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鼎锓二翰林校正句解评释孔子家语正印》评语的特色与价值

2024-01-01 13:25
潍坊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家语评语正文

杨 洁

(潍坊学院 文史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在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的视野和背景下,海外珍本、善本得以回归,2017 年由《子海珍本编》影印出版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代顾锡畴注本《鼎锓二翰林校正句解评释孔子家语正印》三卷(简称《孔子家语正印》),2020 年文物出版社再次影印出版。此版本目前在国内尚未发现,属《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著录之作,此前研究者的著述中也从未提及该版本,实为孤本秘籍,具有很高的整理、研究价值。

一、《孔子家语正印》版本特点与价值

《孔子家语正印》是一部产生于明代的《孔子家语》的重要注评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天启三年(1623)怡庆堂余完初刻本,2017 年由《子海珍本编》影印出版。经核查,不见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非常珍贵。《孔子家语正印》由翰林院编修文震孟作序,明代礼部尚书顾锡畴注释,孔子第六十三代孙、翰林院编修孔贞运评论。解析题目之意,“锓”为雕刻;“二翰林”意指评语者孔贞运和序文作者文震孟,二人都担任过明代翰林院编修;“校正句解评释”意为校对、逐句注解和评释;“正印”即正宗;题目意思为:由二翰林按照《孔子家语》正宗传本进行校正、逐句注解和评释的雕刻最为精美的《孔子家语》版本。全书正文共3 卷44 篇(自相鲁第一至弟子解四十四),正文之前有序文1篇,反映孔子生平重大事件的版画20 幅,及“先圣世系”“先圣履历”等5 篇。正文在《孔子家语》原文的基础上,用双行小字进行详细的句解注释,同时上方对应原句处评述。刊版者为怡庆堂,万历天启间刻书多种,当为建阳地方书坊。

《孔子家语正印》版本完整精美。《孔子家语》在流传过程中,版本较多,但善本较少。《孔子家语正印》内容丰富,刻印精美,顾锡畴、孔贞运的注评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及价值观念, 文震孟的抄本序言体现了一种洒脱自如的劲健美,有碑文特点。其书法源自家传,造诣深厚,较曾祖文徵明的秀雅遒劲更显转折方劲。序言之后20 幅反映孔子生平重大事件的版画笔法纯熟、清秀逸美、极具表现力。正文板式设计合理,原文单行大字,注释双行小字,同时以分框形式在原句上方评论,工整秀美,刻印规范。

《孔子家语正印》的一大成就,体现在评语的数量多,价值高。评者孔贞运是明朝后期上层士人,具有一定政治背景,带有儒家正直文人的思想特点,代表了高洁正直的官场清流。其评语含蕴深刻,渗透了深厚的儒家观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士人的文化心理和思想学术水平,在《孔子家语》评林中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二、评语的作用

《孔子家语正印》评语丰富深刻,发挥了包括疏通句意、阐述观点、注释字词、校正误字、补充内容、深化思想、概述写法等多方面作用,以下具体分析之:

疏通句意,解释字词。大部分评语解释说明句意,有的也注释字词。如“五刑解第三十”评曰:“《谊传》:加,当作行,谓系引而行也。其下又有‘其中罪者,闻命而自弛,君不使人颈盭而加之也’二十字,此盖阙‘中罪’一节而误也。弛,废也。颈盭者,师古曰:‘以受盭其颈而加刀锯’,则又甚于执缚系引矣。”解释了“加”“弛”之意。又如“辩政第十四”,评语对台、榭、苑囿加以注释,其云:“筑土曰台,有木曰榭,苑囿者,繁育花木鸟兽之所也。”

