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社区韧性概念及评估研究进展

2023-12-27 11:26朱雪莹黄剑涛唐彦东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韧性突发事件评估

朱雪莹,黄剑涛,唐彦东,于 汐

(1.防灾科技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2.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00)

0 引言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神经末梢”,是各类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基层承受主体,其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在一定层面关系着城市能否安全发展。韧性强的社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响应及时,恢复能力强,可有效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区、城市以及社会长治久安;而韧性弱的社区则响应力滞后、适应力和恢复力不足,保障城市及社会安全运行发展能力不够。因此,社区韧性建设是提升社区适应突发事件和优化国家应急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社区生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手段。同时城市韧性研究内容愈发聚焦,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是对社区韧性理论范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提升策略、应用研究和评估方法与模型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然而,由于不同的理论视角、领域背景等,现有研究成果有着一定程度差异,导致韧性理论基础、方法模型等核心问题仍处在热议阶段。

随着社区韧性研究的快速发展,为了厘清社区韧性研究现状和特点,本文对社区韧性概念及评估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梳理学术界对社区韧性的观点,概括并解析社区韧性的概念内涵,提出社区韧性定义框架;介绍社区韧性评估的各类方法及其优缺点,探讨常用的社区韧性评估工具和社区韧性评估模型。在分析社区韧性本质的前提下,从时间的维度出发,聚焦于社区韧性能力集合构建应对突发事件全过程、全系统的社区韧性动态评估模型,以期为学术界对社区韧性研究提供参考与新思路。

1 社区韧性概念

社区的定义在学术界众说纷纭,不论哪一种观点,都包含了群体(组织)、某一特定的地域空间、群体(组织)自有的文化与共同联系(社会互动)这三个要素[1]。从灾害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社区是指社会群体或组织在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相同地理区域空间中,对不确定性突发事件产生共同意识、利益并互相进行社会互动与联系,从而实现社区与不确定性风险共存,以减轻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韧性是社区韧性的关键问题,起源于拉丁语“resilio”,意为“回到原始的状态”;其后不断演化为英语“resile”,并被广为流传。材料学与物理学领域最早使用韧性一词来描述事物在抵抗外部冲击或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之后可恢复至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1973年加拿大理论生态学家克劳福德· 斯坦利· 霍林发表《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首次将“韧性”应用到系统生态学研究领域中,描述生态韧性为生态系统吸收外界扰动和变化后维持、恢复到稳定水平的能力。至此韧性理论向不同的研究尺度延伸,逐步拓展到工程、社会、经济、制度、心理等[2],而社区韧性是韧性的概念在社区尺度上的拓展。根据社区韧性研究内容随着研究背景而不断变化,将演变过程按时间顺序大致划分成4个时期(表1),学界对社区韧性研究重心从单一扰动向多重扰动、外界环境向内部人文、特定个体向全主体、静态层面向动态过程层面逐步转变。

表1 社区韧性发展历程时间表Tab.1 Time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resilience

由于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对社区韧性有不同的定义(表2)。通过总结发现,对其定义描述主要分为3种:(1)社区的一种特征、属性。(2)社区某种或某几种能力的集合(成长过程的集合)。(3)社区能力、过程获得(成功)适应的目标、结果、特性的集合。不论哪一种描述,目前学界对社区韧性的内涵已达成以下共识:(1)定义的主体是社区或社区系统及其子系统,其中包括政府、街道、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和个体等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内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等全灾种以及所保障的利益发展。(2)社区韧性最基本的特性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冲击时能够迅速响应、抵御,维持整个社区生态、经济、基础设施、服务等各个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使之不被风险所吞噬。(3)社区韧性更进一步的特性是在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更深层次的风险扰动下,还具有恢复、适应并达到或甚至超过原有稳定状态的能力。(4)社区韧性最高层级特性理念的诠释与体现是可提前预知、预判、预防突发事件并做好事前准备相关工作,以便满足预防、响应、恢复或重建等全过程中所对应的标准与规范。(5)社区韧性所体现的这些特征属性是强调自组织、自恢复、自适应和自我学习,敏捷的社区主体能化解被动为主动,通过制度、工程管理、意识教育、环境、经济等组成要素在各个过程周期阶段有目的地去提升能力集合水平,以此不断循环设定社区新的理想的平衡状态并维护或突破[3];在此需明确一点,社区韧性不是其组成要素的累加,社区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耦合、交叉影响。(6)社区韧性建设工作是充分强调内部力量和外部支撑的互相联系,明确居民是社区韧性的重要参与者和体验者,积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营造社区韧性文化归属感氛围,以达到社区系统更加稳定的目标。(7)社区韧性概念的传播意味着明确认识到不确定性风险客观存在,并非所有风险都可避免,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影响并接纳风险,与风险共生共存,社区韧性建设是考虑发展的,是在高质量且快速的可持续发展中把风险防范在可接受的最低限度上。

