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与巅峰 徕卡M3的前世与今生

2023-12-26 09:32图文吴双桐
照相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测光快门速度取景器

图文|吴双桐

如果要编纂一部纪念经典35mm相机的书籍,任何编纂者都绕不开的品牌,就是徕卡。如果要从徕卡众多相机中选出一台集经典、雅致、巧思、耐用、质感和卓越体验于一身的相机,那就是徕卡M3(图1)。

图1

缘起与体验

在二战结束九年后的1954年,徕卡正式推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优秀的旁轴胶片相机— 徕卡M3。事实上,早在二战期间,徕卡就开始为M3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准备。这里的“M”源于德语 messsucher, 意为测距仪和取景器一体化的装置(图2)。区别于此前取景光路与对焦光路分开的巴纳克徕卡相机,徕卡M3创造性地将测距对焦系统和旁轴取景系统合二为一。在拍摄时,“它不仅能使画面更加开阔(拍摄视野更广),更能开辟出一个可以自由创作的全新世界”(徕卡官网语)。至于为什么徕卡的第一台M系统相机被命名为M3而非M1,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因这部相机内置了三种不同的取景框线。早期版本的M3,没有外置取景框线拨杆,但只要装上50mm、90mm、135mm三种焦距镜头中的任何一种,相机就会自动显示合适的框线,以便摄影者进行对焦(图3)。

图2

图3-1 早期M3右侧没有取景器框线拨杆

图3-2 过渡期的M3右侧有了取景器框线拨杆

M3既继承了此前巴纳克徕卡相机的古典、精巧、做工优良的特性,也在那个时代进行了诸多革命性的改进,从而使它在具备精致优雅外形的同时,操控体验和拍摄易用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是在70年后的今天,手握M3拍摄,仍能感受到与其他相机迥然相异的操控体验,这是一种只有真正使用过M3的摄影者才会懂的绝妙感觉。

曾有摄影师细致地写下这样的文字来记录自己使用M3的感受:

拿着M3在街头寻找拍摄目标时,你可以用左手手掌托住它的底盖,享受它黄铜机身、荔枝覆皮的温润而沉稳的压手感。右手拇指可以攀住过片手柄的防滑花纹,再用虎口摩挲它背部边缘从直线到圆弧的优雅过渡,体会它增之一分则肥,减之一分则瘦的曼妙。

当发现精彩场景时,如果没有安装外置MC或MR测光表,你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快速估算当前环境下所应使用的光圈与快门组合曝光值。之后用左手拨动Summicron 50mm F2 rigid镜头的光圈环,倾听光圈环清脆有力的咔嗒声,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捻动快门速度拨盘,为拍摄调整好光圈与快门。同时,你还需要判断精彩瞬间可能出现的位置与距离,思考如何构图,再根据测算结果快速扭动镜头的无限远锁定指柄,使其正好处于精准的对焦距离上,让相机犹如一支旋转后拉枪机的狙击步枪一样做好击发前的一切准备(图4)。

图4

当决定性瞬间出现时,此时的你,犹如一位笃定镇静的狙击手蓄势待发,你果决而自信的按动快门按钮,再行云流水般地拨动两下过片扳手,完成过片、上弦、拍摄的一系列过程。而在这段时间中,你享受着用它观照世界、记录瞬间的美妙与快乐(图5)。

图5

更多的第一

作为徕卡M系列相机中的第一款相机,M3曾创造了许多个世界第一。它是第一款将测距对焦与取景合并在一个取景窗内的旁轴取景相机,也是第一款采用快速插刀接口装卸镜头的相机,还是第一款采用了过片扳手方式过片的相机,更是第一款支持外置测光表联动调整快门速度的相机。50年代的M3,是人类摄影器材技术的探路者、革命者与引领者。在M3的引领下,此后的旁轴相机纷纷采用了联动取景、近距视差补偿功能。M3取景/测距系统中的屋顶棱镜正像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后来单反相机的五棱镜取景系统的出现。M3所采用快速拆装镜头卡口技术,直到今天,也依旧影响无反相机更换镜头的方式。同样的,在20世纪整个胶片时代,自M3之后,无论是单反还是旁轴相机,几乎都摒弃了此前通过手指旋转上片轴来过片上弦的方式,都不约而同地开始采用更快速、更优雅的过片扳手方式来过片与上弦。