补充正文内容。评语借鉴其他版本,补充正文的不足。如“颜回第十八”,东野毕善御,颜回预言马必佚失,鲁定公询问缘由,颜回加以解释。篇中未叙预言应验与否,评语补出,其云:“当回之对定公,公不悦其言,谓左右曰:‘君子诬人也。’及退三日,复来讯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因召回。即其事也。”这段内容《孔子家语正印》无,而黄鲁曾本和何孟春本皆有,孔贞运可能参照了其他版本,于是以评语形式添加,使叙事更加完整。再如“观周第十一”叙述孔子听说老子博古知今,与敬叔一起到周地拜访问道。问道过程仅概述“问礼于老聃”。评语增添细节,详述老子的谆谆教导:“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吾闻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皆无益于子之身。①“益”,底本作“色”。吾之所告子者,如此而已。”使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呈现出来。

评语延伸总结正文提到的情况,或提供另一种说法。如“在厄第二十”叙述了曾子不受鲁君官职之事,评语则延伸概述出孔门未仕之人,“孔门之不愿仕者,闵子、曾子、漆雕开数人而已”。再如“屈节解第三十七”叙述齐国田常许诺暂缓伐鲁,等待子贡游说吴国,再转而伐吴。评语曰:“此言田常不纳子贡之说,竟加兵伐鲁,《传》云:‘即日移兵伐吴。’未知孰是。”引用《左传》为正文提供更多甚至相左的说法,扩大读者视野,但并未考证判断。

评语通过议论提出个人观点,深化正文思想。如“辩政第十四”评语:“楚有萍实之谣者,齐有商羊之谣,何独于夫子而闻之,而齐楚之民未闻?传此事盖夫子之至诚如神,能知人之不知,特借童谣以证真言之有稽耳。”孔贞运没有局限于提出疑问“何独于夫子而闻之,而齐楚之民未闻?”而是继之给以解答,一方面深化了正文思想,指出孔子“至诚如神”,另一方面揭示写作方法及用意,乃“借童谣以证真言之有验”。评语还对时事发表议论,直接表达看法。如“在厄第二十”,“按:危邦不入,夫子何依,依于陈、蔡间欤?盖圣人之心,犹之天然,苟可以仕削弱,非所计也。其万物一体、四海一家之心,可想见矣。若夫危邦不入之言,乃为未至于圣者立法耳。圣人体道之大权,则不可执此以议之也。”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被困陈、蔡,如果为自身利益考虑,则应该“危邦不入”。评论揭示出圣人之所以不同凡人,就在于有天然的圣人之心,并认为此事表现了圣人追求政治理想的矢志不渝精神。

评语提示写作方法。如“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云:“子夏问曰:‘官于大夫,既升于公,而反为之服,礼与?’”评曰:“再用子夏一问,更发一番议论。”分析正文写法,点明“子夏问”这一情节引发议论的特殊作用。又如“儒行解第五”,评曰:“以席珍喻自重,最为切当。”提示读者正文使用了比喻手法。类似的还有“致思第八”,“以风、木为喻,最亲切有味。”可见评语不只从内容层面,也从构思、写法等形式方面探讨分析,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评论和总结。

有的评语校正文中误字,订正讹误。如“曲礼子贡问第三十九”之“形还葬”,评曰:“还,当作旋,言即葬也。”此处评语出校语,纠正误字。有的评语订正古籍中的讹误之处,如“终记解第四十三”叙述孔子“遂寝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三矣”。评曰:“按《史记》,孔子七十四岁壬戌,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也,是年四月丁巳夜,孔子梦坐两楹之间,而见陈奠,知其为将亡之征也。明日戊午,孔子蚤坐,有‘泰山、梁木’之歌,语子贡以坐奠之梦。寝疾,七日而卒,乃四月十八日乙丑午时也。按,《左传》作‘己丑日,孔子卒’。然是年四月戊申朔,有‘乙丑’,无‘己丑’。盖‘己’与‘乙’相近,误书耳。”通过对孔子去世时间的考证,认为《左传》所记“己丑”应为“乙丑”之误,属字体形近而讹。

