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废水中产脂肪酶微生物的筛选和酶学性质研究

2023-12-19 09:35苏少林张文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酶脂肪酶菌液

苏少林, 张文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陵 712100)

随着餐饮业发展的多样化,餐饮废水油脂物含量越来越高,其化学成分相当复杂,给废水处理增加了困难。脂肪酶又被称为甘油三酰酯水解酶,是能将天然油脂的酯键水解的一种酶[1],根据国内外许多研究[2-4]表明,它能快速地水解甘油三酯的酯键并释放脂肪酸和甘油。Rosa等[5]研究表明,水解反应阶段是餐饮废水处理中限制反应速度最重要的一步,脂肪酶在水解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6]。

脂肪酶广泛存在于动物体胰腺内、植被的油料种子和各种细菌真菌[7]微生物中,在微生物中发现的脂肪酶种类最多,常见于细菌、酵母菌和真菌中,非常容易获得,可以大批量的生产,而且具有比动、植物体内脂肪酶更高的pH存在范围值和耐高低温性,因此成为了工业生产脂肪酶的重要来源。当前的脂肪酶相对于普通的化学催化剂,生产的成本仍然偏高,因此筛选出新型的酶微生物和优化反应酶的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某高校食堂下水道采集含油废水,从废水样中分离筛选出产脂肪酶的菌株,进行多次复筛,纯化后测定酶活力,最终得到能产脂肪酶的高效菌株,并观测其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本次实验选自某高校食堂下水道中的废水为研究对象,裁剪相同规格大小的无菌纱布,分几次蘸取下水道排污口的含油物质用来筛选产酶菌株。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蛋白胨(AR)、牛肉膏(AR)、琼脂粉(BR)、氯化钠(AR);PHS-25pH计、SW-CJ-2FD超净工作台、SPX-150-Z恒温振荡培养箱、AR1140型电子分析天平、JB-2磁力搅拌器、ZSD-1270全自动化生化培养箱、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3K15冷冻离心机。

1.3 培养基

(1)普通筛选培养基:蛋白胨10 g/L,牛肉膏粉3 g/L,氯化钠5 g/L,琼脂15 g/L,再添加0.05%的罗丹明B(筛选培养基于121 ℃灭菌30 min)和1%的三丁酸甘油酯的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最终pH 7.3~7.5。

(2)液体种子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121℃高压灭菌16 min。

(3)发酵摇瓶培养基:酵母膏5 g/L,(NH4)2SO45 g/L,KH2PO42 g/L,NaCl 3 g/L,MgSO4·7H2O 0.5 g/L,橄榄油2 mL/L,pH7.0。

1.4 实验方法

1.4.1 产脂肪酶微生物的分离 从食堂下水道采集含油废水水样,无菌条件下,将一份5g的样品加入一个装有45ml无菌水并且瓶内放有一定数量的玻璃珠的锥形容器中,然后放置于摇床。利用磁力搅拌器的作用使其充分振荡,打散摇匀水样中的胶团使其游离菌跑出来,完全混合均匀后取出在室温条件下静置分层30~40 min,取上清菌液按梯度分别制成1∶10的稀释液。用一次性无菌塑料吸管吸取上清液,用同样的操作方式配制成稀释度为10-2、10-3、10-4、10-5、10-6的梯度悬菌液。分别从以上7个梯度依次吸取0.1 mL,接种于事先配制好的普通筛选培养基的平板上,于恒温培养箱中37 ℃倒置培养2 d左右。每天都要观察菌落的存在,以及附近有无黄色透明圈出现,将没有透明圈的菌落淘汰出去,有透明圈的挑选出并进行检测纯化,重复多次直至变为纯种后置于冰箱中,调节冰箱温度至4 ℃,将培养基倾斜保存。

1.4.2 产脂肪酶微生物的筛选

(1)产脂肪酶菌株的初筛。将分离保存的无菌菌株从冰箱中取出,用接种环分别涂布于单个的筛选培养基平板上,37 ℃条件下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 d~3 d。然后将其取出来,采取肉眼观察法记录产生黄色透明圈的菌株。透明圈法[8]作为筛选酶最简捷的办法之一,需要每隔24 h观察透明圈的颜色及大小,并测量菌落透明水解圈的直径(D)以及菌落的直径(d),然后算出两者的比值大小,观察颜色的透明度等,大致推算出酶活力的大小。二者的比值相差越大,该菌株产酶能力越强。把比值相差大的菌落用金属接种环转移至固体的斜面培养基上,使用划线培养的办法进行多次划线培养,4℃保存供复筛备用。

(2)产脂肪酶菌株的复筛。挑取初筛得到的具有酶活性的成熟菌落于液体种子培养基中,在温度为37℃、转速为160 r/min的条件下,在摇床振荡中培养12 h,然后在摇瓶发酵培养基中培养,接种量以1%的比例接入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大约24 h。取适量的上清菌液于冷冻离心机中,以速率2 500 r/min离心6 min左右,消除酶溶液中的泡沫,取上清菌液进行酶活测定,进一步得到更高活性菌株。

(3)脂肪酶活力测定。本实验采用指示剂滴定法[9]来测定酶活力,以下为具体操作方法。

取两个容量为100 mL的干净无水渍的锥形瓶,分别在锥形瓶上标记为空白①和样品②,在瓶中分别加入橄榄油乳化液(3%的聚乙烯醇:橄榄油=3∶1的比例混合) 4 mL,pH为7.5,现配制的磷酸缓冲盐溶液5 mL,再于①中加入95%的无水乙醇15.00 mL,在40 ℃的水浴锅中保温反应5 min,然后各加1 mL的粗制酶液(需配制),晃匀后立即使用电子手表计时,准确反应15 min后,于②中即刻一次性补加15.00 mL 95%无水乙醇后停止反应,用湿抹布取出。