古典的精致与包斯豪设计的创新和探索

徕卡M3之所以有无数的拥趸,有很大一个原因源于其古典而精致的外观造型和兼具艺术品美学与工业品实用性的设计。

无论是黑漆涂覆的黑色版本,还是银黑相间的镀铬版本,或是橄榄绿色的军用版本,徕卡M3的任何一种配色都凸显出一种迥异于他人的精致。在机身造型上,脱胎于巴纳克徕卡时代的双椭圆曲线机身风格,机身正面测距/采光/取景窗三个光路窗充满仪式感的冲压凸起棱台设计(图6),细密的荔枝纹路覆皮与全铜金属外壳搭配所产生的工业美,组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让人一上手就不忍割舍的魔力和按动快门的冲动。它安静地向你展示它的优雅、巧思,无言地撩拨着你快点给它装上胶卷,穿好背带,套好皮套,带着它好去街头捕捉那些精彩的瞬间(图7、图8)。这一点,从这款相机在那个年代就拥有22.5万多台的销量上足以证明。从1954年上市(不包括1953年的预生产型),一直到1967年,这部相机一共生产了近14年,而当时平均每台相机的售价与一辆大众汽车的金额相差无几。说它是那个时候的奢侈品,丝毫不错。

图6 M3之后绝大多数徕卡M相机都取景窗都取消了冲压凸起棱台结构

图7 M3安装背带的样子

图8 M3安装半包皮套

当然,也正因为其巨大的市场保有量和认可度,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轻松地以一个相对而言并非高不可攀的价格买到一台性能可靠、成色不错的徕卡M3。

用双眼取景和拍摄

M3作为德国工业艺术设计典范最为出彩的地方就是其所使用的旁轴测距/取景系统。相比之后在单反相机上出现的五棱镜单反取景系统,M3的取景系统要复杂和精密得多。它采用了超过150个精密零件来组成这个将测距仪和取景器合二为一的装置,包括了两组光学棱镜。其中一组分光棱镜用于随动镜头焦距和精密调整黄斑视差,以确保精密对焦,另一组屋顶型棱镜则将图像从倒置的虚像变成和实际画面一致的实像,且在各种复杂光线下也不会出现黄斑眩光。事实上,M3所采用的这种实像式测距器,直到今天,也依然是对焦最精准、画面最清晰的取景器。同时,这个系统还内置了亮框线,并带有近距拍摄视差补偿装置,不但可以根据镜头的不同焦距来自动切换取景范围框线,还能在近距离情况下获得与实际基本一致的取景视角。在那个单反还没出现的时代,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拍摄效果远比此前其他大、中画幅相机的取景器系统都高效和直观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强调现场性和瞬间性的纪实和新闻摄影才会在M3之后,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设计精巧、做工优良、光路清晰、经久耐用且体验卓越是人们对M3所使用的测距/取景系统的一致评价。它的取景器放大倍率是迄今为止所有徕卡M系列相机中取景放大倍率最大的,达到了0.91倍。这个倍率与1∶1的放大倍率在体验上相差无几,所以用M3拍摄的摄影师是可以双眼睁开拍摄的,而不像传统模式那样,为了规避现实与取景窗视差倍率过大而带来的眩晕感,只能闭着一只眼睛拍摄。这种拍摄方法只有实际体验过才能理解其奇妙之处。这如同戴着一个谷歌眼镜一般,在眼前增加了一个厚重、古典的椭圆边角的取景框进行拍摄。双眼睁开拍摄,能够让现实与取景效果完美叠加,毫无参差。一般来说,很多M3摄影者都习惯于用右眼通过取景器观照事物,而左眼则可以同时睁开观察取景窗之外的情景变化,也更容易预判画面之外的运动物体会在什么时候进入取景画面,从而让拍摄者准确地抓住动态瞬间。依靠这一功能,摄影师更容易捕捉那些运动中的决定性瞬间,从而拍出更优秀的摄影作品。同时,M3椭圆形的粗框线也是徕卡M系列相机中独一份的存在,其后所有的徕卡相机框线都是相比简单的细矩形框线。从取景体验来说,M3的框线效果也是最佳的。

此外,M3的取景器由于光路结构精巧,测距基线长,无论是对焦精度还是抗眩光能力,都是胶片时代的徕卡相机中最为出色的。而在M3不断改进和迭代的过程中,有一批M3相机,在其椭圆形取景器的黄斑对焦亮框边缘还增加了能在不同光圈下显示景深范围的差动亮线区域方框,以便于摄影者通过方框的差动宽窄程度直观地了解景深变化范围。

开创时代的M型快装镜头卡口

在M3以前,巴纳克徕卡相机使用的是L39螺口镜头结构,这种如上水管螺牙一样安装镜头的方式有很多的弊端。长期使用或蛮力安装后,可能导致镜头螺牙深探到相机内而导致对焦不准,也更容易出现不同镜头接驳不同相机时的不兼容现象。此外,螺口镜头在拆卸更换时花费的时间也更长,在实际拍摄时很容易因更换镜头太慢而错过精彩瞬间。

