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12-26 01:55张伟军
学术探索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体少数民族

张伟军,蒋 锐

(1.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山东大学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237)

一、引 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性质与结构的准确表达,强调中华民族的内部有机结构和外部呈现形态。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是中国56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地理空间、历史根基、政治体系、经济流通、文化交融形成的有机统一体。中华民族的外部呈现形态是基于内部有机统一结构,中华民族与中国国家一体同构,民族与国家互为基础,中华民族是中国的族属特性,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形态。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相互嵌套,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结果,中国社会形态演进深刻塑造中华民族的发展建构。

中国传统社会演进的基本框架和模式选择是追求和维护大一统体系。所谓“大一统”,是先秦以来列国政治家和各派思想家对未来“中国”的理想设计和理论建构,以“天下”“海内”疆域的统一、华夏与四夷多民族的统一和文化认同为主要追求。大一统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种要素在内的实体。[1](P5)大一统体系与中国的地理空间、生产生活方式和中国早期的政治智慧有关,奠基于夏商周时代的政治统治模式,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理论建构和阐释,完成于秦汉大一统政治体系的建立,之后中国的社会形态在分合之间循环,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形态,即使在王朝分裂并立的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时期,各个分立王朝依然确立统一中国的政治目标,这也是经过分裂之后依然能够实现和维护统一的动力所在。大一统王朝将中国境内的不同民族整合在一起,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秦汉唐元明清作为中国历史上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奠定了中国地理空间格局,也形塑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色和历史根基。[2](P16)在王朝分裂并立时期,由于战争引起的王朝疆域变化、人口流动迁移等也对中华民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夏等中国历史上王朝分裂并立,却客观上促成南北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北方和西北等长期处于中央王朝边缘地带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之间在各方面各层次融合发展,少数民族内附内化加速,在语言文字、思想文化、生活习惯、政治制度等方面学习中原汉族文明,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原有的匈奴、柔然、契丹、党项、鲜卑等历史上存在的少数民族消失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成为汉族和当今蒙古、回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一部分。清朝是中国大一统的集大成者,奠定中国领土空间和民族构成的基础。[3](P82)晚清以来中国经历古今之变,从传统大一统向现代大一统转型,持续半个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型大一统国家形态确立,成功建构现代大一统国家的基本形态。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发展,传统中华民族成长为新型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构发展成长,实现“旧邦新命”与“华夏新生”的双重图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型大一统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建设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以新型大一统国家建设为保障,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路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接近。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全新的推进现代化的系统方案,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覆盖范围、价值导向、路径选择等方面超越传统现代化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新型大一统国家建设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新型大一统国家建设的时代方略。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互为基础和目标,[4]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统一原理

中国式现代化蕴涵中国现代化的覆盖范围、理想图景、动力机制和实施路径等,是整体性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动态实现的过程,面向现实和未来中国发展路径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协调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共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的民族基础,是国家赖以存在、发展以及现代化的主体力量。[5]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维护和巩固,需要坚持历史基因,更需要实现中华民族在现代条件下的完整统一和稳定巩固。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价值追求和现实路径选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民族基础和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方案。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价值追求

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国的历史,共同拥有中国领土,共同享有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根深蒂固。[6](P773)在长期的共同演进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政治方面,各民族共同维护大一统政治传统,共同反对外来侵略,共同反对各种分裂势力,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在经济方面,各民族共同拥有国家领土及其资源,各民族区域之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形成宽广的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腹地,能够抵御和消解各类风险矛盾,是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在文化方面,各民族长期交流交融,各民族元素融合创造形成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侮、反抗侵略中保持民族统一和团结,各民族共同追求中华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现代化,构成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共同价值根基。

中华民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各民族共同价值追求。晚清以来的中国近代化历程,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藏族等各民族都涌现出杰出和重要人物,提出中国现代化的方案,参与国家近代化实践。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积极参与抗战,西北、西南作为大后方提供物资、兵源等供应,西北、西南少数民族为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治理、发展各民族聚居区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共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各项任务,在边疆和民族地区涌现出一大批参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英雄模范典型人物,谱写各民族共同追求现代化的生动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型大一统国建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废除西藏实行数千年的奴隶制度,各民族现代化水平实现质和量的双重跃升。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政策并长期坚持,各民族相互帮助,共同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化、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中国现代化是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过程,是各民族共同价值选择和目标追求。各民族共同参与和推动国家现代化,实现自身现代化,从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各民族团结提供价值根基和发展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复兴的现实选择,不仅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更符合提升各民族群众具体利益的愿望和要求。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推进各民族现代化任务重、难度大。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大,生产生活区域地理环境相对较差,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少数民族区域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建立科学协调机制,推进少数民族区域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难点。中国式现代化针对人口规模巨大、发展不平衡等实际状况,提出推进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等本质要求和推进路径,有利于进一步缩小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差距,发挥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对口合作和优势互补推进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同时有效保护少数民族区域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本原则和推进路径都有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实现现代化目标。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主体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遵循,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实践底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体现为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享有者两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共同享有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本体上是同构的,中华民族是中国人民的民族属性,中国人民的民族属性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客观性和具体性。中华民族在民族属性上代表中国人民,作为整体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必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是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根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支撑。中华文明作为整体代表中国人民的历史文明和精神质貌,在中华文明内部,各民族文化交流式融合、共享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多元丰富的文化基因,使中华文明精神极具包容和韧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包容和韧性能够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抵御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的能力,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丰富厚实的要素基础。

