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井冈山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2023-12-30 07:51康凤云刘宁
老区建设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革命文化文化自信

康凤云 刘宁

[摘 要]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时期熔铸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着力点。它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注入红色血脉,提供强大感召力,奠定实践基础。以井冈山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提亮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鲜红底色,厚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红色底蕴,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铸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根基。高校以井冈山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应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守正创新,从而增强井冈山精神的红色价值引领力、文化自信内驱力和革命文化向心力。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文化自信;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中图分类号]G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3)11-0015-09

[作者简介]康凤云,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宁,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21VSZ003);华中师范大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专项支持计划”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SZZX202316);华中师范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革故鼎新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其中,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提炼和升华,是革命文化中最核心的特质。井冈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位列第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时期熔铸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红色底气。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造者与见证者,他们文化自信的坚定程度决定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也影响着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程度。因此,以井冈山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与弘扬革命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以井冈山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

井冈山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意志和品格,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注入红色血脉、提供强大感召力、奠定实践基础。在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传承与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培育文化自信相互契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井冈山精神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注入红色血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2]井冈山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土壤,在积极应对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以及中国革命发展大潮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熔铸成为引领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典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与时俱进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的不同发展阶段持续发挥跨越时空的革命文化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3]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革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注入了鲜红底色。它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苦难篇章,也铺垫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辉煌成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同时,多元的地域文化对于井冈山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庐陵文化、湖湘文化和客家文化。这些地域文化中“忠贞爱国、舍生取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深刻影响并形成了井冈山精神中“为主义而牺牲”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爱国情怀以及“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同时,井冈山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可以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因此,井冈山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和品格,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不懈求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续写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创造,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注入了红色血脉。

(二)井冈山精神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强大感召力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血泪史。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群众以巨大的牺牲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凝聚形成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当年,革命先烈在江西这块红色热土洒下了革命的火种,收获了工农大众的信赖与支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在经历深刻调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话语”“中国方案”越来越多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沉着冷静应对国际和国内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然而,伴随着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地缘政治博弈日趋加剧,全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且复杂多变,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加剧。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5]因此,为了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发展进步、人民富裕幸福的大好发展局面,就需要拥有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在国际舞台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切实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井冈山精神彰显的坚定执着、敢闯敢拼、实事求是的信念和品格,歷经岁月磨砺,更加焕发生机和活力,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强大感召力和持久动力,引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继续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三)井冈山精神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奠定实践基础

客观事实最具有说服力。井冈山精神中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时期的实践探索。这些有益的实践探索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党和革命事业的危机时刻,“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然而,各地城市武装起义的相继受挫让他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国民党反动派在城市的统治力量异常强大。在此关键时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工农红军率先在井冈山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依靠广大群众,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井冈山道路。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革命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以農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思想,提出和发展了“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建党建军思想,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成功实践。[6]他写下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中国革命发展形势的清醒思考和对于如何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清晰认识。毋庸置疑,井冈山精神的生成源自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最迫切、最响亮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斗争方向及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井冈山时期的初心和使命,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道路上凝精神、聚民心、闯新路。这些井冈山时期进行的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阶段打下了实践基础,为毛泽东思想的孕育和成熟提供了理论积淀,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以井冈山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井冈山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7]。以井冈山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提亮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鲜红底色;有助于厚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红色底蕴;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有助于铸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根基。

