金融数据开展技术探索,通过结合各自银行的整体发展方向探索新兴技术应用场景;以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机构,则更倾向于选择与市场上已有的成熟科技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内化外部服务的方式达到探索降本增效、提升业务效率、拓展新兴场景的目的。

同时,G-SIBs机构在元宇宙、生成式AI等新兴技术领域的高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中国的头部银行。其中,高盛集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本领域的表现比较有代表性。作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高盛集团正积极探索元宇宙、生成式AI等技术能力,以加速提升业务场景的应用成效。中国工商银行在元宇宙领域的探索保持领先。工商银行于2022年10月推出同业首个“VR元宇宙虚拟营业厅”,已率先在河北省雄安分行试点使用。中国农业银行秉持创新发展理念,主动拥抱AI大模型前沿技术,以技术探索创新为牵引,以场景价值赋能为目标,2023年4月发布ChatABC大模型。

对我国大型银行的建议

遵循技术发展的科学规律,建立长效跟踪研究机制,助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前沿技术的发展曲线(图1)和目前G-SIBs的重点布局方向几乎一致。未来,我国大型银行一方面应持续跟踪国外同业关注的科技热点并以科学方法研判技术的成熟度,建立企业级长效跟踪机制,定期发布科技热点深度分析供全行参考,从而有效支持集团决策并助力我国科技的自立自强。另一方面,银行在开展金融科技、信贷、投资和科创金融等业务的前瞻性布局时,应充分考虑数字化、云原生等主流重点领域与生成式AI、元宇宙和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的全面覆盖。同时,应根据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对投入有所侧重,进一步平衡风险与收益。

主动应对不确定性,整体上多元化布局前沿科技。大型银行整体科技布局的多元化,有助于对抗不确定性,在总体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支持大型银行集团从容应对金融服务格局的内部与外部巨变。

发挥成熟技术性价比优势,持续挖掘业务价值。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这些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全球代表性银行已了解其应用价值并保持适度投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能力是全球重要性银行普遍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通过与业务场景的结合,这些技术的应用往往能直接推动业务发展,直观地产生业务价值。

进一步理解云计算的节约增效、替代赋能的作用。对于数字化、云原生等主流重点领域,领先银行已经率先开展布局并持续投入,取得了不错成效。以云计算、微服务、容器化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日趋成熟,大型银行机构正逐步完善各自云平台服务能力。大型银行应顺应技术趋势,积极发展云计算,变后台运营为前台经营,不断保持先发优势。

紧密结合“十四五”规划,将新型技术内化在银行经营活动中。对于生成式AI、元宇宙和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各大银行均认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ChatGPT和“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技术将在未来独占鳌头。不同银行机构对新兴技术的投入和研究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往往与各银行整体发展规划密不可分。国内大型银行均已制订金融科技规划,下阶段可以适时结合最新技术,不断夯实战略规划的成效。

(边鹏为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处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可持续金融专家委员,李佩芳、孙超供职于建信金融科技基础技术中心。建信金融科技基础技术中心李晓敦、李鑫、杨涛、刘浩、牟宁波和丁红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编辑/孙世选)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消费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与撬动作用,体现在聚力保障“能消费、愿消费和敢消费”。随着经济的恢复向好,居民的收入增长和信心有望提升,在此期间,消费金融为居民在汽车、家电、家居、餐饮等大宗与服务消费场景,提供了更多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促消费的基本逻辑

消费和投资是内需的两大支柱,也是经济复苏向好的关键所在。在内需之中,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是派生需求,消费对于内需和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消费不足不仅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也会令企业经营乏力、就业困难,还可能滋生债务风险。

内需不足体现为国内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拉动作用需要提升。可用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构造国内需求(消费)的先行指标,即以制造业PMI的新订单减去新出口订单的差,定义国内新订单来近似计算内需或消费,来判断国内的消费需求强弱。2023年8月,PMI的国内订单和出口订单两个分项指标有一定程度的稳步回升,与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有显著关系,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消费不足体现为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过去50年里,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与世界均值相当,下降到低于世界平均值,近10年有小幅度回升。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7.17%,美国为68.17%,欧盟为50.99%,日本为53.88%。从一定程度上说,消费不足成为我国未来需要克服的困难与挑战。

当前,稳增长、稳就业、稳价格等宏观政策持续推出,有效促进了居民消费的需求,居民消费不足、内需不足的问题得到了相应的缓解。消费不足的主因不是消费意愿,而是消费能力,即购买能力。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4538元。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收入比重降到了66.53%,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居民收入能力增速低于消费支出能力增速。因此,要化解我国内需不足、消费不足的问题,要么增加居民收入,要么从消费金融等路径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力,促进消费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促消费的可行路径

