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工作坊
——“知识论与功夫论视域下的儒学缄默维度”

2024-01-02 10:46肖宴红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知识论功夫儒学

肖宴红

(武汉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2021 年12 月21 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张昭炜教授召集的第八期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工作坊“知识论与功夫论视域下的儒学缄默维度”专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武汉大学张昭炜教授围绕“知识论与功夫论视域下的儒学缄默维度”主题展开阐述与讨论,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主持。武汉大学研究生朱智通、韩文菁等以及线上人员共同参与。

首先,在知识论视域下,郁振华介绍了“默会知识”的由来与发展。长期以来,流行的认识论主张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分析认识论围绕着命题性知识展开。二战后,迈克尔·波兰尼反思科学实践,认为明述知识与默会知识同时存在。其他哲学家也有类似的观点:罗素区分亲知和摹状,赖尔区分命题性知识和能力之知,欧克肖特认为知识普遍地有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类型。波兰尼于1958 年在《个人知识》正式提出默会知识论理论之后,默会知识论研究在哲学领域形成了波兰尼传统、后期维特根斯坦传统、现象学-诠释学传统。以约翰内森为代表的维特根斯坦派学者区分了强的默会知识和弱的默会知识概念,对默会知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强的默会知识指原则上不能充分地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弱的默会知识指事实上未用语言表达的知识。默会知识论的新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推进:一是促进不同哲学传统相互批评与发明。研究者不仅要重视默会知识对赖尔、罗素、欧克肖特等人理论的发明,还要促进缄默知识论内部三大传统交流互动。二是警惕廉价的神秘主义。轮扁斫轮虽不能通过语言传授技艺,但可以通过斫轮的行为、“不徐不急”等指示以及产品实现授受,应警惕“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庄子·天道》)的神秘化倾向。三是以新的问题意识梳理出系统的默会知识理论,构建厚实的认识论。研究者不仅要批判命题导向的平面知识观,还要解决缺乏新的问题意识、对默会知识的讨论零散不成系统的问题。《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试图融汇默会知识论的三大传统,系统梳理默会知识论的概念关系,回应当代哲学的“认识论危机”。

其次,从功夫论角度,陈立胜讲解“功夫”概念的内涵演变与使用情况后,从目标定向性、时间历程性以及自反性三个方面揭示了修身功夫与一般技艺活动的联系与差别。哲学意义的功夫是修身技艺,对其进行知觉地刻画并与一般技艺活动比较,联系和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目标定向。修身功夫与一般技艺活动都是目标明确、牵涉到知、情、意的知觉活动。不同的是,修身功夫培养的是人之为人的整体、在世的能力;一般技艺活动的目标是养成人的某种具体能力。修身功夫与一般技艺活动也有交汇,例如“德艺双馨”指向艺术的修身意涵,“道近乎技”意味着修身技艺需要在一般技艺活动里面展开,即事上磨练。第二,时间历程。时间历程不是物理学、生理学或者心理学意义上的时间,而是由修身技艺在不同阶段刻画出的节点,呈现出次第性和阶段性的特征。修身与一般技艺的取得都要经历从生到熟到忘甚至忘忘的阶段性,比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两者都有“由人而天”的转换机制,区别在于修身功夫强调变化气质、提升人格以普照万物,而技艺功夫侧重于让身体从人为造作中摆脱出来趋向自然。第三,自反性。修身功夫和一般技艺都是反身自涉、落于一己身心。修身功夫的自反是对良知保持警觉,是在世的生存活动中的整全性自反。一般技艺活动是在某一特殊时间段,自反的对象是精气神、注意力,而不是道德性的良知。总而言之,在儒家传统中,孔子倡导志道与游艺,阳明学提出德艺一致,学“道”与学“艺”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

在知识论与功夫论的交叉视域中,张昭炜提出“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可视为知识论和功夫论的交集。“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原始表达是“氤氲一气似初春——儒学中静的深度体知及透关”,“氤氲一气似初春”是功夫所至的境界,“静的深度体知”是具身自反的主静功夫,“透关”是功夫节点,这是对功夫论的收窄。把知识收窄到道德伦理领域,进一步收窄到缄默体知的孔颜默会,是对知识论收窄。收窄功夫论与知识论后,形成了“缄默维度”。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即功夫即知识,功夫的衡量指标是“透关”,知识的衡量标准是“三法印”。在儒学传统中,心学是上述类型的自反性求知传统,理学则是格物穷理的外向型求知传统。在外向型求知视域下,人如同电脑硬盘需要扩充无限大的容量以承载知识;缄默维度则是孔门传授心法的透关密钥,它通过追求日损、屡空的境界,源源不断地充实着儒家的知识系统和精神境界。缄默维度授受存在困境:从公与独的关系看,知识体系是固化、公共的,缄默维度是流动、个体的,缄默维度有渊、根、玄、均等众多表述;从功夫的层次看,随着功夫的深入,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因此缄默维度的授受关系中没有固定的师生,授受双方例如孔颜是相互助发的关系,授受内容也会因为体知功夫的深浅产生差异。此外,缄默维度需要消解语言、“默识躬行”以直透性灵。

最后,结合三位主讲嘉宾的发言,陈赟指出郁振华讨论的是知识,张昭炜提及的是经验,陈立胜的主张是将经验概念化。知识与经验有分际也有交集,交汇点在于概念。概念被用来表达经验、建构理论,如果概念能够隐喻经验,那么理论可以整理经验。原初的、纯粹的经验先于概念,用概念表达此经验时,每个概念都是具有原创性、反复性的经验索引,沃格林称之为index。沃格林区分了两种真理类型:一种是客体化真理,一种是生存经历。客体化真理以意向性的方式加以把握,以生存经历为基础。他认为有两种物,一种是平常的事物,一种是实在的物,基于实在物的经验是被动性经验,不能还原为意识主体的建构。此意识并非躯体功能意义上的,而是人被某种力量牵引、穿透,在其指引下运作。例如“我饿了”,不是我让自己饿,而是我感受到了饿。饿是不能被还原的被动性经验,它在某种意义上对我显现,只是比喻性表达。沃格林强调居于经验性经验的底层、并使得意向性经验成为可能的启明性经验,他认为启明性的经验完全是默会的,可以不言而喻。这种经验,可以通过概念化的方式理解,也可以通过默会知识、缄默维度的角度呈现。

猜你喜欢
知识论功夫儒学
中国传统知识论问题意识之定位
当代知识论的中国话语
——访陈嘉明教授
儒学交流在路上
知识论视野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小技”与“大器”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