中华民族团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力量。民族是国家重要构成部分,民族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发展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性,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解决民族问题和维护民族稳定的根本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能够解决民族不稳定因素和民族领域风险隐患,进而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消除国外各种势力利用民族问题遏制中国现代化的险恶企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提供良好稳定的政治环境。

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民族人民共同参与和贡献力量。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各族人民贡献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等,发挥各族人民的共同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助力。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精神财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技术、制度、文明等各方面各领域新的成果。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也将激发中华民族更为强大的创新创造活力,以更为强大的行动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规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图景和路径选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本质要求和推进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内在关联并高度契合。[7]因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方案。

各民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根基。中华民族铸成民族共同体,需要坚定的共同价值追求作为基础,各民族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向,具有共同的理想,才有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强劲动力和主客观需求。近代以来,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引领下,各民族保持团结合作并发展融合,在从传统大一统转型进程中保持民族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目标是超越单个民族或者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一般性团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国现代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属性,在民族语境中具有最高的政治文化代表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现代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出共同理想目标的同时,也就提出各民族共同行动参与的方向,在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行动中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共同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障。基于历史经验,大一统政治机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传统大一统体系中,中央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直接设立一般性地方政府、土司制度等因俗施政,在统一性中存在多样性,但前提是各民族共同认同和接受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新型大一统国家政治体制。新型大一统政治体制与传统大一统体制相比较,废除了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实行民族平等,共同参与国家民主治理,实行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中国新型大一统国家政治体制的核心政治机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领导国家事务。从历史、法律和现实等各个方面看,各民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各民族人民的历史选择,由宪法规定和受宪法保障,在现实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到各民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同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中国新型大一统的核心政治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支持、建设和保障力量。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实现平等参与和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权利和路径。

各民族共同实现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经济是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各民族之间经济交往非常密切。同时也要看到,区域之间、民族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和难点,是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和思想认识等主客观方面的限制,经济、思想、文化等现代化水平提供空间巨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山区林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生产条件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在信息、人员、要素等流动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文化政治认同问题不可忽视,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解决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推进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减少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经济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客观要求。[8]

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动力。不同于传统民族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压迫、民族剥削,也不同于民族同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平等自愿交往交流交融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实体。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权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力属于各民族人民,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在民族平等基础上,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国家层面的民族平等和地方层面的民族区域自治为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提供了双重渠道和保障机制。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质要求,进一步在理论、实践和制度上保障各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各民族在国家和地方多层次行使民主权利,通过民主协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环节,实现全过程民主治理,在全过程民主治理实践中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认同,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劲政治动力。

各民族共同守护生态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载体。中华民族长期繁衍发展的地理空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提供了空间载体和资源保障,中国的地理空间是塑造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共享地理空间,共同创建塑造守护中国的领土边疆。同时,国土空间内部地理环境的差异是中华民族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历史渊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着眼于保护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空间,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地理空间支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保护地理生态的同时,促进地理空间的合理科学改造利用,通过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网络建设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更为便捷的条件,进一步紧密各民族之间的空间距离来强化各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共同创造文明新形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理想图景。民族是文明的集体创造者,民族差异带来文明差异,文明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中华文明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中华文明的特质反映中华民族的结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重现过去的历史图景,而是创造新的历史图景,不是恢复古老的文明样式,而是创造新的文明形态。[9]中华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主体是各民族人民群众,中华文明新形态的内容是结合现代化要求对传统文明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新形态超越传统中华文明与其他人类文明形态,将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新贡献。中华民族在创造新文明形态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各民族通过创造新文明形态,实现中华文明共同性的发展,实现对新文明形态的认同,在新文明形态基础上形成新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路选择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联动融合,是新历史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选择,核心是找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和推进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措施的结合点,在由政治、经济、空间、制度、文化以及人本身构成的综合体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领导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新型大一统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巩固和完善新型大一统国家体制。[1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大一统的核心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核心,建构和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凝聚机制和政治保障机制。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代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的要求是保障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通过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将各民族凝聚为整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空间、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将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初心使命,同时具有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思想指导,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新的历史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任务,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力量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既有自发因素,也需要进行规范建构和塑造,民族共同体的延续和发展更需要规范力量的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自在到自觉的过程。[11]新型大一统国家建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和塑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组织和制度体系将中华民族重新整合,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新的政治依托和思想元素,推动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组织和制度是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和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的纵横组织体系是跨民族的政党组织网络,吸纳各民族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为各民族先进分子的政党,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体系嵌入全社会各领域,高效严密覆盖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方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其他组织和机构无可替代的思想、组织和制度资源。