2023年7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恢复和扩大消费二十条措施,为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供顶层设计和战略支撑。消费金融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深入贯彻扩大内需战略,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消费金融是拉动内需、减费让利的重要驱动力。狭义的消费金融即消费信贷,广义的消费金融即包含支付、投资等所有与消费相关的金融活动。消费金融凭借数字技术,打造智能、高效、安全的消费生态,业务覆盖个人消费贷款、信贷资产转让以及金融债券发行等,创新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不断履行提振消费、助力小微等多重社会责任。

消费金融公司具备分散、小额、线上以及灵活借贷的业务特点,主要采取精准有效的措施降低消费贷款服务成本,提升全社会消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释放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意愿。目前消费金融的供应主体主要由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持牌经营机构组成。商业银行和非银系消费金融公司竞争优势不同,彼此之间互为补充。消费金融公司秉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促进国内内需恢复为业务重心,丰富消费信贷产品供给,增强消费者的消费金融便利性。传统银行在资金实力、信誉和风险控制方面具备较强竞争力,而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则在流量、数据资源以及消费环节等方面拥有相对优势。

消费金融促消费的可行性

在助力经济稳步增长的过程中,消费金融发展水平与国计民生联系紧密。截至2022年末,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资产总额达8844.41亿元,负债总额7847.23亿元,所有者权益达997.18亿元,2022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发放线上贷款2.4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96.17%,30家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向新市民发放消费贷款共计1652.22亿元,可见消费金融正逐步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兴力量。目前消费金融的主要客群为年轻客户、新市民及传统银行难以覆盖到的长尾客户。要通过提供金融产品服务支持来增强消费能力、提振消费意愿以及创新消费环境,即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第一,消费金融能够促进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金融服务机构在居民消费新需求升级的驱动下,不断深耕消费场景,开拓新的业务场景,以金融科技加速链接“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图1)。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仅是提升消费水平能力的关键,也决定内需的恢复。一方面,消费金融通过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优势潜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激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具体而言,消费金融机构可提供20万元以下的线下、大额的专项信贷等信贷产品,通过专属客户经理服务将市场需求与服务供给有效对接,加大对个体工商户、创业期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疏通供应链和产业链中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受限的堵点,缓解实体经济的现金流压力,实现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快速发展,强化小微企业吸纳就業能力,助推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此外,消费金融也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劳动回报率,增加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基于相对收入假说,居民消费呈现棘轮效应,即居民消费习惯养成呈现不可逆性,即较易向上调整但较难向下调整,因此背负消费信贷的居民会有更大的工作动力去增加收入,以保持消费习惯。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公司服务客户人数达3.38亿人次,同比增长18.4%;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844亿元和8349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7.5%,高于经济增速和消费增速,为恢复和扩大消费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消费金融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意愿提升。消费金融借助智能科技优化模型和算法,深入教育、旅游以及购物等多种消费场景,以前端精准客户画像实现精准获客,并结合多种不同消费信贷场景,为具备不同信贷习惯和资信情况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便利的消费信贷产品,以适度的资金杠杆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助力扩大内需。例如消费贷聚焦消费者的小额、短期的流动资金需求,涵盖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除了将合适的信贷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外,消费金融机构严格遵守審贷、放贷标准,保证风险安全把控,确保消费信贷定价合理化、公平化和透明化,同时降低信贷成本,激发居民理性消费意愿,多家商业银行已采取降低消费贷款利率的措施,并推出信用卡消费分期付款、免息、满减优惠等活动,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下调了消费贷款利率。

第三,消费金融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环境创新。消费金融结合居民多元化消费场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实现消费型及经营型消费信贷服务智能化,打造“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在产品与服务方面,消费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推出“线下消费+线上授信支付”的循环额度产品,并搭建智能人机协作平台和虚拟数字人等金融基础设施,让消费者切身体验金融服务数字化升级对消费环境的创新升级。例如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简称GPT)大模型与消费金融客户服务、营销等场景天然契合,通过人机交互实现多轮对话与认识客户(KYC),提升对话效率与服务体验,并基于用户数据的收集分析而自动化生成营销物料和用户画像,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营销。在风控体系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将人脸识别、虹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运用到服务过程中,打造持续升级迭代的智能风控模型,灵活运用“数据+算法+模型”技术优势,构建涵盖近千条风险处理策略、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信用评分体系的风险决策系统,大幅度提升风控能力和授信准确性,保障用户的消费环境安全性和合法权益,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可见消费金融能充分发挥科技能力,创新居民消费应用场景,并优化风险管理体系保障居民消费环境的安全稳定,为激发居民消费增长新动能做出贡献。