基于这一考虑,M3革命性地使用了拆卸、安装更快捷的M卡口镜头快拆结构(图9)。与需要旋转很多圈才能安装或拆卸的L39口不同,M卡口镜头只需要摄影者按动镜头释放按钮,再旋转一个很小的角度,就可以很快捷地将镜头拆卸更换下来。此外,由于事先考虑到了镜头后截距与有效像场、测距凸轮兼容性等一系列光学、操控问题,这种比L39镜头后截距短1mm的M卡口镜头,不但可以通过一个1mm的金属转接环兼容使用此前所有的L39卡口镜头,也为之后设计超大光圈、超大像场镜头留下了技术空间(图10)。徕卡能在此后很快推出像夜神这样的超大光圈镜头,其实也是得益于M卡口镜头在设计之初就很宽裕的像场光路结构。同时,这种可以快速更换的镜头卡口设计,也在之后影响了无数的相机设计者。可以说无论是此前的单反相机还是今天的无反相机,在镜头更换技术上,都依旧延续了M3的设计思路。也正是从M3开始,机身上出现了镜头快拆按钮、镜头上出现了标示快拆对位点的小红点。直至今天,70年前徕卡的L39和M卡口镜头依旧能在M11这样最新的徕卡相机上正常使用,而大多数徕卡为M11设计的现代M卡口镜头也能被安装在M3上正常拍摄(图11)。同时,这一设计还让那些喜欢用不同的转接环接驳不同卡口镜头进行拍摄的用户获得了更多的拍摄乐趣。

图9

图10

图11 L39镜头可以通过接环在M3上正常使用

双拨过片还是单拨过片

M3在14年的生产过程中,是有多次改进和发展的。从版本上说,M3可以分为早期版本、中期过渡版本和后期版本三大类,其中早期版本最大的特点就是过片扳手采用了二次过片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摄影者在过片上弦时,需要扳动两次过片扳手才能完成一张底片的卷片与快门发条上弦操作。之所以这样设计,据说是由于早期的胶片尚不能完美地解决摩擦静电问题,卷片迅速地过片扳手一次过片可能导致画面出现静电痕迹瑕疵,所以才人为地通过两次过片的方式减慢过片速度。但随着胶卷厂商解决了静电问题,为了提高过片速度,徕卡又将后期的M3改为了单拨过片。资料显示,机身编号在700000-915250之间的M3是双拨过片的,从915251开始则改为单拨过片。但对于今天的摄影者而言,双拨操作似乎更为典雅且具有仪式感,也正因如此,很多人更喜欢那些早期双拨过片的M3(图12)。

图12

过片扳手的手感

M3的过片扳手采用了有着希腊古典美曲线的设计风格,是一片金属切削出来的,看上去要比后期的M4M6添加了塑料预备角杠杆拨杆的过片手柄更精致、典雅。而过片机构的内部齿轮由于退火工艺和材质的不同,则可以在拨动时获得先重后轻的拨动手感。保养得当的M3,在初始拨动扳手阻尼略大,之后逐渐变轻、更为柔顺,让你会产生一种犹如用手背皮肤掠过丝绸一般的顺滑感。如果侧耳倾听,则可以听到机器内过片齿轮啮合胶片转动的咔嗒声(图13)。

图13

巧思其中的快门速度拨盘

相比巴纳克徕卡,M3在快门结构方面一个革命性的改进就是整合了相机的快门与慢门速度拨盘。在被誉为最漂亮的巴纳克徕卡Ⅲf上,相机上的快门速度盘被分为两个,机顶的快门速度区可以调整1/30s(1/25s)-1/1000s的快门速度,而如果需要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拍摄,则需要在上弦后将快门速度拨动到1/30s(1/25s)档位,再拧动机身正面的慢门速度拨盘调整,操作起来极为繁琐。而经过重新设计的M3快门速度拨盘,则可以在一个拨轮上直接调整所有的快门速度,且无需再等到上弦过片后才能调整快门速度,而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直接调整快门速度。初期版M3的快门速度标称值采用了德国标准模式,分别为:1、1/2、1/5、1/10、1/25、1/50、1/100、1/250、1/500、1/1000秒(图14),而从机身编号为854001之后的相机则改成了现在国际通用的等倍式快门速度标称值:分别为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秒。熟悉M3的行家,能够通过拨轮上不同的快门速度值来判断机身的版本(图15)。