再次,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的政治信仰作为基础。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基础政治认同。[1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不断试错选择的结果,历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看,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归根到底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各民族具体利益,民族平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语言文字以及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得到尊重和保护。同时,现代化客观要求各民族增进现代共同性,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本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化身,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二)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制度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化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体系内在蕴含着建构和维护新型大一统国家的政治要求,为建构和维护新型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提供制度安排。[13](P11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新型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制度体系,提升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完善国家治理制度的全过程,通过制度维护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国家制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

首先,坚持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自觉建构的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自觉自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各民族人民共享平等民主权利,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牢固存在和发展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进一步发展各民族人民共同参与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保障各民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内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事务享有民主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渠道,以此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凝聚力和政治感召力。在国家层面,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机关及其组成部门、人民政协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形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体现大统战格局要求,民族宗教等统一战线工作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民族宗教领域统一战线基层基础,提升民族宗教等统一战线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地方层面,要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确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措施,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实施,加强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领导,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更为协调、更为契合。在社会层面,要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国新型大一统国家制度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增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其次,坚持和完善跨民族国家治理制度。国家治理制度安排设计要更为重视新型大一统的巩固和发展,更为重视增强和巩固中华民族各组成部分的共同性及一致性,发挥制度塑造统一性和增进共同性的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综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完善和发展跨民族的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教育等治理制度体系。所谓跨民族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就是不分民族,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接受同等的治理体系规范,纠正按照民族身份进行区别对待和实施民族优惠或者少数民族例外论、少数民族特殊论。在政治法律方面,公民身份为主,民族身份不应成为权利优惠或者责任豁免的理由。在文化教育方面,要理直气壮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这在世界各国都是通行做法,没有语言文字的大一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失去基本的联结媒介,无法取得长效。要推进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提升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水平,保证少数民族少年儿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各民族人口素质。

再次,坚持和完善总体国家安全制度。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需要国家安全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工程,解决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打击防范治理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要维护边疆安全,边疆安全有赖于少数民族的参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需要边疆稳定安全。要维护生态安全,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大多是生态涵养重要区域,也是生态脆弱区域,要维护少数民族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家园,防止无序过分开发。要维护文化安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中华文化主体地位,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三)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基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要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14]

首先,全面扎实落实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难点是广大乡村地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三者在地域上多有重合,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要根据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安排,统筹科学制定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推进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要创造性切实落地落实。在新疆和西藏地区,要将新时代党的治疆治藏方略落到实处,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以经济大发展为社会长治久安提供物质保障。同时,要发挥国家政策叠加优势,将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与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发挥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建构发展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强化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新一轮人工智能信息化科技革命起步的历史机遇,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通过政策与技术的综合发力,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差距,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

其次,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开放开发水平。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助推动力。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陆地边疆或者内陆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沿海区域相比较,有效的大规模开放存在各种困难,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新一轮陆疆开放开发提供了战略政策契机。[15]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地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重点建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强与陆上邻国的外交关系建设,强化双边或者多边经济贸易关系,扩大陆上开放力度,西南、西北、东北、北部边疆开放空间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和合作前景广阔。通过陆疆开放开发,将传统意义上的陆上边疆建设打造成为国家开放窗口和经济发展前沿地带,构建沿海与沿边开放共同发展的格局,将极大地重构中国对外开放和国内经济发展格局版图。

再次,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国家推动的对口支援合作与自我内生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两种基本方式。1949年以来,国家一直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帮扶,为少数民族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倾斜,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家在中央各项倾斜照顾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由东部省、市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省、自治区实行全方位的对口支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坚持中央政策倾斜和对口支援基础上,要大力激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主要是形成少数民族发展的内在生态,包括发展文化、发展制度、发展人才、发展产业等,要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外循环中,建构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地位、角色和优势,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从政府政策推动向产业经济自发驱动转变。

