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3-12-23 12:16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心小学贾秀敏
天津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统计图教学活动思维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心小学 贾秀敏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主要路径,有利于在课堂上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辅助教师调整教学的进度与策略。科学的课堂提问设计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推动课程设计朝着更有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都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不足,致使问题设计呈现出浅显化、零碎化与随意性的特点,不仅不利于促进教学成果的提高,而且有很大的可能性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正确、客观且全面地看待课堂提问,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遵循必要的原则,运用科学的策略让课堂提问成为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所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层次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的设计应当遵循一定的逻辑,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效果,遵循层次性原则。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形式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可攀爬的思维“支架”,引导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一步一个脚印地层层推进,以最基础的知识为台阶抽丝剥茧地解决数学难题。层次性原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整体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完成课堂任务,不至于因为问题过于困难而产生挫败感,也不会因为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条理地梳理所学知识。

(二)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设计有多种多样的目的与意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却呈现出了随意性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想到哪里,问到哪里”,这种提问方式既无逻辑,又有可能会打断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教学的进度。教师在课堂提问前一定要率先进行思考:“我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思考与回答这个问题获得怎样的收益?运用怎样的提问方式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理想的目的?”当教师充分考虑了这一连串问题后,课堂提问的设计才会更具价值意义。除此之外,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也不能过于空洞,在问题提出的频率上也不可过于频繁,而应当尽可能地在提问中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着重注意教学的难点与易错点,找到课堂内容的重点,找准解题策略。

(三)“以人为本”原则

课堂提问有很多种形式与目的,有些课堂提问是针对全班同学而设计的,还有些课堂提问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而设计的,为保障每一个课堂设问都能够达到理想的成果,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要确定这一课堂提问是针对班级全体同学的,还是为了让学优生拔高或是为了让学困生不掉队的。另外,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与学习特点,尽可能地用生动、简明、具体且具有趣味的语言进行提问。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热情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严厉刻板的提问形式,那么学生很容易对课堂提问产生畏惧情绪与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出适当的教学情境,这个教学情境应当具备深入性与趣味性,也可以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关联。总之,课堂提问的设计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到其中的思考价值并且愿意主动地思考与探究。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扇形统计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数学情境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然而,如果教师直接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得到激发,探究意识也会备受打压。教师不妨在教学开始之前,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校体育部要根据全校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兴趣、设置课后服务时球类兴趣小组的数量,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才合适呢?”学生想到了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发现都不太合适,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活动,学生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并探究扇形统计图的意义以及应用条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现实情境进行思考,推动教学成果的显著提高。

(二)设计启发问题,推动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及优势,对于很多教师而言,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实际上,课堂提问也可以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跳板。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提问环节的设计中注重问题的启发性,让问题设计引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适当优化自己提问的方法与策略,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用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二)》的教学活动为例。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直接把除法运算的知识与运算法则平铺直叙、开门见山地传递给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吸收与理解,而且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混淆。教师可以转变教学策略,通过问题设计启发学生从已有的乘法知识经验出发,对除法运算知识进行初步的理解与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除法算式“10÷5=____”。这个问题对很多没有学过乘法的学生而言都较为困难,学生毫无头绪,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进行思考:“同学们,虽然我们没有学过除法,但是我们学过乘法,在乘法表内数字5 和哪个数相乘等于10呢?”这时候,学生便会想到“2×5=10”这一算式,通过思考与探究意识到乘法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好思维基础。

(三)运用开放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课堂提问活动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提问策略,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教师应当在问题设计中打破传统的提问形式,关注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错误以及能力应用短板进行问题设计,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提问应当体现出开放性与灵活性原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角形》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学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教学要点。教师可以就这一知识点进行开放性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这一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通过集思广益很快得出了答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将这些地方的三角形改成其他形状会发生什么事情?”通过假设、分析、思考以及判断,学生能够清楚直接地落实“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点,并且树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在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深化思考。

猜你喜欢
统计图教学活动思维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如何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