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指向

2023-12-26 01:55赵耀宏
学术探索 2023年10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国式中华民族

高 旻,赵耀宏,2

(1.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2.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1]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要点,擘画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向。在新征程上,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坚定不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充分尊重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着力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坚持以世界眼光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激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着力推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着力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建设能力,使各族人民发挥主体作用投身文化强国建设,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立场和政治方向是文化繁荣、文化自信的基础,决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根本属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意识形态建设规律,毫不动摇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民心、领航方向,正确研判了波谲云诡的国内外形势,标定了时代发展的崭新历史方位,彰显了百年大党的强烈文化自觉和政治清醒,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民族立魂、为国家立心的重要工作”,[2](P43)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了重大战略规划,在阵地建设、机制健全、制度安排等方面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和政治方向。因此,在新征程上,持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获得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建设道路和政治方向,毫不动摇坚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指引和灵魂,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石。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兴党强国的指导思想,又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揭示和把握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深刻认识这一规律在促进国家发展、文化发展、经济建设等领域的作用,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把牢意识形态领导权,着力推动文化繁荣、文明进步,完成“科学理论真正掌握群众”的任务,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富民强国的人民基础。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地位,高度重视和全面发挥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动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总结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式现代化极速发展,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交锋与斗争更加激烈频繁,诸多“反马”等错误思潮不断挑战和攻击着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我们在前进的征程中,必须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3](P28)要在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持续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领航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全面“掌握群众”,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和声音,将理论力量有效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强大物质力量。因此,必须坚持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压实压紧各项责任,以领导权的稳定性确保工作的强度和力度,把企业、媒体、社会团体等都纳入监督和管理体系之中,着重加强主流话语的权威性和灵活性,切实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从根源上保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始终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切实做好党的理论创新宣传教育工作,将“能”“好”“行”之间的逻辑关系阐释清楚,在武装人民群众头脑的过程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二)人民立场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基本立场

人民立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表征,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关键,因而在文明建设中需要坚守“人民至上原则”,[2](P19)确保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始终发挥主体作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坚守人民至上原则,为各族人民充分开展文化创造、参与文化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新时代,我们党始终维护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根本制度”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鲜明的人民性,党着眼于上层建筑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与机制设计、文化制度的交互呼应,在保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正确方向的同时,全面释放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创造活力,彰显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的智慧和初心。党的二十大以高远的政治站位强调了全体社会成员齐心协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P43)的重要任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凝聚民心,彰显了从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建设的现实关照。具体来看,一是始终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引各族人民,着力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和宣传教育,建构覆盖全社会的媒体传播格局,开展以网络阵地为核心的现代化舆论治理,使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主流价值以及筑牢精神家园的最大增量,建构网上网下同向同行的同心圆;二是我们党为各族人民创造文化产品提供了人员保障、政策支持以及物质条件,使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得到共同发展,为各族人民供给了更有温度、更有情怀、更有品质的文化产品,各族人民释放出了强大的创造伟力,在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中着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三)“两个结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法

“‘两个结合’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路径”,[4]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取得更加辉煌成就的正确方法。“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创新成果,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传入、融入、改变”中国的机理,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中嵌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扎根中国土壤得以转化创新的根本方法。在以“两个结合”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际,注入富含普遍意义的时代基因,重视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开创了一条中国式文明建设之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始终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破解各种棘手难题,科学应对各类阻碍社会发展的新挑战,使党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创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深度拓展。同时,在进一步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根基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贯通,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厚实的文明土壤。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绵延发展,其根基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高度一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熔铸在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夯实了价值根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探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耦合点,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结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核要义贯通起来、与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融通起来,根据各族人民的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转化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其“价值普遍性、空间广延性以及历史连续性”,[5]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中,夯实共同的文化基因,提高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辉煌。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批判性继承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成果,是历经实践考验、理论升华逐步生成的价值精华,其实践主体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最大程度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其根源就在于其强大的文化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拥有的强大凝聚力,集中反映在综合开放语境下所彰显的文化向心力,能够将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理想凝聚起来,形成各族人民价值层面上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基于“集体理性”生发价值共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激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提升各族人民的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依托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的形式为各族人民提供道德滋养,从而提高各族人民的整体素质,使各族人民基于较高的素质增强反哺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高速发展的经济是不行的,还需要凝聚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价值共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价值支撑。“国家认同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6](P91)“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以及价值原则,贯通在各族人民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深刻融入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为,能够对各族人民的思维、行动、价值等产生深远影响,指引各族人民在文化多元性的交互碰撞中认清主流,始终坚持“国家、民族、道德”层面上的底线,使各族人民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各族人民的素质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能够以坚定的报国意愿和自觉的强国行动投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建设之中。