图14

图15

稳定而安静的快门

除了将快门与慢门整合之外,徕卡的横走胶质帘幕快门机构的稳定性也非常出色,即便经过了多年,拍摄了大量的胶片,这种快门的速度准确性也依然可以保持一个很高的水平。当然,没有经过定期保养的M3相机很多会在慢门速度区域先出现问题,但由于相机市场保有量大,经过简单的维修与保养也可以让它们快速恢复正常。此外,M3的快门声非常迷人,安静而不易令人察觉,据说是在20世纪唯一被允许带入法庭和医院进行拍摄的相机。而如果对比过M3和其他M系列相机的快门声你则会发现,M3的快门声频率要更为低沉厚重一些。而在相机的慢门速度区域,凑近耳朵去听,每次一按动这些慢速快门,其内部快门会出现一小段咝咝作响的回簧声,不少徕卡玩家都喜欢在把玩它时倾听这种声音(图16)。

图16

影响时代发展的经典快门按键

M3的快门按钮也是一个经典设计,它与过片扳手被设计在一个嵌套叠加的结构中,拍摄者无论是过片后按动快门还是按动快门后快速过片,都能够毫不费力且顺畅优雅的操作。而其在快门按钮上设计机械快门线接孔的设计,不但在此后影响了包括尼康、富士等一大批相机的设计,更为今天的徕卡爱好者提供了为自己的M3添加花样繁多的个性快门按钮的安装位置。当然,这种接孔在设计之初其实有两个用途,一个是接驳机械快门线,另一个则是为了接驳和测光表配套的增高快门按钮。当M3安装外置测光表后,摄影者调整测光后可以更为利落、顺畅、舒适地让手指放到相机的增高快门按钮上,以便更快速地按动快门(图17、图18)。

图17

图18

徕卡的原厂测光表

许多人对M3不满之处主要在于这部经典的相机不支持机内测光。而徕卡聪明的工程师,其实早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那个测光技术还不成熟,测光元件相对较大的时代,徕卡的工程师们另辟蹊径,采用了通过在机顶冷靴座上安装型号为MC外置测光表(后期还有安装电池的MR测光表)的解决方案(图19、图20)。这种造型优雅、功能强大的外置测光表可以和M3很搭地安装在一起,在不同的光线环境下,只要摄影者事先在测光表上选择了正确的胶片感光度,再根据室内或室外环境光线选择测光指针区域,然后根据当前镜头光圈大小转动拨轮到测光指针区域,测光表就会通过其快门速度联动拨盘下的拨针,顶入相机顶部快门速度拨盘上的凹槽中,来联动调整相机的快门速度,从而实现准确的测光联动和光圈优先的半自动拍摄功能(图21)。

图19 MC 测光表

图20 MR黑铬测光表

图21

事实上,即便到了今天,许多摄影师也依然喜欢在M3上安装这种形制古典却构思巧妙的联动式测光表。银色版的M3+MC测光表+眼镜版35mm镜头+徕卡IR00A遮光罩,被人们认为是最漂亮的组合。在电影《金刚—骷髅岛》中,那个漂亮女记者手持的徕卡相机,就是这样一套组合(图22)。

图22

当然,许多人会说徕卡的MCMR测光表在安装设计上是有瑕疵的,那就是如果安装不当,测光表的底部和联动拨针很容易在相机顶盖和快门速度拨盘上留下划痕。的确,为了避免划痕,安装这种测光表需要一定技巧,首先是要用螺丝刀调节其冷靴插座上的高低调整螺丝,以提高测光表和机身之间的间隙。其次,在安装测光表时,需要先将相机快门速度拨盘调整到B门档位,然后再把测光表拨轮旋转到B门位置同时向上推,待测光表联动拨轮全部上抬后,再小心地将其推入相机的冷靴中,其联动插针就会很妥帖地嵌入到相机快门速度拨盘的联动凹槽内,再次旋转测光表联动拨轮使其落下,相机的测光表就安装好了。而在拆卸时,也需要先把联动拨轮稳定抬起,再在B门位置下拆卸,也可以很好地避免测光表对相机的损伤。当然,到了今天,为了以防万一,许多摄影者会给自己的M3买一张机顶钢化贴膜,这样,即便再有剐蹭,也只剐蹭贴膜(图23)。

