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与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生成理路

2023-12-26 01:55杨宇辰
学术探索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共同体师生交流

杨宇辰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马克思主义将人的本质属性锚定在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1](P394)人在共同体的生存中获得其本质属性。马克思所指的“共同体”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即建立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由特定关系联接起来的人的共同体。共同体基于共同目标与共同信仰组成,在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中,教师与学生可以构成拥有共同目标和共同信仰的共同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教师合作引领的关系,因而教学共同体可以视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团体,彼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2]传统教学共同体是依托现实场景下的教学活动而形成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由线下走向了线上,这不仅是教学活动媒介和手段的变化,更深刻影响着教学共同体的环境基础、关系模式和交往方式,是教学关系、教学理念的深刻重构。一种与传统教学共同体有着显著区别的“虚拟教学共同体”应运而生。虚拟教学共同体是一种以网络为生存场域的教学共同体,是以其生存环境特点命名的共同体。它并非指共同体本身的“虚拟”性,而是指教学共同体赖以生存的网络环境的符号化活动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艰巨使命,理应在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上走在前列。思想政治教育要直面网络新环境的挑战,将虚拟共同体建设引入线上教育过程,在师生合作共生的关系构建和交流对话的交往生成中推动思想成长和价值塑造。

一、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构建的机遇与挑战

虚拟教学共同体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超越,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供了新机遇。其一,虚拟教学共同体能够推进师生对话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价值教育、法治教育等丰富的教育内涵,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师生实现更直接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而网络平台具有优良的多人互动功能。尤其是基于最新的大数据技术建设的云教育平台,凸显出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应用功能灵活丰富、程序执行效率高、数据库读写策略优秀等优势,对于移动端的用户支持良好,使师生交流不再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并且能够承载大并发网络学习,为师生交流提供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降低了交流成本和门槛,提高了交流效率。一些在真实教学场景中不敢表达的学生,在虚拟化情景下反而更愿意融入教学共同体,从而激活思想政治教育中“沉默的大多数”。其二,虚拟教学共同体以共同愿景使师生组织起来,这种自愿达成的共同体使师生更有归属感和信任感。鲍曼认为,“共同体一直是一个象征着互助、和谐和信任的褒义词,其本质是传递出一种安全、愉悦和令人神往的满足感”。[3](P2)受教育者在参与教学共同体的过程中知觉到群体与自我的关系、群体与环境的关系、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深化了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共同体的认同,激发了对共同体的正向态度与情感依赖,畅通了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的情感障碍。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虚拟教学共同体中的学生更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转化逻辑”[4]的实现和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其三,虚拟教学共同体可以消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隔阂和分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自我与他者“主体间性”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特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话语方和引领方,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容易产生自由意志被压抑、自我知觉被约束的抵触感。虚拟教学共同体基于建构主义理念,遵循合作、共享、交流的原则,在新的时空范围内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一言堂”的灌输模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长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主动成长的建构行为。

实践证明,网络环境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动力,但也提出了新挑战。在线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情态度、眼神交流等多种方式交流,多种感觉器官的感知和体验加入了交流互动过程,形成教师对学生的综合影响力。“线”上交往的间接性使学习活动从“在场”转为“在线”,固定的物理空间和时间约束消失,真实的感知变成了符号感知和自我想象。虚拟的网络成为了师生接触的唯一途径、共有空间,真实的人也因此变得“虚无缥缈”。这种缺乏真实接触的交流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场感的缺失,久而久之,教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也会增加。如果不能建立密切的、有效的联系,师生关系也会出现“虚无化”。同时,线上教学缺乏现场的物理空间约束、组织规则和环境压力,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必须具有足够的引导力和吸引力,而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和主动性,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思政课云上学习中,常常出现隐身学习、刷课替课等不良现象,只能借助一些技术性提醒,但实际效果有限,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缺位。

二、合作共生: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的关系建构

在虚拟教学共同体中,将教师与学生连接起来的本质上不是“网络”,而是师生之间通过交流建立起来的“关系”,关系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一)合作共生:虚拟教学共同体的关系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共生”理论佐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存在着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命运关系,而合作是共生的基本目标。共同体是一种合作紧密的共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就是要构建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因而不是所有依靠网络连接起来的师生关系都能够称之为“虚拟教学共同体”,只有建立了互助合作关系、具有共同愿景的群体才能够成为共同体。