消费金融促消费的场景打造

2023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紧抓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这个关键,持续优化和改善金融服务”。具体举措包括加大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金融支持,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场景。具体到居民的消费重点,可归纳为电商、教育、农村和文旅四类促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支持。

电商消费场景

强消费是电商购物的基本属性,消费金融不仅能为居民提供优质消费信贷产品,同时重视营销渠道的数字化创新,激发并升级居民的消费需求,并推动交易有效运行。网购居民是消费金融的潜在客户,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网络零售用户数量达8.45亿,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14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0%,可见电商消费在消费扩容的巨大潜力。消费金融机构通过物联网实现0物理网点的线上服务方式,包括无人智能柜员、智能贷款机器人等,并借助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对用户的征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供“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信贷支持,在“618”“双十一”等电商购物节大促的支付过程中,向居民提供分期免息、信用卡付款优惠等多种优质消费信贷产品,居民可自主选择消费金融产品购买家居、汽车等消费品,不仅拓展消费信贷产品的可得性和普及性,又与其他促消费措施形成合力,共同提振居民消费需求。同时,消费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基于生态合作的垂直场景获客和精准数字化营销,通过居民的消费交易信息形成一站式支付到信贷的合作,深入智慧零售场景和头部消费场景,实现获客增长。数字机器人作为消费金融机构数字营销的关键举措,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简称RPA)技术为核心,实现线上自动化、智能化交互的数字能力系统平台,提升用户体验和数字营销能力。例如某消费金融机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打造数字化经营体系,推出全流程消费金融科技产品解决方案,具体包括流量运营系统、智能客服系统、智能催收机器人以及风控决策引擎等,不仅有利于以优质消费金融产品及服务满足居民在电商消费环境中的信贷需求,也能进一步提升电商平台流量的转化率,降低消费金融机构获客、拓客和留客成本,规避资产的不良率上升。

教育消费场景应用

消费金融可提供用于教育类课程及服务的信用贷款,包括技能培训费用、考试费用、高等教育贷款等,缓解家庭教育支出压力,提升教育消费需求及品质,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增添人才活力。消费金融机构与教育培训机构展开合作,覆盖线上及线下教育模式,为资金不足的客户提供教育分期服务,满足居民的教育消费需求。此外消费金融机构以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经营为依托,创新“金融+教育”系列金融产品,深耕教育生态体系,为高校学生提供教育培训等信贷融资外,还积极推出创业孵化等普惠性创新创业信贷产品,全力支持创新创业和产教融合。

农村消费场景应用

消费金融持续向农户提供消费性和经营性等多元化融资支持,并助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优化升级农村消费结构,放大其对消费的扩容效应。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产品及服务供给不充分的问题,消费金融机构充分借助金融科技优势,深入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聚焦农村居民在消费领域方面的具体细分需求,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客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消费金融产品及服务,便于满足农村居民在种子、农药等农资和农具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并不断加强乡村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展数字化消费帮扶,探索科技助农新模式。一方面,消费金融机构围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业务开展金融科技指导,并助力涉农信贷机构,提供同业资金和技术支持以打造智慧林下养殖、智慧养牛等智慧产业,以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积极践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消费金融机构深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依托自动化审批系统及时响应客户信贷需求,发展个人消费与经营组合贷款业务,扩大消费金融覆盖面,满足农村居民在效率和便捷性方面的消费升级需求和体验,并利用联邦学习方式融合双方数据进行风控建模,弥补自身数据不足,来增强用户信用评估能力,服务范围拓宽至信用记录不健全、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农村消费群体。此外,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收入存在较强季节周期性的特点,消费金融机构推出符合农户收入周期的消费信贷产品。例如某消费金融公司开发反收入周期的消费信贷产品,以平衡农村居民在一年内各阶段的消费,有效解决农民生活暂时性资金短缺。