表2 不同学者对社区韧性概念的定义Tab.2 Definitions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by different scholars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社区韧性指的是在面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扰动、冲击状况下,复杂且独特的复合社区系统及其各类子系统能集成并发挥工程、生态、经济、社会、制度韧性等各类构成要素的作用(构成要素可理解为社区在遭遇不确定性突发事件时能调动的应急资源储备),在准备、响应、恢复和减灾周期性连续过程下可积极调配政府、组织、个体、家庭等全主体的参与,通过防御力、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等能力集合完成自预判、自组织、自恢复、自学习、自适应等过程集合,以达到整个社区系统能够维持原有的稳定状态或转变为其他新的平衡状态的结果,从而完成社区不确定性风险防范是在韧性建设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解决的目标,并呈现出稳健性、富余性、策略性和及时性等多特征优势。社区韧性的概念框架见图1。

图1 社区韧性概念框架图Fig.1 Conceptual framework map for community resilience

2 社区韧性评估

2.1 社区韧性评估内容

社区韧性评估是社区韧性理论实践的体现,有助于管理者和决策者认识社区目前的韧性状况,为社区做合理的规划,从而夯实城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国外较早开展社区韧性评估研究,学者们根据社区韧性全面建设的多个维度,从社区的不同层面建立了许多社区韧性评估体系,目前向时空维度进行拓展。IAR等[14]基于经济、制度、基础设施、生态、居民心理6个韧性维度建立社区韧性评估体系并应用于巴基斯坦3个社区以进行洪水韧性评估;Alshehri等[15]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个“社区抗灾能力”框架,从该框架入手融入定量定性混合评估工具,以衡量沙特阿拉伯及其他地区的社区抗灾能力,同时还强调了一些社区韧性指标的重要性,如健康福祉、治理、环境、经济、通信等;Houston等[16]采用了媒体和传播的观点(传播生态学、公共关系和战略传播)来提出了一个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传播系统和资源、社区关系、战略传播过程、社区属性4个部分组成;Yoshiki等[17]介绍了一个用于评估社区抗洪能力的综合环境指标体系并在斯里兰卡科伦坡进行实证研究;Frank等[18]提出了SIA(社会影响评估)社区行动框架并应用于意大利农村的一个社区,目的是将其作为适当的社区韧性评估工具;Rachel等[19]认为社区韧性能力取决于建筑群和基础设施系统的功能,故开发工程韧性评估方法以解决社区韧性水平之间的优先性能差距从而提高社区抵御力。

我国社区韧性评估研究起步较晚,依据时期与研究内容将其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7年为萌芽阶段,国内对社区韧性评估的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主要以引进、传播、借鉴为主,普遍集中在社区韧性理论、提升策略和社区韧性评估体系方法构建上,大多关注于社区的某单一要素进行评估,如社区的基础设施、灾害、能源、生态系统、心理、经济等。2017年以来社区不确定性突发事件频发,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失严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19年爆发新冠疫情之后,关于社区韧性的发文趋势明显增快,据此2017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是国内社区韧性评估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学者们不再直接沿用国外社区韧性评估体系,而是因地制宜地形成一大批本土化创新性的韧性评估研究成果;也已不再局限单一内容,而是逐步向社区的多领域扩展,侧重社区的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同时也更加注重理论方法与社区韧性评估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得该阶段韧性评估所用的方法与模型应用性更强,更能反映社区的综合适应变化能力,标志着社区韧性理念从抽象概念转变向具体可操作性内涵。