虚拟教学共同体不是组织型团体,不具有强制性的组织规范,而是依靠共同愿景凝聚到一起。共同愿景是共同体参与者对于共同体活动目标的共同期许,是共同体持续再生产和发展的动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师生参与虚拟教学共同体的目标所在。在共同目标的推动下,共同体成员形成相互尊重、理解、激发、促进的合作共生关系。所谓合作,就是共同体成员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发挥自身的功能和特长,为共同体的资源流动、信息流动和共同成长贡献力量。所谓共生,就是共同体成员相互依存,形成一种紧密互利的关系:既为其他人提供有利于发展的帮助,同时自身也获得他人的帮助。通过合作共生关系联结起来的师生可以克服虚拟世界的场域疏离,产生更紧密的凝聚力,形成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共生关系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师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不同于传统师生之间的“传受关系”、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虚拟教学共同体要求转变师生的角色定位,在理解、尊重、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流,形成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共同目标,并依赖这种共同的精神因素形成共同体成员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不再存在着“主体”和“客体”的界限,而是作为共同主体出现在共同体中。这种关系一方面保障了学习过程中个体自由意志的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个体融入共同体价值和目标,促进个体与共同体的一致。

一方面,师生之间构建合作共生的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或者说师生关系是教育发展程度的晴雨表”。[5]线下教学共同体的师生关系构建不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而虚拟教学共同体必须借助网络实现连接。网络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受众本位”传播,具有更大的受众选择权。云平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使得学生在同类资源上有着广阔的选择空间。教师不仅要解决怎样让学生“学好”的问题,还要解决怎样让学生“好学”的问题,面临着在丰富的云教学资源中突出优势、吸引学生加入共同体的挑战。教师不再是具有天然权威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服从者和被动接受者,这要求教师既要在学识、品格上使学生真正信服、敬仰,还要扮演好共同体的组织者、咨询者、引导者、支持者等多重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构建合作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关系。“采用‘协作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6]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是教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平台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上有突出优势,学生分组模块、小组讨论模块、学生互动模块都拓展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分组模块还可以提供更细化的学习共同体划分,教师可以同差异化教学目标相对应,按照学生的学情在班级内再分小组。交流、互动、分享、评论、赞美等网络群体互动的方法,在学习共同体中都有丰富的实现渠道。同辈群体的合作共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吸引力,他们感觉到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学习活动,并在团队中获得平等的表达权,社会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都得到了满足,从而自觉地在情感和态度上与共同体保持一致。

(三)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共生关系构建的着力点

要构建合作共生的虚拟教学共同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关注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互联网将师生连接起来,这种连接不是一种固定的、有约束力的连接,而是一种松散的连接。虚拟教学共同体没有强制性群体规范,学生是更加自主的,教学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教师很难通过组织压力手段约束学生,而是要靠教学共同体的吸引力。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共同体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设计上更切合新时代青年的心理特点、成长需要和实践需求,做到让学生真心信服、真正受益。

要构建合作共生的虚拟教学共同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关注学生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差异化传播”是网络“受众本位”传播理念的应有之义。没有共同目标的团体不能称之为共同体。但共同体的目标一致性并不排斥共同体成员的异质性,共同体应当是尊重差异、追求多样性的群体,要实现个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牺牲个体性,其成员自身没有得到发展的共同体将是一个贫乏的共同体”。[7](P345)“云”上教学将学生从固定教学场所、固定教学模式中释放出来,学生在更加自由和平等的空间里,可以充分表达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同时,构成虚拟教学共同体的师生必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关照到学生知识背景、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差异化的需求,在教学上不能简单化、模式化,搞一刀切,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环境便利,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交往生成中,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化、精细化的设计,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共同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更加精准的思想引导。

三、多重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的交往生成

交往是共同体的灵魂,共同体通过交往生成关系、达成目标,实现与环境的融合。对于虚拟教学共同体,交往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构成了虚拟教学共同体活动的基本方式。