文旅消费场景应用

文化旅游定位于大民生、大消费产业,是推动社会消费复苏、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消费金融能充分激发文旅对消费的拉动能力。文旅相较于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发展动力更足,恢复势头明显,同时政策端也加大对旅游消费的金融服务支持工作,2023年3月发布的《关于推动在线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旅游消费类金融产品创新,为旅游消費者提供便利的产品分期贷款、小额消费信贷、先游后付等消费金融服务,发挥文旅产业的金融支撑和消费拉动的作用。因此文旅消费的信贷服务是促进消费的重要发力点。消费金融机构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智能客服,实现业务全流程的网络化、贷款审批决策的自动化、7×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纯线上化,不仅帮助消费金融机构降低人工成本,还能一定程度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基于全渠道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并针对文旅消费领域的消费者、从业者以及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行业从业者,从定价、额度、用款周期等方面,让利扶持,信贷倾斜,推动文旅产业消费快速复苏。除此之外,消费金融机构充分抓住节假日、寒暑假期等良好消费机遇,契合消费升级趋势,打造更具特色的优质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筑牢基础。例如某消费金融机构基于自身旅游平台业务,推出不需要任何担保和抵押的小额分期信用贷款,居民可通过正规软件应用商城下载消费金融软件,并通过手机号注册、上传身份证照片、人脸识别三步操作就能授信获取额度。贷款最长可分24期归还,支持随借随还和提前还款,满足“先游再还”的居民文旅消费需求。

促消费的启示建议

为此,为进一步确保消费金融市场稳健运营及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促进消费扩容的支撑作用,笔者在此针对消费金融促消费提出启示建议:

第一,提供精准匹配消费者需求的消费金融产品及服务,推动居民消费提质扩容。首先,消费金融应基于精准营销、精准服务和精准管理的目标,及时、充分地洞察居民的消费需求,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消费金融供给模式,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消费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大程度地推进供需匹配。其次,针对不同收入和类型的消费群体需求偏好提供相匹配的精准金融服务,缓解流动性约束和金融财富效应释放。针对低收入群体和新市民群体,重点聚焦消费金融可得性,提供普惠性消费金融支持,缓解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实现消费扩容;针对中高收入群体,重点聚焦多样化、个性化新消费场景,开发适配的消费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挖掘高收入、高净值人群的消费增长点。最后,也应考虑进行更多元的客户分群经营,先将客户按照企业(to B)和个人客户(to C)进行划分,再按照行业特征、信贷偏好、行为特征等标准进一步细化客群分类,采用精准化、专向化的消费信贷产品营销及风控逻辑。

第二,顺应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创新型消费金融产品及经营策略,培育“新消费”经济增长点。消费金融机构应坚持以服务基层客群的差异化经营为特色,为居民提供适当、有效的消费金融服务,提高不同消费水平主体的消费能力,推动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具体而言,消费金融机构要重视对信贷需求端变化的敏感度,深度洞察小镇青年、农村居民以及“新市民”等不同群体的“新消费”需求,把握消费市场变化趋势,不断拓宽消费金融产品及服务范围,对已有产品进行变革,创新发展新型消费金融产品及服务,为居民消费升级提供金融支持。此外消费金融作为典型的数据驱动型行业,所掌握的数据大多为非结构化数据,消费金融机构可结合深度学习、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全方面分析客群的画像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匹配差异化消费金融产品策略、触达策略和营销方案,实现快速精准获客,打造一流的用户体验以及高效的运营体系,抓住消费金融的关键环节和有效市场,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提升消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保障消费金融稳定运行。风险的自主可控能力是消费金融机构稳定运营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健全征信体系,准确定位居民消费能力和信用水平,为消费金融发展奠定基础。我国拥有超14亿用户的消费市场,但客群的消费水平和资信情况总体呈现差异性和多元化,因此需要精准定位客群,并对居民的个人消费行为信息进行合理整合,形成准确、完整、综合的用户信息数据库,借助大数据深入挖掘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实现消费金融科技和个人征信的深度融合。此外还须加强对不诚信、违约等失信行为的处罚,提高逃债、废债等失信行为成本,帮助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理性借贷的消费观,引导消费者提升风险意识,合理选择消费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应深化金融科技的应用,构建安全可控的风险管理体系。可通过对内外部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利用大数据征信、云计算等技术,自主构建风控系统以强化自身壁垒。同时要针对欺诈手段的升级和风险事件的复杂化,健全智能风控识别系统,精准预判和辨别欺诈风险,最大限度保障线上服务的极致体验与安全。除此之外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挖掘并分析海量的用户基数,对进入客户进行实时过滤,剔除失信用户,建立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对优质客户应采用邀请制,主动推送产品和服务信息,以此保证消费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营,助力化解金融风险,为推动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消费金融深度融合金融科技,要不断在各应用场景进行增量拓展,通过挖掘消费潜力来充分发挥我国统一大市场的作用,满足居民在高质量高服务消费上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回稳向上、平稳运行提供强劲的需求侧动力。消费金融应紧抓消费新趋势,探索创新型金融产品及服务,为居民消费升级及消费扩容做出持续性贡献,全面发挥消费金融对国内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杨望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编辑/孙世选)

猜你喜欢
消费金融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消费数读
P2P金融解读
支持“小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