通过梳理文献认为国内学者们大多从以下3方面对社区韧性评估进行大量研究:(1)基于某一种特定背景(灾种、环境、城市等)下开展探讨。如:陈浩然等[20]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特定灾种构建社区韧性评估框架并应用于武汉市4个典型新旧社区;黄莉等[21]从居民感知角度出发,提出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评估理论框架并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选取浙江省温岭市3个社区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钟鸣等[22]以山洪为视角明确社区韧性影响要素,运用信息扩散法定量分析社区韧性变化趋势,并以粤北山洪易发区为例进行灾害韧性分析。总体而言,文献大多涉及的特定灾种主要是地震、洪涝、风暴潮和传染病类(新冠疫情)等来进行相关研究。(2)从社区韧性的各种构成元素出发,具有针对性地分析其特定的经济韧性、生态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制度韧性、社区能力集合等。如:马文林等[23]基于PSR模型构建出社区生态系统气候韧性能力建设概念框架,以德尔菲法和AHP法针对其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权重计算,从而形成了完整量化评估体系与方法;舒诚忆[24]从资本视角出发度量社区的社会韧性并构建了定量评估方法模型。(3)以多领域、多维度、多范畴系统层面综合深入研究社区韧性评估体系。如:方东平等[25]提出囊括整个社区韧性评估体系和建筑、交通、生命线、非实体四个系统的韧性评估流程的社区韧性定量评估方法,并以一个北京典型社区为例,展开了地震安全韧性评估;于洋等[26]从空间、设施、环境、治理、资本韧性5个层面提出了韧性社区评估框架;张振龙等[27]从基础设施、建成环境、社区资本、组织制度四个维度构建老旧小区韧性评估框架并选取苏州市姑苏区进行实证分析。

2.2 社区韧性评估方法

随着学术界对社区韧性评估研究的深入,评估方法日益繁杂,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与特定适用场景,存在一定差异。根据方法的属性不同,大致将国内外社区韧性评估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和定性定量交叉有机结合使用的混合评估3类。

基于民众意识和专家意见的定性评估法,多以城市、区域等宏观尺度为衡量,通过调查问卷、事件前后对比、案例研究、跟踪反馈、参与式学习、访谈、工程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获取不便于数据化表达的资料信息,同时质性分析社区韧性内涵、状态,从而评估社区是否具备某种特征或能力;该方法通常选取高、中、低来描述韧性的大小。根据应用层面的不同,定性评估法大致分为概念式框架分析法、要素描述法和半定量式评估法3种类型。该方法适用于数据资料不易获取或不便使用的情境下,其优点在于一定程度上为定量评估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其缺点在于主观性较强,评估结果受到评估者的主观因素较大,同时也较少考虑理论框架的可量化程度与应用实践性[28]。

定量评估法主要通过赋值的方式来量化社区韧性。通过使用资料信息,融合数据与理论研究,采取层次分析法、加权平均法、网络分析法、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数学统计方法来处理分析评估结果;该方法一般用数值来作为描述韧性大小的标准。定量评估法一般分为指标记分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韧性时间函数评价与模型模拟法3种类型。对于定量评估中的指标选取经历了从基础性一级指标评价到改进后的多层级指标评价体系,从单一维度、单一特定阶段评价到综合性应急管理全过程周期循环评价。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广泛应用;将社区韧性水平级别大小数字化表达不仅使利益相关者更容易理解与统一表述,还可降低权重主观性,使其客观科学反映社区韧性水平。但该方法的缺点是很难高度保证数据的来源与质量,以及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而且该方法还容易忽略社区系统的各韧性指标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以及社区级韧性指标和城市级韧性指标的关联性与不同性,在时空尺度上有时也难以考虑韧性指标构成要素间的差异[29]。据此,虽然主要是以定量评估法研究为主,定性评估法研究为辅,但在社区韧性评估较为复杂的情境下,学界往往也是选择混合评估法来描述韧性的大小。混合评估法是用定性评估来了解居民的意愿、态度和观念,用定量评估来解决对评估过程主观性的干扰,以综合性的全局视角展开评估,从而改善了单一方法的局限与不足,使整个评估过程更为灵活。常见社区韧性评估工具所用方法见表3。

