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3-12-20 12:46尹文琴石庚生罗静吴莎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融合

尹文琴 石庚生 罗静 吴莎莎

[摘           要]  立足产教融合,服务本区域产业发展,以健康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营养学基础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习成效、教学反思四个维度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在校企融合育人中探索基于真实工作项目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核心能力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137-04

一、教学整体设计

营养学基础是健康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教学团队秉承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融合、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原则,将行业理念、企业需求、岗位标准贯穿教学过程,力争培养一批能胜任营养保健和防治工作的“互联网+”健康管理专门人才,更好地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大健康事业的发展[1]。

本课程根据本地健康管理企业真实工作情境,融合岗课赛证,重构了“正常人群营养保健(20课时)—常见疾病营养防治(28课时)”的项目并列式、难度递进式的模块化课程;在市域健康管理产教融合体系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真实案例学习,在完成基于实际工作流程的学习任务中,获取营养防治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健康管理师职业素养。

(一)以岗定教,立足岗位任务,重构教学内容

课程团队深入调研市域内健康管理企业,立足岗位服务人群、立足岗位防治病种,选取本次课教学内容;立足岗位实际工作流程、立足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设计教学环节,制订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核心能力[2]。选取模块二中慢性疾病营养防治作为示例: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痛风、冠心病、高血脂、骨质疏松和消化性溃疡8种常见疾病的营养防治,共16学时。(如文末图1所示)

(二)以学定教,详析“三强三弱”学情,关注学生成长

授课对象为2021级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共24人,普高生源,第四学期授课。从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习特点三个方面展开学情分析,学情特征如下。

1.知识基础强,迁移应用弱

学生已经学习过健康管理学、本课程模块一等前导课程。学生具备比较扎实的营养学基础知识和健康管理能力,具备学习本模块知识基础,但对如何进行疾病的营养风险分析仍需进一步学习。

2.信息素养高,职业认知弱

善于动手,会使用软件、App、小程序,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归档和统计分析,但对常见慢性病如何开展个性化、精细化营养防治还需学习,对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下行业发展的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认识不足。

3.自学能力强,沟通协作弱

学生喜欢使用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自我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是“00后”,是独生子女,不善沟通、团队合作意识较弱。

(三)岗课赛证融合,确定三维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基于“三强三弱”的学情分析,根据国家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考试大纲,结合健康管理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大赛技能点,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预判教学难点。(如图2所示)

(四)校企协作,打造“产教融合课堂”,实施“基于工作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校企协作育人,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教学案例互通、教学场所互联、教学资源互享、校企双师互认、产学研互补的“产教融合课堂”;基于健康管理岗位工作流程,实施“基于工作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评一体,借助信息资源、智能教学平台,帮助学生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如图3所示)

二、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堂与岗位接轨,校企融合助推教全过程

总结健康管理师的工作流程,将健康管理闭环理念融入教学,将工作流程转化为学习任务,按“课前导学→课中践学→课后延学”三阶段,“任务一、健康信息采集→任务二、评估营养风险→任务三、制订膳食处方→任务四、监测食疗效果”四任务开展教学实施。采用教、学、评、做一体化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前导学

课程开始前,党支部联合课程团队开展“健康中国、营养先行”系列党建活动,指导学生调研区域内常见病与营养膳食状况;学生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编制案例库,并上传到健康管理云平台,与区域健康管理企业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社会活动中理解国家政策,关注社会热点,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教师团队开展教学整体设计并寻找思政契合点。

课堂开始前,推送教学资源,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并进行课前测试。教师随时查看数据,分析学生知识、技能基础,结合学生认知、实践能力及学习特点,确定课中需突破的重、难点,结合教学资源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在课中进行能力内化,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

2.课中践学

(1)校企互通,真实情境培养岗位能力

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教学案例与企业案例互联互通,根据岗位工作流程设置教学任务;基于真实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活动,在工作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活跃课堂氛围;集合教学平台、实训平台,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根据不同教学任务融入课程思政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育人效果,培育岗位核心素养。

(2)教、学、做、评一体,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示范式启发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开展师生互动,云平台实测判断学生掌握情况;教师应用仿真教具、动画微课、趣味游戏等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在线练习,巩固提高学习效果;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智能营养健康管理实训平台开展小组协作探究式学习,解决膳食处方编制过程中的个性化、精准化难题;通过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等多元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成长。以上环节环环相扣,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3)岗、课、赛、证融通,拓宽学生职业发展空间

以培养健康管理师岗位核心能力为抓手,“1+X证书”考试为契机,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锤炼过硬本领,提高技能水平[3];将职业技能比赛“老年护理与保健”中的“健康保健”项目融入课堂教学,达到以岗定课、以证融课、以赛促课、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融通教学,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空间。

3.课后延学

课后通过智能营养健康管理实训平台指导客户进行膳食管理,完成追踪随访教学任务,监测客户的各项营养指标,完成个人健康画像,在区域产教融合体内反馈调整,形成教学和岗位工作闭环;并指导学生利用自建数字资源和慕课进行线上学习,了解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进一步拓展学习时空,拓展学习资源,提升职业素养。

