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理论内涵、价值意义与提升路径

2023-12-26 01:55游志纯
学术探索 2023年10期
关键词:历史感学科历史

游志纯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特别提出要“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1]“历史感”是时代新人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应全面增强自身的“历史感”,为培养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提供具有“历史感”的学科理论支撑。

一、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理论内涵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视野下的“历史感”

回顾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历史感”一词出现于恩格斯1859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本著作所作的书评中。恩格斯在书评中凝练阐释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指出其合理的原因之一在于拥有“巨大的历史感”作为基础。(1)恩格斯在文中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做基础。”[2](P602)这种“巨大的历史感”表现为,黑格尔在研究中做到了“到处是历史地、在同历史的一定的(虽然是抽象地歪曲了的)联系中来处理材料的”。[2](P602)由此可见,以联系历史的观点和思维开展研究,是生成理论“巨大的历史感”的前提。“巨大的历史感”这一合理内核,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得到了吸纳,并且实现了扬弃式的唯物史观发展,正如恩格斯在书评中所指出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P603)因此,“巨大的历史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特色之一。

(二)多维学科视野下的“历史感”解读

“历史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特色,同样也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切入的重要概念。分析多维学科视野下学者们对“历史感”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感”的理论内涵。

从历史学角度看,彭刚认为“历史感”表现为对“历史场景中人们的活动、情感和生活方式有着符合其历史处境的了解”,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处境”才能避免“错置时代”的历史错误。[3](P88)袁超乘在反思中共党史研究中认为“历史感”重在“情节化解释”,提升党史编纂的“历史感”需要善于通过情节帮助读者认识历史事件的发生并掌握历史事态的变化。[4](P123)

从政治哲学角度看,英国思想家以赛亚·柏林认为,“历史感”是提升学科历史想象力的核心素质,把握“历史感”的核心在于通过把握事物发展的关键性特征从而理解其本质,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对历史图景中存在的历史情势与发生的行为方式作出合理的解释。[5](P116)

从文学角度看,蔡丹君分析了诗学传统形成的“历史感”因素,认为“历史感”是相对应“历史理性”而存在的,表现为人们关于历史的一种主观“体验、认知、评价和感受等”。[6](P163)

由此可见,“历史感”已深度融于人文社科领域下诸多学科的理论研究之中,并且是这些理论研究的重要概念和切入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阐释

目前学界虽然没有专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研究,但是已有部分学者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问题的同时,间接提及了“历史感”。比如,代玉启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意识中,认为“历史感”可以使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研究获得“把握和表征时代的力度”。[7](P21)孙飞争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理论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总是在一定时代进行的”,强调“没有历史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结论先行的空洞说教”。[8](P25)由此可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对推进学科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内涵,首先要勘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根本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学科,其“历史感”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根本前提。因此,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中的“历史”,是唯物史观理论视域下的“历史”,阐释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所谓“感”,是指主体的一种主观体验、认知和感受,既包含瞬时的体验感觉,也包含稳定的持久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中的“感”,应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历史长期积淀生成的一种深沉、持久的感觉与底蕴。

在勘察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理论源泉和概念组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上述其他学科对“历史感”的研究阐释,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身特点,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内涵解释为: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用历史的观点、思维和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从而使学科生成的一种深沉、持久的历史感觉与底蕴。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价值意义

孙其昂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有多种存在方式,以历史方式存在最为重要。”[9](P64)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存在”铺垫了意识基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历史存在”,从而实现激活历史资源、延展广度深度、消解错误思潮、厚植历史自信的价值功能。