表3 常见社区韧性评估工具所用方法Tab.3 Common methods used in community resilience assessment tools

纵观常见社区韧性评估工具所用方法,大多依靠大量数据信息作为支撑点,认为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不光要加强实证数据收集来源的可靠性,还需强化数据应用的有效性与可用性,可考虑纳入重测信度、折半信度、一致性检验等检验方法,使评估结果更加正确合理。另外文献资料中还表明社区韧性评估方法可交叉融入数字赋能、人工智能、物联网、计算机通信、遥感卫星监测、ArcGIS等新技术、领域中去,使评估者能更精准、更高效、更科学地掌握社区韧性现状[30]。同时开发设计的社区韧性评估方法及框架应考虑全过程、全灾种及灾害链复合反应,进一步涉及时空维度的多样化、多尺度交叉融合;还需厘清社区韧性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耦合以及社区级和城市级韧性评估相关联系与差异,可采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SEM模型、线性回归模型等数学模型探析[31];评估方法还需进一步具有指向性、预测性和较强的包容性,能够灵活适用于各种地域和各种灾害,使社区效能最大化,以缓解多源干扰带来的冲击,从而全面提升社区韧性能力水平。

2.3 社区韧性评估模型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目前根据不同的概念化方法、特定评估内容及过程或具体灾种领域、特定评估主体等设计有关社区韧性评估模型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欧洲环境总署(EEA)采用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3年提出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评估模型构建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认为DPSIR 评估模型是结合PSR(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模型和DSR(驱动力—状态—响应)评估模型的优点构建,含有“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如何应对”的因果链条,可围绕社区可持续发展内容展开,具有灵活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等特点[39];Bruneau等[40]基于灾害概率、影响结果及恢复时间这3个关键特征因子,从经济、社会、组织、技术4个层面提出了针对于地震灾害的社区韧性定量评估模型(TOSE);Cutter[41]以空间维度出发构建了具有循环过程的社区灾害韧性模型(DROP),认为社区系统内部因素、灾害本身特性和社区系统对事件的应急响应共同作用产生了灾害损失,适用于突发性灾害事件或缓慢的长期累积性冲击事件;Okada[42]基于社区作为一个有机体在遭遇突发事件冲击时仍具备“生命力、活力、共存”三个功能的观点提出生命系统模型用于社区韧性评估。总体而言,现有关于社区韧性的评估模型大多基于韧性构成要素,较少聚焦于社区韧性能力集合或特性集合,时间维度上的全过程动态评估模型也较为缺乏。

本文从社区韧性概念框架出发,将社区性能状态作为社区韧性能力衡量的标准,以时间维度考察面对突发事件冲击下社区韧性能力的全过程变化,构建出应对突发事件全过程、全系统的社区韧性动态评估模型(图2)。图2中横轴代表社区应对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扰动、冲击状况下经历的全过程所用时间T,纵轴表示社区性能水平F。一方面,评估模型的纵轴反映出社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的性能水平情况,即社区韧性能力水平状态;另一方面,社区韧性由动态变化的曲线与横纵轴相结合所围成的阴影面积表达,社区韧性损失的大小则由曲线之上围成的面积反映。全过程可分为准备(灾前预防)、响应(灾中应对)、恢复(灾后处置)和减灾(适应重建)4个阶段。

图2 应对突发事件全过程、全系统的社区韧性动态评估模型Fig.2 A dynamic assessment model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for responding to critical incidents across the entire process and system

