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组织精准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

2023-12-26 18:38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小学李玉平
天津教育 2023年32期
关键词:双减图形精准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小学 李玉平

“双减”政策从作业减负、校外培训减负两个方面提出了减负要求,其核心理念是坚持以生为本,教师要客观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精准辅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准教学是指通过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潜能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并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主张摒弃“一刀切”“超标教学”现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组织精准的教学活动。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教师在“双减”背景下组织精准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一、注重前期预设,精准设计课堂目标

实现精准教学的一个关键在于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潜能设计具体的课时目标,使学生能够在进阶式的目标引领下逐步积累数学知识经验,由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优化学生的认知状态,为实现减负增效做好充分准备。对此,教师应督促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数学知识,及时检测学生的前期预习成效,从学生视角精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此方面,教师可以编写导学案,指导学生独立、有计划地预习数学知识,也可以利用微课和思维导图等工具辅导学生,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预习经验,结合前期作业检测与反馈判断预习成效,据此精准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改变“知识本位”现象,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例如:在“认识分数”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前编写了导学案,设计了预习任务和检测题,还标注了学习的重难点。预习任务为:阅读数学教材,学习使用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书写方式,学习分数的读写规律;知道可以用“几分之几”的表达方式去描述将一个图形或物体分成几份之后其中的一份,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分数的表达方式及其实际意义;能够尝试通过图示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理解几分之一的真实含义。学习重点为: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及其读写方式,能够学会比较几分之一。学习难点为:掌握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及其读写方法。

据此,小学生要在课前独立预习本课知识,而教师也会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询问和监督学生,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通过科学干预对学生起到指导、管理与启发作用。待学生预习完之后,便可以独立解答导学案中所设计的预习作业,即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几分之几,并对比各个分数的大小。根据预习检测情况,教师能够初步判断本班学生的认知状态,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无法自主认识分数,难以使用“几分之一”进行数量描述和大小比较。据此,教师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目标:利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分数,学习“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及其表达方式,使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读写一个图形和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够读、写分数,并能够通过折纸和涂色去表达相应的分数;能够掌握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并能够说出各个部分的实际意义;能够使用直观图示法去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并能够关联现实生活去比较分数,自主利用分数去描述现实生活中几分之一的数量关系。

教师可以围绕上述课堂教学目标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及其读写方式,也可以在学生了解了几分之一的读写方法之后再通过图示法进行大小比较,将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优化学生的数感。同时,在课堂目标的引领下,教师能够科学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不会一味追赶教学进度,而是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效益,更易于实现精准教学,由此实现减负增效。这样一来,便可以优化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状态,真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基于认知特点精准提出核心问题

精准教学要求一线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由此细化教学流程,使学生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对此,教师在组织精准教学活动时要客观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综合分析影响学生认知效益的各类因素,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与认知发展需求精准提出核心问题,据此引导学生参与问题分析和解决活动,使学生及时积累有效的数学学习经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准备了矿泉水瓶、魔方、剪纸等多件物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形状,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哪些特点?”学生认真观察各类生活实物的形状特点,发现无法利用已有认知经验去分析各类物品的共性,因此产生了求知欲。对此,教师继续提问:“这些图形是否可以按照某一条线对折之后完全重合?”在这一问题的提示下,学生开始寻找图形中的“对折线”,顺利展开几何联想,由此引出本课教学主题——“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核心问题:“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什么?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实践探索,既要在教室内寻找轴对称图形,也要通过对折、想象等活动自主概括轴对称图形的几何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去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顺利实现主动学习,逐步提升数学认知水平。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存在逐步递进的特点,第一个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各类生活实物的形状特点,由此发挥学生的几何想象力,创设认知悬念,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第二个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与第一个问题息息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顺利导入本课教学主题;第三个问题则属于本课的核心问题,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画图对折等活动分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同时要在现实生活中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利于切实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意识,使其顺利突破本课的学习重点。这样一来,可以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将顺利实现减负增效。

三、坚持学为中心,精准组织数学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精准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盲区设计精准的辅导活动,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为此,教师应秉承学为中心理念精准组织数学探究活动,支持学生围绕具体的学习任务展开自主、合作、探究,使其亲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解读数学概念,由此转变教学形式,切实促进学生成长。

