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视阈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12-30 04:48张广宇臧传锋
纺织科技进展 2023年9期
关键词:体系材料工程

任 煜,张 瑜,张 伟,张广宇,臧传锋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非织造材料是新兴材料工业分支,它源于纺织又超越纺织,糅合了纺织、造纸、皮革和塑料四大柔性材料加工技术,并充分结合和运用诸多现代高新技术,成为一种制备新型纤维集合体材料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非织造材料应用广泛,在航天技术、环境治理、农业技术、医用保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非织造产业被誉为“朝阳工业”。新兴非织造材料产业的发展急需大批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1-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其核心是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是否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入推进,已由原来单一国家的认证制度向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互认发展演变,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因此,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3-4]。

在工程教育理念引领下,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合理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建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产教融合,构建先进的互惠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建立“跟踪—评价—反馈—改进”多维协同的“持续改进”机制,以满足国家、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非织造专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1 工程教育认证视阈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是具有国际标准和规范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的基本原则是要求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切实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核心是以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工程认证为载体推动工科专业改革,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5-6]。但是传统教育基本理念落后,仍以“教”为中心,面向学生培养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不能有效适应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造成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满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1 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供需系统性失调

地方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在社会、学校、学生构成的大系统中,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的融合度不高。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及时准确把握社会和企业快速变化对人才的需要,培养人才的规格与社会用人的标准不一致;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造成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导致毕业生需要较长的过渡期[7]。

1.2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缺失

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体系、方法体系与支撑保障条件建设上普遍存在要素缺失与协同性不高的结构性缺失问题。首先,在学校教育理念及层次体系上,缺乏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培养方向不够明确;其次,缺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实践、自我改善等个性化的方法,因而影响了工程教育及学生成长的效率和效果;人才培养保障条件缺少有效支撑,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率及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形成了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人难”的两难窘境[8]。

1.3 教学体系改革滞后于工程教育发展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更新换代,原有的教学体系未能完整而系统地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导致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滞后。在课程设置方面,传统教学体系主要基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未能兼顾学生毕业时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关注“学习对象”,忽略学生“学习成果”,未能以核心知识体系建构和素质能力养成为导向开展教学;再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互动浅尝辄止,学生被动学习多于主动思考;从教学评价角度看,传统教学体系评价多以各种考试成绩分数为主,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且缺乏有效反馈和改进措施。

2 工程教育认证视阈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内涵为指导,构建特色鲜明、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职业能力为引领、实践创新为重点、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工程教育理念,从知识、能力、素质3方面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并构建特色鲜明、适应多学科交叉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规范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并基于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评价,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反馈,进而对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进行持续改进。

2.1 制定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近十多年来,世界非织造产业的生产、贸易和创新都保持非常旺盛的局面。但是我国非织造行业在技术水平、纤维原料、应用领域拓展等方面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非织造行业的提质增效急需大量创新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供给。围绕《中国制造2025》《2020建设纺织强国纲要》《江苏省“十三五”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立足南通,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传承张謇“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理念,发挥学科优势,制定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具有新工科特色和工匠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9]。

2.2 构建跨领域全覆盖的“多链协同”专业教学体系

秉承张謇“父教育,母实业”思想,通过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统筹兼顾课程要素和生产要素,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创造了“做中学”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条件和实习实训平台,构建非织造专业跨领域全覆盖“多链协同”的创新教学体系。针对现代非织造产业特点,通过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以纤维材料为主线的“技术链”课程模块和强化工程能力的“产业链”实践体系。将产业案例及新材料创新成果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了学科融合、多维度、产教深度融合“创新链”的非织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共建了校内外产教融合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实践类课程,把“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和实践活动。

2.3 打造互惠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我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产学研发展的最新阶段。协同创新的目标是汇聚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创新资源,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进而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0]。根据本专业的行业急需特色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需求,围绕OBE 教育理念,企业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逆向设计构建了与人才培养定位相符、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强调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开设《非织造学》《非织造材料设计与产品开发》《非织造布性能与测试》《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10门校企联合课程,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教学时数占总教学学时的比例达到30.5%。邀请校外指导教师进校授课,将创新工程教育理念、行业发展状况、企业工程实际和国际先进经验融入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多行业融合、多领域应用的特征,打造深度产教融合应用型一流课程。

2.4 建立“跟踪—评价—反馈—改进”多维协同的“持续改进”机制

工程专业认证OBE 理念要求将质量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唤起每个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形成自省、自律、自查和自纠的质量自觉,并建立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质量运行与保障机制。构建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需要把握3个基本要素,即目标达成导向、闭环运行和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11-12]。以实现专业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建立切实可行的跟踪、评价、反馈和改进的“持续改进”机制,具体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社会评价机制;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反馈,周期性对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多维协同的周期性评价体系闭环管理模式,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成效

经过近10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通过教育理念、方法、体系及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借助工程教育体系的先进性、适用性,并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与特殊需要,构建了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引领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江苏省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现代家纺产业学院等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教学模式改革。拥有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2个、省部级7个;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部级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及一等奖5项;建设教学资源国家级1项、省部级6项;形成省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优秀教材1项,省级教材2项。近3 年就业率达100%,升学率逐年递增,位于同类高校、专业前列。

依托江苏丽洋新材料、浙江金三发集团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功能,让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专业教学中充分融入非织造产业元素,实现产教融合。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完成非织造加工方法、加工设备、加工工艺、非织造产品设计与开发、测试与分析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研发工作、技术改造等情况,并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实践平台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学生获国家及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3项(含校企合作项目7项);获全国及江苏省“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非织造材料类大赛等国家及省部级大赛奖项23项。

4 结束语

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现有专业的升级改造,实现专业内涵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助力“中国制造2025”,同时也为相关专业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体系材料工程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子午工程
材料
工程
工程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