(一)提亮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鲜红底色

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的强大信念有助于提亮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鲜红底色。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井冈山时期,井冈山军民先后历经敌人四次“进剿”、三次“会剿”,物质条件极度艰苦,斗争环境异常险恶。边界六县一山牺牲的革命烈士共有4.8万余人。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计有15744人,无名烈士却有3万余人。[8]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他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在重重白色恐怖和围困中毫不退缩、百折不挠?唯有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念才能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一次次从血泊中站起来,掩埋好战友的遗体重新出发;一次次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精神的动力源于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源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的忠诚责任。[9]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人民的期望和民族的未来,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脚踏实地、顶天立地,始终保持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战胜艰难困苦,应对风险挑战。井冈山精神闪耀的理想信念光芒指引着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步步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最终迎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胜利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井冈山精神历经时代变迁,仍可以跨越时空为党和人民奋勇前行提供坚定的精神指引及强大的精神动能,持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0]新时代大学生出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的重要历史阶段。因此,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材施教,依据新的时代条件和主体特点,将井冈山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传承与弘扬革命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铸牢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

(二)厚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红色底蕴

井冈山精神艰苦奋斗攻难关的优良作风有助于厚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红色底蕴。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伴随着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亿万中国人民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苦苦探寻、上下求索。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不惧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和血腥镇压,在井冈山异常艰苦的生存环境和斗争条件下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根据地。因井冈山斗争实践而孕育产生的井冈山精神,饱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探索,也展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这批年轻人为了革命成功,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例如,张子清牺牲时年仅28岁,王尔琢、贺国中牺牲时年仅25岁,萧劲牺牲时年仅23岁,等等。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不畏难,不怕险,在井冈山吃野菜、穿单衣、睡稻草,始终坚定执着追理想,艰苦奋斗攻难关,为中国革命成功寻找正确的方向,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振兴寻找正确的出路。井冈山时期形成的艰苦奋斗攻难关的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标识和政治本色。新时代要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抵御风险挑战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11]因此,以井冈山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磨砺艰苦创业的意志品质,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形成优良的品格、风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化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强烈时代责任感。

(三)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的胆识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工作重心是在城市发展工人运动,旨在模仿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模式夺取国家政权。然而,1840年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全然不同。西方列强与封建军阀割据势力相互勾结,各方力量盘根错节,各自打着算盘。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城市武装起义均遭受严重挫折。1927年9月,秋收起义爆发。然而,几路起义部队接连受挫。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果断带领部队“上山”,将武装力量转入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来保存革命的“星星之火”。这一举措首次打破了当时党内将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和教条化的错误导向,迈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勇闯新路的划时代意义步伐。如今,井冈山精神中敢闯敢拼的胆识和气魄历经时光淬炼已化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开拓精神,继续指引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守正”意味着在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奋斗征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拒绝改革和创新的国家及民族必将隔绝于时代潮流之外,落后于时代发展,最终难以避免被历史淘汰。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也是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传承井冈山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不忘革命先辈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将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守正不渝,创新不止,是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召唤,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12]

(四)铸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根基

井冈山精神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价值观有助于铸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根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3]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作为井冈山斗争的中坚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分析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有很好的群众”[14]。井冈山时期的革命斗争是异常激烈和残酷的。毛泽东同志在向中央提交的报告中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问题时指出,“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15]。井冈山时期,党和红军一开始就把“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通过多种方式激发群众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热情和行动,把分散的民众转化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16]人民群众是井冈山斗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之基。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就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站稳脚跟、施展抱负,闯出一番新的天地。井冈山精神饱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家国的责任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现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追求。青年大学生在以强烈的文化自信构筑文化复兴、文化强国的新时代征程中,应始终不忘人民至上的初心和使命和价值追求。

三、以井冈山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进路

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涵养与底气,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大学生渴望发展、渴望进步的底气,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青春力量。高校以井冈山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要正本清源,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井冈山精神的红色价值引领力;固本培元,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实践增强井冈山精神的文化自信内驱力;守正创新,以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强化井冈山精神的文化自信向心力。

