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灸联合龟鹿胶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观察

2024-01-02 06:52郭瑞边丽陈瑞华王玲杨俊红李勤
上海针灸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同组肌无力肌力

郭瑞,边丽,陈瑞华,王玲,杨俊红,李勤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2)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由自身抗体介导异常引起的神经肌肉传导障碍,使肌肉收缩无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MG 为难治性疾病,致死率高,中国MG 住院患者中病死率为14.7‰[2]。本病临床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睑闭合无力、眼球转动不灵活、复视、鼻唇沟变浅、视力模糊、吞咽无力、构音困难、四肢无力、抬头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并累及呼吸肌,出现肌危象,危及患者生命[3]。西医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临床一线药物,如泼尼松)、胆碱酯酶抑制剂(缓解症状为主,如溴吡斯的明)、免疫抑制剂(缓解症状、减少激素用量和预防复发,如环孢素)、靶向生物制剂、胸腺切除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虽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高[4]。中医中药治疗MG 经历长期临床实践,中药、艾灸、针刺等中医特色疗法为治疗MG 的重要手段[5-6]。中药复方制剂通过整体治疗和辨证论治,多靶向调节机体功能,可促进MG 患者的肌力恢复,降低病情复发率。督灸有益肾通督、益阳扶阴、强筋健骨和培补正气的作用,治疗MG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研究采用督灸联合口服龟鹿胶治疗MG,并与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进行临床疗效比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90例于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M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进行过程中,对照组有2例因依从性差剔除,另有2例因失访而脱落;观察组有2例因失访而脱落。最终纳入,对照组41例,观察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本研究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22HL-259-02)。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版)》[7]制定。临床表现为波动性肌无力;药理学检测示甲硫酸新斯的明检查呈阳性;电生理检查示低频重复电刺激显示波幅递减超过10%,单纤维肌电图显示颤抖增宽;血清抗体检测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抗横纹肌抗体和抗肌肉特异性激酶抗体中的1种或多种。临床表现符合,且具备其余各项中的1项,即可诊断。

1.3 分型标准

参照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制定的分型标准[8]。Ⅰ型为眼肌无力,表现为闭眼无力及上睑下垂,其他肌群肌力未见明显异常;Ⅱ型为四肢肌、躯干肌、喉肌及呼吸肌肌群出现1 种或多种较轻的肌无力;Ⅲ型为四肢肌、躯干肌、喉肌及呼吸肌肌群出现1 种或多种中度肌无力;Ⅳ型为四肢肌、躯干肌、喉肌及呼吸肌肌群出现1 种或多种重度肌无力;Ⅴ型为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可伴机械通气。

1.4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符合MG 分型为Ⅱ型和Ⅲ型;年龄20~65 岁,性别不限;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接受过眼部手术或胸腺切除术者;入组前1 个月内使用过人免疫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剂者;对糖皮质激素或中药过敏,或不接受艾灸治疗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重度营养不良,或严重的原发性基础疾病者。

1.6 剔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误纳入者;违反合并用药规定者;依从性差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1.7 脱落和中止标准

失访者;出现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者;主动撤回同意书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162,规格5 mg)。第1~2 天,每日20 mg;第3~8 天,每日30 mg;第9~14 天,每日40 mg。若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维持每日40 mg,连续治疗6 周,然后每2 周递减10 mg,直至减完。若患者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第15~21 天,每日50 mg;第22~28 天,每日60 mg;维持每日60 mg,连续治疗4 周,然后每2 周递减15 mg,直至减完。每日口服1 次。

2.2 观察组

予督灸联合口服龟鹿胶治疗。龟鹿胶药物组成为鹿角10 g,龟版10 g,人参5 g,枸杞子10 g。每日1 剂,分2 次口服。督灸时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以督脉大椎穴至腰俞穴为施灸部位。沿大椎穴至腰俞穴,自上而下在棘突下用刮痧板轻压“十”字标记,采用75%乙醇棉球对施灸部位进行3 遍常规消毒。用无菌棉签沿“十”字标记轻轻涂抹生姜汁,生姜汁不应太多,以润湿皮肤为宜,然后均匀铺撒督灸粉2 g,铺上长80 mm,宽15 mm 的桑皮纸,在桑皮纸表面涂抹姜泥,姜泥呈梯形,顶宽50 mm,底宽70 mm,厚度20 mm,将长100 mm,直径25 mm 的三棱锥形艾炷置于灸具中,放在施灸部位。用线香点燃艾炷的头、身、尾3 处,待完全燃尽后,更换1 壮,灸完3 壮后,移除艾灰、姜泥、桑皮纸和督灸粉,用无菌纱布清理施灸区。每周1 次,连续治疗16 周。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临床症状