图23

M3的可靠性

哪怕你手中的是一台1954年的最早期徕卡M3,这个全机身使用黄铜外壳的小玩意,只要是经过定期保养的,都仍然能像70年前一样安静、稳定地正常工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M3的可靠性。在徕卡拥趸中,则有着无数徕卡挡子弹、徕卡丢失在野外经过多年找到里面的胶卷依然可以冲洗出来,相机依然能够正常拍摄的传说。这些故事不免有夸大和溢美之嫌,但其紧致、精密、皮实、耐用的结构,也的确保证了这部相机即便遭遇意外的跌落、高温、严寒的天气也依然可用。当然,只要是机械,就有出故障的几率,一般来说,对于收藏M3的用户而言,每过5-10年,就应该检测保养一下老相机的快门精度,而对于使用M3进行拍摄的用户而言,一般每拍摄500卷保养一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间隔。由于市场上精于维修M3的相机维修师傅很多,所以即便是快几十年的老相机,也依然可以保养得很好。

提升效率的装片机构

很多人都喜欢巴纳克徕卡的优雅,却恐惧为巴纳克徕卡上胶卷。除了需要拆卸底盖上卷的繁琐以外,后背无法打开、需要裁剪的胶片、拆卸麻烦且容易丢失的片轴、极易卡住的胶片齿孔,都是让人对使用徕卡巴纳克相机望而却步的原因。而在M3上,这些问题都几乎获得了完美的解决。除了保留了从徕卡0号机就具有的拆卸底盖上卷的传统之外(很多徕卡拥趸认为这是一个极具仪式感的设计,虽然会拖慢上卷速度,却应该作为传统保留,以至于当后来的M11上市时,许多人都表示了对徕卡取消这一设计的不满),M3是第一款后背可以被掀开的徕卡相机。这使得在装卷时用户可以轻松把胶片齿孔卡入过片滚轮的齿轮上,还可以准确检查胶卷的安装是否到位、过片是否正常,从而确保了装卷的成功率。而在设计上,这个可掀背的设计也独具匠心,其两侧分别安装有两个微小的滚珠卡簧,当关闭掀背盖时,两个滚珠会很准确的卡入侧面的凹孔中,并传出两声清脆的咔嗒声,以提示用户舱盖已关闭(图24)。这种设计在后来的M系列相机上被取消了,从而导致经常有用户在使用后期M相机时,发现锁住底盖后,相机后盖板还在底盖之外。在机身背板的外侧,这个掀背盖板上有一个指示感光度的记录拨盘,其用处主要是用于标记相机内所安装胶卷的感光度信息,但由于红、银、黑配色的经典,也常被爱好者们作为M3粉丝的标志性暗语来使用。早期的M3掀背盖板的胶片压板是玻璃材质的,到了后期则采用金属材质,这也是人们用于区别M3版本的一个重要特征(图25)。

图24 早期版M3

图25

虽然M3仍使用和巴纳克徕卡类似的金属卷片轴来安装胶卷,但由于这个卷片轴上有明确的镂空箭头指示方向和锁止点设计,配合前面所说的掀背设计,M3在装卷时要比巴纳克徕卡方便了不是一点半点。因此,其在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时更换胶卷的效率和成功率也大大超过了此前的相机。

M3的装片系统先进之处还在于它首次使用了可以自动清零的气泡指针式过片计数器,每次拆掉金属片轴后,相机的技术器会自动从计数位置归零,而此前的巴纳克徕卡是手动的单向计数器,需要摄影者每次装卷后手动归零计数。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版本的计数器刻度颜色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银色版本的M3,其计数器里的刻度是白底黑字,而黑色版本的则是黑底白字,但笔者也确实见过编号在列的黑漆版本,却使用白底黑字计数器的产品(图26、图27)。

图26

图27

充满时光年轮感的自拍倒计时拨杆

在M3机身的正面右侧,有个用于自拍倒计时的拨杆,上好弦,向下拨动该拨杆,再按动拨杆下隐藏的释放按钮,相机的发条就开始倒数计时,并在十秒后自动触发快门拍摄。这种源自被誉为最美巴纳克徕卡Ⅲf相机上的设计极具古典韵味。很多同时喜欢腕表和相机的爱好者,喜欢戴着一块支持自动计时的码表,先按下2点位的计时启停键,再拨动相机的自拍拨杆释放钮,一边侧耳看着计时秒针快速地掠过表盘的刻度,一边倾听倒计时齿轮撕拉声,感受时光从手中划过的感觉(图28)。