(四)推进各民族人的现代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推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调推进,在一般性物质、制度现代化的同时,推进各民族人的现代化,提升全体中华民族整体精神境界,提升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质量,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程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要求。

首先,推进各民族人的生存方式现代化。生存方式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起点。中国各民族分布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形成多样化的生存方式。传统中国核心区域以农耕为生存方式,边缘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民族融合地带农牧并存。[16]现代化社会是传统农业和游牧为主的生产结构向工商为主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表现为城市化进程,城市是现代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推进各民族人的现代化,要推进农业牧业的现代化转型,建立现代化农业牧业新模式,同时转移农业牧业人口富余人口到城市生活就业,推进少数民族区域城市化进程。少数民族城市化为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提供了主要路径和根本性方法,城市化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少数民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动力,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为少数民族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支撑。

其次,推进各民族人的价值结构现代化。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具有自己具体的地方性民族性文化形态,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资源,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观的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和现代性发展,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是传统经济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与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需要结合现代化经济社会的要求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建构面向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其中,宗教对于少数民族具有重要影响。推进各民族人的价值结构现代化,需要正确对待宗教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一方面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原则,另一方面要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稳定社会、团结民众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防范宗教的消极负面作用,打击各种非法宗教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各民族价值结构现代化的根本指导,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成为各民族共同遵奉和践行的价值结构底色和根基。

再次,推进各民族社会关系现代化。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社会交往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人的现代化既包括人的个体的现代化,同时蕴含着人与人的关系现代化的要求。社会关系现代化,是从传统的自然特征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基础转变为规范性的契约为基础关系转变的过程。在传统社会中,民族、血缘、地域、宗族等形成身份政治和身份文化,在现代社会,诸如此类的自然特征不再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取而代之的是以无差别的法律作为规则基础的平等社会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破除民族之间的身份壁垒和身份区隔,在社会关系过程中,民族身份不应该作为社会交往的标签和障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以公民、人民、群众等一般性认同作为普遍性交往的基础。在国际交往中,中华民族作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身份归属。

(五)设计中华文明现代化新标识,传播中华民族现代化新形象

现代化的内容将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出来,形成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化标识。世界不同现代化道路形成不同的现代化标识。中国式现代化将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结合现代化进程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标识。中华民族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将创造和展现新的民族特色,作为中华民族新标识。在长期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标识性的特色形象,诸如服饰、饮食、音乐、礼仪、舞蹈、医药、建筑等成为各民族共同认同的形象符号,为各民族共同认同构造具象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17]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赋予传统形象以新的内涵,同时需要创造新的文化认同标识。

首先,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标识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延续性,从文明产生开始,连续性演化发展,绵延不绝,未曾中断,形成长期认同的鲜明文化标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对文化形象、神话记忆、文化叙事、历史书写、民俗节日等传统文化标识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深入挖掘和扩展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资源,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通过现代化技术、语言、方式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发展性建构,成为中华民族新的文化标识。

其次,建构中华民族现代化系统标识。中华民族系统标识的现代化建构要与具体的生产生活相结合,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审美、需求等,创造中华服饰、中华礼仪、中华音乐、中华饮食、中华舞蹈、中华武术、中华医药、中华建筑,这是一项系统复杂严肃的综合性工程,一方面需要国家顶层的引导、规划和支持,更加需要民间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躬身实践。

再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展览呈现的集中空间载体。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级各类博物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集中空间载体,直观呈现各民族共创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和具体可感实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加强和完善传统各级各类博物馆建设的同时,增加各级各类博物馆中民族交融交往交流的内容,要推进各级各类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扩大各级各类博物馆的普及化和影响力。同时,要规划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门博物馆、展览馆,有条件的大中小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展览室展览馆,收集呈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的古今文物,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创中华民族历史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立体图景,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博物馆展览馆的设计布局以及运营方式,通过集中呈现具体的考古文物、立体雕塑、摄影、书画等陶铸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结 语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探索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合,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政治意义,在制度现代化、物质现代化、精神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之外,增加民族现代化的内容。同时提升和扩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熔铸新中华民族的过程,中华民族复兴具有全新的图景规划,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的中华民族不仅重现中华民族历史辉煌,更将创造新的现代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现代化新形象。从实践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契合推进各民族共同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推进共同富裕、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保护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反映各民族共同愿望和价值追求。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树立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顺利推进和最终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体少数民族
爱的共同体
中国式民主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中国式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