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数据库的豫章会馆可视化进展

2023-12-25 14:41李刚宋甘露
炎黄地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豫章演剧会馆

李刚 宋甘露

明清时期,在人口迁移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江西商贾遍布全国,建立了大量豫章会馆。近年来,学术界对豫章会馆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为探究我国豫章会馆的研究进展,现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知网数据库中1988—2023年豫章会馆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有关豫章会馆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俗信仰研究、区域性和个案研究、建筑特征研究、形成与分布研究、戏曲演剧研究这五个方面。

会馆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见证,同时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明清时期,得益于政策、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江西商贾在全国建立了数千座会馆。豫章会馆又被称为万寿宫、江西会馆等。近年来,学界对建筑遗产的研究逐渐变得热门,豫章会馆作为升级文保单位,对其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豫章会馆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豫章会馆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期为其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与文献数据采集

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该软件将可视化技术与科学计量学相结合,对导入软件的文献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并绘制出相关信息知识图谱,从而直观地反映出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等。CiteSpace因其强大的功能在国内得到了普遍应用,本文运用CiteSpace6.2.R4对我国豫章会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相关文献研究的整体情况,呈现出相关文献研究的进展。

文献数据采集

与其他中文数据库相比,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文文献数量更多,覆盖面更广。为确保文献数据来源的准确性,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以“豫章会馆”“万寿宫”“江西会馆”为主题词,检索中文文献,时间范围设置为1988—2023年,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644篇。为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及准确性,进一步将会议、报纸等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剔除,最终得到61篇相关文献作为本文的基础数据,将这些文献的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进行可视化分析。

文献数据分析

年度发文量分析

对文献发文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研究主题的学术研究进展。图1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江西会馆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豫章会馆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基本呈增长趋势。2000年以前,由于我国学者对豫章会馆研究的重视度不足,所以相关研究没有全面展开,发文数量较少,学术界对豫章会馆的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我国对豫章会馆的研究最早出现于1988年,直至2000年共发文4篇,占相关文献总数的6.6%。2001年至2014年间,关于豫章会馆的研究处于初步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发文数量总体上较2000年前有明显提高,共发文24篇,占相关文献总数的39.4%。2015年至2023年上半年,文献数量持续增多,并且达到了峰值(33篇),这一时期处于持续发展阶段。特别是在2018年后,发文数量迅速增加,这一期间发文量占相关文献总数的54%,表明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核心作者分析

发文作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通过分析发文作者,能够了解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分布。根据普赖斯定律得知,发文量达到两篇及以上的作者可纳入核心作者的范围。经统计,该领域研究作者共有53位,其中李星、李平亮、汪红亮等7位作者发文量在两篇及以上(见下表),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如果核心作者发文数量达到总发文量的50%,就可以形成该领域的高产作者群。而这几位核心作者文献发文量占比并没有达到形成高产作者群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作者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群体,作者之间的合作并不密切。此外,发文数量为一篇的作者在总发文量中占比较大,可以得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属于突发性的研究,而非针对该领域进行的系统研究,缺乏研究的连续性。

作者分析图表

研究机构分析

从文献发文机构分布能够看出该领域研究的主力情况。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这61篇相关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将节点类型设置为发文机构(institution),得到我国对豫章会馆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如图2)。该图谱中共有41个节点,1条连线。图中节点代表研究机构,数据表明关于豫章会馆研究的机构共有41个,其中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有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由统计得知,我国豫章会馆相关研究机构多以高校为主,各机构之间呈现独立零散的状态,网络密度仅为0.012,说明各机构之间并没有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学术交流急需加强。

研究成果分析

本文对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进行分析得到图3。由关键词共现得知,除了检索主题豫章会馆、江西会馆、万寿宫频次较高之外,净明道、贵州、北京、建筑特征、演剧出现的频次也较高。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及文献内容进行分析,现将研究内容归纳为民俗信仰研究、区域性及个案研究、建筑特点研究、形成及分布研究、戏曲演剧研究五部分。

民俗信仰研究

豫章会馆不仅是联谊同乡、慈善救济的场所,更是祭祀乡神的场所。真君信仰崇拜是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豫章会馆的社会文化属性、建筑特点、商业伦理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术界对豫章会馆的研究体现在民俗信仰方面。如张璇对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的神灵文化进行概述,总结了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祭祀神灵的类型以及各种祭神活动,认为江西会馆的神灵崇拜不仅是一种神祇信仰,更是會馆的精神所在,从而为江西会馆的发展指引了方向;焦玉琴以西山万寿宫为例,探讨了万寿宫道教信仰与地方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净明道信仰研究在江西移民社会中发挥了促进乡土文化认同的作用,推动了净明道的跨区域发展,为人们了解道教与地方民俗文化提供了参考;同是以西山万寿宫为例,焦玉琴还针对道教信仰对商业伦理的影响进行探讨,阐述了江西万寿宫的净明道信仰对江右商帮商业伦理进行规范的事实,进一步分析了江右商贾在信仰力量的驱使下建立万寿宫对移民关系的推进作用;吴启琳则将西山万寿宫、铁柱万寿宫的崇祀情况与其文化属性做比较,指出西山万寿宫的建立是出于对道教净明道的推崇,而铁柱万寿宫的建立则是出于对许逊治水事迹的推崇。

学者们通过研究豫章会馆的民俗信仰指出,这一信仰不仅是会馆的精神支柱,还促进了江西移民的乡土认同,推动信仰的跨区域发展,更对江右商人的商业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但目前有关豫章会馆民俗信仰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还需要探讨在该信仰文化下产生的社会活动、地方民俗等,以便加深對会馆非物质文化的了解并加以保护。