(一)交往生成:虚拟教学共同体的基本活动方式

虚拟教学共同体虽然生存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但其成员构成、关系联结、物质环境、交往活动都是客观实在的,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学习活动首先是主体间交往的社会活动过程,然后才是主体自身的思维活动,本质上是通过社会交往实现知识交流与思想交换的过程。没有成员之间以学习为目的的交往互动,教学共同体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交往也是增进共同体成员情感认同的途径。归属感、认同感、信任感是共同体存在的精神支持。虚拟教学共同体的突出特点就是交往的动态性,要让学生在身体缺场的网络空间产生真切的“在场感”,就必须借助符号化的交流,保持持续的信息和情感流动。

(二)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生成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本质上是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为指引,构建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网络交往活动。一方面,虚拟教学共同体交往的基础是共同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伽达默尔在讨论精神科学的特殊性时,将对话的特点概括为“并非只一个人通观发生和单独掌握的事,而是人们相互参与并获取真理”。[8](P406~407)网络世界具有自由、平等、扁平化联结的特点,云计算的分布式存储方式也强调信息之间的自由流动与平等架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和教师以共同主体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每个群体成员都能感受到自身的独特价值,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激发自身的交流潜能。另一方面,虚拟教学共同体交往的实质是互动。安德森将虚拟教学共同体理解为“想象中的教学共同体”,[9](P86)由于缺乏直观的感性印象,共同认同只能靠反复交流互动实现,共同渴望只能通过交往生成来体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互动是扭转思想政治教育“独白式单向教学”,实现双向、多向交流的主要方式。互动不仅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共享,以及学生与计算机设备之间的输入、输出。

(三)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交往生成的路径

大数据和云环境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交往生成路径。其一是幕课类(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平台,如超星学银在线、智慧树网、中国大学幕课、学堂在线等。此类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对于网络和服务器负载要求相对较小,可以采取留言、发通知、发信息、分组讨论、测试等多种方式开展异步互动,适合数量众多的学习者并发学习,但同步互动功能缺乏。其二是直播类平台,如钉钉会议、腾讯课堂、ZOOM视频会议等。这类平台支持教师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与学生互动,是最接近于线下课堂教学的网络教学形式。平台还有屏幕共享、投票、举手、分组、点名等协助交流的功能,教师可以把表情、肢体语言等情绪信息传递给学生,触动学生的感官知觉,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虚拟教学共同体交往的间接性,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但此类平台对于网络和服务器负载要求较高,适合中等以下规模虚拟教学共同体的活动。并且,这类平台不专做教育服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针对性的教学资源缺乏。其三是自建课程类平台,如雨课堂、云班课等。这类平台既可以实现实时互动,又可以实现异步互动,不提供幕课资源,教师可以自建课程资源。此类教学平台可以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但同步互动难以达到直播的效果,异步互动资源有限、质量参差不齐、共享度不高,当前也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并发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根据课程特点、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交往路径,还可以多种平台配合,例如用直播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课前、课后用幕课类、自建类教学平台配合学习,搭建立体化的云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四、多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的未来路向

当前,“互联网+思政”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构建虚拟教学共同体,促进师生在网络环境下的相互联接和共同协作,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新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学习资源整合

学习资源是虚拟教学共同体交流的来源。虚拟教学共同体作为一个动态的信息流动的社会组织,其资源也应当具有可流动性,构成共同体信息流的主体。资源共享是云服务的主要优势之一,也是虚拟教学共同体活动的重要目标。云环境是虚拟教学共同体获得优质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多样化、多渠道的学习资源。幕课平台就是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服务平台。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不够丰富,资源的权威性、精品度不高,还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同步互动功能等缺陷。今后需要进一步丰富幕课平台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做到能够覆盖全部思政课程、能够反映最新形势要求,大力推进精品思政幕课建设。同时,要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云平台建设工程,提高思政云资源的建设专业度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云平台要充分发掘互动功能,促进资源的共享流动和师生的交流互动,避免陷入简单资源堆砌的“资源库”老路。