(二)为文化产业发展生发创新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推动作用。新时代需要始终确保文化产业得到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创新动力。中国共产党高度防范教条主义在新时代的变相表达,清醒认识和防止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激进主义打着“世界眼光”“与时俱进”的旗号进行文化渗透。我们党始终倡导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综合创新”的文明观,“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是契合中国国情和经过综合创新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取向。例如,“民主”是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式的片面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最终目的就是使各族人民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因此,这种符合中国国情和经过综合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发展方式的整体性转型,凸显了“各族人民的自由创造程度、各族人民的本真劳动程度以及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程度”。[7](P82)在此场域中,真正凸显出文化产业的强大创新力,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为生发的“综合创新”能力。在文化生产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创新”方法依托价值理性、价值规范以及价值原则,贯通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践行主体意志之中,激发文化生产者的创造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借助宏观指导、中观规范以及微观渗透,贯通在新时代文化产业创新和文化发展方式转型之中,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三)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化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是互为“内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提高各族人民的整体素质,各族人民才能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之中,发挥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转型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建设高度彰显“富强、民族、文明、和谐”价值观的现代化国家。其中,“富强”凸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硬实力,而“和谐”“文明”以及“民主”更多凸显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软实力。主张“和谐”“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长期博采众长之后,经过系统创新形成的符合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价值观,既在历时性的层面上,创造性继承了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又在“共时性层面上创造性转化了其他国家的经验”。[8]因此,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综合创新”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使自身既具有丰富性的内容,又有新生事物所具有的强大生机活力,以丰富内涵和蓬勃生机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一步在国际社会中凸显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秩序观和中华文化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以主体形塑着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判断中国式现代化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要素,提升各族人民的素质是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关照。“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标识”,[9](P310)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需要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新时代需要着眼于多方面涵养各族人民的素养,着力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激发各族人民的文化创造创新能力,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主体的先进性。

(一)以人为本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培育时代新人,借助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文明建设,依托“家庭+学校+社会”开展立体式的公民素养教育,通过文明实践中心着力提高各族人民整体素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夯实坚实的根基。特别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尤其关照贫困乡村和偏远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而整体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为本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诚如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10](P857)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者,各族人民的文明程度直接决定着文明建设主体的文化创造创新能力。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关照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把各族人民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之中,是我们党对自由全面发展规律和人的解放思想的深化认识,是我们党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写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深刻认识社会文明程度与国民素质之间的正相关,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节奏和步伐,立足“人”狠抓国民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增强个体全面发展的技能,培育科学文化素质,夯实个体发展的基石,使各族人民的素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相适应。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各族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和急迫性,要持续满足各族人民的多元精神文化需要,必须依托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助推物质文明的发展,在以主流价值观进行价值引领的基础上,完善和构筑“生产—供给”的文化产品链条,使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化,确保各族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成果。

(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2023年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强调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路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生机盎然的文明形态,扎根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之中,是全面扬弃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的结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在理论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标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方向,塑造和培育能够实现民族复兴、担当历史重任以及能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新人。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指引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适应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应然之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这一科学文明观,以时代化和中国化的文明观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建设中切实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文化软实力表征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持续扩大,让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永葆向上向善的发展态势,提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依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多维统筹着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时代新人培育。一是依托学习和践行科学理论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价值立场和根本属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指导,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厚植中华大地而熠熠生辉。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各族人民需要学习、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和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把满足各族人民的多元文化需要和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深度结合起来,在持续满足各族人民的文化新期待和新向往中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各族人民积极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二是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也是社会文明之‘钙’。”[11]各族人民一旦将理想信念有效内化,就会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因此,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着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将精神力量全面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力量。

