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4A1介导黄芩苷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作用机制

2023-12-28 09:25龚杰周明华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源黄芩胶质瘤

龚杰,周明华

(1.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2.汉江师范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胶质细胞瘤(glioma),是一种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恶性肿瘤,约占颅内恶性肿瘤的75%以上,其主要特点是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1-2]。目前,治疗胶质瘤的主要方案是以手术切除配合放射疗法和药物化疗为主,而化疗过程中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最为常用,但是很多患者对TMZ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使得其存活率大大降低[3-4]。再者,胶质瘤具有丰富的新生血管网络并呈侵袭性生长,导致手术时不易完全切除,使得患者术后复发率很高且平均存活周期仅为1年左右,预后效果十分不理想[5]。因此,找寻新的治疗胶质瘤药物,并进行机制探究更有利于证实其临床治疗胶质瘤的理论依据。

孤核受体NR4A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4,group A-1 )又称Nur77、TR3、NAK1,属于孤儿核受体家族,是一种参与基因调控的转化因子,在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中有表达,当被多种信号刺激时能快速表达,主要参与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免疫、代谢等生物过程[6-7]。有研究表明人胶质瘤U251细胞中核受体NR4A1经DIM-C-pPhOH(NR4A1拮抗剂)处理后,细胞的生长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均受到显著抑制[8]。

黄芩苷(baicalin)作为一种天然药物,是从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中分离提纯出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有抗癌、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氧化、解痉及保肝等作用[9-11]。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芩苷抗胶质瘤效果明显[12-13],但作用机制研究报道甚少。NR4A1基因是否是黄芩苷抗胶质瘤的一个调控基因,尚未检测到国内外相关报道。

本研究探讨黄芩苷作用于U251细胞,对其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以期为阐明黄芩苷抗人胶质瘤的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本实验室提供);胎牛血清(FBS)(141215,杭州天杭生物科技);DMEM高糖培养基(10569044,Thermofisher,USA);黄芩苷(HY-N0197,MCE);DIM-C-pPhOH(HY-112055,MCE);Penicillin-Streptomycin Solution,100X(15140122,Thermofisher,USA);D-Hanks(GNM14170,吉诺生物医药),CCK-8检测试剂盒(C0038,碧云天生物有限公司);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AO2001-02P-H,天津三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TRIpure Total RNA Extraction Reagent(EP013,ELK Biotechnology);All-in-one cDNA Synthesis SuperMix(B24403,Biotool,USA);SYBR Premix EX Taq(DRR041A,TAKARA);I-5TM2X High Fidelity Master Mix(I5HM-200,Molecular Cloning Laboratones);M-MLV Reverse Transcriptase(EQ002,ELK Biotechnology);10 mM dNTP MIX(EQ011,ELK Biotechnology);QuFast SYBR Green PCRMaster Mix(EQ001,ELK Biotechnology);倒置显微镜(IX51,OLYMPUS);酶标检测仪(DR-200Bs,Diatek);流式仪(FACSCalibur,BD);PCR仪(基因扩增仪TC-XP,杭州博日科技);荧光定量PCR仪(StepOne Real-Time PCR System,Life technologies);BIO-RADqRT-PCR仪(CFX ConnectTM Real-Time System)。

1.2 方法

1.2.1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自液氮中取出,解冻,加入10 mL DMEM培养基(含10 %FBS,1 %双抗)中培养,培养的条件为37 ℃、CO2(5.00%)培养箱恒温静置培养,24 h后换液。当细胞呈现单层致密状分布,且达到培养瓶贴壁面80.00%左右,PBS清洗,0.25%胰蛋白酶消化后1∶3传代培养。

1.2.2 CCK8检测细胞的存活情况

取对数生长期U251细胞,用胰蛋白酶进行消化处理,将其配成细胞悬液(浓度为1×105个/毫升);按10 000细胞/孔接种于96孔板,每孔加100 μL细胞悬液,置于CO2(5.00%)培养箱中,温度设定为37 ℃,培养24 h以贴壁。继续培养24 h后分别更换为100 μL无血清培养基(分别含黄芩苷50 μM、黄芩苷100 μM、黄芩苷150 μM),对照组更换为100 μL无血清培养基(含DMSO)。每个浓度的样本设6个重复。然后将CCK-8溶液按照10 μL/孔,加入所有孔中,再在培养箱中分别孵育24、48、72 h,用酶标仪测定波长450 nm处的光吸收值。

