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路径探析

2024-01-02 23:23贾礼伟谢雅妮
高教学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实践

贾礼伟 谢雅妮

摘  要:地方红色文化在总体叙事结构中处于对全国性红色文化叙事补充的地位,相对于全国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也较小,辐射的范围也较窄,但是与在地群众情感链接强是地方红色文化的优势所在。地方高校在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优势,确保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181-04

Abstract: In the overall narrative structure, local red culture is in a complementary position to the national red culture narrative.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red culture, the influence of local red culture is also small and the radiation range is narrow. However, the strong emotional link with local people is the advantage of local red cultur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teacher led teaching principle an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integrating local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practical teaching,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local red culture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local red culture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red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紅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践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分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两种形态。物质性的红色文化表现为纪念馆、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非物质性的红色文化表现歌曲、影视剧、故事、制度、思想等。

红色文化既是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又是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教育资源,文化属性所蕴涵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非常高。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红色文化,多次强调要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是我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①。切实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作用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红色文化充分融入到教学中,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

一  地方红色文化辨析

(一)  地方红色文化的内涵

地方红色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形成的对该地域人群文化认同的影响显著强于其他地域人群的红色文化。不能把毛泽东思想、长征精神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类红色文化称之为地方红色文化,因为这类红色文化的影响较大而时空的局限性较小,因此对其形成强烈文化认同的人群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或特定历史阶段。而类似谱写了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人生的红九军团团长罗炳辉,一个从云南彝良大山里走出来的穷小子最后成长为了革命献出生命的将军,他的传奇人生以及革命精神为云南人尤为昭通彝良人所熟知、自豪。围绕罗炳辉所形成的物质的、非物质的红色文化资源都可被视为地方红色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以地方命名的红色文化不一定就是地方红色文化。如南昌起义所形成的建军精神,党在延安时期艰苦奋斗形成的延安精神、军民团结的井冈山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虽然以地方命名,但是因为这些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进行革命实践的中国革命精神。因此,这些红色文化虽然以地方命名,但其象征意义却是全国全民的,而不能简单视为地方红色文化。

(二)  地方红色文化的特征

首先,从叙事结构来看,地方红色文化与全国性红色文化围绕共同的主题采用相同的叙事手法进行叙事,但是在总体叙事结构中地方红色文化处于对全国性红色文化叙事补充的地位。“在构建中国革命故事这棵参天大树的过程中,全国性的叙事是躯干,地方性的叙事是枝叶。没有躯干,不成大树;枝繁叶茂,大树才会充满生机、不可撼动”②。地方红色文化与全国性的红色文化是一个辩证的统一整体,二者互为价值的主客体。

其次,地方红色文化具有与在地群众情感链接强的特征。地方红色文化的在地群众对地方红色文化无论是在物理上的距离还是心理上的距离都相对于非在地文化更近、情感链接更强,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也更高。有学者在研究河北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时发现不同户籍所在地的群体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有显著差异“河北省内(均值M=3.022,标准差SD=0.967)的群体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显著高于河北省外(均值M=2.426,标准差SD=1.156)的群体。省内师生对本区域生活环境更为熟悉,对红色文化资源更为了解”③。笔者对本校云南籍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出,云南籍大学生对于云南地方文化的认同显示出了更为积极的态度。在“相对更宽泛意义上的红色文化,您是否更愿意了解云南地方红色文化?”这一问题上,33.93%的同学选择非常愿意,63.11%的同学选择愿意,只有2.95%的同学选择无所谓,没有同学选择不愿意。在“您觉得云南地方红色文化跟您的日常学习生活是否有关系?”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很大关系”的占21.97%,选择“有一定关系”的占68.52%,只有9.02%的同学选择“关系不大”,0.49%的同学选择“没有关系”。在“您对云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态度如何?”这一问题上,78.69%的同学选择“尽我所能,积极传承”反映出云南本地大学生对云南红色文化较强的情感链接和较高的文化认同。

再次,地方红色文化相对于全国性红色文化形成的影响力较小,辐射的范围较窄。如同为学生出身的女性党员干部,同样在敌后开展革命工作被捕并宁死不屈最终被敌人杀害的江竹筠和孙兰英,江竹筠作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为几代中国人所熟知,而了解孙兰英事迹的人则更多地集中在其出生与战斗过的云南昆明、易门等地。围绕江竹筠烈士形成的红色文化如名著《红岩》、音乐剧《红梅花开》等全国性红色文化,其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要远远大于围绕孙兰英烈士所形成的红色文化。

二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

(一)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时思政课教师需要认真考量进行选择。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找准典型的地方红色故事、地方红色历史、地方红色人物,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共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课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这一章的抽象的哲学概念比较多,如物质、意识、联系、发展等,要想通俗易懂地让学生彻底明白掌握并不容易。教师可以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事例来阐明抽象的哲学概念。云南地方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借用“一二·一运动”这一事例来讲解对立统一规律。“一二·一运动”体现了当时人民要求修生养息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要反共进行内战的矛盾。国民党的反动与西南联大等高校师生的进步构成了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以“一二·一运动”为例讲解对立统一规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热情,也能较好地使学生掌握这一哲学范畴。是否能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用对、用好,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准备工作中的教学设计能力。

