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悬吊推拿运动技术

2023-12-27 03:43李丽常光哲孙国栋孙敬龙冯梓芸马兆水程毅然
康复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受术者吊带弹力

李丽,常光哲*,孙国栋,孙敬龙,冯梓芸,马兆水,程毅然

1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3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山东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丽、常光哲、孙国栋、孙敬龙、冯梓芸、马兆水、程毅然。

1 引 言

悬吊推拿运动技术是在中医学理论、现代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理论基础上,借助悬吊训练系统将中医推拿手法和悬吊运动训练结合治疗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1-2]。该技术根据功能评估结果量化治疗时间,通过手法干预将悬吊、推拿手法与患者主动训练相结合[3],循序渐进对患者施治,激活核心稳定肌群,运行气血、动静结合,可提高疼痛、运动损伤、神经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起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4-8]。

本文件的制定规范了中医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诊疗行为,形成了科学、规范、统一的“悬吊推拿运动技术”操作标准,有利于该技术在临床合理实施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提高科学和实用价值,促进该技术的良性发展。

2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悬吊推拿运动技术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功能评估、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流程、疗程和疗效评价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悬吊推拿运动技术”康复服务。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1 受术者

接受悬吊推拿运动技术操作的服务对象。

4.2 施术者

熟练掌握悬吊推拿运动技术操作的中医师、康复治疗师、保健按摩师等专业技术人员。

4.3 悬吊训练

受术者身体处在悬吊设备构成的不稳定状态下接受训练,通过增强受术者核心肌群力量和稳定性来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

4.4 运动技术

施术者利用器械、徒手或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使受术者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

4.5 推拿

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和功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肢体关节和内脏官窍,以检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达到诊断、预防、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医学技术,是中医的外治疗法之一,属自然疗法范畴。

4.6 悬吊推拿运动技术

在施术者的指导或辅助下,借助悬吊训练系统施以推拿手法和运动训练,通过量化治疗时间和手法干预,促进肌肉、筋膜节律性收缩放松,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和神经控制模式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

4.7 弱链接

生物力学链中导致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的薄弱环节[9-10]。

4.8 经络

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4.9 十二经筋

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又称经筋。

4.10 筋结

皮下、筋膜、肌肉组织出现成串或散在性的结块。

4.11 十二皮部

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又称皮部。

4.12 督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穴,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尾骶部的长强穴,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穴,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4.13 带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始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至带脉穴,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缘斜行到少腹,可通过五枢穴与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

4.14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总称。

4.15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的总称。

4.16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总称。

4.17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总称。

5 适应证

适用于不以结构异常为主要病理改变的骨科急慢性疼痛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人群。包括但不限于:肌肉骨骼病变、运动传导通路病变、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病变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人群。

6 禁忌证

6.1 绝对禁忌证

重度骨质疏松症、严重认知功能障碍、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急症、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血小板减少者、心功能 4 级等。

6.2 相对禁忌证

骨折未愈合或未固定、孕妇、心肺功能 3 级等。

7 功能评估

7.1 基本要求

操作开始之前及治疗疗程结束时,由施术者对受术者进行功能评估,包括疼痛评定及运动功能评定。根据不同病症采用对应的弱链接测试方式。

7.2 疼痛评定

根据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受术者的疼痛程度[11]。画一条10 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极痛”(10)。请受术者根据疼痛的感受程度,用笔在直线上画出与疼痛强度相符合的某点,做2次评估,求平均值。见表1。

表1 VAS评分Table 1 VAS socre

7.3 运动功能评定

7.3.1 触诊 触摸筋膜的张力、厚度,肌肉弹性、延展性、条索,骨突、关节肿胀、粘连的位置等。

7.3.2 运动弱链接测试

7.3.2.1 弱链接测试阳性指征 不能正确完成动作;出现不适、疼痛;出现双侧运动不对称;保持姿势时间<120 s。

7.3.2.2 立位腰部控制测试 受术者立于悬吊训练系统下,腕带系于前臂近端,肘关节屈曲90°,吊带高度齐腰,保持身体直立。受术者肩关节屈曲,身体前倾,腰椎保持中立。足逐渐后移和(或)逐渐降低吊带高度和(或)足下放置平衡垫以增加难度直至阳性指征出现。回到起始体位,记录保持此姿势的时间。根据经络循行理论确定弱链接所在经络。

7.3.2.3 仰卧位搭桥测试 受术者仰卧,双臂抱胸,窄带系于小腿近端,吊带高于垫面30 cm垂直悬吊,上抬骨盆,使身体伸直并保持。悬吊点逐渐向踝部移动和(或)吊带系于踝部和(或)双髋外展和(或)肩胛间放置平衡垫以增加难度直至阳性指征出现。回到起始体位,记录保持此姿势的时间。根据经络循行理论确定弱链接所在经络。

7.3.2.4 俯卧位搭桥测试 受术者俯卧,前臂支撑,腹下放垫防止腰椎过度前凸,窄带置于大腿远端,吊带高于垫面40 cm垂直悬吊,保持身体伸直,上抬骨盆。悬吊点逐渐向踝部移动和(或)吊带系于踝部和(或)双髋外展和(或)双手支撑和(或)臂下放置平衡垫以增加难度直至阳性指征出现。回到起始体位,记录保持此姿势的时间。根据经络循行理论确定弱链接所在经络。

