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人兴产、以产聚人”的乡村振兴样本

2023-12-20 03:30课题组
决策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孢菇基料蘑菇

灵璧县杨疃镇,在乡土中国版图上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乡镇,产业没有特色,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却无中生有走出一条“以人兴产、以产聚人”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为皖北农业振兴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参考样本。

2022年,杨疃镇获评全国农业特色产业强镇,“灵璧双孢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年产食用菌1.65万吨,产值1.2亿元,带动2000余名农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4万元。同时,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022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69.6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幅达95.5%,其中食用菌产业贡献率约40%。

杨疃镇蘑菇产业究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课题组赴灵璧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同乡村干部、企业家、种植大户和群众深入交流,感触颇深。杨疃镇蘑菇产业异军突起的背后,有一支懂产业、善谋划、会组织、有技术、敢担当的乡村干部人才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乡村振兴就有了可靠抓手。

产业如何从无到有?

一定程度上来说,杨疃镇的蘑菇产业是被逼出来。

2016年前后,秸秆禁烧形势严峻。杨疃镇作为农业大镇,压力巨大。秸秆如何处理,成为乡村干部十分头疼的难题。镇干部发现,河南、上海等地竟然主动过来收购秸秆。他们买去做什么?镇干部顺藤摸瓜,跟着收购商过去才知道,原来他们拿去种植双孢菇。

蘑菇分为木腐菌和草腐菌,不同品种蘑菇种植需要不同的基料。像草菇要用树枝、木屑,平菇需要玉米芯,而小麦秸秆做成的基料适宜种双孢菇。

为解决秸秆处理难题、带动农民增收,杨疃镇积极引入双孢菇种植。一开始技术比较原始,种植大棚是简易的竹竿棚,基料是用秸秆、鸡粪、牛粪人工搅拌发酵而成。虽然能挣到一些钱,但老百姓很辛苦,特别是炎热夏季基料发酵时又脏又臭又累。乡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为改变这种状况,镇干部四处寻找现代化种植技术,终于打听到上海、江苏有两家双孢菇种植龙头企业。当他们想去考察学习时,却遭遇了“闭门羹”。出于技术保密等原因,对方根本不接待。想把企业招引过来,对方也不感兴趣。

多次碰壁之后,镇干部痛下决心、转换思路,决定筑巢引凤,先把现代化菇房建起来,谋划打造自己的龙头企业和示范项目。但建菇房的技术设备从哪里来?几经周折,2020年终于找到食用菌厂房建造专家——众兴菌业的青年才俊石亚煜和李标,请他们来帮助建设现代化菇房。他们身为“圈内人”,人脉资源广,年富力强,有干事创业理想。两人也为当地干部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到杨疃镇投资设立中煜生物科技公司,很快成长为当地的“链主”企业。

在项目谋划推进过程中,杨疃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三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蘑菇三剑客”。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种植技术到设备、厂房、流水线等,一点一点钻研,干就干到最好。

2021年,杨疃镇双孢菇生产基地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迈出了食用菌产业化关键一步。项目一期工程2022年已投产,二期工程和深加工工厂于2023年10月完工。

“钱和地”从哪里来?

产业发展首先要有“人地钱”。“人”有了,“钱和地”从哪里来?杨疃镇不等不靠,吃透用活政策,推动项目迅速落地。

2021年,杨疃镇争取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5000万元,加上县里配套的3000万元,全部用于双孢菇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杨疃镇目标是引进荷兰先进设施和智能温控技术,建设国内领先的工厂化双孢菇生产基地,三期项目预算共3.3亿元。这8000万元远远不够,不足资金怎么办?

杨疃镇创新思路,想用8000万元财政配套资本金申请银行贷款,却遇到了政策障碍。财政直达资金能不能作为财政配套资本金来申请银行贷款?这一点连财政部都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在这种情况下,杨疃镇、灵璧县委县政府,以及当地农发行担当作为。在他们看来,法无禁止皆可为,只要不违法违规,就大胆尝试!

“钱”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还有“地”的问题。杨疃镇双孢菇生产基地项目占地360余亩,其中110亩左右建设用地,其余250亩都是设施农业用地。但蘑菇生产厂房算不算设施农业用地,这方面也没有明确规定。杨疃镇找到主管部门有关文件依据:智能温控大棚属于设施农业用地。灵璧县委县政府果断拍板:蘑菇生产厂房就是智能温控大棚,没有问题,大胆干!

不久前,外省一位县委书记考察学习后很感慨,“灵璧都能批设施农业用地,怎么到我们那里就不能?”

随着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土地需求越来越大。灵璧县明确支持杨疃镇:村里解决不了,镇里来协调;镇里解决不了的,县里来解决。县级层面着手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协调项目用地问题。

调研中灵璧县反映,2023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产量增长20%,给了基层干部极大信心,但由于耕地保护任务重,农业设施用地保障越来越困难,希望将灵璧县纳入全省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另外,设施农业的用水、用电等要素保障问题,基层也很难协调,需要上级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保障。

“傻瓜式种植”怎么做到?