地方红色文化能否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还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表现能力。同样的一堂课,不同的教师给学生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不同教师的个性、风格会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在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教学表现。把地方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运用理论讲授法讲深、讲透蕴含在红色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方法、观点,以理服人,体现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如云南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将“一二·一运动”这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课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西南联大精神”这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一课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的教学中,让学生领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的关系。

运用课堂辩论法在辩论中设置恰当的议题,通过思辨让大学生有参与感和获得感,体现思政课的针对性;运用讨论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师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激发课堂的活力,体现出思政课的亲和力。总之,就是要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根据理论讲授主题的不同,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红色“人”“事”“物”的具体案例,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例相结合,在增强教学感染力的同时,也用红色文化滋养了学生的心灵,达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思政课的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塑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乐学、求学的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学,就要避免在教学中使用单一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翻转,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如运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移给学生,由学生决定学习目标、内容、进度和研究的有效性。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关于长征的教学中,云南地方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推送关于红军长征过云南的相关视频、文字资料等,并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为什么要经过云南?”“红军长征在云南留下了什么?”“红军长征在云南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等问题,在课堂上通过“红军长征在云南”的专题讨论,由学生自己来讲解对红军长征在云南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认识长征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长征的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价值。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求学,就要以地方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学生的动力,使地方红色文化不仅成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辅助资源,也成为助推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动力资源。在培养学生主动求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和不同层次的需求,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向学生进行关于地方红色文化的信息推送。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不缺乏对信息获取的能力,缺乏的是對信息的选择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是否有比学生更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不在于是否向学生传输了足够信息量。否则,学生获得的将是千篇一律的教师利用大数据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展示的思政课教学体验,难免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发挥自身理论、思维、视野的优势,把握大数据时代学生的信息盲区,选择能激发学生共鸣、唤醒学生真情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带着对获得新鲜资源的渴望去主动学习地方红色文化,让地方红色文化成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助燃剂。如云南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关于长征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以红军长征过丽江为背景的电影《红麦》,电影围绕红军伤员被纳西小伙子相救后所经历的惊险曲折的感人故事改编拍摄而成,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过丽江时的过程。如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无论是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关于“三大法宝”的教学还是第六章“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的教学中,都可以向学生推荐《金沙水拍》《村官普发兴》《杨善洲》这些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在党的带领下继承革命精神艰苦创业的红色电影。在学生以家乡的红色历史为荣的恋乡情节下, 激发学生进一步渴望了解家乡红色文化、红色历史的学习动力。

三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抽象的实践经验。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通过社会实践将抽象的理论还原为生动具体的社会现实,才能真正理解理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④。大学生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社会阅历亦不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大都抽象甚至枯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保证,而具有现场感、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  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优势

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和革命遗址等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效果也较好的一种形式。相较全国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而言,地方高校选择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具有成本低、可控性强的优势。如西柏坡是我国革命圣地、国家级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国家5A级景区,对于大学生非常具有教育意义。但是西柏坡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如果在西柏坡开展实践教学,对于河北省、北京、天津以外的高校,尤其像地处边疆的高校,无论时间还是经济成本都过高而难以承受,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就较为便捷,时间成本、经费成本等都大大降低。如在云南省高校比较集中的昆明,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无论是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还是西南联大旧址,或者是位于寻旬县的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甚至到红河州蒙自查尼皮中共云南一大会址等地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学,都可以实现当天的往返,所花费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较为合理。而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为学生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在感官与感受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冲击,更能激发学生共鸣,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

(二)  确保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质量

当前,高校五门思政课都设置了实践教学学分,在地方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教学中就需要根据各门课程的内容、主题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安排,使教学资源不重复浪费、教学内容有序衔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中,应着重挖掘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實质、体现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资源。以云南本土红色文化为例,就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怒江等地区的发展变化,了解云南11个“直过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的发展变化;或邀请“人民楷模”高德荣亲自讲述“直过民族”独龙族的发展变迁,获得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探索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改变成初现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从而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在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中就必须贴合课程的内容和任务来开展。以云南地方高校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为例,可以带领学生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皎平渡走一走、看一看。走在皎平渡当年的渡口旁,看到波涛汹涌的金沙江自然会感受到当年革命之艰辛;再看看新建的连接四川和云南的皎平渡大桥,也更能体会当年毛主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社会主义建设豪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重在使学生明白为了实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着中国人民不断实现自己的历史任务,逐步走向富强。在地方红色文化的实践教学中就要紧扣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如云南地方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艾思奇的家乡腾冲,听听当地人讲述艾思奇是如何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鲜活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创作了通俗易懂的《大众哲学》,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这门课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在开展地方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时则应注重寻找契合教学目标的文化资源。如云南地方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清明节带领学生到昆明西山聂耳墓祭拜,合唱国歌,感受《义勇军进行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向上的能量。

注释:

①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

② 赵月枝,沙垚.地方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J].红旗文稿,2019(20).

③ 田苗,宋土顺,黄晓丽,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71-77.

④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1.

参考文献:

[1] 陈在生.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6):75-76.

[2] 王志玲,李又云.红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9):43-45.

[3] 陈坤,殷莎莎.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战略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104-107.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实践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