7.3.2.5 侧卧位搭桥测试 受术者侧卧,头枕于臂或垫上,上位上肢平行或者屈曲于体侧,宽带置于下位腿的膝关节处,吊带高于垫面30 cm垂直悬吊,保持身体伸直,上抬骨盆。悬吊点逐渐向踝部移动和(或)侧卧搭桥时外展上方腿和(或)前臂支撑和(或)臂下放置平衡垫和(或)伸直手臂支撑上半身以增加难度直至阳性指征出现。回到起始体位,记录保持此姿势的时间。根据经络循行理论确定弱链接所在经络。

7.3.2.6 颈椎的弱链测试 受术者仰卧,中分带固定支撑头部,弹性绳系宽带分别置于胸下和骨盆下,膝下置滚筒。调整中分带高度至颈椎轻度屈曲;胸椎和骨盆的弹性绳足够紧张,使治疗师轻松托起受术者上半身为度。嘱受术者保持颈椎中立位做颈椎活动度测试或身体平直或头部下压使上半身离开床面,直至阳性指征出现。回到起始体位,记录保持此姿势的时间。根据经络循行理论确定弱链接所在经络。

7.3.3 关节活动度评估 施术者用量角器、带刻度的尺子和电子测角器等测试受术者主动关节和被动关节活动的范围[12]。关节活动度评定量表见表2。

表2 关节活动度评定量表Table 2 Motion assessment scale of joint range

7.3.4 肌力、肌痉挛评估 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anual muscle testing,MMT)[主要包括Daniels和Worthingham法[13]、Kendall和McCreary法、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肌力分级标准]评定受术者的肌力情况[14]。见表3。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受术者的肌张力情况[15]。见表4。

表3 徒手肌力评定法Table 3 Manual muscle testing

表4 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Table 4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8 操作步骤与要求

8.1 操作前准备

8.1.1 环境要求 治疗室内清洁、光线明亮、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空间满足受术者接受治疗所需。

8.1.2 工具准备 角度测量尺、多功能升降床、悬吊训练装置(悬吊配套弹力绳、非弹力绳、宽带、腕带、窄带和中分带)等。

8.1.3 施术者准备 ① 施术前去掉戒指、手表、手链等硬物。② 用洗手液清洗双手,清水冲干净后用一次性擦手纸擦干。

8.2 操作流程

8.2.1 定位弱链接所在经络 按照“7.3.2”项功能评估要求找出弱链接,确定弱链接所在经络。

8.2.2 选择悬吊体位

8.2.2.1 仰卧位 弱链接所在经络为手三阴经、足三阴经、督脉头颈部、膀胱经、带脉时,受术者选择仰卧位,中分带借助非弹力绳悬吊头部,双上肢借助腕带悬吊前臂,膝下置滚筒,调整升降床高度,使受术者头颈处于中立位,上肢远端高于胸部。

8.2.2.2 健侧卧位 弱链接所在经络为手三阳经时,受术者选择健侧卧位,双下肢微屈,头部保持中立位。利用腕带借助非弹力绳分别悬吊患侧肘关节与腕关节,上肢远端高于近端。

8.2.2.3 俯卧位 弱链接所在经络为督脉、膀胱经、带脉时,受术者选择俯卧位,上身非弹力宽带悬吊于腰腹部包裹髂前上棘,弹力宽带悬吊于骨盆包裹髂前上棘,下肢非弹力窄带悬吊于踝关节,调整升降床高度,使受术者处于放松体位。

8.2.2.4 健侧卧位 弱链接所在经络为足三阳经、带脉时,受术者选择健侧卧位,下肢非弹力窄带悬吊于患侧膝关节,腕带悬吊踝关节,屈膝关节,使下肢远端高于近端。

8.2.3 悬吊推拿治疗

8.2.3.1 按推 按“8.2.2”项要求的悬吊体位,施术者手指、手掌鱼际或肘部等沿弱链接所在经络循行部位,根据逆经为泄、顺经为补的原则进行按推,要求匀速、连贯、施力均匀。频率10次/min,操作1~3 min。

8.2.3.2 弹拨 按“8.2.2”项要求的悬吊体位,施术者以对弱链接所在经筋、皮部进行横向轻柔弹拨,以受术者耐受为度,频率30 次/min,操作1~3 min。于阿是穴或筋结处进行深入、较重的弹拨,以受术者耐受为度,频率20次/min,操作1~3 min。

8.2.4 悬吊运动训练

8.2.4.1 基本要求 按“8.2.2”项要求选择合适悬吊体位,采用开链或闭链运动,根据不同病症采用匹配的操作方法,嘱受术者完成相应肌肉关节的运动,由被动→辅助→主动→抗阻训练,循序渐进操作5 min。

8.2.4.2 辅助弹力绳选择 根据肌力训练等级选择相应辅助弹力绳:

(1)50 kg搭配30 kg弹力绳适用于Ⅰ级肌力训练;

(2)50 kg弹力绳适用于Ⅱ级肌力训练;

(3)30 kg弹力绳适用于Ⅲ级肌力训练;

(4)20 kg弹力绳适用于Ⅳ级肌力训练;

(5)非弹力绳适用于Ⅴ级肌力训练。

8.2.4.3 操作方法

(1)俯卧位搭桥 使受术者保持俯卧位,利用前臂支撑躯干抬离床面,腹部下放置一枕头,非弹力窄吊带位于健侧膝关节下方10 cm处悬吊,吊带距离升降床床面的高度保持在40 cm左右,根据受术者肌力评估结果,腹部选择合适的弹力绳、宽带悬吊。调整升降床高度,使受术者双侧前臂支撑床面,肘关节保持90°左右,双侧下肢抬高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抬高骨盆使受术者身体维持中立位伸直。

(2)俯卧位搭桥屈髋屈膝 使受术者保持俯卧位,前臂支撑,腹部根据受术者肌力评估结果,选择弹力绳、宽带悬吊,双下肢使用非弹力绳悬吊于双踝部。调整升降床高度,使受术者双侧前臂支撑床面,肘关节保持90°左右,双侧下肢下压吊带抬高骨盆,致身体伸直后,做屈髋屈膝动作,使膝关节向胸部靠近。

(3)仰卧位搭桥 使受术者保持仰卧位,手放在胸部,使用窄带置于两小腿近端,保持膝关节屈曲状态,根据受术者肌力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弹力绳、宽带悬吊骨盆处。调整升降床高度,窄带与床面的垂直高度应保持在30 cm左右,嘱受术者双侧膝关节伸直,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受术者向下压吊带,抬高骨盆使受术者身体维持中立位伸直。

(4)侧卧位搭桥 使受术者保持患侧卧位,非弹力窄吊带位于患侧膝关节下方10 cm处悬吊,根据受术者肌力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弹力绳、宽带悬吊骨盆处。调整升降床高度,吊带距离升降床床面的高度保持在40 cm左右,嘱受术者将膝关节伸直,向下压吊带抬高骨盆使身体保持伸直。

(5)仰卧颈椎中立位控制训练 受术者仰卧,中分带一边置于枕骨处,另一边置于近头顶处,膝下置滚筒。降低治疗床高度,使受术者头部重量完全靠中分带支撑。施术者双手拇指和大鱼际置于双侧胸锁乳突肌上,屈曲双手,其余四指环绕颈椎。手轻度下压以减少颈椎前凸2 mm,移开施术者手,嘱受术者保持此姿势,直到颈部感觉疲劳。

(6)俯卧颈椎中立位控制训练 受术者俯卧,中分带固定支撑头部,踝下置滚筒。降低治疗床调整中分带高度至颈椎放松。施术者双手第2~4指指尖置于颈椎中部横突下,轻抬颈椎中部,减少颈椎前凸2 mm,移开手指,嘱受术者保持此姿势,直到颈部感觉疲劳。

(7)俯卧腰椎中立位控制训练 受术者俯卧,根据受术者肌力评估结果,选择合适弹力绳系中分带支撑头部,非弹性绳系宽带,置于胸部,弹力绳系宽带置于腹部,折叠宽带以防髂前上棘受压,非弹力绳系窄带于股部。降低治疗床高度使受术者支撑于悬吊带上,前臂不承重,身体保持水平,腰椎轻微前凸,保持腹部弹力绳足够紧张,使施术者可轻松纠正脊柱前凸,施术者一手置于腰骶部一手置于腹部,双手相互挤压以减少脊柱前凸大约2 mm,移开双手,嘱受术者保持此姿势,直到腰部感觉疲劳。

8.2.5 放松 在上述步骤完成后,逆督脉循行路线沿脊柱方向施按推松弛手法,操作1 min,结束治疗。

8.2.6 治疗疗程 30 min/次,1次/d,5次/周,4周为1个治疗周期。

8.2.7 注意事项

(1)局部皮肤破损应注意规避。

(2)告知受术者应穿宽松衣服,去除随身携带硬物,放松心情。

(3)局部青紫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时,先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4)受术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疼痛加重等情况,应根据受术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减轻训练强度,甚至停止训练等针对性处理。

9 疗效评价

9.1 评定内容

按照“7.2”“7.3”项内容进行评定。

9.2 评定方法

根据数据类型选择评定方法,临床观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评定量表,等级资料按统计学等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疗效评定;计量资料按照尼莫地平法评定,计算公式如下:

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可按减分率评价临床疗效,每2周评定1次。评价结果主要包括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见表5。

表5 临床疗效评价表Table 5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table

猜你喜欢
受术者吊带弹力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盆底超声检测评估无张力性尿道中段悬吊带术后吊带相关并发症的意义
静脉麻醉下无痛人流术受术者心理护理的效果
吊带背心
你的偶像
预见性心理干预在绝经期取出宫内节育器中的临床应用
夏日吊带风
麻醉镇痛人工流产术后意识恢复与人身安全关系的分析
弹力球
对输卵管结扎受术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