1.2.3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

U251细胞传代培养至6孔板中,待每孔细胞量为70%左右,PBS冲洗,加含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和DMSO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 h。

1.2.3.1 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对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DMSO)、黄芩苷50 μM组、黄芩苷100 μM组和黄芩苷150 μM组。按照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说明操作。

1.2.3.2 黄芩苷和DIM-C-pPhOH(NR4A1拮抗剂)对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DMSO)、黄芩苷150 μM和DIM-C-pPhOH组(10 μmol/L)。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操作。

上述各实验中的每组分别设置3个复孔。待按照上述各组处理细胞24 h后,胰酶消化收集细胞于流式管中,300×g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入事先4 ℃预冷的PBS 1 mL重新悬浮细胞,300×g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入沉淀用300 μL的Binding Buffer重悬。加入5 μL Annexin V-FITC,混匀后避光孵育10 min,接着加入5 μL Propidium iodide(PI),混匀后避光孵育5 min,然后在1 h内进行上机检测。

1.2.4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1.2.4.1 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U251细胞传代培养至6孔板中,实验分为对照组(DMSO)、黄芩苷50 μM组、黄芩苷100 μM组和黄芩苷150 μM组。每组设置3个复孔,分别按照上述浓度给药处理24 h。

1.2.4.2 黄芩苷和DIM-C-pPhOH(NR4A1拮抗剂)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U251细胞传代培养至6孔板中,实验分为对照组(DMSO)、黄芩苷150 μM和DIM-C-pPhOH组(10 μmol/L)。每组设置3个复孔,分别按照上述浓度给药处理24 h。

上述各组处理完毕后,收集各组细胞,用Trizol法抽提取各组细胞的总RNA,并测定其浓度(A260/A280)。加入All-in-one cDNA Synthesis SuperMix,分别按照25 ℃10 min、42 ℃30 min、85 ℃5 min的条件进行逆转录得到各处理组的cDNA样本。qRT-PCR扩增相关基因,人源的NR4A1上游引物ACAGTGCAGAAAAACGCCAA,下游引物GGACCAGGGAAGTGAGGAGAT;人源的PRDX1上游引物CAGGAAATGCTAAAATTGGGC,下游引物CTTAAATTCTTCTGCCCTATCACTG;人源的BCL2上游引物TGGGGTCATGTGTGTGGAGAG,下游引物AATCAAACAGAGGCCGCATG;人源的BAX上游引物CCGAGAGGTCTTTTTCCGAG,下游引物AGGGACATCAGTCGCTTCAGT;人源的KI67上游引物ACCAGAGGAAATTGTGGAGGAG,下游引物CCTCAGTCTTATTTTGGCGTCT;人源的PCNA上游引物GCGTGAACCTCACCAGTATGT,下游引物CTTTCTCCTGGTTTGGTGCTT;人源的GAPDH上游引物CATCATCCCTGCCTCTACTGG,下游引物GTGGGTGTCGCTGTTGAAGTC。qRT-PCR的扩增体系为:目的基因cDNA 2 μL,SYBR mix 5 μL,forwardprimer 0.3 μL,reverseprimer 0.3 μL,DEPCH2O 2.4 μL;Bio-rad RT-PCR检测系统设置反应条件为95 ℃10 min,95 ℃15 s,60 ℃1 min,40 Cycle。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GraphPad Software,San Diego,CA,USA)分析和绘制图表,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所得数据都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芩苷不同作用时间对U251细胞存活的影响

CCK8法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的存活,结果与各组对照组相比,黄芩苷对U251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黄芩苷浓度的增大,作用时间的延长,U251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其抑制作用更显著。