准备阶段的社区性能水平取决于社区系统的备灾水平,由面对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防御力综合表征,敏感性越低、防御力越强,则备灾水平越高,从而社区性能水平越高,在图2中假设初始社区性能水平为Fn。敏感性是指社区系统的易受干扰程度,防御力是指社区系统的灾前预防和应灾承受突发事件所带来冲击的能力,体现了社区系统的稳健性。在T0时刻社区遭遇突发事件,由于其自身具有良好的应对系统,应急物资资源充沛、人员充足等,各类构成要素迅速调动响应,防御力较强,足以面对突发事件的影响,社区性能水平稍微下降至F1。当资源全面消耗,基础设施受到破坏,甚至有人员伤亡等,各类构成要素呈现出逐步缓慢响应的趋势,抵抗力不断下降,即社区还不能彻底减轻突发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与损失,因此,社区性能水平急速下降到F2(实际情况中F1与F2所经历的时间差值较小,故时间阶段均在T0~T1)。过了一段时间(T1~T2),社区灾前的备用设施、可替代的资本和应急物资耗尽,社区性能水平继续下跌。若外界援助不及时且自身所具备对社区功能恢复的各类构成要素仍缺乏响应,社区性能水平甚至跌落到最小值Fmin。此外,需要明确的是当面对一些特大型突发事件时,社区性能水平的下降速度可能因受巨灾的影响陡增,从而直接导致社区停滞。在响应阶段(T0~T2),由社区的各类构成要素反馈速度和抵抗力综合表征,抵抗力是指社区系统的应灾响应能力,即社区对突发事件冲击所带来的混乱、负面影响能否吸收和减轻,体现了社区系统的富余性。随后(T2~T3),当外界组织、机构等主体开始提供援助,应急物资资源、人员补充及时,且各类构成要素开始缓慢恢复响应,社区性能水平从Fmin开始逐步恢复。在恢复阶段,由社区系统的灾后恢复力和各类构成要素恢复程度与速度综合表征,灾后恢复力是指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可及时控制负面影响,防止风险扩散并有序恢复社区功能的能力,体现了社区系统的及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T3之后),由于社区恢复的能力与速度不同,导致社区的最终性能水平会出现3种结果:(1)由于某种不利因素的出现(如出现巨灾、外部救援力量不充分、应急准备资源不充足等)而导致社区性能水平低于原有水平,这是韧性弱社区的体现;(2)突发事件冲击不深,依靠自身能力或外界资源补充而使其恢复至原有水平,这是正常社区韧性最基础的体现;(3)社区突破原有定式,从困境中摸索出一种适合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使其性能水平高于原有水平,这是韧性强社区的体现。在减灾阶段,由社区系统的灾后适应力和各类构成要素适应成熟度综合表征,适应力体现了社区的策略性,也使得社区系统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主动调节和转化获得性能水平的提升,以顺应新的良性的外界平衡环境。

3 结论

社区韧性理念以社区或社区系统及其子系统为研究主体,以增强社区在承受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冲击和扰动时保持自身功能正常运转的能力为基本目标,成为保障社区、城市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社区韧性概念和内涵进行梳理与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准备、响应、恢复、减灾”4个时期,“防御力、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4个能力,“稳健性、富余性、及时性、策略性”4个特性的社区韧性概念框架,旨在为我国社区韧性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与依据。从评估内容、方法和模型三方面对社区韧性评估体系进行综述。认为我国社区韧性评估研究正处于发展期,呈快速繁荣态势,未来的研究可与多学科协同,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进行社区韧性复合评估。根据方法属性的不同,梳理了评估方法三大类型,即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混合评估,并论述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和常见社区韧性评估工具及其所用方法,以期为社区韧性评估方法、工具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总结了常用社区韧性评估模型,认为社区韧性的全过程动态评估模型较为欠缺,在此基础上,以所提的社区概念框架入手,从衡量社区韧性能力状态为核心出发,以时间的维度设计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全系统的社区韧性动态评估模型,将概念化的社区韧性转化到衡量具体社区韧性能力水平,旨在积极推动学术界对社区韧性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韧性突发事件评估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评估依据
突发事件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最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