三、评语的写作手法

《孔子家语正印》并不是平铺直叙地直接评论,而是使用按语、引用典籍、运用比喻、使用迭音词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以按语方式发表议论,提出个人观点。如“执辔第二十五”:“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评曰:“按:内史掌王之八柄,以辅王治。正王法,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则宣读之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赞词也。方,版也,赏赐亦如之,故王以为左右手。”用按语方式阐明内史职责,解释了为何“以内史为左右手”。

引用典籍,与原文内容互证阐发。评论引用《诗经》《尚书》《春秋》《左传》《论语》《孟子》《周书》《周礼》《礼记》《管子》《大学》等典籍,及何景明《大复集》、韩愈《原毁》、郑樵《通志》等书籍,引经据典地从多个角度阐发正文论断,加深读者思想认识。如“五刑解第三十”:“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至治也……是以上有制度,则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评曰:“舜命皋陶曰:‘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予于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此见圣人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也。”引用《尚书》与正文互证阐发,《尚书·虞书·大禹谟》以问答形式记载了皋陶向帝舜陈献治理方略、大禹向帝舜陈述功绩的情况。帝舜任命皋陶后,告诫他要通晓五刑,辅以五教,采用合理的治国方式。引文丰富了史料,起到了加深思想、明确观点的作用。本篇还有多处引经据典,如评语“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①“扑”,《尚書》作“扑”,底本作“朴”。金作赎刑。青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以按语形式直接引用《尚书·舜典》的话;评语“《周礼·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国家之范围,人道之纪纲也。越礼犯分而防溃矣,刑罚其可已乎?善政者,必拔本塞源而后可”引用了《周礼·大司徒》的话,及《左传·昭公九年》中“拔本塞源”一词;评语“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出自《管子·牧民》;评语“其中罪者,闻命而自弛,君不使人颈盭而加之也”出自《汉书·贾谊传》。仅一篇当中就引用五篇典籍与正文互证阐发,可谓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据笔者统计,全书评语引用最多的典籍是《尚书》,其次是《诗经》。

使用比喻手法品评人物,结合前后文总括特点,增强人物阐释分析。如“屈节解第三十七”:“子路气象如苍松古桧,凌空耸望,自不同于凡卉。”描述子路气象风格苍劲雄浑,如高耸卓立的苍松翠柏,类似魏晋时期人物品评手法。评论还结合前后篇章、段落,总括人物特点。如“正论解第三十八”:“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又谓其为惠人,此又言其为仁人,贤哉郑大夫也!”结合“有君子之道”“惠人”,及此处“仁人”等总括分析,发出“贤哉”的感叹,使子产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通过使用叠音词、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如“刑政第三十二”:“此等俱本于《周礼》,井井有据,头头是道,而‘刑政’之说无余旨矣。”“井井有据,头头是道”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很好地增强了表意效果。又“子路第十九”云:“子路初见夫子,冠雄鸡之冠,服戎者之服。”句式对仗,结构统一,格式严整,表达生动。

四、评语的思想价值

《孔子家语正印》的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评语当中。分析评语思想内涵,联系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可以考察明代士人思想,体会时代观点,概括其文化价值。

通过对忠孝仁人的赞美,蕴含了深厚的忠孝观念。如“困誓第二十二”,叙述史鱼以“尸谏”规劝卫灵公任用贤才,表现了史鱼的耿耿忠心,卫灵公的知错善改,也从侧面体现了伯玉的贤良。评语云:“卫南子曰:‘忠臣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仁而且智,敬而事上,是以知之。是公因其言固识伯玉之为忠贤矣。”“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上大夫蘧瑗,因贤德闻名于诸侯,他与孔子亦师亦友,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多次提供帮助,因而孔子对他十分赞赏、尊敬。《论语》载:“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评语通过对伯玉忠贤仁智的赞美,表现了深厚的忠孝观念,及对君王明辨忠奸、用人去佞存良的肯定。联系成书时天启年间的时代背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一手遮天,忠臣良将屡遭打击,奸邪佞臣肆意横行。因此孔贞运通过颂扬伯玉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魏忠贤等奸佞的反对,对正直忠义大臣的赞美,也对不辨忠奸的君王提出警示劝谏,其深厚的忠孝观念和对国家君王的拳拳深情可见一斑。

