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及施工措施研究

2023-12-29 06:58郭瑾昕
中州建设 2023年5期
关键词:绿地雨水绿化

郭瑾昕

(太原市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12)

交通绿化是城市的文明形象之一,也是搭建宜居环境的重要载体。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步伐的持续加快,城市交通流量日益饱和,不仅为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尾气污染,也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生活。针对这一情况,需要重点加强交通绿化的改造工程,使其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够有效加强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1 工程概况

该项目为山西省某市城区道路,沿线长度为11.8km,拥有一处高架互通立交,且途经多条主干道、多处居民住宅等。该项目主要包括桥下绿化带、互通景观、路侧绿带、机非分隔带、中央分隔带以及人行道绿化设计,总设计面积约为88hm2。绿化设计目标除了美化城市环境,还强调能够缓解当地交通流量对城市带来的噪声、尾气以及扬尘污染,以此体现城市的绿色发展理念。

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方案

该项目整体设计强调要兼顾道路的生态功能、交通功能以及美化功能,因此其设计方向主要集中在植物配置、海绵城市以及空间利用三个方面,力求在改善道路原有使用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生态效益,从而为城市居民打造理想的绿色出行环境。为此该项目在设计环节重点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2.1 植物配置

在植物造景方面采用乔、灌、草、花多层面结构配置,以确保增强道路景观层次感的同时,有效地将居民住宅区与交通道路分割开来,避免来往车流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同时在进行植物树种选择时,强调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并根据植物生长特性选择具有环保功能的树种进行搭配。如底层绿化以地被植物及整形篱类为主,选择对象主要强调生长速度快且对光照需求不强的植物,以便于能够弥补乔木、灌木生长缓慢同时下层空隙大的缺陷,如鸢尾、黑心菊、胶东卫矛篱、丁香篱等;第二层以亚乔木、灌木植物为主,其功能主要在于吸附车辆尾气中的有害气体,为此选择对象为当地乡土树种,如海棠类、榆叶梅、连翘等;第三层乔木植物要求不仅能够隔绝车辆噪声,同时还能够具备良好的防尘效果,因此选择对象需要具备密被绒毛、叶片密集、可分泌黏液、叶面粗糙等特点,为此主要在油松、白蜡以及国槐等乡土树种中进行选择。

以上植物配置方案不仅能够丰富道路景观的层次、季相变化,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工养护成本,能够体现出绿化项目良好的综合效益,并对城市环境起到有效美化作用。

2.2 海绵城市设计

该项目在设计中重点体现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具体措施为在人行道采用生态树池设计,同时对道路整体绿化带进行下凹式绿地改造,以此有效集储道路雨水,并在满足道路排水防涝需求的基础上,减少城市绿地对水资源的需求,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综合运用,减少人工养护成本。设计主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下沉式绿地深度计算

绿地的下沉深度关系其调蓄容积,若无法控制绿地的单位面积容积,不仅会造成雨水满溢的情况,同时也无法对雨水资源进行充分回收利用。为此在进行绿地下沉深度设计时,应首先结合当地自然降雨情况来确定路面的径流系数以及设计雨量,随后配合容积法来计算绿地的调蓄容积。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H 表示设计雨量,单位采用“mm”;

F 表示道路汇水面积,单位采用“hm2”;

φ 表示当地雨量径流系数;

V表示绿地调蓄容积。

其中,径流系数可以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的具体指标来进行计算,根据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位于358~621mm 的标准数值,能够确定在不同路面条件下的径流系数如表1 所示:

表1 山西省不同路面条件下的径流系数

同时该项目人行道同样采用透水设计,单侧宽度为2m。根据山西省海绵城市道路建设标准,该人行道的雨水径流控制率需要达到年径流总量的70%,因此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应为24.5mm。将各项数值分别代入到计算公式之后,便可以确定绿地的标准调蓄容积数值,并能够根据绿化带宽度以及道路红线宽度等具体数值来确定绿地下沉深度。

2.2.2 溢流式雨水口间距计算

为避免出现强降雨天气导致路面出现超标雨水径流,在进行海绵城市改造过程中还需要配合溢流式雨水口设计来增强道路过流能力,以确保能够及时将雨水排出路面。为此该项目中采用平箅式双箅雨水口设计,该雨水口能够消纳的最大雨水量为70L/s,同时绿地旁边的道路为双面坡结构,结合其实际情况可将雨水口间距设置为:

式中,F 表示道路汇水面积,单位采用“hm2”;

q 表示山西省的暴雨强度;