(三)发挥模范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

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成效,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需要积极深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的事例和人物,讲好为维护各族人民利益而奉献、牺牲的感人故事,将抽象性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可感、可读、可效仿的典型先锋事迹,增强各族人民对创造、奉献、奋斗、劳动的高度认同和真实感知,补足各族人民的理想信念之钙。一是以推动网络宣传、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团建宣讲等形式,健全发挥模范先进人物故事、事迹等示范作用的相关机制体系和制度建设,保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二是着力推进国家层面和城乡地方的共同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各族人民对模范先进人物的认知程度,特别要关照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乡村,扩大模范先进人物示范作用的覆盖面。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核心要义在于实践,要在各族人民的实践活动中开展学先进、学模范的活动,依托实践将模范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有效而全面得到转化和内化。三是立足基层挖掘贴近群众、利于学习的先进模范的资源,创建与各地文化发展实践相耦合的先进模范学习宣讲基地,使模范先进人物走近群众,使示范作用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基层道德讲堂等项目的真正落地,基于各族人民的多元文化需要,发挥可感知、可学习、可追赶的先进模范示范作用,着力推动模范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四、以世界眼光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一)坚持以世界眼光保持自身文明的自信自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既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又要面向全人类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一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开创了理论新境界。在“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取得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突破,“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2](P14)举办了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盛会,在文明多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张力结构中塑造中国形象,敏锐洞察国际发展的前沿问题,在整体创新话语体系中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将发展的、现代的、自信的中国展示给世界,有效破解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使世界各国逐步了解中国并认可和赞扬中国的发展道路。二是在国际交流中鲜明地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使各族人民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显著增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族人民通力合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2](P45)我们党坚持兼收并蓄、平等对话的原则开展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依托自立、自强、自信、自觉的国家形象屹立于世界之巅,积极吸收不同文明的有益成果,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成果,建构国际社会认同和接受的世界历史话语,以中国智慧为破解全球性的共同问题贡献原创性的“中国方案”,在共同发展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二)坚持“以我为主”促动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秉持“以我为主”的原则,着力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度交流互鉴,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形象和中国魅力。一是秉持“以我为主”就是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华文化的立场,确保文化安全,依托“两个结合”来开展中外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二是“以我为主”就是要全方位体现极具中国韵味的文化基因,彰显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化标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厚实的文明土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添历史底蕴。三是“以我为主”就是要确保自己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必须基于本国文化安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深度交流互鉴,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方向,不断推动文化安全体系和意识形态建设的现代化,确保文化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定局面,在国家总体安全环境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四是“以我为主”需要进一步深化“两个结合”,切实做好交流互鉴,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以“自信自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自强”,在“两个结合”的全面深化中建构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文化叙事,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双向互动。五是“以我为主”的最终目的在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将中国魅力展示给国际社会。这不仅是目的,而且也是手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13]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增强现代化的阐释权和定义权,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说服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发展。

(三)坚持“为我所用”推动文化创新

“为我所用”需要借助文明互鉴,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文化创新,目的就是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发展。一是“为我所用”需要吸收、借鉴一切先进文明,让一切人类创造的先进文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所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显著区别于“单一线性”“中心主义”的西方文明发展模式,主张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优势、文明共存打破文明冲突、文明交流弥合文明对抗”。[14](P63)纵观历史,玄奘取经、鉴真东渡、张骞出塞、郑和下西洋等都体现了以和平交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主张以“和”谋求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文明进步。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条件,各国只有通过开展多元性、平等性的文明沟通,积极互鉴先进文明成果,借助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为本民族文明发展积累文化资源,才能有效应对国际形势,使人类文明始终拥有蓬勃发展的活力。二是“为我所用”的根本在于实现文化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动力。如何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其他先进文明有机结合,与社会主义文明有机统一,实现从“他”全面转化到“我”,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难题,对此,需要推动文明载体的整体性创新。三是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增强“融起来”的强度与力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新任务、新目标提供服务。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摆脱西方掌控的传播话语,以中国主导的平等交流话语创建国际传播平台,将时代前沿和传统智慧嵌入文化产品中,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生共赢。四是“走出去”要积极展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生生不息的生活态度和德性智慧,在平等交流中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素质。积极设置文明进步议程,构建国际社会认可的社会生活话语,进一步增强“走出去”的高度与强度。五是“为我所用”的旨归在于开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境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基于悠久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既打破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样态,又突破了西方文明的资本逻辑,展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显著优势,这是“适应世界大变局的人类新文明”,[15]主张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倡导各国人民共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遵循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增强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全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切实尊重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世界眼光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到实质性、全面性、系统性的丰富和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更大的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国式中华民族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