体现了重视君子言行的思想。评语将君子言行放到了极为重要、关键的位置,如“大婚解第四”,评曰:“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故不可以不慎焉。”认为言行决定着人的荣辱穷达、命运走向,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不可以不慎”的观点,语词精警,极有见地。“子路第十九”中有类似表述,评曰:“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修身之道,惟于言行无所苟而已。”相似表述反复出现,足见评者对谨言慎行的重视程度。言行审慎还应注意防微杜渐,这一观点体现在“观周第十一”中。正文载:“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评曰:“蔡氏曰:‘勿以小善而不为,万邦之庆积于小,勿以小恶而为之。’”引用南宋学者蔡沈之语,对小患酿成大难的思想概括引申,从发展变化角度深入探讨。

表达了对淫乐行为的看法。淫乐行为对政治和社会都具有一定危害,历朝历代又难以完全禁绝,因此也引起了孔贞运的注意。“子路第十九”记载齐人送给鲁君好女八十人,“桓子既受女乐,君臣淫荒,三日不听国政”,孔子因此愤而离去。对于鲁君耽于享乐,荒于国政,评语云:“按:孔子一言大夫过制,而遂堕三都之城;再言颛臾不可伐,而遂寝季氏之欲;至于女乐之受,则不能谏止。吾以是知淫声艳色,比祸利尤足以惑人,而无人情之所易溺,虽圣人亦末如之何也已。”揭示了淫乐的危害。评者生活的明代天启年间,社会淫靡之风盛行。一是由于上行下效。明朝天启元年(1621),明熹宗将举行大婚, 先进行大规模选秀,13 至16 岁的少女均列入挑选范围。有司给予女孩家银币,父母将这些女子在统一时间送到京师。据记载京师聚集了5000 少女,再经过多轮筛选,最终确定得封嫔妃者。这种重视美色的淫靡风气,从上至下弥漫整个社会,一定程度上荼毒了风气,削减了意志。二是受社会思潮影响。明代中后期社会思想走向自由化,提倡发挥人的自然本性。王阳明去世后,王学分化成左右两派,并且逐渐下移。其中一派即阳明左派,又叫泰州学派,在学术领袖王艮带领下,不仅更加反对程朱理学,而且对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礼教也加以批判。他们提倡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具有平民化色彩。反对禁锢思想的同时,对人性自由秉持宽容态度,对于美色追求不加约束。三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自嘉靖以后,人们开始弃农经商、弃儒从商,商品经济的价值得到充分认识,商业活动频繁。商业发展引起了诸多观念改变,如“工商亦为本”,又经过隆庆、万历、泰昌五十多年发展,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风气也逐渐走向奢侈淫靡,到处“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孔贞运清醒地认识到美色和淫乐对精神的麻痹作用,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十分难能可贵。他忧思深重,感叹淫靡现象无法禁绝,因此以评语形式议论,提出自己的担忧和看法。

体现了对孟子思想的深刻认识。孔贞运善于将孔、孟思想结合起来阐发,寻找其中的共同点。如“五仪解第七”,评语将孔、孟论断融合阐释,对士人、君子、贤人等分别评价。评语曰:“士者之才,足以修政、立事,即孟子所谓‘信人、善人’也。”认为士人即孟子所谓“信人、善人”,类似还有“君子之德,足以辅世长民,即孟子所谓‘充实之美’者”,“贤人则才全德备,即孟子所谓‘充实而有光辉之大’者”。将有才德之君子、贤人与孟子所谓的“充实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大”者共相比附,可见孔贞运对孔、孟思想的深刻体察领悟。