ψ 表示综和流量径流系数,该项目中取值为0.9;

P 表示设计重现期,该项目中取值为2 年;

t 表示设计降雨时长。

由此可以确定在不同道路红线条件下,路面的溢流式雨水口间距如表2 所示。

表2 不同道路红线条件下路面的溢流式雨水口间距 单位:m

2.3 桥下空间利用

该项目包含一处高架互通立交,为道路匝道与主桥交汇节点,桥下空间受到道路走向、桥体高度以及光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适合进行绿化植物覆盖。同时道路两侧居民住宅多为老旧小区,原有停车空间大多设置在道路两侧,不仅影响行人交通路况,也影响了城市美观。因此,该项目将道路两侧原有的停车区域转移到了桥下空间,并对空置出来的道路区域进行硬景铺装改造,以此配合绿化空间提升道路景观效果。同时原本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不仅有效扩大了居民停车空间,还实现了人行道路的人车分流设计,为附近居民提供了更为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有效促进城市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

3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环保施工措施

3.1 科学运用环保技术材料

该项目在建设期间为了提高绿色环保效益,在施工过程中主要以环保技术与材料为主。具体原则为在精准控制施工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新型技术来改善路面景观系统对能源的使用情况。同时设置资源循环利用装置,以确保能够充分体现工程项目的绿色理念。

首先,道路原有的灯具系统全部调整为太阳能发电装置,以此减少照明体系对电能的损耗情况,并提高道路两侧景观的夜间造景效果;其次,在对绿地进行海绵城市改造的基础上,同步设置暗沟来打造雨水集蓄系统,使自然降水或人工浇灌产生的水资源能够被有效收集起来,并用作道路两侧的喷泉造景装置;最后,在施工期间应尽可能选择环保施工材料,如道路部分硬景采用了防水砼与彩色聚氯乙烯涂料进行装饰,同时人行道铺装则采用仿石透水砖材料。如此不仅能够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街道美化效果。

3.2 重点开展土壤治理工作

在对该项目进行植物造景的过程中,现场作业人员提前采集了土壤样本进行检测,发现由于现场车流量过于密集,土壤在周围汽车尾气的影响下呈现酸性状态,无法满足造景植物的生长需求。若采取集中换土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仅会提高施工成本,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材料运输车辆的尾气排放,与该项目的环保施工理念不符。为此施工单位决定采用生物技术来改良现场土质,以确保能够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经检测,现场土壤pH 值为5.5~6,施工单位按照每公顷1000kg~1100kg 的标准在现场泼洒石灰粉,将其与土壤均匀搅拌之后,适当增加土壤的氮、磷、钾含量,以此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在此基础上采用紫花地丁作为绿地底层的栽种植物,紫花地丁作为一种天然绿肥地被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抗污染与抗烟尘能力,同时其根系较为发达,能够有效协调土壤中的水气,并且在生物体回归土壤之后可以有效改变土壤中的有机质,进而实现改良现场土壤环境的绿化目标。

3.3 合理采用大树移植技术

该项目在进行乔木、灌木栽植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植物移植技术作为施工手段。所选用的植物均为成熟期个体,乔木类植物则以胸径在15cm~25cm 作为标准。如此不仅能够增强植物的移植成活率,也能够快速发挥出街道景观的生态功能,使其能够起到净化空气、隔绝噪声以及防止扬尘的作用,有效体现出该项目的绿色环保设计理念。

施工期间工作人员需要提前在现场挖好土坑,土坑底部距地下水位需要保持0.5m~1.5m 距离,同时土坑规格需要以移植树种的土球大小作为标准,确保其直径大于土球60cm~80cm,高度大于土球20cm~30cm。植物到达现场之后需要先在土坑底部铺设一层20cm 厚的种植土,并施加适量的腐熟有机肥,将移植树木平稳吊入树坑之后,采用分层回填方式进行覆土,覆土高度达到土球高度2/3 后进行第一次浇水,树坑填满后进行第二次浇水并浇足灌透。同时覆土回填期间应按照“两踩一提苗”的方式进行种植,确保植物根系尽可能向下舒展,并增强土体的密实程度。

4 结语

本文基于绿色环保视角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及施工措施展开了讨论,强调设计和施工需要在科学进行植物配置的同时,进一步通过对现场的环境改造来增强道路景观的生态功能,从而在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之余,一并体现城市科学环保的发展观念。

猜你喜欢
绿地雨水绿化
农事 雨水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走进绿地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神奇的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