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往来间 笔底留温度
——谈人物采访报道

2023-12-22 09:08文_任
传媒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共情笔者

文_任 健

有人说,艺术没有诀窍,艺术是人情的往来。最近几年,笔者采写了十几位人物,最大感受是:人物报道与艺术异曲同工,也是人情的往来——人物报道不是口述实录,而是蕴含灵魂和关怀的非虚构创作,需要记者与采访对象建立强烈的情感链接,捕捉对方鲜明的精神特质,写出有温度、有价值的文字。

“工夫在诗外”——提前做足功课,打开采访对象“心锁”,让采访交流更顺畅

一次成功的采访,离不开前期充分准备。

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专访,是采访浙江利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池幼章。池幼章是台州乃至浙江企业界传奇人物,他创办的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风光无限,后来随着市场形势变化,企业陷入低谷,他也淡出了公众视野。

接到采访任务后,有人告诉我,老人深居简出,一般不接受采访。一开始联系他时,果然是短信不回、电话不接。几近放弃时,他终于来电约记者谈谈。

为了做好报道,在采访前我找到多年来有关他的报道资料,并读了鲁冠球、褚时健等名企业家的传记,心想他们是同龄人,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便于更好地理解池幼章和他的时代背景。此外,又通过朋友,侧面了解他的性格喜好,还有家人基本情况。

一见面,迎来一串连珠炮:“你有什么底气采访我?”“采访过我的记者很多,你能写出什么新花样?”迎着他肃然的目光,我并未退缩,微笑回答问题:“您是最优秀的企业家,报社就派出最优秀的记者来采访您。”自信又自嘲的回答,让气氛缓和了下来。

之后,根据事先掌握的资料,我提出的问题始终在老人的兴趣点上,努力用平等视角将他还原为真实的人:一个深爱孙辈的老人,一个创业失败后蛰伏起来深刻反思的企业家,一个知恩图报的重情重义的人。

话题慢慢打开。三个多小时的对话中,他说了很多,说年轻时蒙受的不白之冤,说创业的种种艰辛,说欠下巨额债务时承受的压力,说他和李书福之间的交往,说热爱的俄罗斯文学,说教育体制改革,说童年时寄人篱下的感受,说外孙女挽着他的胳膊散步聊天的幸福时刻……采访十分顺利。

人物报道《池幼章:我将再起》,在《台州日报》见报后,反响较大,新华社、省级媒体等纷纷跟进报道。

“人生交契无老少”——学会换位思考,与采访对象共情,建立信任和友谊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人物采访中的共情,意味着记者要通过语言、态度、行动等彰显人文关怀,使采访对象感到被尊重、理解、接纳,从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激发采访对象的表达欲望。

在采访全国漫画艺术最高奖“金猴奖”得主、著名人物画家蒋文兵时,一坐下来他就拿出一本诗集,讲起诗集作者的坎坷经历,话题扯得很远。笔者起初心里焦急,但转念想,自己和蒋先生已经二十多年没见面,这算是暖场吧,便静心听他继续谈诗人和他的诗,同时接过诗集翻看了序言、后记,并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大约二十多分钟后,笔者提出希望借阅此书,既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同时又自然止住了跑题,把采访重新拉回到正轨上来。

后来,这段关于诗人的交谈被写进“记者手记”见报。

采访被誉为台州“最牛农民”的俞玉林时,他的善良、他的眼泪都让笔者难忘。老俞童年时没穿过鞋子,只上过9天学。15岁时,徒步93天到山西大同煤矿打工,后来又去新疆种粮食、造林等。积攒了上亿元资金后,他回到故乡黄岩,在宁溪、上郑一带搞乡村振兴项目。采访当天,老俞一路带我们看他的项目。看到一些老人不紧不慢聊着天铺石子路,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叫年轻人干呢,年轻人干得又快又好。他回答:“让老人们有去处,也趁机给他们发点钱,可以吃好一点。”这样的善心善意,让我眼睛一热。午饭时,我从这一细节入手,和老俞边吃边谈,继续往人物内心深处挖掘。老俞也更加打开心扉,从自己受欺负吃不饱的童年,讲到之后闯荡江湖的艰辛和遇见贵人的传奇经历,讲到动情处,多次哽咽落泪,离席平复心情再返回坐下。

笔者把这些感人的内容都写进了人物报道中,许多人读后反馈说细节感人。

采访池幼章之后,笔者与老人逐渐建立了深厚友情。池幼章不止一次说:“你和我不仅是采访和被采访关系,我们是忘年交,是好朋友,要保持联络。”当一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八旬老人,一字一顿说出这样的话,冰都会融化。

通往人心的道路是如此崎岖,有时我们倾尽所有甚至付出生命,都不一定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从事人物新闻报道的记者,应倍加珍惜自己的职业,践行共情力抵达人心。

“丹青难写是精神”——捕捉人物精神内核,以平实的笔触记录,拒绝花里胡哨

《台州日报》“人物”栏目坚持数年,至今已刊出近60 期,所报道的人物来自各行各业。最近一两年,笔者采写过的人物中,相当一部分是作家。比如那海和王寒,都是中国作协会员,她们的文字带有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新闻工作者庄向娟,是一位阅读达人,充满青春朝气,对阅读和写作有着特别的理解;气象总工程师牟重行,老骥伏枥,涉猎广泛,著作等身……

如何呈现他们的精神内核,写出“有趣的灵魂”?

了解作家最好的途径自然是读他(她)的书。因为时间的关系,阅读他们的书需要短时期内快速完成。王寒最近几年出的9 本书,四五天之内全部读完——精读泛读跳读翻看相结合。阅读达人庄向娟最近三四年读了800多本书,采访前的准备是把她在朋友圈提到的最近看过的10 多本书粗略浏览一遍。为采访牟重行,重点读了《竺可桢传》《物候学》,翻看了她编撰的《大陈岛志》等。

认识那海多年,平时有一些联系,读过她写的所有书,也读了一些她有意无意提到过的书,自以为写她应该不难,结果真正坐到电脑前,却不知从何写起。平时看电影都特别留意第一个镜头的落点,读文章都非常重视导语部分,也专门研究过很多名著和优秀文本的开头,结果到了应用环节,还是觉得无从下手。最后,放过了自已,开头用的是新闻笔法。写着写着,越来越顺畅,自认为算是写出了她勤勉、博学、谦逊、悲悯的特质。

采访王寒,交谈了六七个小时。对话过程中,她的幽默、坦荡、率真,让人如沐春风,度过“礼物般的交谈时光”。王寒多年来基本上凌晨5点起床写作,那海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国家图书馆借阅文献,庄向娟说时间就在一件事接一件事之间的缝隙里,七旬老人牟重行几十年坚持晚饭之后阅读、写作。在不为人知处,他们暗暗积蓄着力量。

“丹青难写是精神”。在对他们的报道中,笔者尽可能抓住人物精神特质,用朴实的文字加以还原。

新华社名记者张严平谈到采写经验时说,在语言的把握上,我从来都认为最好的文字是最朴素的文字,永远不要用花里胡哨的东西,永远不要卖弄什么。

猜你喜欢
共情笔者
共鸣与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老师,别走……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