(一)以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教育提升井冈山精神的红色价值引领力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披着学术和历史的外衣,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来势汹汹,直接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对于历史史实的判断。他们通过一些精心剪辑的“段子”和视频,恶意散播错误的历史观,以肯定支流的形式否定主流,鼓噪革命传统“过时论”“僵化论”,刻意丑化革命先烈的形象,歪曲消解崇高,抹黑先进模范及事迹。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是想通过主观个案的展示,通过个体性叙事来演绎整体的历史,从而达到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否定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合法性的目的。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17]。井冈山时期的斗争历史和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的壮丽篇章,反映了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战的历程,其历史史实、实践磨砺和理论凝练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力量之基、精神之源。高校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以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高校应充分利用好井冈山精神这一革命文化宝库,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涵养红色正气,赓续红色血脉,以强烈的红色文化底气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与危害,“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18]。要着力强化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学习与领悟,学会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提升红色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实践增强井冈山精神的文化自信内驱力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同学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19]高校在办学育人中有效利用井冈山精神的文化自信内驱力,对于高校落实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提供了价值引领和实践遵循。换而言之,高校应高度重视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充分激发其文化自信内驱力,以此来固本培元,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首先,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明确井冈山精神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重要定位,将其有效融入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校风学风的建设中始终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思维意识,为后辈接续传承井冈山精神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其次,当代大学生只有充分认知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认可井冈山精神的革命文化精髓,认同井冈山精神的革命文化价值,才能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内驱力传承井冈山精神,让井冈山精神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焕发新的时代光芒。高校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应着力深化大学生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化大学生对井冈山精神的体验、认知和认同。具体而言,高校应教育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要义,重视大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特点及关注热点,引导大学生增强弘扬井冈山精神的自觉和自信,守正传承井冈山精神的红色基因。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带领大学生深入学习领悟井冈山精神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的同时,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纳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之中。以第二课堂为辅助,设计符合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带领大学生传承和践行井冈山精神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第三,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及实践应注重在大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红色文化滋养初心,以革命精神引领新的时代使命。要讲好井冈山时期党的故事、革命斗争的故事、革命先烈的故事。在重要节庆日和时间节点,结合国际国内的热点事件,将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得更为生动,更具针对性。

(三)以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强化井冈山精神的革命文化向心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20]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短视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媒体和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传播载体和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便捷化和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和快捷,但也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及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应当注意到,新兴媒体传播的价值和观点对尚处于“拔节育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力。高校应高度重视新兴媒体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将其有效融入以井冈山精神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以创新强化育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1]高校应深入挖掘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借助新兴媒体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文化元素和传播符号呈现,推动其广泛传播以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使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起到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的作用。其次,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特征,充实和完善传统的井冈山精神教育模式与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三,因势利导,借助网络智能化技术将井冈山革命遗迹、红色文物和博物馆展览等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模拟再现,有力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使线下课堂讲授和线上虚拟体验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01).

[4]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習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1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7][10][1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9]康凤云,廖斌.理论、价值与路径: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重维度[J].苏区研究,2022,(3).

[11]林敏建.文化自信视阈下推动瓯越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赜[J].老区建设,2023,(5).

[12]杜仕菊,谭秋盈.井冈山精神涵养当代青年成长的逻辑理路[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1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9]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20]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N].光明日报,2023-08-29(08).

[2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Cultivat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Jinggangshan Spirit

Kang Fengyun Liu Ning

Abstract: The Jinggangshan Spirit is a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forg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during the Jinggangshan period, a powerful spiritual driving forces that inspire the Chinese nation to mak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also an important focu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It injects red blood into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provides a strong appeal,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practice.  Cultivat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Jinggangshan Spirit will help to brighten the bright red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ickly cultivate the red heritage, enhance the powerful confidence, and solidify the valu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ies should cultivat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Jinggangshan Spirit, which should be rooted and innovativ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ading force in the red value, the driving force i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revolutionary cultural centripetal force of the Jinggangshan Spirit.

Key words:  The Jinggangshan Spirit; Cultural confidence; Revolutionary culture;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PC

[責任编辑:李佳佳]

猜你喜欢
井冈山精神革命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试析习近平总书记对井冈山精神的最新阐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奉献精神研究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