(一)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资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增强,不能只是简单地陷入主观意识的思辨,而是要同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历史感这一意识感受的生成,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实践积累凝结的历史资源作为支撑。因此,历史资源是历史感生成的主要载体。那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势必要求我们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资源的重视,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资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长期运转中积累而来的影响和作用的总和”。[10](P56)这种历史资源,既包括了物质载体型的历史资源,也包括了精神载体型的历史资源。物质载体型资源包含了文本载体,如理论经典、红色家书、革命档案等,也包含了遗存载体,如革命文物、红色遗址等。精神载体型资源集中体现为,党带领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奋斗实践孕育生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精神谱系中的精神故事深刻彰显着爱党爱国、团结奋斗、拼搏创造等价值内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育人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与历史资源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增强,有助于建立和强化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资源的意识,从而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资源,使这些历史资源服务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资源的深度激活与广泛应用,又可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的历史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现实的良性互动。

(二)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深度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向度的发展延伸。

一方面,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历史观”,是“历史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广度的生动体现。用“大历史观”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放置于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历史的长时段可以提供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视角,在历史的审视中,探察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渊源,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演化机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规律,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坐标与时代方位。从“大历史观”出发理解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开阔的思考视域”,[11](P73)建立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视野。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本质在于讲道理,而讲好道理的关键在于能够“讲深、讲透、讲活”。[12]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现实的活动只有同历史的过去相联系,才能理解认识得深刻、讲课讲得深刻。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13](P534)习近平强调只有透过历史才能知晓“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4](P2)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有助于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与实践只停留于现实的浅表,在以历史映照现实的思维分析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与实践的历史深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够做到论从史出,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做到育人有据。

(三)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批判的社会思潮之一。虚,即歪曲模糊;无,即消除抹杀。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所谓“再反思”“再评价”等套路,妄图裹挟人们忘记历史、否定历史、曲解历史,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从历史感的角度看,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在于抹杀、错置或异化人们的历史感。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感、培育并增强人们的历史感是应对关键。

从学科研究而言,增强历史感有助于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层层迷雾。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在思想领域占据一定市场,是因为其迷惑性的传播策略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增强历史感,可以更加深刻地抓住历史的本质,避免受历史虚无主义外在形式的干扰,从唯物史观的学理角度,全面揭示其毒害本质,剖析阐释其作用机理,为破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扎实的学理基础。

从教育实践而言,增强历史感有助于人们提升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主体的意识自觉是影响主体行动的重要因素。具有强烈历史感的主体,会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具有历史色彩的行为。历史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培育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可以让教育对象强化重视历史、学习历史、运用历史的自觉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理性科学评价历史的方法,主动担当历史责任使命,使主体的“历史感”成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病毒的“免疫抗体”。

(四)厚植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15](P8~1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自信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更为基本、更为深沉和更为持久的力量。

历史是滋养自信的重要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的自信。金林南提出,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放在生动的历史境遇中考量”,从而使学科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自己的传统”。[16](P4)历史中考量,便是历史感的学科存在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可以使学科有意识地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发扬优秀传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

一方面,可以从历史中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基础的。历史已经证明,之所以党能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归根到底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行动指南,也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底气所在。

另一方面,可以从历史中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自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深刻阐述了“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党的作风》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这些历史上的重要方法,源于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在历史的实践中经受检验过的有效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的重要方法,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育人能力,也就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底气和自信。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实践路径

(一)以经典文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厚重感

历史厚重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重要体现之一。历史厚重感突出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自己的学科经典。经典,据《辞海》解释,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如《论语》便是儒学的经典,《史记》则是史家的经典。经典文本为这个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论域和基础方向,是研究的基石所在,彰显着学科研究的厚重底蕴。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经典,应是从事这个学科的人员必须研读的理论著作,通过研读获得对学科的基本了解和认同。[16](P53)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备了业界公认的学科经典文本,才能够产生这个学科所特有的研究话语、思维方式和目标指向,才能形成学术研究的传统和业界交流的“行话”,并借助学科经典实现学科代际的赓续传承。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家的著作为自己的学科经典。但要说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文本,既不能抛却经典的代表性,将其等同于全部的马列史料文本,也不能遗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将其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的经典文本,而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选择中充分体现经典的代表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马克思主义作家的一些经典著作就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如只有阅读了列宁的《怎么办?》,才能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义上的“灌输”;只有阅读了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才能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在于“说理”;只有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才能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些经典文本在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是学科的历史厚重感所在。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要更加重视经典文本在学科发展中的奠基性作用,在经典文本的熏陶中汲取学科历史智慧、涵养学科历史底蕴。