与各作用时间点的对照组相比,50 μM黄芩苷作用24、48和72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9.41%(P<0.05)、83.21%(P<0.05)和78.66%(P<0.01);100 μM黄芩苷作用24、48和72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4.82%(P<0.05)、63.63%(P<0.01)和55.07%(P<0.01);150 μM黄芩苷作用24、48和72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1.88%(P<0.01)、51.87%(P<0.001)和41.75%(P<0.001)。

与50 μM黄芩苷作用U251细胞24、48和72 h的各组比较,100 μM和150 μM黄芩苷作用24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下降14.59%(P<0.05)和27.53%(P<0.01);作用48 h后,分别下降19.58%(P<0.01)和31.34%(P<0.01);作用72 h后,分别下降23.59%(P<0.01)和36.91%(P<0.001),见图1。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黄芩苷作用U251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情况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黄芩苷浓度依赖性诱导了U251细胞的凋亡。即与对照组相比,50 μM、100 μM和150 μM作用于U251细胞24 h,细胞凋亡率呈现显著增高趋势,即分别为9.42%(P<0.05),12.81%(P<0.01)和27.83%(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150 μM黄芩苷组显著高于50 μM和100 μM黄芩苷组(P<0.001),见图2。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黄芩苷和DIM-C-pPhOH(NR4A1拮抗剂)作用U251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情况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50 μM黄芩苷和DIM-C-pPhOH(10 μmol/L)组显著诱导U251细胞的凋亡(P<0.001),凋亡率分别为28.60%(P<0.001)和25.89%(P<0.001),且黄芩苷组较DIM-C-pPhOH组更显著(P<0.05),见图3。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01;#表示与150 μM黄芩苷组比较P<0.05。

2.4 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黄芩苷作用U251细胞24 h后NR4A1和相关基因表达的情况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黄芩苷剂量依赖性抑制NR4A1、PRDX1、BCL2、KI67和PCNA的表达,然而剂量依赖性上调BAX的表达。即50、100和150 μM黄芩苷分别下调NR4A1的表达,17.34%(P<0.05),43.34%(P<0.01)和78.67%(P<0.001),见图4A。50、100和150 μM黄芩苷分别下调PRDX1的表达,28.00%(P<0.05),50.00%(P<0.01)和75.34%(P<0.001),见图4B。50、100和150 μM黄芩苷分别下调BCL2的表达,13.00%(P>0.05),32.00%(P<0.01)和71.67%(P<0.001),见图4C。50、100和150 μM黄芩苷分别上调BAX的表达,1.58倍(P<0.05),1.97倍(P<0.01)和2.34倍(P<0.001),见图4D。50、100 和150 μM黄芩苷分别下调KI67的表达,25.67%(P<0.05),44.67%(P<0.01)和60.00%(P<0.001),见图4E。50、100和150 μM黄芩苷分别下调PCNA的表达,19.00%(P<0.05),60.67%(P<0.01)和72.34%(P<0.001),见图4F。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01。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黄芩苷和DIM-C-pPhOH(NR4A1拮抗剂)作用U251细胞24 h后NR4A1和相关基因表达的情况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50 μM黄芩苷和DIM-C-pPhOH(10 μmol/L)分别抑制NR4A1、PRDX1、BCL2、KI67和PCNA的表达,然而上调BAX的表达,即150 μM黄芩苷和DIM-C-pPhOH(10 μmol/L)分别下调NR4A1的表达,64.00%(P<0.001)和24.67%(P<0.05),见图5A。150 μM黄芩苷和DIM-C-pPhOH(10 μmol/L)分别下调PRDX1的表达,72.00%(P<0.001)和48.00%(P<0.01),见图5B。150 μM黄芩苷和DIM-C-pPhOH(10 μmol/L)分别下调BCL2的表达,75.67%(P<0.001)和37.34%(P<0.01),见图5C。150 μM黄芩苷和DIM-C-pPhOH(10 μmol/L)分别上调BAX的表达,2.18倍(P<0.001)和2.03倍(P<0.001),见图5D。150 μM黄芩苷和DIM-C-pPhOH(10 μmol/L)分别下调KI67的表达,65.00%(P<0.001),和33.34%(P<0.01),见图5E。150 μM黄芩苷和DIM-C-pPhOH(10 μmol/L)分别下调PCNA的表达,80.00%(P<0.001)和52.00%(P<0.01),见图5F。与150 μM黄芩苷组比较,DIM-C-pPhOH(10 μmol/L)组较其分别抑制NR4A1、PRDX1、BCL2、KI67和PCNA的表达作用较弱,且对BAX上调表达的作用也较弱,见图5。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01;#表示与150 μM黄芩苷组比较P<0.05、##表示与150 μM黄芩苷组比较P<0.01。

