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 想象力 创造力
——95后记者的亚运成长记

2023-12-22 09:08余紫琦
传媒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杭州杂志

文_余紫琦

蓦然回首,今年已经是我行走在新闻道路上的第三个年头了。

从2020 年6 月毕业来到城报社,成为初出茅庐的“新人记者”,再到2021年末被派驻到杭州亚组委一线,全身心投入《杭州亚运》官方会刊杂志的采编工作,一路成长,一路收获,逐渐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新闻熟工”。

成为亚运记者,于我来说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与挑战。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年轻的文字记者专攻一本传统的纸质刊物,似乎显得老派和过时了,但沉下心来跟大家谈主题、谈文本、谈创作,也印证了流量至上的当下,我们坚守内容为王的拳拳之心。

主题牵引:千锤百炼方能见真章

“再想想,再改改,精益求精。”

这是我近一年以来,最常听到的耳边教诲,也时常出现在我紧盯屏幕,敲打键盘的深夜回响。

做好杂志,重点在于每期主题策划的出新出彩,以及文本内容的反复打磨。这对采编记者来说,不仅仅是对主题性的熟悉掌握,也是对磨好笔杆子的考验。

《杭州亚运》官方杂志最初5期是季刊,分为“城市亚运 体育亚运 品牌亚运”三大篇章。2022年初,编辑部提出内容差异化、风格出彩化的采编要求,在原有框架上创新求变,从第6期的新年特刊开始,每期以一个关键词为引领,2022全年共策划了新、春、绿、热、燃、共、更等7期主题。

亚运筹办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要紧跟节奏,随机应变,还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洋流中,敏锐捕捉到新闻点。

第7期杂志的推出恰逢北京冬奥会举行期间,作为全球赛事焦点,跟班学习,对标冬奥是关键主题。如何做出有参考使用价值的稿件?我围绕亚运人不负重托、全力以赴扛起“接棒冬奥,冲刺亚运”的使命担当,通过一周时间,多方对接委内各部室和小组成员,全盘展示了亚运筹办过程中的赛事组织、城市保障、媒体运行、疫情防控、餐饮安全、观众服务等最新成果,完整地交出一份《亚运人的冬奥启示录》。当时,我们还第一时间联系上当时在北京冬奥出圈的面包师张嘉豪,通过书写他的故事,成就了两场赛事的“接力”,丰富了杂志稿件的可读性。

第8 期推出了“绿色亚运”特刊,我先后对接沟通一个多月,采访稿件涉及到办赛理念、场馆利用、文化美学、清洁能源和年轻一代的声音。从远在卡塔尔多哈和沙特利雅得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到近在眼前“绿色浙江”的青年实践,我都深度参与其中。这期杂志的国际化、专业度和系统性收获了不少专业人士的认可,至今仍是展示杭州亚运会绿色理念的一份推广手册。

而后的几期杂志,都是紧扣筹办进程,保持前沿热度。2022 年5 月初,刚刚完成第9 期杂志刊发后,亚运延期的消息传来,但热度不能降。第10期“燃”的推出,一是提振士气的表现,二是当时正值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线索,以我主笔推出“丝路燃歌”的云访篇章;第11 期接续推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共潮生”专题,此时杭州亚运会的最新举办日期确定于9 月23 日秋分,“天涯共此时”与“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意碰撞,让一本体育杂志变得新颖有趣起来……

2023 年伊始,我正式参与到主题策划中来,陆续推出“风涌”“春福”“集结”“向前”4期主题。编辑部的着眼点也更贴近亚运竞赛项目本身,我主笔推出体育单项组织系列专访,包括亚洲射箭联合会、亚洲轮滑联合会、亚洲击剑联合会、亚洲游泳联合会、亚洲藤球联合会以及国际皮划艇联合会的高层领导专访,不仅要起到竞赛项目的科普推广,更要让世界看到杭州亚运会的办赛底气,这让我的业务能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开拓疆土:想象在亚洲大陆的诗意落地

亚运会的国际范、亚洲性又该如何体现?

一路走来,我也在不断尝试开拓自身的眼界与格局。在我眼中,好记者除了要践行四力——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还想给自己加一个“创造力”。

这里的创造力是对笔力的一个衍生,并非凭空臆造,而是通过素材的积累、他者的叙述、物件的联想与挖掘,赋予意象鲜活的表现力。《杭州亚运》早在2022年初,就立下了访遍亚奥理事会45个国家(地区)的心愿。而上述“云访”概念的提出,也是因为疫情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而对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尝试主动想象,还原生动现场。

2022 年第9 期杂志的一篇《来自蒙古,热爱升腾》,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篇奥委会领导人专访。从前期对接到第一时间拿到回复,我一口气干到凌晨2点。丰富的物料、沉浸式的感受,感谢甘巴托·安加兰巴托先生让我们的中国读者领略到来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植根在基因里的竞技基因,在摔跤、射箭等古老项目上重焕新生,并因“派出最大规模代表团参加杭州亚运会”的话题得到海内外关注,这种成就感至今让我难忘。