(二)以民族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自信感

放眼世界人类文明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历史感”的民族。[17](P54)这种历史感表现为,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的跌宕起伏与艰苦奋斗中,铸就了民族的文化,锤炼了民族的品格,孕育了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正因如此,历史感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前进在现代化道路上抹不去的鲜明底色。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其中一个结合就是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也要坚持同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毛泽东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3](P534)这份历史遗产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自信生发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文化所强调的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言而有信”“克己慎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取向,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传承价值。习近平提出的“培育具有历史感的时代新人”这一命题,正是缘起于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坚持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段光辉历史的背景下。[1]

党的百年历史决议中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4](P46)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要善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特点,用好优秀民族文化这份宝贵历史遗产,发掘民族文化中蕴藏的教育资源和价值,以历史积淀的文化自信砥砺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自信。

(三)以纪念仪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敬畏感

历史敬畏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重要体现之一。“敬畏历史”是习近平一直强调的重要观点。[18]从《辞海》看,“敬畏”,亦称“敬畏感”,人们因某对象崇高而敬,又因敬其崇高而畏,即畏其崇高被侮。之所以要敬畏历史,是因为历史是重要且神圣的。历史的重要,体现在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汲取经验与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书写新的历史;历史的神圣,体现在历史是不能忘却的、是不容许随意评论和篡改的。忘却历史、戏谑历史、篡改历史必将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泥潭。只有敬畏历史,才能产生维护历史崇高价值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纪念仪式是增强历史敬畏感的重要路径。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指出:“纪念活动和节日的场合中……共同回忆长期分离的群体成员的事迹和成就时,这种记忆才能被间接地激发出来。”[19](P4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出席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如,参加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大会、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大会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引导全国人民铭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卓越历史贡献;还有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并为国家英雄颁授“共和国勋章”,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并为优秀党员颁授“七一勋章”等。这些纪念仪式有效引导了广大群众铭记党和国家的奋斗历史,充分营造了全社会尊敬英雄、崇尚英雄、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不仅国家层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开展纪念仪式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从学校的教育资源条件中探寻发掘具有纪念仪式感的教育元素,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和周边红色纪念展,在青年节组织学生表演“五四运动”等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话剧,在建党节组织开展学生拜访当地老革命党员的活动。通过纪念仪式活动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赓续历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要重视发挥纪念仪式的作用。通过纪念仪式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增强人们的历史认同,远离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泥沼。

(四)以时代话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紧迫感

历史紧迫感,是指主体在历史目标愿景、责任使命的驱使下,生成的一种需要迫切努力、抓紧奋斗的感觉,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的重要体现之一。毛泽东曾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来表达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需要抓紧时间奋力发展的历史紧迫感。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也指出“抢抓战略机遇期要有历史紧迫感”,只有保持强烈的历史紧迫感,“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20](P36)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新时代”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是党和国家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的时代话语之一。“新时代”既体现在国家比之前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意味着国家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困难与挑战、承载着新的使命与任务。在新时代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用“两个无比”的话语,即“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来形容这一时代机遇的难能可贵,希望广大青年保持历史紧迫感,在新时代的人生机遇中“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从而不负华年、不负时代。[21](P71)

除了“新时代”这一标志性时代话语,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的金句是时代话语的重要来源,如“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等。[22]这些精炼亲切、直抵人心的时代金句,既清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道理,又散发着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语言力量。

从时态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感,并不是意味着让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沉溺于过去,重要的是在于以强烈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担当砥砺开创未来的主动力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感,要善于用时代话语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使历史紧迫感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激发时代新人挺膺担当、开创未来的历史主动精神。

猜你喜欢
历史感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长春花蓝+中国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早期《三国》插图:熊清波本《三国全传》的插图问题
新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