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2023-12-23 01:16李玉霞席文婷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20期
关键词:厌食症脾胃针刺

景 姬,李玉霞,2,张 雪,闵 叶,席文婷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小儿厌食症在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各年龄段小儿均可患病,多发于1~6岁儿童,主要表现为患儿在较长时间内食量减少、食欲不振、厌恶进食。小儿厌食症可发生在任何季节,夏季暑湿当令,更易困遏小儿脾气,致脾失健运,可加重病情。厌食症患儿除食量减少外,身体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状况良好,但长期不愈者,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减弱,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1]及睡眠障碍[2]等疾病。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并无小儿厌食症的记载,与“不思食”“恶食”等病的证候表现类似。《幼科发挥·脾经兼证》云:“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本病也。”厌食病名首见于1982年张奇文主编的《幼科条辨》[3]。1984年王伯岳、江育仁主编的《中医儿科学》将小儿厌食症正式作为独立章节加以论述[4]。

1.1 病因 小儿厌食症归属中医“食积”“恶食”“伤食”范畴。明·万全《育婴家秘》曰:“小儿之病,多过于饱也,或母有气实形壮者,其乳必多,求儿不哭,纵乳饮之,定乃伤子乳也;母之气弱形瘦者,其乳必少,恐子之哭,必取谷肉耙果之类,嚼而哺之,不饱不止,定乃伤于食也。故小儿之病,胃最多也。”叶翠[5]通过对古籍分析总结发现,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为饮食不节。胡爱国[6]对300例厌食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小儿厌食症病因排名前三的是乳食不节、先天不足及多病久病。

1.2 病机与证候 小儿厌食症病位在脾胃,基本病机为脾胃不和。韩海琼等[7]分析倪菊秀教授分型辨治小儿厌食经验,归纳出邪热不清、湿滞中焦、肝气犯胃、伤食积滞、痰浊内恋、脾虚便溏、胃阴不足7种证型。肖祥等[8]分析153首小儿厌食症处方发现,主要证型为脾胃气虚、肝旺脾虚、脾胃阴虚、脾虚食积、脾虚湿困。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证型较多,但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故辨治该病应遵循辨证论治原则。

2 中医治法

2.1 外治法 针对小儿厌食症,临床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为推拿、针刺、穴位贴敷等,操作简单,患儿接受度高。

(1)推拿 推拿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用外治手法。蔡洁[9]将7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补脾经、清肝经各400次、运板门300次、顺运内八卦300 次、按揉足三里50 次)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滋水涵木推拿法(揉二人上马、太溪、涌泉各100次)施治,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食量、烦躁易怒、兴奋躁动、嗳气、夜寐难安症状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李博等[10]将82例厌食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辨证论治,对于脾胃不和证患儿,清脾土500次,运内八卦200 次,清补肠500 次,推四横纹10遍,同时摩腹200次,按足三里200次,并捏脊5遍;对于脾胃气虚证患儿,改清脾土为补脾土500次,其余同上,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观察组患儿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锌(Zn)及血清瘦素(L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之,小儿推拿可以提高厌食症患儿摄食量,改善烦躁、嗳气、夜啼等临床症状,增强患儿的社交能力等。

(2)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较为常用的穴位为四缝。明·董宿在《奇效良方·针灸门》中曰:“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用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劳等证。”针刺四缝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调畅三焦气机,达到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目的。彭文超[11]将48例厌食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仅用推拿(揉四横纹、运板门、运内八卦等)治疗,观察组采用推拿结合针刺四缝穴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组食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刘英才等[12]观察点刺治疗460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每日取四缝、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1次,治疗3~5次后,患儿病情康复。何媛等[13]将72例厌食症患儿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山麦健脾口服液口服治疗,针刺组采用针刺四缝治疗,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针刺组血清胃泌素(GAS)水平、唾液淀粉酶活力、β-内啡肽水平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可见,针刺对小儿厌食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临床可依据不同的中医证型选用不同腧穴进行针刺治疗,但关于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

(3)穴位贴敷 刘丽平[14]将60例厌食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健儿消食口服液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黄屏风膏药穴位贴敷(以肺俞、膈俞、膻中穴为主穴)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儿腹胀、便秘等伴随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韩成恩等[15]将60 例厌食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山白消食合剂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健脾和胃贴敷脐(将3∶3∶2∶2∶1∶1比例的白术、茯苓、甘松、肉豆蔻、鸡内金、枳实研成细末、混匀,以醋调成稠糊状,取适量药物敷于神阙穴,每日1次)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改善患儿食欲、体质量及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6.9%。

2.2 内治法 临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内治法包括经典方药、自拟方、中成药内服及中医食疗等。