课余,随党支部进入社区开展“合理膳食、食养是良医”主题党日活动,对常见疾病病人予以膳食指导,巩固了所学知识,提升了职业自豪感、认同感。

(二)党建引领,思政融合专业,构建“大健康”思政育人体系

教师党支部和课程团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党建、思政、专业“同心、同向、同行”,实现“三全育人”;党支部联合课程团队以“健康中国,营养先行”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系列党建活动,对接健康管理行业岗位核心素养,将理想信念、行业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中医传统饮食文化、古诗词文化等深度融入教学实施环节,利用真实工作案例进课堂、模拟体验、分组协作等活动,培养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追古思今,培养真善美。在“课堂”中、在“移动”中,在“行走”中实现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点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通过沉浸式融入、沉浸式渗透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三)“多主体、多维度、全过程”考核,探索增值评价

多主体:评价主体为教师、学生、智慧实训平台、社会群众、企业、客户六个主体参与项目评价。

多维度:从云课堂学习时长、课前预习检测形成学习能力维度评价;从课中讨论、课后作业的不同阶段理论测试形成专业能力维度评价;从对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形成信息素养维度评价;从方案制订到食谱编制、小组沟通合作形成专业精神维度评价;从追踪随访客户、人文关怀、医患沟通形成职业精神维度评价;从课后健康宣教形成家国情怀维度评价。

全过程:从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依托平台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实现全过程实时评价。线上考核:依托教学平台,设置作业、学习时长、在线测试、主题讨论等部分,全程记录和跟踪教与学的过程,实现平台智能评价、学生互动评价、结果增值评价,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线下考核: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主要从课堂表现如健康信息采集的准确性、食谱编制的合理性、课后食谱应用的实效性等方面进行考核。增值性评价: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教学管理平台记录学生学习数据,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丰富评价的内容、手段及载体,勾画成长曲线,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多元自主发展展开评价。

三、学生学习效果

(一)资源保障,学生知识、技能全面掌握

结合多种教学资源,辅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活动,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课前、课中、课后分别通过平台发布测试,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改善;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角色互扮,评估客户的营养状况,提升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学生从客户的实际营养状况及个性化需求出发,利用营养健康管理平台快速精准编制营养食谱,有效达成技能素养目标。

(二)对接岗位,汲取经验,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营养健康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化、数字化的实践场域,营造沉浸式教学环境,学生切实参与到病例管理中,积累经验,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提升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

(三)崇尚劳动,服务社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明显增强

根据所学知识与技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社区、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以及健康管理机构为常见慢性病患者提供膳食指导,对常见慢性病进行正确的营养防治,学以致用,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得到了一致好评,提升了学生负责敬业的劳动素养,强化了学生对健康管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

四、反思改进措施

(一)特色创新

1.校企合作,岗课赛证融合,增强岗位能力

立足本区域健康管理企业实际需求,将企业管理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校企双导师教学互补;依托真实工作任务,对接健康管理师岗位(3级),有机融入全国职业技能比赛技能点、“1+X证书”考点,课堂教学贴近岗位能力,实现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2.数字增效,打造“六合”生态,助推产业发展

基于健康管理行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搭建数字传输的市域校企融合新课堂,打造“数智融合、教学资源整合、教室—实训室—健康管理中心联合、智能实训平台功能集合、专兼职教师—学生配合、党建—思政—专业思政契合”的校企育人新形态,做到“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围着需求转”,助推健康管理产业高质量发展。

3.党建引领,大健康赋能,提高育人质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构建“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4],形成“支部当主心骨、混合教师团队做主力军、守住课堂主阵地、确保内容主旋律、融合创新做主引擎”育人新模式。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大健康理念”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把样板党支部创建、课程思政建设、职业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既强化了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效能,又提升了营养学基础课程的育人质量。

(二)反思改进

1.产教融合再深入

“AI+健康管理”融合使行业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市域内的产教融合依然落后整个行业发展,今后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5],加快校内虚拟实训平台的提档升级,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场域与产业技术发展“同频共振”。

2.增值评价再优化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实时动态数据捕捉和多元评价为精准指导反馈提供了技术、理论支撑,但仍然无法全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差异。下一步拟深入运用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精准指导,个性服务全覆盖,实现学生的增值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献青,张玲.公共健康视域下全科医生健康管理与指导能力的培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踐,2020,17(4):77-81.

[2]刘国祥.构建经济运行机制,促进医防融合服务[J].中国农村卫生,2023,15(1):51-52.

[3]牟红安,鲍勇,王芳.“1+X”证书背景下养老服务“三增”方案在超大型城市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177(3):12-13.

[4]王秋怡.推进课程思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7-38.

[5]张炜玮.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困境突破[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科研,2022(11):4.

作者简介:尹文琴(1987—),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