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维度与实践路径

2023-12-26 10:08魏崇辉,王悦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课思政

学校肩负着传授理论知识和浸润道德修养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当前,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对做好宣传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了相应部署安排。[2]这为实施思政课创新计划、统筹大中小思政课教学衔接、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指引。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维度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的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下,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要在编排恰当内容、突出学段特色的基础之上,注重各阶段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实现教学的有机、连贯与统一。

1.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

思政课是一门以传授系统知识为要旨的基础性课程。纵观思政课的知识要素,既包含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囊括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容;既致力于知识普及,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1)在知识普及方面,思政课根据不同学段的差异性以及各学段之间的连续性设置相关的教材学习内容。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3]以各阶段的思政课教材为例,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注意加深学生对常识性、基础性知识的理解;高中阶段,《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等注重拓宽学生对于社会各领域的情况了解以及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在大学本科阶段,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侧重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注重引导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以及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同学段之间通过内容上环环相扣、广度上层层拓宽、深度上衔接递进,让学生将思政课知识内化于心。

(2)在思维能力方面,思政课聚合各学段的子目标,将培养学生辨别力、判断力、领悟力等能力贯穿于全过程。思政课是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性课程,在教材编排上遵循了一般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的原则,注重知识性与应用性的结合、全面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连接以及整体性与个体性的贯通。思政课通过知识学习梳理、问题分析解释、课程规律总结等方面的教与学互动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植学生脑海,以严密的学理逻辑铺陈课程体系,以社会的热点案例解释问题,引导学生对我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与现实现象进行科学审视和辩证解释,将思政课的方法论灵活运用。

2.思政课价值引领的一以贯之

思政课是一门以价值关涉为属性的思想性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4]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教学思政相互依托,以全方位、宽领域、全流程的样态贯穿于育人工作之中。“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和“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统摄教学的全过程。

(1)思政课的价值关涉在于对中国传统精神文明的传承。作为源头活水的中国传统精神文明为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支撑。一个经典的范畴往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价值内核,既是在这一场域生活的人们思想浓缩的精华,也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中国传统精神包含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实践经验和生生不息的道德修为,经过理论提炼与阐释,形成了生动而丰富的范畴体系,凝塑成当今中国社会勤劳、勇敢、敬业、奉献等价值观念。同时,传统精神文明承担了对现代价值的解释功能。价值发挥引领作用的前提是对价值的认知。价值本身是思想、理论、道德体系的精华,对精华的阐释需要生动的案例和印证。传统精神文明是潜移默化的经典资源和易于理解的生活语言,是“前理解”的存在。对历史故事、传统道德、光辉形象的解释,是价值发挥引领作用的基础。

(2)思政课的价值关涉在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导航。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而百年奋斗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青年一代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航向和成长路径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的信念、厚植报效祖国的情怀等要求逐渐成为思政课价值引导的重要组成内容。思政课对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具有认识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的功能,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和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现实需求,成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思政课在指引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挖掘“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内涵与要求,帮助大中小学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拓展开阔的历史视野。

3.思政课政治信仰的坚定不移

思政课更是一门以意识形态性为根本属性的政治课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经提出,使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更加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的培养目标。

(1)增强政治意识的高度自觉。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热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才是思政课的目标。政治意识的增强应当从学校入手、从娃娃抓起。尽管各学段认知能力不同,学生群体特征各异,但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对知识渴求欲最旺、理解接受能力最强、价值可塑性最大的时段。在人生历程“拔节孕穗”黄金时期建立何种程度的国家情感、形塑何种样态的社会主义情怀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的方向。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坚持以此为主线,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融入课堂;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为教学实践的信念,把政治认同、国家观念和道德意识注入头脑。

(2)激发担当使命的崇高理想。思政课在各级各类学校都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共同使命。历史教育,尤其是“新四史”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哲学教育,让学生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文化教育,让学生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心理学教育,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健康成长。如此多领域、全覆盖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忠诚的继承者和坚定的实践者,将独有的建党精神融入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去。思政课将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政党的成功范本,为学生普及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个人所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责任。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向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规律性就是指明了一门优秀的思政课必须遵照的精准性的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也绝非死板的教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主动创新方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做好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的有机统一,形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路径。

1.思政课内容的一体化实践

任何领域内的改革创新都是通过内容的落实来实现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切实映射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目标和现实任务,同样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衔接贯通程度直接关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水平。