区域性及个案研究

相关学者在研究时对各省份存在的豫章会馆关注较多。如在对外省豫章会馆的研究中,王晓利阐述了江西会馆的兴衰、建筑布局等,指出会馆衰败大多是由战乱导致;黄建胜对湘西地区江西会馆的经济和社会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认为江西会馆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戴锦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津市万寿宫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明清时期万寿宫对地方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了津市江西会馆的管理体制和社会功能;陈政分析了贵州石阡万寿宫的建筑风格及布局,并对万寿宫的修葺状况做了概述;吴怡蕾以贵州石阡万寿宫为例,探讨其在贵州建立的历史渊源,进一步挖掘石阡万寿宫的文化意蕴。而对省内万寿宫的研究多聚焦于西山万寿宫,如李平亮分析了西山万寿宫的历史演变及地方权力体系演变,阐述了西山万寿宫的历史地位及其社会影响力。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西山万寿宫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王玉潇对西山万寿宫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万寿宫节庆科仪的特点及功能,认为西山万寿宫节庆科仪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传承和发展江西道教文化做出了贡献。

目前对豫章会馆的研究多集中在江西省内及云、贵、川、湘等地区,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知名度较高的豫章会馆,具有局限性和重复性。在对某一区域或个例进行研究时,需要宏观微观相结合,对研究内容进行扩展,丰富豫章会馆的研究体系。

建筑特征研究

近几年,学术界对豫章会馆建筑特征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吴凯以?阳河流域的江西会馆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布局、建筑造型、装饰艺术等多方面对潕阳河流域江西会馆的建筑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该流域江西会馆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为会馆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参考;罗兴姬构建了江西会馆的原型和建筑类型的两大体系,并结合实例对江西会馆建筑特征进行了分析,以为之后会馆建筑的研究提供借鉴;刘伟分析了白鹿江西会馆的建筑造型、平面布局和装饰艺术特点,并对会馆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初步提出了白鹿江西会馆的保护和发展措施,为会馆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杨亚辉等人将目光聚焦于江西省内的会馆建筑,对抚州玉隆万寿宫的建筑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该建筑独特的营造手法和空间布局,为赣派建筑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目前对于豫章会馆建筑特征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且对豫章会馆这种特殊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也逐渐被纳入研究重点。但就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对豫章会馆建筑特征的研究角度较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还需要对其建筑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全面的梳理。

形成与分布研究

豫章会馆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对豫章会馆在各地的形成原因及分布情况的研究有助于学者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章文焕通过田野调查及查阅古县志等资料的方式对江西会馆在云、贵、川三省的分布情况做出概述,探讨了江西会馆形成的缘由以及此类建筑所产生的影响;李储林在前人基础上将贵州境内的江西会馆作为研究对象,对明清时期贵州地区江西会馆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明清时期江西会馆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点,认为其形成是受明清时期江西移民大量涌入贵州、江右商帮的活动以及流宦影响的;汪红亮将研究范围放眼于国内外,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江西会馆的分布及建造数量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了江西会馆依据黄金水道、陆路交通要道、商业重镇建立的特点。

学者们在前人基础上对豫章会馆的形成及地域分布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补充,为后续豫章会馆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资料。但数据库中有关此类豫章会馆研究的文献较少,且现有文献多局限于云、贵、川等地,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丰富此类研究成果,弥补研究空缺。

戏曲演剧研究

古时民间为酬谢神的护佑,在部分江西会馆中设置了戏台用来举行娱神活动。徐翠阐述了谷城盛康镇江西会馆戏楼的建筑结构、布局及装饰,分析了该会馆戏台演出的班社和剧目题记;公蒗蒗对明清时期赣、湘、鄂、川、渝五省市现存的江西会馆剧场进行考察,其通过查阅地方史料记载,结合戏曲的发展线路证明了会馆演剧与地方戏曲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延保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古县志对云南会泽江西会馆的演剧活动进行探讨,指出会馆演剧是移民和商人们的娱乐活动,并将江西会馆演剧进行分类,认为会馆演剧主要有团拜和酬神两种形式。

豫章会馆遍布全国内外,其戏曲演剧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从现有文献来看还难以了解会馆戏曲演剧的全貌,深入挖掘会馆戏曲史料及其文化意义,需要全面分析会馆戏曲演剧的历史成因、发展变迁等。

以1988年至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豫章会馆的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豫章会馆研究发文量逐渐增多,研究内容趋向多元化,经历了起步探索(1988—2000年)、初步成长(2001—2014年)、持续发展(2015—2023年)三个阶段;第二,从核心作者来看,李星、李平亮、章文焕等7人为该领域的引领者,但作者之间合作不够密切;第三,通过发文机构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发文机构多以高校为主,机构之间合作不够紧密,研究力量较为松散,学术交流有待加强;第四,通过关键词共现及文献内容分析,可将豫章会馆的研究内容归纳为民俗信仰研究、区域性及个案研究、建筑特征研究、形成与分布研究、戏曲演剧研究五个方面。最后,在未来的研究中希望学者们扩大豫章会馆的研究范围,采用交叉学科方法,丰富研究视角,以更多新的角度和方法对豫章会馆进行研究,了解会馆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并对会馆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献策,以补充该领域的研究空缺。

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迁徙推动下豫章会馆的传播与嬗变研究”(项目编号:23YS29D)。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豫章演剧会馆
刘江宁作品
江西豫章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刘江宁作品
演剧危险:雍正间演剧案件及其戏曲史价值
一岩九饮会馆
“富社”天津演剧活动考论
灿若星辰——音舞诗画《1921·豫章那个班》主题曲
清宫演剧研究之回溯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镇远·两湖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