图28

倒片机构 要古典还是要实用

平心而论,M3的倒片系统和巴纳克徕卡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将倒片锁止把手从机顶换到了机身正面的黄斑窗下侧,而倒片轴也依旧采用了古典的车床滚花设计,倒片时直接拔出用手旋转即可倒片。这种倒片机构,好处是看着颜值高,漂亮,有古典相机的韵味,而缺点是倒片效率低下,在冬季使用和其一体化的过片扳手一样,容易把手指别疼。而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缺点,徕卡才在此后的M4上,将倒片机构改进为斜肩曲轴式,并给过片扳手添加了手感更为舒适的塑料指柄。当然,M3的倒片机构相比此前的徕卡相机改进还是有的,为了让摄影者更为直观地了解胶卷倒片或是否挂上,早期M3在其倒片轴中间设计有一个红点或红色横杆来加强提示,后期版本则变成了两个红点(图29、图30)。

图29

图30

M3的文化标签

时至今日,徕卡已经拥有了一系列代表一种影像气质、一种观照世界方式的文化标签,而在这众多的文化标签中,M3机身细节上的特征最多。

早期M3相机正面,除了位于机身覆皮上的四个螺丝和位于R键倒片锁止拨杆与取景窗和采光窗中间的两个螺丝外,在采光窗右侧还有一颗非常显眼的螺丝(图31)。它用于固定机身顶盖和取景/测距结构。这颗螺丝在后来被当做徕卡传统和古典与专业的特征,在许多后期出品的徕卡M系列专业级相机上,徕卡都喜欢在这个位置安装一颗螺丝来表明其专业级M相机的身份,而非更为显眼的红色徕卡标志。

图31

对于M3而言,证明这台相机身份的标志不在机身正面而是顶部,其上刻印有花体字的徕卡标志,以及徕兹公司名和德国产地标识。冷靴盖前则是M3—XXXXXX的6位数字编码。查询一些徕卡爱好者网站,你可以通过6位数字编码查询到这台M3的生产日期、型号和型别(图32)。

图32

冷靴与闪光灯接驳系统

在M3的时代,照相机还不支持热靴接驳功能,所以如果要让M3使用闪光灯,就只能一边把闪光灯插入没有闪光灯触点的相机冷靴上,一边用一根触发线将闪光灯与相机的闪光触发接口接驳。在M3上,标识有闪光灯接口的用于接驳相对采用一般的闪光灯,而标识为灯泡接口的则用于接驳使用一次性闪光泡的闪光灯(图33)。

图33

事实上,M3的冷靴系统更多时候不是为了接驳闪光灯而是接驳其他设备。诸如各种可变焦距或固定焦距的外置取景器、有利于提高运动摄影成功率的运动取景框、徕卡自身的MC、MR系列测光表,或是提供更大扩展性的一分二冷靴插座。

M3的不同版本

作为一台生产时间跨度达14年的相机,加之徕卡也非常乐于根据用户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产品,抛开编号和颜色不谈,除了预生产型和最晚期产品外,M3大致有早期、过渡期和晚期三个大的版本。

最早期的M3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双拨过片方式;二是安装在机身中线位置的大耳背带孔(俗称佛耳);三是镜头左侧没有取景线框预览拨杆;四是倒片钮中间为单红点或横杆标识;五是快门速度拨盘为德式等距速度间隔;六是椭圆形线框中无景深范围小标尺。

晚期徕卡M3特点如下:单拨;背带孔变小且位置更靠前(确保相机安装镜头后,机身保持平衡);添加了取景线框扳手(让摄影者可以在不安装镜头的情况下预览不同焦距镜头的取景范围);倒片钮改为双红点以便于查看是否挂上底片和倒片情况;快门速度拨盘刻度变为如今通行的国际标准等距间隔;取景线框内增加了景深范围标尺;底片压板不再使用玻璃压板;镜头快拆按钮外取消了保护圈(图34)。

图34

而在两者中间的过渡版本,则是两者的特征兼而有之,一般来说,这一时期的版本,很多既有早期的佛耳挂孔,也配备了晚期的标准快门拨盘刻度并使用单拨过片扳手。但像取消了镜头快拆按钮护圈的设计,则必定是后期版本,因为在这个版本生产时,简化版的M2和改进后的M4都已经上市,所以它也是相对较少的版本(图35)。

图35 过渡版M3

显而易见,M3的改进既有经过了解用户需求而开展的实用性创新,也有为了降低成本而做的市场妥协。

M3的收藏版本

许多M3相机价格之高昂令人咋舌,这与其版本不同有着很大关系。

额头版

在1953年前所生产的700台预生产型M3中,有些机器左侧的顶部不是圆弧过渡而是有一个明显的棱线凸起,也就是所谓的额头版本。这个版本相对而言只出现在早期产品中,其具体产品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要比有据可查的黑漆版本少得多,因此极为受国外特别是北美收藏者的追捧。

