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及多维教育路径刍探

2024-01-01 08:04李瑞琪
成才之路 2023年35期
关键词:幸福观子女大学生

李瑞琪

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当今时代,部分大学生的幸福观存在忽略精神追求、以金钱物质富足为幸福,忘却奋斗创造、以沉溺安逸享受为幸福,缺失集体意识、以实现个人幸福为幸福,不顾体验过程、以实现最终目的为幸福等问题。文章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角度剖析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所存问题的原因,并深入探究相应的教育路径,以期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问题;教育路径;精神追求;个人层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5-0041-04

“幸福,是人生命的终极价值。”[1]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但是每个人对幸福的认知却不尽相同。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观点和态度,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幸福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于“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等问题的看法。拥有正确的幸福观是获得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他们是否拥有正确的幸福观关系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效。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还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1.忽略精神追求,以金钱物质富足为幸福

真正的幸福既包括物质幸福又包括精神幸福,二者缺一不可。人是现实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要使人类幸福,首先要满足人类物质方面的需求,才能进一步实现人类精神幸福。精神幸福是更高层次、更富内涵的幸福追求,精神幸福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并不是说物质条件越富足,就越能获得精神幸福。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生活条件富裕的人,也会感到不幸福,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物质幸福的过程中忽略精神幸福的重要性。少数大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问题,其幸福观显现出物欲化倾向,他们认为拥有金钱便拥有一切,并由此产生拜金主义、攀比心理等不良观念。物质幸福固然重要,但单纯的物质享受所带来的幸福感是短暂的,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就会陷入空虚、迷茫的境地,而精神幸福才是更加深远、更为持久的幸福。只有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2]。

2.忘却奋斗创造,以沉溺安逸享受为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3]当前,部分大学生忘却了奋斗,以沉溺于安逸享受为幸福,只知享受幸福,却不去创造幸福。首先,部分大学生升入大学之后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便逐渐滋生出“躺平”“泛娱乐主义”等观念,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中沉溺于游戏、短视频等能够带来短暂快乐的娱乐形式,忘却奋斗创造的重要性及奋斗所带来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只有奋斗,才能收获更加美好的未来,大学生只有不断奋斗和前进,才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部分大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享受着当前的美好幸福生活却不思进取,这不仅是缺乏忧患意识的表现,也是安于享受、忘却奋斗的表现。此外,部分大学生在创造幸福方面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他们想要创造幸福却不知如何落实到行动中,只会空想却缺乏创造幸福的能力。只享受、不奋斗不是真正的幸福,只空想、不付诸实际行动也不会获得幸福。

3.缺失集体意识,以实现个人幸福为幸福

当前,个别大学生持有精致利己主义思想,万事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身得利不惜牺牲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重视实现个人幸福,轻视甚至忽视实现社会幸福、集体幸福。他们没能辩证分析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之间的关系,没能对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个人幸福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幸福息息相关,“个体幸福是社会幸福的有机构成,社会幸福是个体幸福的总体集合,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4]。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应兼顾社会幸福,具备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4.不顾体验过程,以实现最终目的为幸福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使得一些大学生的幸福观念产生功利化倾向,导致他们做事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会使得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一旦因为做某件事没有达到理想目的,就会陷入失落而难以自拔。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同等重要,在看结果的同时也应该多多感受过程所带来的幸福感,人生如同一场漫长的旅程,到达目的地固然重要,但沿途的风景所带来的快乐也是无可取代的。

1.自身因素

首先,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加之缺少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而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走向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道路。其次,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修养,面对利益诱惑时难以坚守道德底线,为实现自己的幸福目标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再次,在不同的成长经历下所产生的幸福观是不同的,例如在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精致利己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突出,缺乏集体观念。最后,部分大学生缺乏实干精神与奋斗意识,实践能力不足,安于享受而不奋斗,只空谈而不付诸行动。

2.朋辈因素

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易受身边同学、朋友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例如,如果一个大学生的同学、朋友存在拜金主义倾向,并且把物质条件好坏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准,长此以往,他就容易跟风,产生虚荣心,甚至产生拜金主义等錯误思想。同理,如果他的朋友爱奋斗、爱创造,拥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会带动他不断前进,助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3.家庭因素

首先,部分家庭对幸福观教育缺乏重视。部分家长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德育,只看分数而忽视道德品行培养,这既不利于子女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容易使子女产生以实现最终目的为幸福而忽视过程幸福的错误幸福观。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没有承担起自身对子女的教育责任。部分家长对子女物质层面的需求有求必应,却忽略对子女精神世界的创建,不利于子女良好幸福观的树立。其次,“家庭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对每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5]子女价值观念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联系密切,父母的不良幸福观会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侵蚀子女的思想,使其产生错误的观念。最后,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子女正确幸福观的树立。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幸福与爱,这有利于他们去创造幸福、传播快乐。反之,如果父母关系冷漠,子女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关怀与爱,就容易产生错误的幸福观念。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同样会对子女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其奋斗精神、创造能力的养成。