例如:在“升和毫升”一课教学实践中,如果直接讲解毫升和升这两个容积单位,那么学生难以产生良好的数感,很难真正理解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不能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自主迁移相关概念进行数学表达。为此,教师采用“做中学”的方式组织数学探究活动,并为此准备了量杯以及各类液体。学生往量杯中倒入一定容量的液体,根据量杯上所标注的刻度尺与容积标准进行自主表达,由此解释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同时通过相应的实践操作去分析“1 升”与“1000 毫升”之间的等量关系,由此总结出升与毫升的换算进率,自主得出关键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探究结论,演示使用量杯测量液体容积、计算容器容载量的具体过程,并对比不同液体的容积大小,总结升与毫升的换算进率。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记录,从中判断学生是否存在认知盲区,当发现学生对升和毫升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应用有些混乱和偏差,便设计了教师辅导计划:依然以“做”为中心,展示量杯的刻度尺,组织学生圈画出具体的分界线,清晰地判断每一个刻度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然后组织学生认读容器的容量、计算液体的体积,同时引入课堂检测题,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自主使用升和毫升两个单位进行数学表达,以顺利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因为考虑到小学生无法通过单向听讲真正理解升与毫升两个容积单位,所以设计了动手实践活动,并为此准备了相应的实践素材,比较符合学生以直接体验为主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教师同样以动手实践的方式组织了课堂讲解活动,便于帮助学生突破认知瓶颈,使其能够敏感地认识升与毫升两个容积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从而实现精准教学,符合“双减”政策对减负增效改革的具体要求。

四、关注学习增值,精准反馈教学效益

精准教学不仅要求一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相应的课程活动,也要精准地反馈教学效益,使学生及时总结数学学习经验,在下一轮学习活动中自主调整学习策略。同时,根据反馈结论,教师能够更精准地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认知发育规律,从而在下一轮数学学习活动中精准设计课程目标、细化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增值变化情况,客观、精准地反馈教学效益,使学生自主回顾数学学习过程,以便更有效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倍数和因数”一课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迁移乘除法知识去推导计算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总结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点与规律。在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移动通信设备拍摄各个小组的交流情况、撰写课堂观察记录,实时记录每一个小组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效益等。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实时回放课堂实录视频,结合课堂观察记录表反馈各个小组的学习效益和学习过程,据此设计了形成性口头评语,表扬了分工合理、合作程度较高的小组,肯定了学生的数学认知变化,具体表扬了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这一学习增值情况,有利于优化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使其树立学习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客观指出学生在分析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征时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现实问题,希望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更加敏锐地分析数与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主动参与逻辑思维锻炼活动。根据反馈结论,教师在后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多设计一些数量规律探究、数量关系分析的推导习题,由此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一来,便可以精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五、设计定制作业,精准巩固知识记忆

“双减”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教师都能科学管理学科作业,精准教学也主张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定制化的学科作业,以便更精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使学生能够积极巩固知识记忆。教师要科学管理数学作业量,顺利提升作业质量,实现减负增效。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定制学科作业,既要科学管理作业难度,也要积极创新作业形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以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学习到通过切割图形的运动等去转化图形,由此推导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根据本课教学重点,教师除了设计少量的图形面积计算纸笔作业之外,还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项探究类的作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计算其面积。在这一探究类的作业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去选择观测对象,可以直接选择已经掌握的图形进行面积计算,也可以选择未知图形和组合图形计算其面积,进一步迁移切割法、填补法等面积计算方法,继续展开数学探究与实践应用,由此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迁移数学知识,将顺利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双减”政策要求设计了少量的纸笔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探究类作业,以便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推导图形面积及其计算方法,通过作业练习进一步总结出推导图形面积的一般思路,由此丰富学生的探究经验,顺利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主动开展精准教学活动,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准预设课堂教学目标,适当减缓课程教学进度,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核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关注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增值,根据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精心设计作业,全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益,顺利实现减负增效。

猜你喜欢
双减图形精准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分图形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