采用 MG 肌群耐受力量表(myasthenia gravis muscular endurance scale,MGMES)[9]评估患者肌群耐受力,包括面肌疲劳程度、上肢肌耐受力、下肢肌耐受力、上睑疲劳程度、眼球活动、咀嚼能力、吞咽能力等,分值0~85 分,得分越高表示肌群耐受力越差。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的肌力量表评分[10]评估患者肌力,包括上肢关节和下肢关节伸屈时肌力,分值0~60 分,得分越高表示肌力越好。采用生物电阴抗测定仪(德国MATTHUAS 公司,型号LIN-STAR CPU)测定患者全身肌肉含量,用公式四肢肌肉含量指数=四肢肌肉含量/身高2,计算出四肢肌肉含量指数。

3.1.2 眼轮匝肌纤维电生理指标

采用单纤维肌电图仪( 美国 Cadwell Laboratories 公司,型号SierraWave)检测眼轮匝肌纤维电生理指标,包括平均颤抖指数(jitter)、jitter>55 µs 百分比和阴滞百分率。jitter 反映相邻颤抖电位的时间差异,jitter>55 µs 百分比和阴滞百分率反映异常电位情况。数值越高表示纤维肌的受损情况越重。

3.1.3 实验室指标

采用流式细胞仪(英国 Biofroxx 公司,型号TP200L)测定患者外周血血清T 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CD4+/CD8+)的水平。采用特种蛋白分析仪(美国absciex 公司,型号PA800)检测患者血清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 M(immunoglobulin M,IgM)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水平,试剂盒由美国Bruker Daltonics 公司提供。

3.1.4 不良反应

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体质量变化、食欲减退等不良事件的情况。

3.2 疗效标准[11]

基本痊愈:临床相对积分≥80%。

显效:临床相对积分为50%~79%。

好转:临床相对积分为25%~49%。

无效:临床相对积分<25%。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卜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治疗后6 个月及治疗后12 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5.3%、69.8%和51.2%,均高于对照组同期的75.6%、46.3%和2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MGMES 评分、MRC 肌力量表评分和四肢肌肉含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GMES 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MRC 肌力量表评分和四肢肌肉含量指数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临床症状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MGMES评分/分 MRC肌力量表评分/分 四肢肌肉含量指数/(kg·m-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53.79±8.36 38.82±6.591) 27.35±5.19 39.83±6.681) 6.52±0.76 10.13±1.191)观察组 43 54.13±8.41 27.92±5.241)2) 28.09±5.21 51.32±7.091)2) 6.19±0.71 12.82±1.461)2)

3.4.3 两组治疗前后眼轮匝肌纤维电生理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jitter、jitter>55 µs 百分比和阴滞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itter、jitter>55 µs 百分比和阴滞百分率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眼轮匝肌纤维电生理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眼轮匝肌纤维电生理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jitter/µs jitter>55 µs百分比(%)阴滞百分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61.53±11.26 33.59±7.641) 33.43±5.96 19.28±4.261) 28.74±5.73 15.46±4.031)观察组 43 60.91±10.92 24.27±5.781)2) 32.76±6.17 11.63±3.811)2) 27.91±5.81 8.41±3.261)2)

3.4.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外周血血清T 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CD4+/CD8+)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血清CD4+T 淋巴细胞和CD4+/CD8+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CD8+T 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血清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CD4+(%)CD8+(%)CD4+/CD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42.15±5.34 38.81±5.061) 22.09±4.38 24.96±4.531) 1.76±0.39 1.52±0.311)观察组 43 42.76±5.41 35.61±4.531)2) 22.21±4.27 27.02±4.821)2) 1.73±0.37 1.32±0.261)2)

3.4.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外周血血清IgA、IgM 和IgG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血清IgA、IgM 和IgG 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血清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比较(±s)单位:g·L-1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比较(±s)单位:g·L-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IgA IgM Ig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1.72±0.35 1.74±0.36 0.85±0.11 0.89±0.12 9.46±3.01 9.51±3.06观察组 43 1.75±0.37 2.35±0.481)2) 0.82±0.16 1.63±0.211)2) 9.25±3.48 12.13±2.621)2)

3.4.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IL-4 和IL-10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4 和IL-10 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7。

表7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单位:ng·L-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TNF-α IL-4 IL-1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25.16±3.52 17.53±3.161) 44.05±7.94 27.87±5.691) 35.79±5.02 28.25±4.811)观察组 43 24.98±3.57 11.64±2.751)2) 43.91±7.26 21.94±3.571)2) 36.13±5.06 20.81±4.531)2)

3.5 安全性评价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低于对照组的34.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8。