反映了对生死的看法及过往盛世的钦羡和赞美。“本命解第二十六”中引用《周易》,赞同孔子生死观,对生死采取了达观态度。评曰:“夫子所言性命、生死、始终之理,最为深切著明。《易》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言气寓于刑,而理寓于气,与生俱生,即谓之命。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性由命而始,生死由终也。”其中性命有始终、生死自然循环的观念,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生命观。评语还通过对治世明君的赞美,曲折表现对现世的不满。在“礼问第三十一”中,孔子赞美了政治修明、团结和睦、欣欣向荣的三皇五帝及夏商周明君统治时期,评曰:“古昔大猷之世,化行俗美有如此者,而今何以能古若乎?”既点明孔子对盛世的向往,对今不如昔的喟叹,也蕴含评者对自己所处时代朝政荒疏、社会颓败的不满,委婉表达了批判之情。

《孔子家语正印》评语具有很高思想价值,带有一定时代特点,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士人的深厚学养和正直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用语简洁明了,质朴典雅,清新隽永。不少地方阐发义理深入浅出,识断精审,用典准确,扎实有据,显示了儒家义理的兼擅融通。正如《家语正印叙》所述:“其辞旨雍雅,尤参之典谟训诰,绝非炫虚吊诡,不必古,不必非古;不必奇,不必非奇。况解释出于顾先生,评林成自孔太史,是又合《左》《国》《史》《策》之神气,融《庄》《骚》《荀》《列》之名理,而为一者也。”

五、传承与嬗递

《孔子家语正印》接续了元代刘祥卿本,成为与何孟春本、黄鲁曾本不同的注本体系,在注本源流系统方面有重要价值。元代流传的版本主要有王肃注《孔子家语》十卷本、王广谋注本和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刘祥卿家刻本。明代接续元代版本体系继续发展,黄鲁曾覆北宋本《孔子家语》,是王肃注本体系传承的产物;王广谋本在元代流传甚广,明代接续流传,《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千顷堂书目》《经义考》等均有王广谋本的记载,何孟春补注王广谋本,延续和传承了元代王广谋的注本体系。而元代两大版本系统中的另外一支刘祥卿家刻本,到了明代也仍然有着较强生命力,《孔子家语正印》正是接续发展了刘祥卿家刻本,代表了明代《孔子家语》的另一个重要注本系统。《孔子家语正印》和何孟春本一道,传承了元代刘祥卿本、王广谋本这两大注本体系,使《孔子家语》在明代继续流传并进一步深化发展,而王肃本在明代的影响力则不及以上两个版本系统。

《孔子家语正印》与刘祥卿本传承关系明显,评语有了很大发展。二者皆在正文上方对应原文处评释,位置大体一致,评语数量基本相当。但相较之下,《孔子家语正印》评语数量较多,且其详尽丰富程度及思想深度、广度都大大超越了前者并富有特色,推测两个版本中间或有其他版本。前十篇评语数量比较见下表。

前十篇评语数量统计表

刘祥卿本评语简括,多在5 字以内,半数以上专门释音,《孔子家语正印》则基本在十字以上,四五十字的比比皆是。如“五仪解第七”孔子归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的不同特点。刘祥卿本只在原文上方提示性标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等字,未列“圣人”,条目大致相当,未加详释。《孔子家语正印》则结合孟子哲学理论阐发分析,评论周详,表述精审,达到一定思想深度,体现出版本的发展嬗递。

综之,《孔子家语正印》独一无二,非常珍贵,既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其评语部分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评语以其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发挥了多方面作用,蕴含了明代中后期士人的忠孝观念、深厚学养,以及对人生、对时事的达观态度,体现了对孔、孟思想的深刻认识,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儒家正直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孔子家语正印》继承并推进了元代刘祥卿本,其评语在解释正文、深化思想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鲜明、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代中后期《孔子家语》的研究阐释水平,独树一帜,对于拓展《孔子家语》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家语评语正文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史记》三家注引《孔子家语》考*①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Solution of the Dipoles in Noncommutative Space with Minimal Length∗
《孔子家语》的成书及版本流传
怎样为作文写评语
《孔子家语》话真假
作文评语探讨
如何写好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