(1)必须坚持目标定位的有序过渡。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首先取决于指导思想的统一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想统领,大中小学各学段必须以此为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和主要依据。但因各学段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学段应当明确自己的差异性目标。在小学,思政课内容处于道德情操的启蒙阶段;在初中阶段,思政课内容重点在于破除错误观念、夯实思想基础;对于高中阶段来说,思政课内容偏向于对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形塑;对于大学来说,思政课内容意在关注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目标规定了标准线,明确了目标便有了明确的方向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总目标与各学段子目标遵循梯次原则,循序渐进地从感性到知性、从知性到理性、从启蒙到认知、从认知到认同,逐步实现不同学段子目标间动态性的、生成性的有序过渡。

(2)必须坚持教材内容的逻辑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承载于教材之中,需在挖掘学段知识基础上,提炼隐性育人特征。当前,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各个不同课程之间、各个不同学段之间的知识体系存在着相互交叉又互相独立的矛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突出表现为内容重复、逻辑断层或层级倒置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思政课育人的整体成效。因而,要从科学化、系统化的角度着手构建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把握新时代的新形势,依托一体化的教材研究平台,统一部署课程内容,防范章节内容简单重复;整体规划课程体系,防止教学逻辑脱节断层;协同厘定课程理路,避免内容深度倒置,有效构建以构筑政治认同、培育家国情怀、浸润道德修养、提升文化水平为整体性目标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系统,优化思政课内容,达成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融合。

2.思政课教师主体的一体化实践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动向、创新程度和力量发挥等关键因素的主体,应当着力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积极性。而知识背景的异质性、个体思维的差异化等因素直接使得不同学段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必须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关注教师主体建设的一体化。

(1)教师由自发到自觉地增强一体化意识。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不但要强调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思维灵活度和视野开阔性,更需要关注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站位、道德自律和人格情怀。教师队伍一体化是在尊重教师个人的知识背景、思维特质基础上,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为应对思政课授课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培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习惯,树立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追求,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提高政治站位、淬炼系统思维。思政课教师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领实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以课程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感召学生,以自身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感染学生。

(2)学校从部分向整体拓展教研一体化平台。教研一体化平台指的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为教材编纂、备课方案、教学方法和课题申报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互助而搭建的场域。该平台不拘泥于某个单一的具体形式或限定在某个特定的时段,重点是建基于共建共享共治原则之上,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动力。同时,这一平台能够保障跨学科、跨学段的交流研讨。一方面,该交流平台要保证各学段教师畅所欲言。低学段教师要能够明确低学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接受程度,理解高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为本学段的学生解释两个学段之间的内容关联和逻辑递进。高学段教师要做到了解低学段授课的体系概要,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回顾低学段学习内容引入高学段学习内容,进而更清晰、更明朗地梳理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保证该交流平台开放的常态化。定时、定期交流能够让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提出教学过程的困惑,分享教学实践的经验,使不同学段的教师及时捕捉到不同学段的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授课方法。

3.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实践

教学资源的精准锚定和灵活应用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是新时代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和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在实践内容上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所有领域,在参与主体上则囊括政府、学校、社会等诸多力量,具有领域覆盖广、跨越时间长的特点。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必须提升网络集聚效应。要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同学段之间的资源交流。一是要做好教学资源网站,借用慕课等平台,方便不同学段教师在网络上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运用数据分析,加强对教学活动中所需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职业体验和公益活动等实践资源的整理与收集。二是要做好经验互动平台。“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收集能力为不同学段教师整合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教学资源和共享各学段教育人才、教学基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做出了基础性的保障。

(2)必须发挥高校辐射功能。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意义解读,高校理论上的科学性和专业化程度、课题申报上的成熟度和经验性是其他任何学段的学校都无可比拟的。作为教学科研的排头兵,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经验和教学资源方面有更多的优势。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自主担当使命,开展针对性调研了解其他学段教师的教研困难,举办问题导向的培训会议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强化教师一体化思维,鼓励高校教师走进中小学开展教学研究。另一方面,应当举办以高校为原点,以协同创新中心、理论研究中心的创建带动各学段教师集体研讨、资源数据共享,通过举办跨学段、跨学科研修沙龙,激发相邻学段思政教师交流研讨,促成教研问题共商、成果共享,进而充分发挥高校辐射作用。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