4.学校因素

首先,部分高校重智育、轻德育,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培养,既不设置幸福观教育相关课程,也不开设幸福观教育相关讲座,使得学生在树立幸福观念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育引导。其次,幸福观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幸福观教育与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紧密相连,其内涵丰富,包括“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等众多内容,而当前部分高校的幸福观教育内容十分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幸福观教育内容。最后,部分高校的幸福观教育方式缺乏创新。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还停留为单方理论灌输的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激情。

5.社会因素

首先,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念,其思想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而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尤其在当今社会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范围不断增大,但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的开展有时并不十分及时、全面、深入、有效,因此一些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就容易进入一些大学生的视野,对其价值观念造成负面影响。其次,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环境严峻,就业压力大,遇到困难时容易陷入失落与沮丧,感受不到幸福,甚至会产生功利化、物质化的不良幸福观。

1.个人层面

(1)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第一,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使自己在面对不同的社会思潮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自觉摒弃错误观念,抵制不良诱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第二,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大学生应时刻用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做损害他人与集体利益的事,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增长其见识,积累其经验,使其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还可以提升大学生发现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能力,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其集体意识,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爱。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收获幸福、创造幸福。

(3)谨慎交友,理性择友。大学生的幸福观易受身边朋友、同学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结识拥有良好幸福观的朋友,其幸福观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向的引导。反之,朋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会对大学生产生错误引导。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应谨慎交友,理性地选择朋友,向拥有良好价值观念的朋友学习,远离持有不良幸福观的人。

2.家庭方面

(1)加强幸福观教育引导。要使子女形成正确的幸福观,父母就应承担起教育引导的责任。第一,应重视对子女的幸福观教育,在日常生活和点滴小事中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幸福观,不应只看分数、看成绩,也不能总是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而应积极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丰富其精神世界。第二,家长应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家长应自觉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尽己所能为社会、为大众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子女树立榜样。第三,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应做到不溺爱、不娇纵,在子女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给予安慰和支持,鼓励子女去实践、去创造、去奋斗、去分享,提高其实践能力,培养其奋斗意识。

(2)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子女形成良好幸福观的条件。父母应多关心、爱护子女,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多给予其温暖和关爱,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使其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3.学校方面

(1)创新幸福观教育方式。首先,幸福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育应打破单方理论灌输的传统,师生之间应增强互动,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发表自身意见的机会,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幸福观念,进而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幸福观教育。其次,幸福观教育不应该只存在于课堂上,学校应开设有关幸福观教育的讲座,开展关于幸福观教育的团体活动,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开展榜样教育,树立品质典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树立良好的幸福观。最后,实践出真知,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教育,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幸福、创造幸福,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义工活动,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奋斗意识。

(2)丰富幸福观教育内容。“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体现着幸福观教育的性质,蕴含着幸福观教育的目的。”[6]不断丰富幸福观教育内容,使之具备科学性、完整性十分重要。第一,关于幸福观教育,高校应形成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完整性的教育内容,将其与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在进行幸福观教育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不断丰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第二,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习近平奮斗幸福观教育,帮助学生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奋斗意识与集体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3)優化教师队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优化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路径中的关键一环。首先,在教师的选拔聘任过程中,应该严格考察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及价值观念等,为大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做好保障。其次,应当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考察,并对其教学能力、专业素养、价值观念等进行考核与培训,时常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思想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师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优化教师队伍。最后,应适当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的幸福感,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与教学责任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第一,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与抗挫折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助力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育。第二,应开设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论坛,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团活动、小组活动,在宣传栏、公众号、校园报上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第三,学校应该创建心理咨询平台,优化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为大学生及时提供科学的教育与引导,在大学生追求幸福而遭受挫折时及时进行安慰与鼓励,在大学生陷入迷茫、空虚、失落时进行调节与帮助,并引导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从而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发现幸福、感知幸福的能力。

4.社会方面

(1)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第一,大众媒体要起到正向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正确的幸福观念,树立榜样模范,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净化,抵制不良信息的出现和传播,为大学生良好幸福观的形成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二,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产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服务,生产能够传递正确幸福观的文化产品,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2)创建良好的就业平台,提供多元的创业帮助。第一,“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衔接社会的一个关键。”[7]社会各界应合力为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大学生了解更多招聘信息,以便他们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就业选择,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第二,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创业帮扶政策,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帮助,如启动资金、生产设备、技术指导等,以帮助更多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这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创造能力,还可以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幸福观不仅关系着其个人的发展,还关系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应从多个维度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还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万庆.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

[2]任小琴.新时代大中小学“幸福观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23(02):51-55.

[3]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2-15(01).

[4]杨谷文.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22.

[5]李平,仝立强,魏垚.90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引导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02):99-103.

[6]杨桢.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22.

[7]陈伯玉.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大学,2021.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 Outlook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 Path

Li Ruiqi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Jilin 132012, China)

Abstract: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oday’s era, some college students’ concept of happiness has problems such as neglecting spiritual pursuits, using money and material wealth as happiness, forgetting to strive and create, indulging in comfort and enjoyment as happiness, lacking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realizing personal happiness as happiness, disregarding the experience process, and achieving the ultimate goal as happines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ncept of happines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uch as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nd delves into corresponding educational paths to help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happines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 outlook; problem; education path; spiritual pursuit;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family aspect;in termsofschools;socialaspects

猜你喜欢
幸福观子女大学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