(1)经典方药 经典方药出自中医古籍,经由历代医家实践而成,疗效明确。邹伟等[16]将102例脾虚积食型厌食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葡萄糖酸锌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Zn 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袁洋等[17]将80例厌食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混悬液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导滞汤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汪正涛[18]将75 例脾失健运型厌食症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予以加味枳术丸口服治疗,对照组38例予以口服复合维生素B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84.21%(P<0.05)。胡洁[19]采用加味异功散治疗30例厌食症脾虚肝旺证患儿,改善食欲、食量、脾气大、口气、趴睡、夜寐不安等症状的疗效较好。向希雄运用藿朴夏苓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厌食症患儿疗效显著[20]。周拓疆等[21]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调节GAS、神经肽(NPY)、LP水平来改善患儿厌食症状。

(2)自拟方 现代医家参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检查、诊断及中药药理、药化研究的新成果,结合自身的诊疗经验,辨证论治,制定出针对病机、病原且具有高效、速效作用的方剂[22]。如夏睿明教授根据重庆当地暑湿之邪较明显的特点,自拟方藿茵胆草饮(藿香、莱菔子、鸡矢藤、茵陈、山药、炒麦芽、炒谷芽、炒鸡内金、太子参、龙胆、石斛)治疗顽固性小儿厌食症,方中重用藿香、茵陈芳香化湿,龙胆健运脾气,诸药配伍,使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得以恢复[23]。何洲[24]将110例脾胃阴虚型厌食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观察组以健脾消积、滋阴宜胃为法,采用自拟调肝益胃汤(桑叶、莱菔子、黄芪、党参、当归、白术、白芍、鬼针草、鸡矢藤、神曲、钩藤)治疗,对照组采用儿宝颗粒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曾静雯[25]将56例厌食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观察组予以自拟方平肝消食方口服(柴胡、白芍、枳实、茯苓、神曲、炒麦芽、白术、陈皮、焦山楂)治疗,对照组予以“多酶片”口服,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9.29%,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李薇薇等[26]自拟五谷运脾消疳汤(炒五谷虫、炒鸡内金、砂仁、炙甘草、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陈皮、党参、麸炒白术、茯苓)治疗小儿厌食症,总有效率达97.1%。以上研究表明现代医家的自拟方对于小儿厌食症有良好的疗效。

(3)中成药 近年来,中成药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有诸多报道。李战等[27]将270 例脾胃湿热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观察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山麦健脾口服液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王氏保赤丸口服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80.7%)。李莉等[28]将72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复方赖氨酸颗粒治疗,观察组采用杞枣口服液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两组患儿血微量元素及D-木糖吸收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邓丽华等[29]将4 480例厌食症患儿分为观察组(脾胃宁口服液)和对照组(化积口服液),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食量、面色、舌质舌苔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姜畅[30]采用小儿健脾丸治疗84例厌食症患儿,结果发现观察组(42例,采用小儿健脾丸治疗)总有效率达92.9%,高于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73.8%(P<0.05),且中成药口感较好,更容易被患儿接受。中成药治疗效果相对单一,不能辨证调整药味,临床应用也受限。

(4)中医食疗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膳对厌食症患儿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刁本恕针对小儿厌食症,提出“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醒脾”“血肉有情之品善补血肉有情之体”等治疗思路,采用食疗汤剂健脾开胃汤内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31]。郑建华等[32]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药膳组采用益气健脾粥(白糖参、莲子、焦山楂、瘦肉、大米等)治疗,对照组采用健胃消食片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药膳组L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药膳组NPY和促人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药膳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医食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确切。

2.3 内外合治法 中药内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外治手法,可以增强疗效,促进疾病康复。杨濮钟等[33]将9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刮痧联合消积运脾汤治疗,对照组1组采用消积运脾汤治疗,对照组2组采用神曲消食口服液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1组的76.67%及对照组2组的70.00%。黄河[34]将12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健胃消食片治疗,观察组予以益脾降胃方联合摩腹捏脊法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食欲、食量、体质量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红蛋白(Hb)、尿淀粉酶均高于对照组(P<0.05)。韩淑莉等[35]将16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四缝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四缝联合运脾方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8.75%(P<0.05),两组患儿血铁、血锌、Hb含量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林佛龙等[36]将66 例厌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观察组予以小儿推拿配合异功散(人参、麸炒白术、茯苓等)合三星汤(焦山楂、炒麦芽、炒谷芽)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推拿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及各项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董小康[37]采用异功散加减穴位贴敷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结果发现总有效率达90.82%,治疗后患儿的各项症状与体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中药内治法遣方用药灵活,强调个体化辨证用药;外治法可减少中药服用时的不良反应,直接作用于发病原因、病变部位,规避首过消除而提高病灶有效部位的药物浓度。内外合治相辅相成,能更好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小结

厌食症作为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长期反复发作会降低患儿的免疫功能,容易诱发其他系统疾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本文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概况,发现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方法众多,能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且不良反应小。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建立客观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加强中医疗法的作用机制研究,使中医疗法更易为患儿及家属接受。依照现有的新医学模式,发挥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优势,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和创新,以期不断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猜你喜欢
厌食症脾胃针刺
国王的厌食症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厌食症,你知道吗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