3 讨 论

中药具有价廉、高效、低毒等特点,并且应用中药抗肿瘤已成肿瘤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黄芩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草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肿瘤等功效,黄芩苷作为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谱抗菌、抗炎、抗氧化和保护神经等多种药理作用[14]。另有研究也发现了黄芩苷可以抑制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和侵袭[15]。本实验中采用不同浓度的黄芩苷(50、100、150 μM)作用于U251细胞的不同时间段,CCK8检测结果发现,与各组对照组相比,黄芩苷对U251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黄芩苷浓度的增大,作用时间的延长,U251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其抑制作用更显著(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黄芩苷浓度依赖性诱导了U251细胞的凋亡(P<0.05)。

研究表明PRDX1作为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peroxiredoxins,PRDXs)家族中具有多种功能且较为关键的一种蛋白,具有抗氧化和分子伴侣功能,在多种肿瘤中过表达,与肿瘤的增殖、侵袭等紧密相关[16]。PCNA是一种酸性非组蛋白核蛋白,其表达水平与细胞周期发展进度相关,可作为肿瘤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用于判定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恶化程度[17]。PCNA的表达强度越高,胶质瘤的恶化程度越高[18]。KI67抗原常被作为肿瘤细胞增殖的标记蛋白,能够可靠地反映肿瘤增殖率,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呈正相关[19]。Bcl-2和Bax是与细胞凋亡紧密相关的蛋白,被凋亡信号刺激时,Bax与Bcl-2因子相互作用发挥促凋亡作用,当Bcl-2/Bax比值低时,促进细胞凋亡,当其比值高时,抑制细胞凋亡[20]。

本实验中黄芩苷明显抑制PRDX1、PCNA、KI67和BCL2的表达和诱导Bax的表达,表明黄芩苷通过对上述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而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

核受体NR4A1能够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存活、细胞周期、迁移和侵袭等[21]。已有研究发现NR4A1在肾脏、结肠、肺、胰腺和乳腺癌细胞系中被拮抗后,癌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并被诱导死亡[22-23]。本实验采用NR4A1的抑制剂DIM-C-pPhOH作用于U251细胞,与黄芩苷作用U251细胞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50 μM黄芩苷和DIM-C-pPhOH(10 μmol/L)组均显著诱导U251细胞的凋亡(P<0.001),然而黄芩苷组较DIM-C-pPhOH组更显著(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黄芩苷浓度依赖性抑制NR4A1的表达。结果提示,黄芩苷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作用可能与DIM-C-pPhOH作用类似,即通过抑制NR4A1的表达来实现。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机制,实验采用黄芩苷和DIM-C-pPhOH分别作用于U251细胞。发现NR4A1的表达被抑制,同时与增殖相关的PRDX1、KI67、PCNA基因表达均下调,与凋亡相关的Bcl-2基因表达下调而Bax基因表达上调;提示,增殖相关的PRDX1、KI67、PCNA基因和凋亡相关的Bcl-2、Bax基因与细胞内NR4A1的信号通路存在密切联系。本实验仅在体外基因水平上发现此变化,缺乏相应的蛋白水平的数据支撑。因此,实验后续在体外将进一步围绕NR4A1的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展开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方面的研究。同时,体外对黄芩苷如何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上调控NR4A1的表达仍需深入探究。总之,阐明NR4A1是黄芩苷抗U251细胞增殖的关键分子靶标,为黄芩苷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参考,同时为开发分子靶标的抗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猜你喜欢
人源黄芩胶质瘤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人源肾细胞(HEK293T)蛋白LGALS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人源性异种移植模型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人源性Rab38荧光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鉴定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P21和survivin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