(二)虚拟教学共同体环境空间构建

互联网是虚拟教学共同体生存的物理环境;网络的连接、资源的存储、虚拟的互动是虚拟教学共同体建立关系、实现交往的基本物质条件。网络环境的特点直接关系到虚拟教学共同体的生存状态和活动方式,网络的断线就意味着共同体联系的中断。近几年我国在线教育发展迅速,但总体仍处于成长期。作为在线教学的高级阶段,云教学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采用分布式的“云模式”搭建,以遍布各地的IDC数据中心为子核心节点,为广域空间的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应用服务支持,使得大规模的网上学习成为可能,为虚拟教学共同体提供了性能优良的环境空间。但云教学还在探索发展期,许多云平台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承载能力,在全国范围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登录难、网络卡顿、频繁掉线等问题,暴露出了硬件建设的不足。今后,对于云服务企业来说,需要增加网络教学平台的负载均衡设备,优化服务器端的响应速度。还需要优化平台的软件执行效率,防止数据读写拥塞。对于高校来说,要扩大校园网的出口带宽,并配置与之对应的核心网络交换设备,防止网络运行不畅。对于社会来说,要加强公有云建设,通过区域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云平台建设满足大规模并发学习的需要,促进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云上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消除共享的硬件障碍。对于一些缺乏终端设备的贫困学生,或者地处偏僻、网络使用不畅的农村学生,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性和普遍性原则,积极加以援助和帮扶,保障学生在“云环境”下学习机会的均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主体性建构

技术是相对固定规则的集成体,本质上依然是机械的、空洞的,只能通过学习者与环境产生适配性。网络环境归根到底只是课堂的一种技术载体,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才是虚拟教学共同体活的灵魂。网络平台能够将师生联系起来,但师生关系的建立、交往的生成离不开共同体成员精神力量的推动。建构主体性是虚拟教学共同体成员内在建构的基础,虚拟教学共同体通过其成员的主体性建构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要求转变角色,积极应对新环境的挑战。一些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对于“云教学”主观上不适应、不认可,客观上缺乏相应知识储备和应用技能。当前云平台的用户接受度和普及度日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云教学”上不能滞后和缺位。因此,网上交流技能需要纳入思政课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思政课教师技能培训范畴。教师自身要做好心理调试,克服面临新教学环境时的焦虑心理和畏难情绪,褪去身份拘束,从“教育者”角色向“引导者”角色转换,从传授方式向交流方式转换,通过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主动学习、自觉接受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虚拟教学共同体中与教师处于共同主体的地位,在学习中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升主体意识。新时代大学生虽然成长在网络时代,但主要学习过程都是在线下课堂完成,当教学从线下转向云上时,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也要发生转化。云上教学具有网络媒体的鲜明特征,人们隐身在屏幕后、游离于现实群体外,教师难以做到实时监督,需要学生有更高的主体自觉性和行为自律性。同时学生要体现出更强的主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改变线下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勤于反思、勇于内省,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升华。同时,要提升理性交流、平等相待的共同体活动素养,不将网络戾气、怨气、浮躁之气带入云课堂,维护积极向上的共同体氛围。

(四)思想政治教育虚拟教学共同体教学过程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云上构建虚拟教学共同体,就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体现目标要求。一是要大量增加互动手段和互动目标的设计。互动设计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体现深度交流的特性,力求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学习趣味,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兴趣参加进来,教师作为参与者及时给以评价反馈。二是教学设计不应有固定模式,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力量平衡——既不能是即兴的随机行为,也不能规定条条框框,进行简单拼接、照搬照抄,要能够实现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学生思想实际、特定社会背景的灵活组织,做到始终与共同体目标适配,随共同体活动调整,在坚持每个虚拟教学共同体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三是教学设计要把握“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基本原则,做好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和补充。虚拟教学共同体不仅汇聚了当前最新的教育理念,也依赖于当前最新的云技术,表现出了优良的学习功能和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未来不可或缺的学习形式。但对于虚拟教学共同体,既要看到其前瞻性、价值性、创新性,又要看到其长远性、局限性、辅助性。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虚拟教学共同体更多的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而发挥作用。提倡虚拟教学共同体合作共享、平等交流,并不是要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而是要通过虚拟教学共同体的教学组织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隐在引导式教学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猜你喜欢
共同体师生交流
爱的共同体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