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聚集

2023-12-27 06:30郑舒翼徐大凯
中国农村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园区科技

文丨本刊记者 郑舒翼 特约记者 徐大凯

作为企业和科技创新成果之间的桥梁,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精准的孵化服务充分激发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动能,开放协同创新,聚集社会各方面资源,促进园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的有效衔接,推动园区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转化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培养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人才。本刊记者走进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深入走访武汉楚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庆发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湖北良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了解这些企业在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发展模式。

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农生物园

左襟南湖,右望长江,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位于南湖之畔。园区选址在此并非只是因为在这里可一览南湖美景。“南湖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科教资源和历史底蕴。”园区董事长张猛解释道,“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推广部门都位于南湖地区,大量代表湖北以及华中地区最高水平的农业科教资源都集中在这片区域,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2001年9月,园区被科学技术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品牌和平台的确立为园区建设确定了基础优势。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园区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园区开放、协同创新发展

园区实行“省市共建、政府引导、企业管理、业主开发、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激活了南湖地区农业科教底蕴所形成的创业氛围,以内有活力、外有形象,开放、协同、创新的新模式,聚集了区域内的科技、人才、资本等优势创新资源。

为将园区建设成真正适应市场机制的创新示范区,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将园区列为东湖高新区“园中园”,由东湖高新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2003年,专门组建武汉高科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农集团”)负责园区的管理和招商引资工作,高农集团与园区管理办公室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作为独立法人全权代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对园区行使管理运作职能。2011年,高农集团成立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有限公司,具体履行园区管理办公室的管理服务职能。园区坚持走市场化运营道路,园区管理者与企业的联系更加密切,提高了园区管理的市场效率。这种开放、协同、创新的模式聚集了广泛的社会资源,同时促进了园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的有效衔接,推动园区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转化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培养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园区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园区现有入驻企业600余家,涉农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2022年核心区技工贸总收入达420亿余元。

创新体系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新高地

“园区在‘省市共建’的机制下,突破了武汉南湖地区原有的行政、区域制约,汇聚各方面技术、资本、人才、知识等创新要素,在科技创新平台、企业孵化培育、示范带动、企业集群发展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张猛说。

一是集聚高端创新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园区充分发挥南湖地区科技资源密集的优势,将搭建、发展、提升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作为园区建设的重点。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了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创新联盟等平台,推进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的发展,加强了科研团队与园区创新型企业的紧密结合。2020年,园区与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及省内20家协作单位签订《“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合作备忘录》,共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等环节的高度融合。园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鼓励科技人才在园区创新创业。致力于杂交水稻自主研发育种的武汉庆发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科研团队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总经理朱晓波说:“武汉市政府希望把这个园区打造成一个汇聚各方人才的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高地,在这个舞台上有各式各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与企业能形成思想和业务的碰撞,可以相互提升,所以我毅然投身其中。”

截至目前,园区聚集了各类研发机构500多个,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技术研发中心10个;企业自建和参建研发中心140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同时,园区发挥科技人才高度集聚优势,现有包括转基因水稻专家张启发院士、油菜专家傅廷栋院士等在内的合作院士21名,拥有院士工作站23个、博士后工作站19个。园区充分发挥创新要素聚集效应,完善创新平台搭建,创新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是以孵化链条建设为抓手,搭建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我们促进园区科技创新、企业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抓手是孵化器和孵化链条建设,通过企业孵化培育推动创业者向园区聚集。”张猛说。实际上,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制定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就指出此阶段农业科技园区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打造科技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双创’载体,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

湖北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中心1期(明泽大厦)

园区通过企业孵化链条和孵化服务双平台,持续培育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一是延伸孵化链条,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园区着力推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建设,同时向孵化器前后端延伸,搭建了大学生创业苗圃、生物农业加速器、高农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创业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服务空间。2001年,园区创立之初就建设了孵化面积为2.53万平方米的园区创业中心一期,这是当时湖北省第一家农业专业孵化器,也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专业孵化器。经过20余年的发展,如今园区有各类创业孵化平台22个,总建筑规模超50万平方米。二是提升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孵化服务平台。以服务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信息交流等为着力点,整合创新服务资源,逐步形成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创业交流、展示推广、投融对接、专业技术、产学研融合七大孵化服务平台。如园区依托政策咨询平台平均每年开展10余次各类创业活动,以宣讲会等形式协助企业申报产业发展、重大专项等各类项目。2023年8月,园区管理办公室联合东湖高新区招才局、光谷人才集团举行了“3551光谷人才计划”及职称评定政策宣讲会,对“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执行与实施、人才安居等核心业务板块进行了介绍,同时,从职称制度、申报、评审、监管及相关政策等多个方面对职称评定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并介绍了园区企业重点关注的农业技术专业职称评审申报途径及注意事项。园区将东湖高新区相关人才政策精准推送至企业,助力企业快速发展。除此之外,园区还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学术交流等活动来促进园区企业横向交流;通过线上平台向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平台,园区以精准的孵化服务充分激发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动能,园区与企业密切互动,无疑对科技创新模式和成果转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是依托主导产业和示范推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是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园区挖掘自身产业特色和潜力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渐构建了符合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要求,以生物育种、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农产品精深加工、园林花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该产业体系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了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目前,园区主导产业不仅已经确立了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在全国的辐射作用也不断扩大。

为促进园区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增粗”产业链,园区积极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先后在省内建设了15个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和转化推广,既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也促使技术因市场需求不断迭代、促进了园区产业转型升级。2009年,园区规划建设高农生物园,生物园的规划涵盖了以现代种业、动物疫苗、生物饲料添加剂与微生态制剂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区,为园区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截至2020年,高农生物园已引入200多个企业(项目),其中包含杜邦先锋、瑞士先正达、德国拜耳3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种集团、中农发集团2家央企,3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和众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以三大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中国生物农业企业先锋集群。

在扩大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园区聚焦主业升级,向两端延伸“拉长”产业链,向全产业链条方向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关键因素是市场成效,这是成果落地形成生产力的重要检验标准。”张猛表示。园区部分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农业技术、生产资料提供商向全面农业技术服务商转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市场提供农业综合技术服务。园区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弘耕种业有限公司等种业公司由产品单一的“繁育推一体化”种业发展模式,转型为向市场提供种植全链条服务的“种粮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了传统种业的商业化升级。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搭建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平台和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园区正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需求创造供给,按照目前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趋势,还会有更多新的需求和机遇产生,园区将时刻抓住现有平台基础,迎接未来新发展的挑战。”张猛说,“园区这种科技创新体系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未来还可以在我们国家农业园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也坚信我们这条路是正确的,是有前途的,是有生命力的。”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园区科技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科技助我来看云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科技在线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