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放是常识也该成常态

2023-12-26 12:41张铎木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相融大学校园公众

○张铎木

连日来,关于大学开放的讨论一直沸沸扬扬。先是五一假期,不少游客慕名前往知名高校参观,却被一一拦住,理由是这些校园目前只限校友、师生亲友或公务往来人士等入内。最新的讨论素材是,某大学教授吐槽必须扫码才能进自己任教的大学校门,“进自己学校都麻烦”。

大学是否应该打开大门?答案当然是“是”。教育家梅贻琦有名言:“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蓄,博学笃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些国内知名大学的校训与办学理念无一不昭示着:作为思想和文化高地的大学,理应用开放的态度回馈、服务社会。

道理似乎每个人都懂,但一旦要落实到行动上,不少高校就有了畏难情绪。他们表示,高校毕竟不是公园、景区,涌入大量游客会给教学管理带来挑战,也会对校园治安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大学开放一定会带来各种问题,但这并不是高校一关了之或者设置不合理门槛的理由。

大学属于公共资源,开门迎客,体现共享理念。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提出,学校室外场地设施,如球场、田径场跑道等要先行对社会开放;《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促进资源共享、加强社会交流、以大学精神滋养公共生活,是大学的社会义务;大学有意识地强化与社区及城市相融,也能帮助学生得到从课堂或实验室中难以汲取的应世知识营养。

呼吁高校开放校园,并非对高校校园管理的难题视而不见。“一刀切”的拒人门外,管理是省劲了,但大学开放、共享的属性,可就打了折扣,大学之“大”也有点黯然失色。倡导大学向公众开放,主要是为了更好利用公共资源。大学是城市文体资源的重要聚合体,向公众开放体育场、绿地等空间设施,体现了有取有用的公共服务理念。再者,师生的社交生活、科研交流、大学与社会的融合,不仅需要师生走出校门,也需要公众走进校园。大学与社会的互动,与社会相融,相互汲取营养,是培养人才需要。所谓“好的大学没有围墙”,强调的就是教育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不能关起门来办学。

日前,一些高校有序恢复对公众开放的做法,用行动表达了开放的态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采取实名认证,在时段、区域上限制,提前预约等措施,有序向公众开放。这也说明,高校不是不可以向社会公众开放,关键是怎样开放。

大学校园应该开放到什么程度,在哪些区域和时段公众可以涉足,既考验管理者的能力和态度,也检验公众的道德和素养。大学校园开放应基于相互尊重,进入校园的参观者要怀有敬畏心,有自律意识,自觉守规矩,步有所止,爱护校园。两好搁一好,大学校园开放才有可持续性,进而放大社会共赢效果。

猜你喜欢
相融大学校园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心相融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