而后做主题性的专访便愈发“驾轻就熟”了。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亚五国走来,张骞的马蹄一走千年,从土库曼斯坦杭州申亚成功爆发的热烈掌声,成功串联起希瓦古城、苦盏的丝路荣光,留下对杭州亚运会的体育寄望。我们又趁热打铁把“海上丝绸之路”的几大东南亚国家访个遍,包括印尼、柬埔寨、老挝、文莱等国家,以雅万高铁、中老铁路、柬埔寨国家体育场等标志性项目为引子,娓娓道来“一带一路”下的体育援助与情谊往来。

疫情下产生的空间隔阂,让对话亚洲变得困难重重。了解一个国家,对地缘政治、赛事渊源、经济人文交流等都需洞悉;海外采访难关更多在于翻译,力求赛事信息和专业术语的准确性。绝大部分时间我也在啃硬骨头,这也是对记者自身素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对接与等待的过程是煎熬的,但写稿的过程是有趣的。翻开杂志,这种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精彩纷呈的异国故事,值得回味的民族风情,都是我们的有益尝试。

扎根沃土:既是时代参与者又是书写者

杭州亚运会是一片沃土,无数主动或被动设置的议题,都伴随着筹办进程的不断推进,源源不断地涌现。而扎根亚运一线,无疑是获取资讯的最佳入口。

一年多来,我和编辑部的同事一起,驻点在亚组委,打过工位游击战,也经历不少蹲点采访,亲身参与到每一个节点事件,努力尝试打破常规套路和固定框架,去挖掘一些鲜活亮点。

《杭州亚运》作为一份双语刊物,一直是杭州亚组委官方发布权威声音、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主要阵地,是加强国际交流、提升杭州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从懵懂到清晰,我也察觉到了国际传播下讲好亚运故事的使命之重。而人,始终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亚运故事的内核所在。

在过去一年,我完成了对印尼羽球传奇王莲香、乌兹别克斯坦体操女王丘索维金娜、泰国跆拳道女神班妮巴、马来西亚羽毛球一哥李宗伟等国际体育明星独家专访,这些都是值得骄傲的成绩。随着近期亚运测试赛的密集开展,汪顺、陈雨菲……中国健儿们的备战状态、亚运心声也值得被不断传播。

同样,我也着眼身边每个参与到亚运的“平凡”个体,通过个体际遇和群像表征,不断富足我的亚运故事内涵。譬如《地铁通了!驶向516公里的梦想》一文中,正是2022年4月1日杭州亚运筹办“决胜攻坚”誓师大会的重要节点性事件,地铁7号线全线开通,也意味朝着杭州地铁三期516公里轨道交通线网全网贯通的目标更近一步。我迅速联系上了当时驾驶7号线首发站的年轻电客车司机茆志鹏,记录了他在当天的工作日常与心路历程,生动反映了一个普通在杭青年无形中参与到亚运筹办工作的点滴。透过小切口展示个人命运与时代事件的联系,更能产生共鸣。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的放开,走进来和走出去成为关键词。

更多外宾友人走进中国,看见杭州。4月25日至27日,杭州亚运会代表团团长大会召开,作为重大节点事件,编辑部当机立断决定推出团长大会特刊,在短短2天时间内,完成大会综述和多位代表团团长的采访。现场抓人,怎么抓也成了我亟待解决的难题。

我带领采编小队兵分两路,在会场蹲点采访的经历紧张又有趣。“他是团长吗?”“要不要再挖掘点新问题?”“这个问题是否合适”……不断接受全新的大考,学会了主动出击,敏锐观察他们的反应,借助“点+面”的采访,在频繁蹲点中磨出一等再等的耐心和毅力。

更多亚运佳音远传海外,心声共振。今年5 月,《杭州亚运》的身影,出现在巴拿马展会的现场,太平洋另一端会有什么样的亚运故事?几经周折打听,我终于与巴拿马当地侨领侨胞连上了线,相隔着13小时的时差,电波中,我们记录下了温岭籍侨领黄玉靖和年近90 岁的巴拿马荣誉会长章辞修老先生的家乡情怀,串起两个大陆的对话。

如今,《杭州亚运》记录的更多精彩故事,在打通官方融媒平台的传播壁垒中不断被翻阅,也在一众海内外宣传推介中,持续拓宽了海外朋友圈。

再次回首,从采访到组稿,从翻译到审校,环环紧扣,我全程参与其中。或许,经历过这般大考,才能憧憬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在亚洲奥林匹克的事业里留下些许印记。

参与进程,书写时代。回归初心,我希望我的记者故事,正如作家马尔克斯曾描述的“同每一个词搏斗”那般,继续不断地展开。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新媒体时代,年轻记者更要摒弃浮躁心态,在追逐流量的同时专注内容,沉下心来打磨文本,精耕创作。

■对于写作者来说,现场不该局限于物理空间范畴,它也许是一张过去的老照片,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可以通过素材的积累、他者的叙述、物件的联想和挖掘,赋予意象(文本)鲜活的表现力。

■讲好国际传播下的中国故事、亚运故事,更要关注普通人的视角,将个体际遇与时代命运联系起来,才能得到受众的共鸣与认可。

■尝试掌握更多技能,可以是一门拍摄技术,也可以是一门外语。在争做融媒时代的“多面手”的今天,要有开辟新疆土的勇气。

猜你喜欢
杭州杂志
走,去杭州亚运会逛一圈儿
杭州
《食品科学》杂志征订启事
杭州亥迪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2020年杂志订阅单
杂志介绍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