于①、②中各滴加早先配制的酚酞溶液两滴,用0.5 mol/L的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直至溶液从无色变为微红,并保持在30 s内颜色不褪,此刻视为滴定终点,结束操作。记下使用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根据损耗的碱量计算酶活力大小。

(4)脂肪酶菌株形态学测定。参照《微生物分类学》《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等对筛选出的菌落进行初步形状的观察[10]。例如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凸起情况、表面有无褶皱、是否透明等等。

1.4.3 脂肪酶酶学性质的分析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设置反应转速为150 r/min,将酶液分别放在25~65 ℃条件下,挨个测量脂肪酶活力的最适宜生存温度,然后再将酶菌液分别放于30~75 ℃的恒温水浴锅中,保温反应60 min,其中每间隔20 min需要检测残余菌株的酶活。重复做3次平行实验,得到最佳温度。

(2)初始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选用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本实验的缓冲体系,然后进行脂肪酶水解活性[11]的测定。取适量的粗制酶液,分别与pH为5~9的缓冲溶液等体积混合搅拌至均匀,在40 ℃前提下存放24 h以后,测量残余酶活,得到最佳初始pH值。重复做3次平行实验,获得脂肪酶活性存在的最适pH。

(3)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按次序在酶菌液中各加入10 mmol/L的Cu2+、Fe2+、Mg2+、K+、Ca2+等金属离子以等体积比例混合,室温情况下静置一段时间,然后测定其中的酶活,与没有加任何金属离子的空白酶液作为它的对照试验,测量残余的酶活。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脂肪酶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含油餐饮废水水样经过分离、初筛、复筛等过程使菌株大量繁殖生长[12],划线分离数次,获得适应环境生长的产脂肪酶菌株。经过初筛可以获得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的菌株,当比值≥3.0时,统计出35株产酶能力较好的菌落(大部分酶活在5~11 U/mL之间)透明圈水解图如图1所示。进一步复筛之后得到8株透明圈明显的菌株,但范围较小,将肉眼可见的菌落进行划线培养。产酶菌株随时间生长变化检测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F-11的酶活力最高,其值为10.96 U/mL。本次实验以F-11菌株作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酶学性质[13]的探讨。

表1 产脂肪酶菌株酶活力大小的比较

图1 产脂肪酶菌株在三丁酸甘油酯平板上形成的水解圈

2.2 菌株形态学鉴定

菌株F-11在营养琼脂平板上38 ℃培养2~3 d进行形态观察[14],发现F-11 表面有鞭毛,直径2~5 cm,表面粗糙有隆起、褶皱,菌落颜色灰绿色,菌体颀长而且长度不一样,有些是球杆状,有些为线状,成双或者呈短链状排布。在视野比较暗的显微镜下可观测细菌运动活泼。初步判断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2.3 菌株所产脂肪酶的性质

2.3.1 温度对脂肪酶酶活力的影响与热稳定性 由图2看出,温度为25~30 ℃时,菌株F-11的产酶能力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30 ℃产酶能力最高,可高达为88.6%左右,30 ℃之后产酶能力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活性反而呈下降趋势,因此,认为菌株F-11的最适产酶温度为30 ℃。然而在40 ℃以后产酶能力快速呈直线下降趋势,脂肪酶在65 ℃时残留活力仅为初始反应的40%左右。

图2 温度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2.3.2 初始pH对脂肪酶酶活力的影响 图3表明:当初始pH小于7.5时,随着pH值的逐渐增大,酶活力也呈逐渐增长趋势。当pH等于7.5时,酶的活性最大,可达到88.9%左右。pH在5~7.5之间,酶活性处在较高水平。pH在7.5~9处,酶活性明显降低。pH在较高或较低水平时,都会对酶活力产生影响,因此,最佳此菌落初始pH为7.5。

图3 初始pH对脂肪酶酶活力的影响

2.3.3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金属离子可以与酶结合,对酶的构象排布起稳定作用,也可以作用与界面生成自由脂肪酸,减少抑制作用,从而改变酶活力的大小。表2显示,在本次实验中Ca2+对酶活性有一定的激活作用,酶活为19.06 U/mL。K+对本次实验产生的菌株酶活性大体上没有影响,Cu2+、Fe2+、Mg2+对酶活性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Cu2+的抑制作用最强,由表2可知最小为5.23 U/mL。

表2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3 结 论

本实验从高校食堂下水道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脂肪酶活力菌株F-11,经形态学初步鉴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对F-11菌株酶活性的探讨,反应转速设置为150 r/min时,最佳初始pH为7.5,最佳培养温度为30 ℃,菌株酶活性最高为10.96 U/mL。本次实验的研究,为含油废水中油脂的生物降解筛选出了高效产脂肪酶菌株。该菌株在温度25~30 ℃和pH为5~7.5协同发酵时,脂肪酶酶活力趋于稳定,酶活损失较小。而在添加金属离子抑制剂时,Ca2+对酶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K+基本无影响,Cu2+、Fe2+、Mg2+存在极大的抑制作用,尤其是Cu2+抑制作用更甚。

猜你喜欢
产酶脂肪酶菌液
多糖微生物菌液对油菜吸收养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Bonfire Night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通过吸光度值测定菌液浓度的方法研究
纤维素酶发酵产酶条件优化探讨
脂肪酶Novozyme435手性拆分(R,S)-扁桃酸
脂肪酶N435对PBSA与PBSH的酶催化降解和分子模拟
一株降解β-胡萝卜素细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复合微生物菌液对黄瓜生长和抗病虫性效应研究
南大西洋热液区沉积物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和产酶活性鉴定
脂肪酶固定化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