黑漆版

黑漆版本的M3在设计之初主要是供给著名摄影家和大的新闻机构使用。因为这些用户希望使用更为低调而不显眼的相机作为拍摄工具。许多连号或整数号的相机就被徕卡送给了一些著名的摄影师或社会名流,有着这些人的背书加持,黑漆版本的收藏价格水涨船高。

黑漆版本价格昂贵还因为它的生产量不高。这一版本的M3的生产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320台,一说是3000台左右。但即便是后面这个数字,相比总产量而言,也显得极少。特别是早期双拨佛耳版本的黑漆产品,据说大约仅生产了350台左右。

此外,黑漆版本的M3之所以特别受追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其浪漫的文化意味。M3的黄铜机身相比钢铁、铝镁合金、钛或者锌合金,有着一种更为温润而沉稳的感觉。特别是早期徕卡的黑漆相对较薄,很容易在高强度使用后,在底盖、凸起的取景器框、顶盖边缘、倒片扳手、过片扳手、速度拨盘、倒计时拨杆、倒片轮等处留下摩擦的痕迹,年深日久,这些地方就会露出机身外壳的黄铜本色,磨得锃亮的部分,犹如代表岁月痕迹的黄金会熠熠生辉,与黑色的斑驳零落结合在一起,让人想起它所经历的岁月、所走过的历程以及用它所拍摄过的所有瞬间。

到了今天,徕卡M3的拥趸们也更喜欢黑漆版本的M3,甚至喜欢购置后置黑漆的M3。因为诸如日本关东等第三方相机维修商,会使用工业退铬的方法给银铬版本退漆,再涂覆类似原厂黑漆风格的涂料,让摄影者圆梦黑漆M3。事实上,许多徕卡M3的爱好者更喜欢在拥有自己的黑漆M3后,真正地使用它,摩挲出代表时光和光影的金色痕迹,以见证属于自己影像视觉世界的心路历程(图36)。

图36

橄榄绿军版

1968年,联邦德国军方向徕兹订购了一批淡橄榄绿的M3相机,有的机身上被刻有Bundeswehreigentum字样,意为联邦德国资产,被称为M3 Green或Olive版本,由于数量稀少,这一个版本的型号产品也很受追捧(图37)。

图37

M3J黑漆版

这种全球限量200台的相机是无数徕卡心目中的梦中情人,但并不属于50年代正统的徕卡M3相机。而是后来徕卡适应人们要求推出了现代化改进版产品。它在M3过渡款的基础上,内置了M6的测光系统,具有佛耳挂孔、双红点倒片轮、古典式过片扳手、带护圈的镜头快拆按钮、框线预览扳手、黑底白字的气泡式自动计数器、支持闪光同步的相机热靴、机顶徕卡花体字标识,和“LEICA CAMERA AS SOLMS GERMANY”字样的刻字。它既保留了所有徕卡M3令人神往的设计元素,又完美解决了M3不挂外置取景器就无法准确测光的问题。

其他版本

此外,M3还有所谓的加产大字版、编号重复在其中一台上打了星号的星版、刻字为四位数并采用外置计数器的原型机、拥有过片马达的体育摄影机、编号带A的复刻机以及一些大的经销商所订制的镂空版本、模型版本和外壳版本等产品。

M3的简化版本

M2、M1以及MD相机都是M3的简化版本。它们都是M3的派生产品,M3是这几台M机器中最重的,达到了595克。它是其中做工最优、用料最足的相机,但很多摄影师也非常喜欢M2,因为相比M3,M2拥有35mm镜头框线,可以不接驳眼镜版镜头就能直观地拍摄广角画面。M2的取景放大倍率为0.72倍,采用了类似巴纳克徕卡的外置手动胶片计数器,早期版本的M2没有和M3一样的自拍计时装置,且回片装置为回片钮而不是回片拨杆,也就是所谓的按钮版。

M1则是比M2更简化的版本,它取消了测距器,主要用于固定焦距的产品拍摄,其35mm和50mm框线始终同时存在。到了1965年,针对科学摄影需要,徕卡又推出了更为简化的MD相机,它将取景器、测距系统和黄斑采光窗一股脑全取消了,但为了满足工业或科学用途在照片上书写相关文字信息的需要,它采用了可插入标准书写记录条的特制底盖(图38、图39、图40)。

图38 徕卡M1

图39 M2的外置手动胶片计数器

图40 徕卡MD

与M3最完美的镜头组合

M 3 支持5 0 m m 、9 0 m m、和135mm三个焦段的线框,同时也支持使用带有放大眼镜取景器的35mm镜头进行拍摄,但最为舒服的则是M3配合50mm焦段的镜头进行拍摄。