调研发现,杨疃镇食用菌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掌握了双孢菇种植核心技术环节——基料和大棚。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杨疃镇掌握了最先进的二三次发酵技术和智能温控大棚建造技术。双孢菇生产基地建设的33条二三次基料发酵隧道,是目前国际上体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的基料不仅品质好,价格也仅为进口基料的一半左右。好的基料難得,不仅国内种植企业有大量需求,还可以出口到国外。同时,基地还能提供智能温控大棚的全套设备和技术,做到“交钥匙工程”。

有了先进的基料和智能温控大棚,农民可以很容易地种植双孢菇。这种现代化工厂种植,被当地农民称为“傻瓜式种植”。相比一代农民竹竿菇棚完全靠天吃饭,一年只能种植一茬,每平方米出菇量只有7-8公斤,而现代化工厂种植每年可以循环种植8.5次,每次每平方米出菇达30公斤。双孢菇的品质也大幅提升,今年当地农民蘑菇收购价同比河南、福建等地高出0.2-0.3元每公斤,而且供不应求。

项目还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产业聚集效应。自2022年投产以来,先后有上海勤鑫(双孢菇空调制冷系统供应商)、浙江蘑风(双孢菇堆肥设备供应商)、南京奥森包装(双孢菇包材供应商)等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前來洽谈投资建厂。同时,还吸引福建罐头加工厂原料提供商、出口巴西双孢菇原料供应商常年收购工厂及周边农户蘑菇。

目前,总投资达2600万元的安徽蕈苑生物科技公司菌种场项目已基本建成;山东信德科技公司投资9000万元建成5个商品有机肥厂,利用食用菌菌渣生产有机肥,实现从设备源头、菌种生产、菌菇种植、加工销售到末端消纳一体化全链条闭环发展。

今年以来,不仅国内很多地方纷纷到灵璧考察学习,亚美尼亚种植蘑菇的企业也慕名而来,希望购买双孢菇生产基料和全套技术设备,巴西生产蘑菇罐头的企业也有意来投资建厂。

农业也是高科技产业,只有抓住科技源头,才能成为产业发展的高地。正是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杨疃镇食用菌产业才得以快速集聚发展。

分散的农户如何组织?

乡村产业发展,农民是主体。刚开始,由于投资大、不了解,农民不敢干。怎么办?党员干部带头干,发动群众一起干!

杨疃镇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企共建等,共领办农业生产类、产业经营类、劳务服务类等功能型合作社16个。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食用菌产业链党建联盟覆盖杨疃镇16个村党组织。

只有亲自下海才能学会游泳。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首先要把村干部培养为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让他们先“下海游泳”。同时,把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村干部,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目前,杨疃镇村“两委”成员中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占总人数的42%。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杨疃镇落实《灵璧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励实施细则》,设立“增量奖”“突破奖”“创新奖”,允许符合条件的村每年拿出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量的10%—30%,对村干部进行奖励。发展集体经济贡献突出的村干部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两优一先”及各类表彰对象优先推荐。在党建引领和政策激励下,村干部主动外出学技术、跑市场,当标杆、做示范,干事创业激情高涨。比如,邱庙村8个村干部中,有4人参与食用菌市场开拓工作;一里王村书记既到福建漳州跑市场,又去河南请专家,想方设法发展本村产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为激发农民参与热情,杨疃镇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乡村夜话”,面对面讲政策、说想法、谈发展,做到“大家事、大家说、大家定”,群众智慧和意见诉求充分吸纳,种植户生产原料短缺、资金匮乏等困难及时解决,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振兴的参与者、受益者。

如今,小小食用菌已成为当地“幸福产业”,为一方百姓撑起增收的“致富伞”。

人才“痛点”怎么破?

乡村振兴,靠的是人才。皖北地区人口多但人才缺,如何破解人才短缺难题?杨疃镇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招引科技精英,培育乡土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实现“以人兴产、以产聚人”。

为充分发挥荷兰技术设备效能,杨疃镇顶住压力,支持刚起步的中煜生物科技公司,高薪聘请2位荷兰顶尖技术专家当指导,对企业进行“把脉问诊”,着重解决技术难点。同时,聘请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资深专家黄建春研究员当顾问,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招才引智只为激活“一池春水”,乡土人才才是产业发展壮大的主力军。杨疃镇通过系统培养本土“菌专家”,让乡土人才支撑未来食用菌产业大发展。

杨疃镇先后与合工大、安农大、上海农科院、安徽省农科院等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订单式开展人才培训和孵化。同时,“就地取才”,在食用菌种植户中摸排有技术特长的青年,纳入镇食用菌“土专家”人才库,并选派去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到灵璧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与合工大联合设立的“食用菌产业学院”进修学习,提升技术水平。挖掘食用菌行业典型事迹,为群众提供可以学习借鉴的身边“活教材”。

目前,杨疃镇已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交流60场,“为新农人”充电蓄能,受训群众达600人次,成功挖掘食用菌“土专家”17人、“农创客”20人。

为把人才用好,杨疃镇重点优化用才“软环境”。从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对“土专家”“农创客”予以支持,让乡土人才在实干中练就真本领。同时,推动行业交流,成立食用菌协会和技术员联盟,定期开展技术和业务交流,举办“削蘑菇”、食用菌烹饪等特色赛事,让乡土人才从“幕后”走到“台前”大显身手。

(作者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猜你喜欢
双孢菇基料蘑菇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不同桑枝比例基料室外种植羊肚菌试验
棉柴覆土栽培双孢菇高产技术
爆图团
蘑菇
赶着时间卖的双孢菇
基料对防火卷材性能的影响研究
郯城双孢菇丰收
双孢菇出菇过程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蘑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