表8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单位:例

4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重症肌无力(MG)在全球发病率约为每百万150~250 例,并以每年每百万4~10 例的速度增长[12]。CHEN J 等[13]研究显示MG 在中国的发病率为每百万6.8 例,其中在河南发病率为每百万5.1 例[14],在武汉市为每百万5.9 例[15],在香港为每百万4.0 例[16],在广州为每百万2.19~11.07 例[17],在哈尔滨为每十万2.4 例[18],在河北为每百万3.9 例[19]。本病的病因包括以下4 方面[19-21]。第一,乙酰胆碱受体异常。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受阴,使肌纤维终板区的去极化减弱,导致肌无力。第二,免疫系统。MG 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且MG 患者多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第三,遗传因素。MG 发病呈现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但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的遗传因子。第四,内分泌因素。MG 发病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女性患者在月经期病情加重,妊娠期病情减轻,在产后病情再次加重。2.1%~18%的MG 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且在甲状腺功能活跃,胆碱酯酶含量上升,肌无力程度加重[22]。MG 为公认的难治性疾病,超过85%的MG 患者在发病3年会发展成全身型,累及肢体肌肉和延髓等[23]。泼尼松为治疗MG 的一线药物,具有免疫抑制活性,可改善70%~80%的MG 患者肌力,但长期大剂量服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24]。

MG 归属中医学“痿证”范畴[25]。多为虚证,基本病机为肾虚,中气不足。MG 病位在肌肉,表现为无力,包括眼睑下垂、咀嚼无力、吞咽困难、四肢无力,神疲乏力、抬头困难,少气懒言等。《素问·痿论》:“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肾藏精,为一身元阴元阳之本,肾脏亏虚,中气不足,肾脏对筋脉肌肉温煦滋养不足,统摄失职,出现肌痿无力。

龟鹿胶中鹿角温肾助阳,强健筋骨;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两药合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并补,共为君药。人参培补元气以鼓肾阳之气,补脾胃气以滋气血生化之源,助鹿角和龟板滋阴壮阳。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养血,助鹿角和龟板滋养肝肾精血,共为臣药。诸药合用,滋阴助阳,强筋健骨,补气养血,阴阳气血并补,先后天兼顾,药简力宏。

督脉隶属奇经八脉“贯脊属肾”,位于脊背正中,总督全身阳气。灸法通过点燃艾叶等熏灼,将温热和药力直接传导至经络,以温通助阳,行气通脉,舒筋强骨。本研究中督灸粉由附子、锁阳、肉桂、肉苁蓉、杜仲、补骨脂、细辛、白芥子组成,具有温肾助阳、强筋健骨、行气通络的功效。生姜泥辛温散寒。艾叶鼓舞阳气,温中通脉。督灸联合中药、穴位、经络等疗法,具有扶阳养阴、温煦形体和舒筋健骨的功效。研究[26]显示,督灸过程中艾绒燃烧发生强大热传导效应,裹挟药力,对督脉局部皮肤、肌肉、血流速度、神经反应产生影响,进而调节五脏六腑机能,舒筋活络,强健筋骨。

本研究采用MGMES 评分、MRC 肌力量表评分、四肢肌肉含量指数和单纤维肌电图评价患者的肌力,观察组治疗后患者MGMES 评分降低,MRC 肌力量表评分和四肢肌肉含量指数升高。提示督灸联合龟鹿胶可有效改善MG 患者的四肢屈伸时肌力、四肢肌肉含量指数、咀嚼力度、吞咽能力、上睑闭合能力、眼球活动、肌力颤抖等症状。MG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细胞亚群出现了严重失衡,自身固有的免疫耐受力被打破[27]。CD4+为T淋巴辅助细胞,主要分布在外周血T细胞及胸腺细胞中,主要职能为诱导辅助T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泌[28]。CD4+在MG 的发病和病程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化的CD4+与低亲和力抗乙酰胆碱受体的B 细胞作用,激活IgG 基因的相关体液免疫系统,刺激机体分泌高亲和力的抗乙酰胆碱受体[29]。CD8+作用于T 细胞和杀伤细胞,可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免疫应答,生成细胞毒物质,CD4+和CD8+失衡均为诱发MG 的病因[30]。CD4+水平下降,提示外界或自身对免疫系统的刺激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CD8+水平升高增加了免疫细胞活性,抑制炎性介质分泌,CD4+/CD8+比值下降,说明生物学对免疫系统的刺激减弱或者免疫活性增强。在健康人体内CD4+、CD8+和CD4+/CD8+含量处于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MG 患者免疫平衡被打破,出现CD4+、CD4+/CD8+含量上升,CD8+含量下降。IgA、IgM、IgG 反映机体的总蛋白程度,为机体抵御外来攻击及自身免疫屏障的主要成分[31]。Th1 细胞诱导TNF-α等炎性因子增殖、分化,放大炎症反应,增加细胞毒性[32]。Th1 细胞诱导IL-4、IL-10 等的炎性因子分泌,促进B 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应答反应[33]。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TNF-α、IL-4 和IL-10 水平降低,CD8+、IgA、IgM 和IgG 升高。提示督灸联合口服龟鹿胶通过滋阴助阳和培元正气可有效改善MG 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的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督灸联合口服龟鹿胶治疗MG 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醋酸泼尼松,可提高患者肌肉耐受力和肌力,改善T 淋巴细胞亚群、免疫指标和炎性因子的水平。

猜你喜欢
同组肌无力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以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肺内结外NK/T细胞淋巴瘤PET/CT显像一例
新知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Titin抗体检测在重症肌无力并发胸腺瘤诊断中的价值