如果要问什么样的镜头和M3是绝配的话,我很赞同著名摄影师隋晓龙的观点,那就是与Summicron 50mm F2 rigid镜头和M3的组合。作为镜头设计大师曼德勒最为经典的设计,这支镜头无论是颜值、操控还是综合画质都足以令人心动。经久不褪色的玻璃红点对位指示标志,如同希腊建筑陶立克柱式的镜头造型,可拆卸的镜头前后组结构,清脆利落且极具操控感的光圈环,机械质感十足的无限远锁定按钮(快速对焦拨杆)、隐藏着小心机的遮光罩卡口与驱动槽、以及它那红黑、白漂亮的镜头刻字都会让人爱不释手。而在画质方面,这支老镜头即便放到今天,在全开光圈下也依然具有不输现代镜头的画面锐度,当光圈缩小到F2.8时,肉眼很难辨识其与现代顶级镜头在锐度方面的差距。而当其使用黑白胶卷进行拍摄时,“那绵延的灰阶,足以迷住所有的影像爱好者”(隋晓龙语)(图41)。

图41

当然,两者是绝配的最核心原因则是其搭配时绝佳的颜值和摄影者操控它们时那种无以言说的称手感。

也有摄影师认为银色的M3配合眼镜版的银色Summicron 35mm F2 镜头(八枚玉)外加MC银色测光表也是一个绝佳的颜值+性能组合。

M3的其他附件

M3的经典之处,在于其整个系统都非常经典。这其中除了配套的优秀镜头,还离不开那些值得购买的优秀附件。

除了前面所说的MC 、MR外置测光表外,如果你是徕卡迷,以下一些附件也是值得购买的。

快速过片的VIT底座

在M3众多的外加附件中,最昂贵、最实用也最能让其提升颜值的要算是可以让相机快速过片的VIT底座。

这个底座可以替换相机原本的底盖,并通过专用的中轴套件M3连接。在使用时,可以把VIT底部形似大扳机的拨杆拉出,像扣动扳机一样扣动它。每拨动一次,即便是双拨M3,也可以快速一次完成过片。而使用这一装置,摄影者可以通过双手的配合(左手在下拨动VIT扳手上片,右手在上直接按动快门)来实现眼睛无需离开取景器的快速拍摄功能。这是徕卡在当时专门为新闻摄影师所设计的快拍附件,由于本来就生产的不多,因此时至今日其原装的、仍能正常使用的都价格奇高,甚至要高于一些普通版M3本身(图42)。

图42

SBLOO 35mm取景器

这个取景器推荐用于喜欢八枚玉却又不喜欢眼镜版八枚玉的摄影师使用,通过它可以直观地获得35mm焦距的取景框线范围。

VTROO遮光罩

这种遮光罩可以正好卡在rigid镜头光圈环的凹槽上,调整其外侧的光圈调节环,就可以更为直观、迅捷调整镜头的光圈大小。

TP orig原创手工牛皮M3皮套+10mm肩带套装

这种皮套使用底壳快拆螺丝与相机连接,软硬适中、便于拆卸、不易脱落且保温性好,有利于提高相机在严寒环境下的耐用性。其内衬有柔软的绒布,可以防止频繁拆卸皮套对相机造成的磨损,而最为值得购买的则在于其可订制的造型设计,你只需将自己机型的图片发给厂商,工匠师傅就会根据M3机型的不同重新手工调整皮件的造型,从而让皮套可以适应不同版本的相机。

总结

用M3摄影是一种孤独的行为,你在用自己的视角去观看和参与,但永远不介入到事实之中。摄影的创造力在于独特的视角,即便是一样的相机、一样的镜头、一样的光圈快门,但只要你的位置、对焦点稍有不同,那么所获得的影像也必迥然相异。

不同时光下的光线,会让你的视角获得不同的气味和不同的调性。弱、强、明媚、昏暗、阴冷、湿热、温暖、冷寂,就如你所能听到的各种音乐一样。

而你所拍摄的对象,也许前一秒还显得野性十足,后一秒就会变得温润娴静,你只有冷静地等待,捕捉,以至于你在某一个瞬间,希望隔着镜头去亲吻和触摸。

拍摄完毕,你背着相机走回街角的咖啡馆,要一杯热咖啡,把相机放在咖啡杯前,去回味那时光的味道与感受。

猜你喜欢
测光快门速度取景器
美海军巴丹号航空母舰上的地面作战监视系统取景器
经久不衰的光学取景器
快门您用好了吗?
相机学院
本月话题机内测光系统
有缩小镜吗?
不同种手机测光类软件在林业中的试用探析
数码单反相机取景器的选择应用
相机探秘测光指南
逆光之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